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1 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 學案(解析版) 2023-2024學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第二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1 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 學案(解析版) 2023-2024學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第二冊

資源簡介

第1課時 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
課程標準 核心素養目標
結合實例,從地理環境整體性和區域關聯性的角度,說明因地制宜對于區域發展的重要意義。 1.結合資料,認識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與區域發展的關系。(綜合思維) 2.結合案例,分析區域自然環境基礎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學習任務
目標一:閱讀教材及結合材料,認識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與區域發展的關系。 [情境1] 閱讀教材P.18—P.19及下面材料。 孟加拉國位于南亞次大陸東北部的恒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而成的三角洲上,東、西、北三面與印度毗鄰,東南部與緬甸接壤,南部瀕臨孟加拉灣??偯娣e147570km2總人口約約1.7億人,全境85%的地區為平原,東南部和東北部為丘陵地帶,國土大部分地區海拔低于12米。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濕熱多雨。孟加拉國是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任務1:對區域發展有重要影響的自然條件有哪些? 任務2:你如何理解自然條件是區域發展的決定性條件? 任務3:人類如果違背自然規律改造自然會受到哪些影響? 1.優越的地理位置為區域發展提供動力與機遇 優越的地理位置容易與相鄰區域產生區域關聯,通過區域間要素的流動而獲取促進區域發展的動力與機遇。 2.優越的區域自然要素及其組合會極大地促進區域發展 (1)適宜的氣候、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適宜農耕的發展。 (2)良好的生態環境,可提供豐富的生物資源,也會為人類生存提供宜居之地。 (3)多樣的生態環境會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多種經營的便利。 (4)優越的水文環境可為區域發展提供豐富的水資源、水能資源及運輸、養殖、旅游等方面的便利。 3.人類活動對區域自然條件的改造,影響區域發展 自然條件改造方式對區域影響氣候條件發展溫室大棚,改造熱量條件提高區域耕地利用效率人工降雨緩解區域旱情地形條件山區發展梯田,進行立體種植發展農業、保護生態水文條件建設水利工程防洪、排澇、灌溉過度開發導致湖泊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生物條件過度捕撈、引進物種破壞生物多樣性、導致生物入侵破壞植被區域生態問題嚴重
[情境2] 閱讀教材P.20—P.21及下面材料。 日本是一個多山的島國,陸地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其自然資源貧乏,除煤炭、天然氣、硫磺等極少量礦產資源外,其他工業生產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都要從海外進口。但是,日本森林和漁業資源豐富。日本經濟高度發達,2021年GDP總計4.94萬億美元,人均GDP為39285.2美元。 任務1:“資源詛咒”現象說明了什么? 任務2:如何理解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區域發展的關系? 1.正確認識自然資源 (1)含義 自然資源是指在自然界中能夠為人類所利用的自然物質要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定義為: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能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 (2)特點 特點表現舉例開發利用要求分布的不平衡性數量或質量上的地域差異因地制宜,發揮地區優勢;合理調配可再生資源分布具有地域分異規律不同自然帶內熱量、水分差異及生物資源變化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分布具有地質規律金、銀、銅、鐵等內生礦多分布在巖漿巖地區,煤、石油等外生礦多分布在沉積巖地區資源間的聯系性可再生資源之間表現突出熱帶雨林地區,水熱資源充足,動植物資源豐富;荒漠地區,降水少,動植物資源貧乏,風力資源、太陽光熱資源豐富注意資源的保護和綜合開發利用數量的有限性絕對數量將隨人類的開發利用不斷減少各種礦產資源合理規劃,適度開發,循環利用資源的再生、更新、循環總有一定周期生物、土地、水、氣候資源利用的發展性自然資源的利用范圍和利用途徑不斷拓展產業革命前,以木材、風力、畜力、水力為主;產業革命以來,以煤炭利用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石油、天然氣逐漸成為主要能源。目前,核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正在推廣利用對于尚未完全弄清其用途和開發利用途徑的不可再生資源最好不要輕易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利用率不斷提高
2.理解自然資源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自然資源是區域經濟增長的物質基礎:資源豐富地區,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撐基礎雄厚。 (2)自然資源影響勞動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資源豐富地區,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成為勞動力的主要從業領域。 (3)自然資源是制約區域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礦產資源豐富地區,對礦產大規模的開發利用,使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大。 (4)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直接影響區域空間結構和經濟區域的類型,如我國山西煤炭資源的開發促使許多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為工礦業用地,交通用地面積擴大,逐步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 3.理解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與區域發展的關系 (1)資源的空間分布可分為資源的自然分布和經濟分布。自然分布是指資源天然存在的地質和地理分布;經濟分布則是指具有效用并能予以經濟利用的資源分布狀況。 (2)實現資源從自然分布到經濟分布的途徑是:加大資源供給地帶的資源開發力度,使之向資源貧乏區流動;強化資源需求地帶對替代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3)資源的貧乏區同樣具有發展經濟的條件。資源貧乏地區可以依據自身的比較優勢,借助區域關聯性特征,促進區域間的資源要素流動而推動自身經濟的發展。 1.判斷正誤。 (1)地勢平坦、水熱充足地區對人類居住來說都是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  ) (2)日本依靠優越的自然條件成為世界上的發達國家。(  ) (3)古代農業社會,耕地資源是影響區域發展的重要資源。(  ) (4)沙特阿拉伯因盛產石油而成為世界上的發達國家。(  ) 讀圖,a、b、c分別表示影響城市區位的氣候、地形、河流因素,箭頭方向表示條件越來越好。回答2~3題。 2.從自然條件角度考慮,圖中最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是(  ) A.A B.B C.C D.D 3.下列各點中,與亞馬孫平原城市興起的自然條件最吻合的是(  ) A.A B.B C.C D.D “資源詛咒”多指與礦業資源相關的經濟社會問題。豐富的自然資源可能是經濟發展的詛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數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的經濟比那些資源稀缺的國家增長的更慢。經濟學家將原因歸結為貿易條件的惡化、“荷蘭病”(北海石油依賴癥)或人力資本的投資不足等,主要由對某種相對豐富的資源的過分依賴導致。在全球經濟增速低速和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加劇的背景下,巴西、南非、沙特等資源型國家仍在艱難地探索轉型道路,以破解資源依賴引發的國內經濟社會問題?;卮?~5題。 4.推斷巴西、南非、沙特“資源詛咒”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資源過度開采加劇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 B.經濟結構缺陷導致發展動力不足 C.有足夠資金投資于人力資源和技術 D.資源開發成本較高,國際競爭力弱 5.破解“資源詛咒”最合理的措施是(  ) A.進行產業轉型,加大教育投入 B.擴大資源生產規模,充分發揮資源優勢 C.優化生態環境建設,防止污染 D.保護本國資源,從國外進口
目標二:結合案例,分析區域自然環境基礎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情境1] 閱讀教材P.21—P.22活動內容。 任務1:分析山西省經濟發展與煤炭資源的關系。 任務2:閱讀教材問題2的材料,討論它們對山西省煤炭工業發展的影響。 [情境2] 海南島海域寬闊,岸線漫長,海灣和海島眾多,海洋生物資源豐富,海洋旅游資源獨特,近岸海域海水清潔,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優良。海南島是我國最大的熱帶作物產區,盛產橡膠、咖啡、可可、椰子、檳椰、胡椒等。目前,海南島已成為我國新興的熱帶旅游基地。 2009年12月底,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力圖將海南島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勝地,使之成為開放之島、綠色之島、文明之島、和諧之島。2018年4月,國家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 任務1:為什么海南島能成為我國主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 任務2:海南島建設國際旅游島有哪些優勢條件? 任務3:有人說,海洋岸線資源和熱帶氣候資源是海南島的兩大優勢資源,應以此為依托建設國際旅游島。你是如何認識的? 下圖示意近50年新疆綠洲農田區三種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比例。三種作物中,棉花的生長周期要明顯長于小麥和玉米。讀圖完成1~2題。 1.與新疆南部相比,新疆北部大規模種植棉花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地形 B.熱量 C.水源 D.光照 2.農業種植結構的變化最可能導致新疆( ) A.糧食總產量下降 B.棉花價格下降 C.農業耗水結構改變 D.土壤鹽堿化加劇 黃河流域是中國重要的煤炭、電力能源及糧食主產地,是“一帶一路”沿線和中國經濟發展中具有戰略性作用的重要區域。黃河流域及各省水—能源—糧食安全系統綜合指數反映了黃河流域的發展水平,指數越高,區域發展協調度越高。下圖為2007~2017年黃河流域及各省水—能源—糧食安全系統綜合指數均值空間分布圖。讀圖完成3~4題。 3.甘肅綜合指數最高,得益于( ) A.農作物單產高 B.經濟發展水平高 C.能源豐富多樣 D.氣候條件較優越 4.山西綜合指數低的主要原因是( ) A.煤炭消費量大,利用效率低 B.多山地丘陵,糧食生產面積小 C.位于干旱地區,降水總量少 D.熱量條件差,作物生長周期短
【學習總結】 回顧本課時及教材內容,用思維導圖或知識樹等形式建立本課時知識結構。
2第1課時 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
課程標準 核心素養目標
結合實例,從地理環境整體性和區域關聯性的角度,說明因地制宜對于區域發展的重要意義。 1.結合資料,認識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與區域發展的關系。(綜合思維) 2.結合案例,分析區域自然環境基礎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學習任務
目標一:閱讀教材及結合材料,認識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與區域發展的關系。 [情境1] 閱讀教材P.18—P.19及下面材料。 孟加拉國位于南亞次大陸東北部的恒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而成的三角洲上,東、西、北三面與印度毗鄰,東南部與緬甸接壤,南部瀕臨孟加拉灣。總面積147570km2總人口約約1.7億人,全境85%的地區為平原,東南部和東北部為丘陵地帶,國土大部分地區海拔低于12米。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濕熱多雨。孟加拉國是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任務1:對區域發展有重要影響的自然條件有哪些? 參考答案: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源、土壤等。 任務2:你如何理解自然條件是區域發展的決定性條件? 參考答案: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自然條件只是區域發展的重要條件,并不是決定性條件,有些區域雖然自然條件優越,但是區域發展水平并不高。 任務3:人類如果違背自然規律改造自然會受到哪些影響? 參考答案:如旱澇災害頻發、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1.優越的地理位置為區域發展提供動力與機遇 優越的地理位置容易與相鄰區域產生區域關聯,通過區域間要素的流動而獲取促進區域發展的動力與機遇。 2.優越的區域自然要素及其組合會極大地促進區域發展 (1)適宜的氣候、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適宜農耕的發展。 (2)良好的生態環境,可提供豐富的生物資源,也會為人類生存提供宜居之地。 (3)多樣的生態環境會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多種經營的便利。 (4)優越的水文環境可為區域發展提供豐富的水資源、水能資源及運輸、養殖、旅游等方面的便利。 3.人類活動對區域自然條件的改造,影響區域發展 自然條件改造方式對區域影響氣候條件發展溫室大棚,改造熱量條件提高區域耕地利用效率人工降雨緩解區域旱情地形條件山區發展梯田,進行立體種植發展農業、保護生態水文條件建設水利工程防洪、排澇、灌溉過度開發導致湖泊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生物條件過度捕撈、引進物種破壞生物多樣性、導致生物入侵破壞植被區域生態問題嚴重
[情境2] 閱讀教材P.20—P.21及下面材料。 日本是一個多山的島國,陸地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其自然資源貧乏,除煤炭、天然氣、硫磺等極少量礦產資源外,其他工業生產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都要從海外進口。但是,日本森林和漁業資源豐富。日本經濟高度發達,2021年GDP總計4.94萬億美元,人均GDP為39285.2美元。 任務1:“資源詛咒”現象說明了什么? 參考答案:說明自然資源只是經濟發展你的條件,而不是起決定作用。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或地區)不能過度依賴自然資源,要兼顧制造業、農業的發展。 任務2:如何理解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區域發展的關系? 參考答案:①自然資源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②自然資源的數量多寡影響區域生產發展的規模大小。 ③自然資源的質量及開發利用條件影響區域生產活動的經濟效益。 ④對于自然資源如果開發利用不當,或處理不好一系列關系,則社會經濟就很容易陷入困境。 1.正確認識自然資源 (1)含義 自然資源是指在自然界中能夠為人類所利用的自然物質要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定義為: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能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 (2)特點 特點表現舉例開發利用要求分布的不平衡性數量或質量上的地域差異因地制宜,發揮地區優勢;合理調配可再生資源分布具有地域分異規律不同自然帶內熱量、水分差異及生物資源變化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分布具有地質規律金、銀、銅、鐵等內生礦多分布在巖漿巖地區,煤、石油等外生礦多分布在沉積巖地區資源間的聯系性可再生資源之間表現突出熱帶雨林地區,水熱資源充足,動植物資源豐富;荒漠地區,降水少,動植物資源貧乏,風力資源、太陽光熱資源豐富注意資源的保護和綜合開發利用數量的有限性絕對數量將隨人類的開發利用不斷減少各種礦產資源合理規劃,適度開發,循環利用資源的再生、更新、循環總有一定周期生物、土地、水、氣候資源利用的發展性自然資源的利用范圍和利用途徑不斷拓展產業革命前,以木材、風力、畜力、水力為主;產業革命以來,以煤炭利用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石油、天然氣逐漸成為主要能源。目前,核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正在推廣利用對于尚未完全弄清其用途和開發利用途徑的不可再生資源最好不要輕易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利用率不斷提高
2.理解自然資源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自然資源是區域經濟增長的物質基礎:資源豐富地區,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撐基礎雄厚。 (2)自然資源影響勞動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資源豐富地區,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成為勞動力的主要從業領域。 (3)自然資源是制約區域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礦產資源豐富地區,對礦產大規模的開發利用,使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大。 (4)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直接影響區域空間結構和經濟區域的類型,如我國山西煤炭資源的開發促使許多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為工礦業用地,交通用地面積擴大,逐步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 3.理解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與區域發展的關系 (1)資源的空間分布可分為資源的自然分布和經濟分布。自然分布是指資源天然存在的地質和地理分布;經濟分布則是指具有效用并能予以經濟利用的資源分布狀況。 (2)實現資源從自然分布到經濟分布的途徑是:加大資源供給地帶的資源開發力度,使之向資源貧乏區流動;強化資源需求地帶對替代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3)資源的貧乏區同樣具有發展經濟的條件。資源貧乏地區可以依據自身的比較優勢,借助區域關聯性特征,促進區域間的資源要素流動而推動自身經濟的發展。 1.判斷正誤。 (1)地勢平坦、水熱充足地區對人類居住來說都是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  ) 【答案】× 【解析】有些熱帶的平原地區水熱充足,但因氣候濕熱不適宜人類居住,如亞馬孫平原地區。 (2)日本依靠優越的自然條件成為世界上的發達國家。(  ) 【答案】× 【解析】日本國土面積狹小,多火山、地震,自然條件較差。 (3)古代農業社會,耕地資源是影響區域發展的重要資源。(  ) 【答案】√ 【解析】農業社會,土地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影響明顯。 (4)沙特阿拉伯因盛產石油而成為世界上的發達國家。(  ) 【答案】× 【解析】沙特阿拉伯因盛產石油而成為富裕國家,但不是世界上的發達國家。 讀圖,a、b、c分別表示影響城市區位的氣候、地形、河流因素,箭頭方向表示條件越來越好?;卮?~3題。 2.從自然條件角度考慮,圖中最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是(  )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B城市氣候、地形、河流三條件俱佳,最易形成城市;A的地形條件很好,但氣候和河流條件較差;C城市靠近河流,地形條件優越,但氣候條件最差;D城市河流條件優越,但地形、氣候條件差,所以該題選B。 3.下列各點中,與亞馬孫平原城市興起的自然條件最吻合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亞馬孫平原靠近河流,水源豐富,地勢平坦,利于城市的建設,氣候為熱帶雨林氣候,氣候濕熱,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對應的為C點,故該題選C。 “資源詛咒”多指與礦業資源相關的經濟社會問題。豐富的自然資源可能是經濟發展的詛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數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的經濟比那些資源稀缺的國家增長的更慢。經濟學家將原因歸結為貿易條件的惡化、“荷蘭病”(北海石油依賴癥)或人力資本的投資不足等,主要由對某種相對豐富的資源的過分依賴導致。在全球經濟增速低速和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加劇的背景下,巴西、南非、沙特等資源型國家仍在艱難地探索轉型道路,以破解資源依賴引發的國內經濟社會問題?;卮?~5題。 4.推斷巴西、南非、沙特“資源詛咒”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資源過度開采加劇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 B.經濟結構缺陷導致發展動力不足 C.有足夠資金投資于人力資源和技術 D.資源開發成本較高,國際競爭力弱 【答案】B 【解析】“資源詛咒”多指與礦業資源相關的經濟社會問題,主要由對某種相對豐富的資源的過分依賴導致。巴西、南非、沙特“資源詛咒”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經濟結構缺陷導致發展動力不足,B對;資源過度開采加劇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不能體現過度依賴,A錯;投資于人力資源的資金不足,C錯;資源開發成本不能體現過度依賴資源,D錯。 5.破解“資源詛咒”最合理的措施是(  ) A.進行產業轉型,加大教育投入 B.擴大資源生產規模,充分發揮資源優勢 C.優化生態環境建設,防止污染 D.保護本國資源,從國外進口 【答案】A 【解析】破解“資源詛咒”最合理的措施是進行產業轉型,加大教育投入,A對;擴大資源生產規模,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會加重相關問題,B錯;優化生態環境建設,保護本國資源,從國外進口,不能改變對資源的依賴特點,C、D錯。
目標二:結合案例,分析區域自然環境基礎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情境1] 閱讀教材P.21—P.22活動內容。 任務1:分析山西省經濟發展與煤炭資源的關系。 參考答案: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對其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山西省煤炭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對其經濟發展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促進了其經濟發展,但長期過度依賴煤炭資源,形成了單一的經濟結構,在現階段隨其煤炭產量下降,經濟增速較為緩慢。 任務2:閱讀教材問題2的材料,討論它們對山西省煤炭工業發展的影響。 參考答案:①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會對環境造成破壞,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要求的進一步提高,山西煤炭資源的產量會進一步下降; ②同時國家節能減排方案的實施以及新能源的開發利用,西氣東輸工程的建設,會導致煤炭資源消費量下降,山西的煤炭消費市場萎縮; ③加之長期的煤炭開采,使開采成本上升; ④山西的水資源短缺,都會導致山西煤炭資源的能源地位下降,煤炭工業發展受阻,進一步影響經濟發展。 [情境2] 海南島海域寬闊,岸線漫長,海灣和海島眾多,海洋生物資源豐富,海洋旅游資源獨特,近岸海域海水清潔,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優良。海南島是我國最大的熱帶作物產區,盛產橡膠、咖啡、可可、椰子、檳椰、胡椒等。目前,海南島已成為我國新興的熱帶旅游基地。 2009年12月底,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力圖將海南島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勝地,使之成為開放之島、綠色之島、文明之島、和諧之島。2018年4月,國家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 任務1:為什么海南島能成為我國主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 參考答案:海南島為我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熱量條件好,降水充沛,適合熱帶作物生長。 任務2:海南島建設國際旅游島有哪些優勢條件? 參考答案:①海南島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有海水、沙灘、熱帶雨林等優質自然資源,還有獨特的黎族、苗族等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豐富。 ②島上交通設施完備,旅游度假的接待能強。 ③國家政策支持。 任務3:有人說,海洋岸線資源和熱帶氣候資源是海南島的兩大優勢資源,應以此為依托建設國際旅游島。你是如何認識的? 參考答案:略。(合理即可) 下圖示意近50年新疆綠洲農田區三種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比例。三種作物中,棉花的生長周期要明顯長于小麥和玉米。讀圖完成1~2題。 1.與新疆南部相比,新疆北部大規模種植棉花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地形 B.熱量 C.水源 D.光照 【答案】B 【解析】棉花種植對熱量條件要求較高,新疆南部屬于暖溫帶,新疆北部緯度較高,屬于中溫帶,熱量不足,故新疆北部大規模種植棉花的限制性因素是熱量,B正確;新疆南部與北部地形均包括高山和盆地,差異不大,A錯誤;棉花是耐旱作物,水源不是其主要限制因素,且南疆和北疆都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水源條件相差不大,C錯誤;兩區域都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兩地光照條件相差不大,D錯誤。故選B。 2.農業種植結構的變化最可能導致新疆( ) A.糧食總產量下降 B.棉花價格下降 C.農業耗水結構改變 D.土壤鹽堿化加劇 【答案】C 【解析】不同作物需水量不同,農業種植結構的變化最可能導致新疆農業耗水結構變化,C正確;如果單位面積產量增加,糧食總產量可能上升,A錯誤;棉花價格受市場需求影響,不一定下降,B錯誤;如果合理用水,不會導致土壤鹽堿化加劇,D錯誤。故選C。 黃河流域是中國重要的煤炭、電力能源及糧食主產地,是“一帶一路”沿線和中國經濟發展中具有戰略性作用的重要區域。黃河流域及各省水—能源—糧食安全系統綜合指數反映了黃河流域的發展水平,指數越高,區域發展協調度越高。下圖為2007~2017年黃河流域及各省水—能源—糧食安全系統綜合指數均值空間分布圖。讀圖完成3~4題。 3.甘肅綜合指數最高,得益于( ) A.農作物單產高 B.經濟發展水平高 C.能源豐富多樣 D.氣候條件較優越 【答案】C 【解析】甘肅位于我國西北地區,氣候干旱,糧食單產相對較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ABD錯誤。甘肅位于我國西北地區,風能、水能、太陽能以及煤炭等能源資源豐富,為當地經濟發展、糧食生產提供了充足的能源,有利于區域整體協調發展。C正確。故選C。 4.山西綜合指數低的主要原因是( ) A.煤炭消費量大,利用效率低 B.多山地丘陵,糧食生產面積小 C.位于干旱地區,降水總量少 D.熱量條件差,作物生長周期短 【答案】A 【解析】山西省能源以煤炭為主,煤炭消費量大,但能源利用率低;山西省地形以高原為主;山西位于季風氣候區,降水量相對豐富,且雨熱同期有利于糧食作物生長。A正確,BCD錯誤。故選A。
【學習總結】 回顧本課時及教材內容,用思維導圖或知識樹等形式建立本課時知識結構。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阡县| 清水县| 石台县| 巴林左旗| 庄浪县| 鹰潭市| 寻乌县| 望谟县| 林芝县| 麟游县| 京山县| 治县。| 乡宁县| 科技| 白玉县| 鹰潭市| 文化| 泰宁县| 富蕴县| 连云港市| 马尔康县| 泾源县| 和平区| 常山县| 松滋市| 县级市| 建瓯市| 谷城县| 芦山县| 独山县| 桐柏县| 沁阳市| 托克托县| 安溪县| 姜堰市| 城固县| 绩溪县| 赫章县| 商洛市| 阿克苏市| 锡林郭勒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