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唐雎不辱使命》學案一、基礎梳理作者簡介劉向(約前77—前6),本名甦,字子政,沛縣(今屬江蘇)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漢皇族楚元王(劉交)四世孫。代表作品有《新序》《說苑》《列女傳》。另撰有《別錄》,為中國目錄學之祖。《戰國策》是劉向根據戰國時期史料整理編輯的。重點突破概括段意。秦王企圖吞并安陵遭到拒絕而不悅。(開端)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出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發展)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高潮)寫唐雎不辱使命,在這場斗爭中取得了勝利。(結局)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嗎?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詐手段,企圖不戰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國。秦王認為自己對安陵君是什么態度?——有恩于安陵君唐雎是如何反駁的?“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先用語氣極強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帶有威脅意味的試問,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對比中用一反問語氣句子否定秦王的無恥要求。秦王說的“天子之怒”的具體內容是什么?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即進行殘酷的戰爭。6.秦王為什么要說“天子之怒”呢?以武力威脅,想施以恐嚇而讓唐雎臣服。7.唐雎舉專諸、聶政、要離等三個人物的目的是?用他們干出的震驚天地的事件來表明自己跟他們這些有膽有識的勇士一樣,不畏強暴,敢于獻身,并為以后的行動作了鋪墊。秦王有什么樣的言語和行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神色木然而道歉(色撓,長跪而謝);表現了秦王的害怕,從側面表現了唐雎不畏強暴的精神 。9.你如何評價本文出現的人物?秦始皇:傲慢自大、盛氣凌人、強悍殘暴、狂妄無知、隨機應變、阿諛奉承。安陵君:敏于應對、善于言談、綿里藏針、柔中帶剛。唐雎:有膽有識、英勇無畏、應對自如、為維護國土不畏強暴、敢于斗爭。10.在這場外交斗爭中,唐雎十分講究說話的技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①“巧”在言辭委婉、言之有“節”上。秦王的要求遭到安陵君拒絕后,他當著唐雎的面露出威脅之意,唐雎從容地說明不肯易地是因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違背秦王的意愿。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節”,寧“守”不“易”,這是一種崇仰先王、不為利誘的明顯反映,這不僅婉言拒絕了秦王的易地要求,還暗暗告誡秦王不要輕舉妄動。②“巧”在針鋒相對、言之有“據”上。秦王見詐騙不行,便用“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的所謂“天子之怒”進行威嚇。唐雎正氣凜然,針鋒相對,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進行回擊。③“巧”在以行證言、言之有“力”上。唐雎輔以“挺劍而起”這一義無反顧的行動,來證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實在性和尖銳性,這就徹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長跪而謝之”。總之,在這場斗爭中,唐雎的說話技巧是十分高明的,他善于抓對方的弱點,從“道義”和“威力”兩個方面針鋒相對,據理力爭,從而震懾強敵,不辱使命。熟讀課文,找出描寫秦王情緒變化的詞語,說說秦王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本文描寫秦王情緒變化的詞語有“不悅”“怫然怒”“色撓”三處。這些詞語,如同一條暗線,串聯起秦王情緒的變化。當安陵君委婉地拒絕了秦王使者易地的欲求后,秦王“不悅”,表現出極為失落不滿的情緒;當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場,堅決表示不易地時,語帶譏諷,讓秦王侵吞安陵國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擊,所以秦王“怫然怒”;當唐雎的“布衣之怒”戰勝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時,“秦王色撓”,神情沮喪,完全失去了唯我獨尊的威嚴。秦王情緒的變化,是對安陵國君臣堅強不屈、英勇斗爭行為的反應,他從“不說”到“怒”,最后到沮喪(色撓),從自以為是、不可一世到賠禮道歉,情緒經歷了一個大起大落的過程,頗富戲劇性。本文主旨:本文通過記敘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面對暴秦勇敢無畏、義正辭嚴地同秦王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終于使之折服而保全國土的經過,頌揚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衛國家利益的精神。文本特色:對話為主,突出關鍵內容;對比襯托,刻畫人物形象;“小說”筆法,增添文學色彩。3.重點字詞秦王使(派)人謂(對……說)安陵君曰:“寡人欲以(用)五百里之地易(交換)安陵,安陵君其(表示祈使語氣)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施予恩惠),以大易小,甚善(很好);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高興)。安陵君因使(出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使……滅亡)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在意。錯,同“措”)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增廣、擴充)于君,而君逆(違背(背叛))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哪里只是)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憤怒的樣子)怒,謂唐雎曰:“公(對人的敬稱)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橫尸在地)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平民)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裸露)跣(赤腳),以頭搶(碰,撞)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這里指有膽識有才能的人)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同“蒼”)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吉祥)祲(不祥)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一定)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穿白色喪服),今日是也。”挺(拔)劍而起。秦王色撓(面露膽怯之色),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明白,懂得)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只,僅僅)以有先生也。”課文翻譯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想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希望安陵君能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塊土地來換取小塊土地,那很好;即使這樣,可我從先人手里繼承了這塊土地,愿意始終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換。”秦王不高興,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到秦國。秦王對唐雎說:“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來換取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為什么呢?況且,秦國滅掉了韓國和魏國,而安陵君憑著五十里的地方能保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如今我用十倍的土地(來交換安陵),讓安陵君擴大領土,可安陵君卻違抗我,(這)豈不是小看我嗎?”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說的這樣!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土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來也不敢交換,難道只換來五百里呢?”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曾經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道:“小臣從沒有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將會有百萬人死亡,血流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的樣子,有膽識的人發怒可不是這樣。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有一道白光直沖向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平民中的有膽識的人,(他們)心里的憤怒還沒有發作出來(的時候),上天就降示了征兆,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膽識的人真的發了怒,將會有兩具尸體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將因此穿上喪服,今天的情況就是這樣。”(說著)拔出寶劍站了起來。秦王(頓時)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哪里至于這樣!我懂了,韓魏滅亡而安陵卻憑借著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來,只是因為有您唐雎先生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