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走向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學習目標] 1.理解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內涵和原則。(綜合思維)2.運用資料,說明協調人地關系和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綜合思維)3.認識在可持續消費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和行為。(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目標一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1.可持續發展的背景2.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________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3.內涵4.原則原則 內容公平性原則 __________之間、代際之間、人類與____________之間、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公平持續性原則 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環境______之內________原則 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是世界各國共同的任務,需要各國的積極參與判斷1.依靠科學技術的提高就可以解決環境問題。( )2.可持續發展是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表現。( )3.寅吃卯糧違背公平性原則。( )4.環境問題是人地關系不協調的突出表現。( )5.可持續發展內涵的三個方面是相互獨立的。( )可持續發展三原則的判別方法判別三原則時,要注意體會和提取所給圖文材料包含的信息。可持續發展三大原則中,“公平性”側重的是“權利”,強調享有的平等,即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公平;“持續性”側重的是“發展”,強調發展的可持續性;“共同性”側重的是“義務”,強調地球為一個整體,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是世界各國共同的責任。(2023·遼寧大連期末)讀圖,完成1~2題。1.左圖的內容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 )A.公平性原則B.持續性原則C.共同性原則D.階段性原則2.若我們每個人都加入“光盤行動”,我們實際上就在踐行可持續發展的( )A.共同性原則B.持續性原則C.公平性原則D.發展性原則(2023·江西上饒期中)人類社會從史前文明、農業文明發展到工業文明,人口增長越來越快,對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是人類在改造環境和認識人地關系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據此完成3~4題。3.“竭澤而漁,豈不得魚,而明年無魚”,這句話能體現可持續發展的( )A.公平性原則 B.共同性原則C.持續性原則 D.階段性原則4.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需要公眾調整自己的行為。下列行為符合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是( )A.提倡過節互贈紙質賀卡B.選購帶環境標志的產品C.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D.食用野生動物目標二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1.政府、企業、公眾在可持續發展實施中的關系2.途徑(1)消除貧困①________是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障礙。a.貧困是許多發展中國家________的根本原因。b.環境惡化又會阻礙這些國家的發展。②________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2)發展綠色經濟①綠色經濟:追求經濟發展、環境保護、________三方面的平衡,強調________、資源高效利用和社會公平。②中國的綠色經濟(3)提倡可持續消費①主要途徑:公眾的支持和________。②倡導理念③遵循原則:減量、________使用、回收、再生。拓展延伸 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循環經濟 低碳經濟不 同 點 提出背景 應對因經濟高速發展而引發的全球資源環境問題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全球氣候關注重點 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高效利用 提高清潔能源的比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定位 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強調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共同點 都是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目標,都是以技術創新為支撐,以制度創新為保障,貫穿于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判斷1.實施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后,不會有污染物的排放。( )2.“綠色經濟”強調節能減排、資源高效利用和社會公平。( )3.在可持續發展實施中,政府主要負責監督公眾。( )4.消除貧困符合公平性原則。( )5.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都是綠色經濟。( )6.經常食用反季節蔬菜符合綠色消費要求。( )青田縣位于浙江省東南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該縣傳承千年的“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為“全球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農民在山腳下用泥土堆起田埂,引溪水灌溉稻田,田魚啄食雜草與小蟲,在稻田里自然生長。下圖為青田縣稻田養魚示意圖。1.[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稻魚共生”生產方式體現了生態持續發展的理念,說明其具體表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稻魚共生”系統作為一種環境友好的農業技術,可能對當地產生哪些積極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3·遼寧沈陽期末)素有遼寧“南大荒”美譽的盤錦濕地,數百萬畝沼澤葦塘連片分布,大小河流交錯縱橫,濕地盛產河蟹。近幾年,該地興起“蟹稻共生”的生產方式。下圖為“蟹稻共生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蟹稻共生”體現的可持續發展途徑是( )A.發展綠色經濟 B.提倡可持續消費C.發展褐色經濟 D.消除貧困2.我們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因有( )①人地關系日漸緊張 ②人類正面臨著空前嚴峻的環境問題 ③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受到的威脅不斷加劇 ④人類可以單純地依靠科技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2023·廣東河源期中)承德市是河北省種植業與畜禽養殖業的重要產區,種植業以小農經營為主,養殖場因不能占用耕地,主要分布在偏遠地區,畜禽糞污利用率低。近年來,承德市養雞場采用種養結合的方式(下圖),實現糞污就近消納,構建從種植到養殖全封閉的生態循環農業體系。據此完成3~4題。3.該生態循環農業體系中,生產商品有機肥的原料為( )A.秸稈、糞污 B.秸稈、沼氣C.糞污、沼氣 D.糞污、玉米籽4.以往限制承德市畜禽糞污利用率提高的因素是( )①種養業空間分布不均 ②畜禽養殖業比重下降 ③農業生產技術不成熟 ④糞污土地承載力較高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第二節 走向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目標一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新知預習1.環境 發展2.后代人3.生態 經濟 社會4.同代人 其他生物種群 承載力 共同性判斷1.× 2.√ 3.√ 4.√ 5.×對點落實1.A 2.A [第1題,左圖的內容反映的是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不能危害其他生物種群的生存,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故選A。第2題,“光盤”行動需要每個人的參與,必須采取共同行動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體現了人們踐行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性原則,A正確;持續性原則強調發展的可持續性,B錯誤;公平性原則指人與人之間、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人與其他生物之間是平等的,應該互相尊重,人類的發展不應該危及其他物種的生存,C錯誤;可持續發展原則中沒有發展性原則,D錯誤。故選A。]3.C 4.B [第3題,“竭澤而漁”是人類與環境的對立行為。持續性原則要求人類做到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材料體現的是漁業能否持續發展的思想,屬于持續性原則。故選C。第4題,過節互贈紙質賀卡、使用一次性筷子、食用野生動物,破壞生態環境,都不利于可持續發展,A、C、D錯誤;選購帶環境標志的產品利于保護環境,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故選B。]目標二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新知預習2.(1)①貧困 a.環境惡化 ②消除貧困 (2)①社會包容 節能減排 ②資源 能源 (3)①參與 ③重復判斷1.× 2.√ 3.× 4.√ 5.√ 6.×核心探究1.水稻田為田魚提供生存環境、食物;田魚為水稻除草、吞食害蟲、耘田松土;稻魚共生減少化肥、農藥和飼料的投入等。2.提高產量,提高經濟效益,提高收入,增加就業;利于文化傳承,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等。對點落實1.A 2.A [第1題,“蟹稻共生”是生態農業,有利于發展綠色經濟,A正確;圖中沒有可持續消費的相關信息,B錯誤;發展褐色經濟不是可持續發展途徑,C錯誤;蟹稻共生無法消除貧困,D錯誤。第2題,由于人地關系日漸緊張,人類正面臨著空前嚴峻的環境問題并且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受到的威脅不斷加劇,所以要求我們堅持可持續發展,①②③正確;我們堅持可持續發展是因為人類不可以單純地依靠科技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④錯誤。]3.A 4.B [第3題,生態循環農業以玉米種植區的農業廢棄物“秸稈”和養雞場的廢棄物“糞污”,作為生產商品有機肥的原料,A正確,B、C、D錯誤。第4題,養殖場因不能占用耕地,主要分布在偏遠地區,導致養殖業與種植業空間布局上分離,養殖場周邊沒有足夠的農田作為糞污消納地,直接限制畜禽糞污利用率的提高,①正確;由“小農經營”推知,當地農業生產技術不成熟,③正確;畜禽養殖業比重下降、糞污土地承載力較高都不是限制畜禽糞污利用率提高的主要因素,②④錯誤。故選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