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季的形成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能歸納出四季的成因。2.能說出正午時物體影子在不同季節的有規律的變化。科學探究1.能從四季的事物變化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2.能對四季的成因作出假設,并說明假設的依據。3.能通過模擬實驗的方式獲取有關四季形成的信息。4.能用科學的語言、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實驗現象。5.能運用分析、推理等方式得出實驗結論,判斷結論與假設是否一致6.能對探究結果進行反思與評價。科學態度1.能對四季成因表現出探究興趣。2.能與他人合作學習、溝通交流,綜合考慮多人意見,形成集體的觀點二.教學重難點重點:說出四季的成因難點:影子變化的規律三.教學設計導入:教師:同學們,現在是什么季節呢?(學生反饋)教師:你還知道哪些季節呢?(學生反饋)新授:教師:那么四季是如何形成的呢?(學生反饋)教師:不同季節事物的變化與什么有關?這說明影響四季變化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學生反饋)歸納:影響四季變化最主要的因素是溫度。教師:四季變化的時間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轉的周期也是一年,這說明了什么?(學生反饋)歸納:這說明四季變化很可能與地球公轉有關!教師:讓我們通過實驗來驗證下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吧!實驗:假設:地球上的四季變化是由地球公轉運動引起的。材料:地球儀4個、臺燈1個、立柱(小棍)4根等。1.照下圖畫好地球公轉軌道,擺放好實驗儀器,使地球儀的地軸朝向北。2.在地球儀上選擇一個中國的北方城市,將一根立柱垂直粘在此處。3.打開臺燈,觀察四個位置立柱的影長。教師:同學們隨著“地球”公轉,影子長短是怎樣變化的呢?(學生反饋)歸納:夏至影子最長,冬至影子最短,春分和秋分影長適中。教師:你知道這四個節氣的時間是什么時候嗎?(學生反饋)歸納:春分是3月21日前后,夏至是6月22日前后,秋分是9月23日前后,冬至是12月22日前后。教師:同學們這四個節氣除了影長不一樣外,還有什么也是不一樣的呢?(學生反饋)歸納:夏至熱,冬至冷,春分秋分溫度適中。教師:一天當中氣溫是如何變化的呢?(學生反饋)歸納:早晨冷,中去熱,傍晚冷。教師:那一當中影長是如何變化的呢?(學生反饋)歸納:早晨長,中午短,傍晚長。教師:你有什么發現嗎?(學生反饋)歸納:影長的變化和溫度有一定的關系!教師:不同節氣溫度的變化又與什么有關呢?(學生反饋)歸納:與地球公轉有關!教師: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學生反饋)歸納:四季的變化與地球公轉有關!(播放相關視頻)(出示圭表圖片)教師:你知道這是什么嗎?(學生反饋)講解: 很早以前人們發現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是有規律的。于是就發明了圭表。正午時表影投在石板。古人就能直接讀出表影長度值。經過長期觀測,古人了解到一年內夏至日的正午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表影則最長;在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間影長則是逐漸變化的。教師:關于圭表你還知道哪些信息呢?(學生反饋)講解:1965年,在江蘇儀征的一座東漢墓葬中,出土了一件袖珍銅圭表,它由19.2cm長的表和34.5cm長的圭構成。圭表之間有樞紐連接,可將表平放于匣內,圭表盒裝一體,起合自如,攜帶方便,是設計者和鑄造師密切配合的杰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