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備課課題 15.設計與制作 授課時間 月 日(星期 )課型 新授課 第 課時(共 課時)教材分析 根據《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技術、工程與社會領域的相關內容,小學高年級學生要知道完成某些任務需要特定的工具,并能使用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等簡單機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根據現實的需要設計簡單器具、生產物品或完成任務。為了落實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本課結合前一單元《簡單機械》的學習內容,模擬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情境,要求學生完成一項工程技術任務——運用簡單機械知識、幫助在學校樓頂施工的工人叔叔設計一個能提升重物的省力裝置,把建筑材料運上樓頂。 本課是《設計與制作》。面對"設計一個能提升重物的省力裝置"這樣二個工程任務,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下,搜集信息資料,觀察工地上的起重機、腳手架上的斜面、施工升降機等省力機械的結構特點,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如動滑輪、斜面等簡單機械能省力),然后開始設計。設計是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關鍵環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設計方案,畫出設計圖、并通過交流發現設計圖中的問題和可以借鑒的經驗,不斷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待設計方案確定后,再根據設計方案準備材料,制作模型。模型完成后,學生還要進行展示、交流,通過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改進自己的設計和模型。 為了加深學生對工程設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本課拓展與應用部分介紹了詹天佑和"人"字形/鐵路的故事,引導學生關注工程設計工作的創新特點,體會工程設計與科學探究過程的不同之處。學情分析 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其思維可以擺脫具體的思維內容,進入形式運算階段。學生能夠擺脫現實的影響而關注假設的命題,可以對假設的命題做出邏輯的和富有創造性的反應,進行基于假設的演繹推理。學生可以基于假設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案,可以系統地對各種解決方案進行評價和判斷,展開合理的推論,最終選擇合理的解決方案。 之前積累的科學學習經驗使得學生已經基本了解了科學探究過程,初步了解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推理、類比等思維方法,其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小組內的溝通合作等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礎。教學目標 (一)科學觀念: 1.學生基于設計與制作,知道生活中像杠桿、動滑輪、輪軸、斜面這樣的簡單機械可以省力。 2.了解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等簡單機械在工程技術領域的應用。 (二)科學思維: 1.能根據對比實驗結果,簡單評估設計方案的可行性。 2.能發現設計、制作、測試等環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 3.能根據完成任務的需要,搜集資料,了解相關知識,設計省力裝置,并用文字和圖形等表達設計方案。 (三)探究實踐: 1.能使用滑輪、斜面等簡單機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能根據設計方案選擇材料和工具,制作省力裝置模型,并通過交流吸取他人經驗,對設計方案和模型進行改進。 (四)態度責任: 1.樂于利用所學知識,認真完成設計、制作省力裝置的任務,體會工程設計與制作的樂趣。 2.在設計與制作過程中,能與同學團結合作,共同完成設計任務,具有合作與溝通的意識和能力,體驗設計過程的樂趣。 3.能認真反思設計、制作與測試過程,如實記錄發現的問題,客觀分析其中的原因。教學重點 學生利用簡單的器材設計研究方案,探究滑輪的作用。通過分析、比較,歸納出各種滑輪的不同作用,能夠聯系生活找到生活中人們對于滑輪的應用。教學難點 學生利用簡單的器材設計研究方案,探究滑輪的作用。板書設計 設計與制作 設計 省力裝置 制作教學過程 問題引領下的主要學習任務、師生活動及設計意圖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教科書單元頁上的情景圖并提出問題: 假設我們的教學樓頂要進行改造,什么樣的裝置能把建筑材料運到樓頂? 我們能設計一個提升重物的省力裝置嗎? 設計之前,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 學生分組進行交流:根據自己課前調查情況,進行交流討論。 二、科學實踐活動過程 (一)設計并制作省力裝置 1.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省力機械 (1)組織學生交流、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省力機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 你們在生活中見過哪些能把重物運到高處的省力機械? 這些機械為什么能省力?它們跟我們學過的哪種簡單機械有關? (2)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產生設計的愿望。 想不想自己設計一種省力裝置?有什么想法嗎? 看過這些省力機械之后,我們能開始設計自己的省力裝置了嗎? 學生觀察教師出示的省力裝置模型,思考如何設計自己的裝置。 (3)講述:現實生活中的省力機械通常比較復雜,其中的許多科學原理我們還沒有學過,因此我們不可能設計、制作出完全一樣的省力裝置,但是,我們可以綜合運用前面學過的簡單機械知識,設計出一些有類似作用的省力裝置。 (4)出示自制省力裝置模型,邊演示邊講述:大家看,這是一個自制的省力裝置模型。這個起重機模型用到了我們前面學過的滑輪組;這個模型用到了……相信同學們都能設計出自己的省力裝置。 組織學生觀察,明確設計圖的繪制要求:用到至少一種能省力的簡單機械;畫出省力裝置的圖形,并標明各部分所需材料。 2.設計省力裝置。 (1)提出問題,幫助學生厘清設計思路: 我們可以設計一個什么樣的省力裝置? 我們的省力裝置可以利用哪種簡單機械? 我們有哪些材料可以利用?每種材料適合制作省力裝置的哪個部分? 畫設計圖時需要注意什么?怎樣保證拿到設計圖的人能按照圖紙要求進行制作? (2)出示幾張可供學生參考、效仿的設計圖。 (3)確認全班學生都明白了設計要求和正確的做法以后,組織學生開始設計——畫出設計圖并標明所需材料。 (4)學生交流設計圖,使學生通過交流發現自己的不足并按要求對設計圖進行改進。 【設計意圖】設計是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關鍵環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設計方案,畫出設計圖、并通過交流發現設計圖中的問題和可以借鑒的經驗,不斷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 三、布置課后任務: 根據自己的設計要求,尋求制作材料,下次課帶來。 第2課時 制作省力裝置 1.引導學生按照設計圖選擇材料和工具,制作省力裝置模型。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按照正確的方法進行制作: (1)制作時,應該注意什么? (2)如果在制作過程中發現有的設計不合理,應該怎么做? 2.根據設計圖,制作省力裝置。 (1)確定小組成員任務分工。 談話:各小組根據制作任務,確定成員分工,如組長協調員、晷面制作員、底座制作員、組裝調試員等。 按照設計圖選擇材料和工具,制作省力裝置模型。 【設計意圖】:制作省力裝置是本課實踐活動的核心環節。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引導各小組根據成員構成情況做好任務分工,提醒組長做好統籌協調工作,力爭讓每位小組成員都積極參與活動。 2.組織學生交流設計方案,展示模型。 講述:誰來介紹一下自己的設計方案?說一說你們設計的省力裝置中運用了哪些簡單機械,它是怎樣省力的,你們組是怎樣制作的?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進行交流展示活動 (1)討論:這種設計和模型有什么優點?有什么不足之處? (2)交流通過交流,發現哪些好方法,有什么問題? 下節課,我們將對模型進行測試,看看省力效果如何。 拓展與應用 1.閱讀詹天佑和“人”字形鐵路的故事,交流體會。作業布置教 學 反 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