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科學 年級 初三 學期 春季課題 第4節 生物的進化(第一課時)教科書 書 名:浙教版教材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7月教學目標一、科學觀念 1、能說出化石形成的過程,列舉生物演化的證據,認同物種可變的進化觀點; 2、區分神創論和進化論,列舉生物進化現象。 3、知道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生物與環境相適應 二、科學思維 1、能用比較的方法對不同年代化石進行推理; 2、學會應用建模的思想解決問題,建立不同地層化石模式圖和進化樹; 3、學會基于證據的推測方法。 三、探究實踐 1、能根據材料建立不同地層化石模式圖,簡單說出生物進化的大致方向; 2、能用畫圖的方式對馬蹄數目進化的方向作出推測并說出合理的解釋。 四、態度責任 通過不斷地合理猜測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激情,尊重科學史實,贊同生物進化的觀點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能說出化石形成的過程,列舉生物演化的證據和方向;區分神創論和進化論 教學難點: 1、能根據材料建立不同地層化石模式圖,通過對不同年代化石進行比較推理,說出生物進化的大致方向; 2、能用畫圖的方式對馬蹄數目進化的方向作出推測并說出合理的解釋教學過程引入:請同學們來看這幅圖,1841年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在英格蘭發現一種動物化石,你能猜測一下這是什么動物嗎? 復原圖展示——體型跟狐貍不分上下,平均只有60厘米長,前蹄四趾著地,后蹄三趾著地,背部呈現彎曲狀。 師:其實,這是5000萬年前的始祖馬! 學生產生認知沖突:這和我們現在的馬差別好大啊! 設計意圖:通過猜測動物來引入,復原圖和現在的馬巨大的差異讓學生產生疑問——從始祖馬到現在的馬,它到底經歷了什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始祖馬的進化歷程來串聯整節課的教學。 知識點一——神創論 請學生說一說他理解的神創論的觀點 生:1.物種是不變的 2.各種生物之間沒有任何的親緣關系 師:如果我們用模型來表示,該怎么表示呢?請看圖。那么你贊同神創論的觀點嗎? 生1:我不贊同神創論的觀點,我認為物種是可變的。例如,5000萬年前有始祖馬,現在沒有了。 生2:我也不贊同神創論的觀點,我認為各種生物之間有一定的親緣關系,例如,始祖馬和現代的馬有很多相似之處,應該有一定的親緣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始祖馬和現在的高頭大馬來猜測神創論觀點的錯誤,引出下面的證據的尋找。 知識點二——化石的分類和形成 引出化石證據:從始祖馬至今已有5000萬年,沒有人能夠親歷生物變化的歷史,那么什么能真實記錄古代生物形態結構變化的信息呢? 圖片展示化石分類:三葉蟲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的遺體化石;動物的糞便、蛋稱為遺物化石;恐龍等動物留下的足跡或痕跡稱作遺跡化石。那么始祖馬化石就屬于遺體化石。 任務一:化石的形成 閱讀書本第20頁,完成填空,說一說始祖馬化石形成過程。 生:首先始祖馬因某些原因死亡了,然后尸體上的肌肉開始腐爛,露出骨骼,砂石覆蓋在骨骼上,接著無機鹽沉淀在里面,形成了化石,最后在某些巖石層在地殼變化時露出了化石。 那么在哪種巖石類型中能找到化石呢? 生:沉積巖。 設計意圖:研究圍繞始祖馬的進化歷程自然地引出化石證據,進行化石分類,最后去了解始祖馬化石形成的過程。 知識點三——生物演化方向 挖掘到一大堆古生物化石后,我們該怎么研究呢? 生:化石是在巖層中發現的,那么我們應該按照巖層將化石排序放置 任務二:建立不同地層化石模式圖 1、閱讀資料,將不同生物化石貼到相應的地層中。(舉例:以三葉蟲為例,它最早出現在寒武紀的地質層中,就貼到寒武紀的地質層)。 2、你是采用什么方法來研究不同地質層中的化石,推測生物變化的方向呢? 根據提供的閱讀資料,學生小組實驗。 生:各種生物化石在地層中的出現是有規律的,在越早形成的巖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簡單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就越復雜高等。而且無脊椎動物早于脊椎動物,魚類、爬行類、哺乳類是先后出現的,植物也一樣,進化的順序是藻類—苔蘚類—蕨類—裸子植物。所以我認為生物演化的總體趨勢,形態結構上是由簡單到復雜,生活環境上是由水生到陸生,進化水平上是由低等到高等。 設計意圖:從沉積巖中找到大量化石,該如何研究這么多的化石呢?通過這個問題將學生的思考過渡到不同地層化石模式圖,在尋找并貼圖的過程中直觀地感受生物演化的方向。 師:我們將巖層中的化石逐個放上樹,此樹從樹根到樹梢代表地質時間的延伸,越靠近樹干基部的生物出現的離現在越久遠,越低等;越靠近樹梢的生物出現的時間離現在越近、越高等。這就是生物進化樹,當然如果要要把細菌真菌也畫上去,需要我們進一步學習有關生物分類和進化的知識,才能使生物進化樹更加枝繁葉茂。 設計意圖:當生物的物種種類逐漸變多, 巖石層的分布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對該模型的理解,從不同地層化石模式圖到生物進化樹,通過樹枝的各種枝杈將生物的多樣性很形象地表現出來,是一種思維模型的提煉。 知識點四——馬的進化歷程 通過對大量各種化石的研究,我們確定了自然界各種生物的大致演化方向,下面我們來研究某一種生物的進化歷程。 任務三:推測馬的進化歷程 我們知道現在的馬是單趾的,而始祖馬是四趾的,那么請你畫一畫馬的趾的數量變化 做出合理的解釋。 展示學生作品:有同學認為馬的趾數量是4.3.2.1這樣變化的,也有同學認為是4,3,3,1變化的,側趾逐漸退化,那么我們來看一看實際化石變化吧,原來馬的趾從4個變成3個,然后側趾逐漸退化,最后僅剩中趾的過程。 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類比方法滲透:運動員跑步,長跑時腳掌落地,百米沖刺時是腳尖著地,這樣的變化是為了快速奔跑,那么同理,根據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特點,馬的趾進化的目的也是為了快速奔跑。師:我們知道現在的馬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那么始祖馬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呢? 生:應該是不能快速奔跑的樹林。 師:是的,生物和環境也是相適應的。 中間穿插視頻講解,更加生動直觀。 師:那么為了適應從樹林到草原環境的變化,你還發現始祖馬有哪些變化嗎? 生:四肢變長,便于奔跑;體格變得強壯;馬臉拉長,便于在吃草時觀察四周情況,警惕偷襲。 師:正是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馬的形態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而同樣是距今約3億年前的腔棘魚,它的形態結構至今仍無太大改變,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生:根據生物和環境相適應的特點,可能是腔棘魚的生活環境長期以來保持相對穩定,所以它的形態結構沒有太大變化,能夠存活下來。 設計意圖:通過畫馬的趾的數量變化來推測馬進化的歷程,同時要求學生能對自己的猜測做出合理的解釋,讓學生進一步明白合理的猜測源于證據,然后通過類比運動員跑步的情況來引出“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特點。接著通過現在馬的生活環境來倒推始祖馬的生活環境,可能是不適于奔跑的樹林,引出“生物和環境相適應”的特點,最后再通過馬的其他變化以及腔棘魚的例子驗證這一點。通過環環相扣的問題設計將2個重要特點總結,相比直接告知會印象深刻許多。 知識點五——生物進化的其他證據 從魚到人:新聞熱點過渡,近期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院士團隊證實人是從魚進化而來的,引發輿論熱議。 解剖學上證據:馬的前腿、蝙蝠的翼手、鯨的鰭、貓的前肢和人的上肢外形和功能有所差別,但基本結構骨骼的排列幾乎相同。這些都屬于同源器官,說明這些動物可能是從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由于生活環境的不同,逐漸出現了形態和功能上的不同。 胚胎學證據:你能看出來這里哪個是人的胚胎嗎?生物的胚胎初期很相似,他們迅速重演了它們祖先的主要發育階段,只是到了發育晚期才出現了很大的差異。這也說明所有的生物可能是從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 分子生物學證據:科學家已開始通過分析比較某些古生物遺體和古生物化石的DNA和蛋白質的差異來推測其相互間的親緣關系。表格中展現的是人與部分生物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比較,我們發現,人與黑猩猩沒有差異,人與馬有12個氨基酸存在差異,而人與酵母菌則有45個氨基酸的存在差異,可見生物本身存在著或近或遠的親緣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推理,讓學生體會科學史和科技史是相互促進發展的。 總結: 從神創論的2個論點出發,我們通過對不同年代化石的縱向比較知道物種是變化的,通過對現存生物種類的橫向比較,從同源器官、胚胎學和分子生物學角度說明生物存在著或近或遠的親緣關系,這是研究古代生物進化的最常用的方法——比較。 課后思考: 從5000萬年前的始祖馬到現在的高頭大馬,同學們能否大膽地猜測一下未來的馬又會長成什么樣子呢? 【課后實踐任務】 1、根據現在環境變化趨勢,畫一畫未來的馬的樣子,評選出最佳預言家; 2、收集其他化石證據,尋找它與現存生物的異同點,如始祖馬和現代的馬等,制作成小報,向班級同學展示,評選出最佳古生物演說家。作業練習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科學 年級 初三 學期 春季課題 第4節 生物的進化(第一課時)教科書 書 名:浙教版教材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7月學生信息姓名 學校 班級 學號作業練習一、選擇題 1、生物進化過程中最可靠的證據是( ) A.現在生存的生物 B.古代生存的生物 C.生物“進化樹” D.古代生物的化石 2、右圖所示為一個未受到破壞的沉積巖層的順序,圖中表明其中一層含有化石A,另一層含有化石B,據圖說明( ) A.物種A出現在物種B之前 B.物種A比物種B復雜、高等 C.物種A比物種B簡單、低等 D.物種A是由物種B進化而來的 3、化石形成的過程可用下圖表示,正確的順序應是( ) A.c d b a B.c a b d C.a c b d D.a b c d 4、科學家通過比較如圖與馬相似動物的骨骼化石,以及它們的生存時期,認為它們是現代馬的祖先.科學家不能直接從圖中獲得的演化證據是( ) A.腿骨結構大部分相同 B.足趾個數逐漸減少 C.中足趾逐漸變得發達 D.遺傳物質基本相近 二、填空題 5、化石是經過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的 、 、和 。 6、一般來說,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由 到 、由 到 、 由 到 。 細胞色素C是由104個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經過對其化學結構的測定,發現各種生物的細胞色素C之間存在差異.表是以人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作標準,其他若干種生物的細胞色素C與人的相比較的結果:請根據上表分析回答: (1)從單細胞的酵母菌到高等脊椎動物的黑猩猩均含有細胞色素C,這一事實可以從分子水平說明這些生物起源于 。 (2)表中的數據是生物進化的證據。細胞色素C的差別越小,生物間的親緣關系越 ;差別越大,則生物間的親緣關系越 。可以推測,與人親緣關系最近的生物是 ,與人親緣關系最近的生物是 。 【答案】1、D 2、B 3、B 4、D 5、遺體 遺物 遺跡 6、簡單 復雜 水生 陸生 低等 高等 7、(1)共同祖先 (2)近 遠 黑猩猩 酵母菌學習任務單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科學 年級 初三 學期 春季課題 第4節 生物的進化(第一課時)教科書 書 名:浙教版教材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7月學生信息姓名 學校 班級 學號學習目標1、能說出化石形成的過程,列舉生物演化的證據,認同物種可變的進化觀點; 2、區分神創論和進化論,列舉生物進化現象; 3、知道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特點; 4、能根據材料建立不同地層化石模式圖,簡單說出生物進化的大致方向; 5、能用畫圖的方式對馬蹄數目進化的方向作出推測并說出合理的解釋。課前學習任務預習書本第1章第4節內容,說一說化石形成的過程,以及生物演化的證據。課上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閱讀書本第20頁,完成填空,說一說始祖馬化石形成過程。 【學習任務二】 1、閱讀資料,將不同生物化石貼到相應的地層中,(舉例:以三葉蟲為例,它最早出現在寒武紀的地質層中,就貼到寒武紀的地質層)建立不同地層化石模式圖; 2、你是采用什么方法來研究不同地質層中的化石,推測生物變化的方向呢? 注:巖石層及化石在任務單的最后,請自行下載并打印。 我推測生物進化的方向是【學習任務三】 請畫一畫馬的趾數量的變化,并做出合理的解釋。 我的解釋 【課后實踐任務】 1、根據現在環境變化趨勢,畫一畫未來的馬的樣子,評選出最佳預言家; 2、收集其他化石證據,尋找它與現存生物的異同點,如始祖馬和現代的馬等,制作成小報,向班級同學展示,評選出最佳古生物演說家。推薦的學習資源學生閱讀的資料:不同地質年代的介紹寒武紀是指在地質時間上約為570~510百萬年以前古生代初期的一段地質時間。寒武紀的動物群則是以一些具有堅硬外殼的、門類眾多的海生無脊椎動物大量出現為其主要特點。其中三葉蟲最為常見,也是通過劃分寒武紀的一個重要依據。其它尚有無鉸、幾丁質外殼的腕足類小舌形貝、小園貨貝以及古杯類和軟舌螺等。植物群則以藻類為主,還有一些微古植物。泥盆紀是指在地質時間上約為410~355百萬年以前古生代的一段地質時間,在泥盆紀早期裸蕨類繁榮。中期后,腕足類和珊瑚發育、原始菊石、昆蟲出現。晚期原始兩棲類、迷齒類出現,蕨類植物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無頜類趨于滅絕。 從泥盆紀開始,地球又開始發生了海西運動。因此,泥盆紀時許多地區升起,露出海面成為陸地,古地理面貌與早古生代相比有很大的變化。在泥盆紀里蕨類植物繁盛,如。在泥盆紀與石炭紀中間隔著一次大規模物種大滅絕——超級地幔柱。在此次物種大滅絕中,75%的物種滅絕。是滅絕物種第二多的物種大滅絕,僅次于第一多的二疊紀物種大滅絕——西伯利亞暗色巖事件。主要滅絕動物有:盾皮魚類、艾登堡母魚。脊椎動物進入飛躍發展時期,魚形動物數量和種類增多,硬骨魚開始發展。泥盆紀常被稱為“魚類時代”。石炭紀是指在地質時間上約為355~290百萬年以前古生代的一段地質時間,它可以區分為兩個時期:始石炭紀、和后石炭紀。 石炭紀時陸地面積不斷增加,陸生生物空前發展。當時氣候溫暖、濕潤,沼澤遍布。大陸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森林,給煤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與泥盆紀相比,蜓類是石炭紀海生無脊椎動物中最重要的類群,而腕足動物盡管在類群上減少,但數量多,依舊占相當重要地位,頭足類則以菊石迅速發展為主。在石炭紀晚期,脊椎動物擺脫了對水的依賴,以適應更加廣闊的生態領域,以北美賓夕法尼亞早期地層中的林蜥為代表。生活在陸上的昆蟲,如蟑螂類和蜻蜓類,是石炭紀突然崛起的一類陸生動物,它們的出現與當時茂盛森林密切相關,其中有些蜻蜓個體巨大,兩翅張開大者可達70cm。石炭紀是植物世界大繁盛的代表時期。早石炭世的植物面貌與晚泥盆世相似,古蕨類植物延續生長,但只能適應于濱海低地的環境;晚石炭世植物進一步發展,除了節蕨類和石松類外,真蕨類和種子蕨類也開始迅速發展。裸子植物中的苛達樹是一種高大的喬木,成為造煤的重要材料之一。侏羅紀是指在地質時間上約為205~135百萬年以前古生代的一段地質時間。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于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雖然這段時間的巖石標志非常明顯和清晰,其開始和結束的準確時間卻如同其它古遠的地質時代,無法非常精確地被確定。恐龍成為陸地的統治者,翼龍類和鳥類出現,哺乳動物開始發展等等。陸生的裸子植物發展到極盛期。淡水無脊椎動物的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及昆蟲迅速發展。海生的菊石、雙殼類、箭石仍為重要成員,六射珊瑚從三疊紀到侏羅紀的變化很小。棘皮動物的海膽自侏羅紀開始占據了重要地位。需要下載的素材如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4生物的進化(第一課時)學習任務單.docx 1.4生物的進化(第一課時)教學設計.docx 1.4生物的進化(第一課時)課后練習.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