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八 古詩文閱讀 類型二 古文閱讀 解析版【真題1】(2023·浙江寧波·統考中考真題)下面是同學所做的勸說語氣整理單。請你用現代漢語寫出相關語句的意思,并分析其語氣的表達效果,完成表格。語氣 相關語句 分析祈使語氣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孫權勸學》 (1)反問語氣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告訴馬生:如果他們的學業還有不精通,品德還沒有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資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樣專一罷了,哪里是別人的過失呢?宋濂以自身學習體會向后學馬生強調,只有用心專一,才能學有所成。“豈”和“哉”連用,加強反問語氣,顯示出不容置辯的力量,引起馬生深思。祈使語氣 陳述語氣 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出師表》 (2)【答案】 這是孫權對下屬呂蒙的要求:你如今當權掌管事務,不可以不學習!雙重否定語氣強烈,強調學習的必要性,要求呂蒙必須好好學習。 諸葛亮告訴后主劉禪:“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王室的興盛,時間就不遠了”。句首用“愿”引出希望,態度誠懇;句末用“也”,語氣肯定。諸葛亮讓劉禪堅信:只要親賢遠佞,就一定能興復漢室。【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與句式表達效果分析。(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這是《孫權勸學》中,孫權最開始勸說呂蒙學習的一句話。意思是:你如今當權掌管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兩個“不”字連用,是雙重否定句;句末有嘆號,表示語氣強烈,表明學習的重要性。從而希望引起呂蒙的注意,能夠從此開始學習。(2)“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后主劉禪表達自己愿望的一句話。意思是: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王室的興盛,時間就不遠了。諸葛亮言辭懇切,用一“愿”字表達自己作為長輩和臣子對后主的希望,用一“也”是表示肯定陳述,希望后主能夠親賢遠佞,這樣,先帝興復漢室的希望也就計日可待了。【真題2】(2023·浙江寧波·統考中考真題)勸說類文言文中,有些標題暗含勸說方式。下面是同學所做的標題整理。請你解釋加點的字。《誡子書》 誡:(1) 《孫權勸學》 勸:勸告,勸說。 《送東陽馬生序》 序:一種文體。這里指贈序,即臨別贈言,表達祝愿、勸勉之意。 《鄒忌諷齊王納諫》 諷:(2) 《出師表》 表:中國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內容為陳述、請求、建議,“動之以情”是“表”的基本特征。【答案】 誡:告誡,勸勉 諷:諷諫,用含蓄的話委婉地規勸。【詳解】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誡子書:告誡、勸勉兒子的書信。誡:告誡,勸勉;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用委婉曲折的言語進行規勸,齊王接受了建議。諷:諷諫,用含蓄的話委婉地規勸。【真題3】(2023·浙江杭州·統考模擬預測)丙紹興末,以石岸傾毀,詔有司修治。乾道九年,復修筑廟子灣一帶石巖。自是屢命有司修葺。淳熙元年,江堤再決。嘉熙二年復決。守臣愁與權乃于近江處所,先筑土塘,于內更筑石塘,水復其故。嘉定十年,江潮大溢,復修治之。(選自《讀史方輿紀要》)丁錢塘江海塘修建概況時間。 修建舉要唐開元元年 《新唐書·地理志》:“杭州余杭郡,……鹽官有捍海塘堤,長124里,開元元年重筑。”五代梁開平四年 錢武肅王(錢镠)發明竹籠填石筑塘和滉柱固塘之法。《十國春秋》:“以大竹破之為籠,長數十丈,中實以巨石……”宋大中祥符七年至景佑三年 沿用錢氏舊法修建,或以薪土相間壓疊成塘。元泰定四年 在竹籠石塘基礎上創筑了石囤木柜塘。明成化十三年 改建海鹽縣石塘,稱“楊公塘”,后于弘治元年、弘治十二年兩次改筑,發展成為高質量“樣塘”。明萬歷四年 筑海鹽縣五縱五橫大石塘4余里,稱“魚鱗大石塘”,后又續建7里。清代 在浙江修舊和新建土、石海塘1545里,其中浙西沿海114次,浙東69次,浙西修建石塘368里。1950年至1989年 杭州段沿江兩岸筑圍堤347公里,圍海涂64畝。以圍代壩、治江圍涂,是治理錢塘江潮的一項創舉。1997年至今 杭州市實施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錢塘江標準海塘建設,建成高標準海塘數百公里。如今,涌潮兇險的錢塘江下游兩岸,嶄新堅固的大堤巍然屹立,為美麗的杭城增添了一道“水上長城”。(根據相關資料整理)(1).閱讀材料丙,指出加點的詞語突出了錢塘江水患的哪些特點。(2).如果要制作反映錢江兩岸人民抗潮歷史的展板,你會用哪兩個短語作主標題以體現抗潮精神?請結合丙、丁兩則材料說明理由。【答案】(1).①破壞性強。②水患頻繁。③水流量大。(2).①英勇無畏。千百年來,錢塘江潮水肆虐,錢江兩岸人民不怕困難,修建海塘,體現了錢江兩岸人民英勇無畏的抗潮精神。②堅韌不拔。錢江兩岸人民為抵御海潮,一次又一次的修建海塘,又一次又一次的被沖毀,但他們從未向海潮屈服,體現了堅韌不拔的抗潮精神。【解析】(1).本題考查材料內容理解。根據“紹興末,以石岸傾毀”石岸被海潮沖毀,說明海潮沖擊力大;根據“江堤再決。嘉熙二年復決”可知,江堤一次又一次決口,說明錢塘江水患頻繁;根據“江潮大溢,復修治之”的“大溢”可知,說明錢塘江水流量之大。(2).本題考查材料內容理解于分析。答題時,要結合材料內容分析。示例一:百折不饒。根據材料丙“淳熙元年,江堤再決。嘉熙二年復決。守臣愁與權乃于近江處所,先筑土塘,于內更筑石塘,水復其故。嘉定十年,江潮大溢,復修治之”,材料丁列舉的從“唐開元元年”到“1997年至今”的修建舉要可知,千百年來,海潮一次又一次地沖毀海塘,錢江兩岸人民一次又一次的從修,體現了百折不饒的抗潮精神。示例二:英勇頑強。根據材料丙“紹興末,以石岸傾毀,詔有司修治。乾道九年,復修筑廟子灣一帶石巖。自是屢命有司修葺。淳熙元年,江堤再決。嘉熙二年復決。守臣愁與權乃于近江處所,先筑土塘,于內更筑石塘,水復其故。嘉定十年,江潮大溢,復修治之”,材料丁錢塘江海塘修建概況等內容可知,千百年來,錢塘江潮水肆虐,錢江兩岸人民不怕困難,修建海塘,抵御海潮,體現了戰天斗地的英勇頑強的抗潮精神。【點睛】參考譯文:紹興末年,因為錢塘石岸被海潮沖毀,皇帝下令主管官吏修繕。乾道九年,又修筑了廟子灣一帶的石巖。從這以后多次下令讓官吏修葺石岸。淳熙元年,江堤再次決口,嘉熙二年再次決口。于是守衛的官吏愁與權在靠近錢塘江的地方,先在外面修筑了土堤,在里面又修筑了石堤,于是江水恢復的原來的樣子。嘉定十年,江水大量溢出堤壩,于是又重新修繕。課標要求 1.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⒉.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察學生的記誦積累,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 3.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考察知識點 考點1理解詞語意義及用法 考點2翻譯句子 考點3辨析文言句式 考點4斷句 考點5理解概括內容 考點6分析人物形象 考點7體會情感主旨 考點8分析寫作手法 考點9比較閱讀 考點10拓展評價命題趨勢 全國中考新考法精選古詩文聯讀實詞釋義(含實詞辨析)文言實詞絕大部分具有多義性,這類題不僅要靠積累,還需掌握一定的推斷技巧。 1.直接遷移法 又稱“聯想推斷法”,即聯系已學課文中有關該詞的用法推斷詞義。如:“過而能知,可以為明”中的“過”字,如果能聯想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人恒過,然后能改”的“過”的意思,就能理解該句中“過”的意思為“犯錯”。 2.語境推斷法 解釋詞義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河北中考出現課外文言句“使者及門”的“及”,結合上下文語境可知“及”應為“到”的意思。 3.組詞推斷法將文言文中的詞語進行擴充,組成現代漢語中的詞語,然后再根據具體語境確定文言實詞的詞義。如:“雜然而前陳者”中“陳”字的字義推斷,大家可以把“陳”組成幾個詞語,從中作選擇:陳列、陳舊……通過篩選不難找到“陳列”這個意思。 4.成語印證法成語中保留著大量的文言詞義,可以用熟知的成語來推斷文言文中的實詞詞義,如河北中考真題中“而己有饑色”中的“色”,可聯系成語“面不改色”的“色”來理解,意思為“臉色”。 例題: 下面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死亦我所惡 惡:兇惡B.蹴爾而與之 蹴:用腳踢C.妻妾之奉 奉:侍奉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棄【解析】該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要求找出解釋不正確的一項。這幾個加點的文言實詞,都是在課內學習過的,根據語境來理解,“蹴”“奉”“已”的解釋都是正確的,只有“惡”解釋為“兇惡”不當。“惡”是個一詞多義的文言詞語,在這里意為“厭惡”, 音wù。【參考答案】A二、虛詞意義及用法辨析1.代入篩選法 如果我們知道某個虛詞的基本用法和意義,在閱讀和解題時,就可將它的每個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選其中講得通的一項,從而獲得正確答案。如:“之”是最常見的文言虛詞,其用法有: ①代詞,可譯為“他(她、它)”“這”“他(她、它)的”或自稱等;②結構助詞,譯作“的”; ③助詞,不譯; ④動詞,譯作“去”“往”“到”等。然后一一代入相應句中進行理解和篩選。如昆明中考9題B項“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跪而拾之以歸”,前一個“之”是助詞,不譯;后一個“之”是代詞,指撕碎的奏牘。 2.句意分析法 根據句子的大意推斷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3.交換理解法 如果給出兩個句子,讓我們判斷句中某個虛詞的用法是否相同,我們可以將其中能確定的一句中的虛詞意義和用法代入另一句來理解,看句子是否講得通,如果講得通,那意義和用法就是一樣的,如果講不通,意義和用法就不一樣。例題: 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還于舊都 所惡有甚于死者B.忠之屬也 子之聽夫志C.元貞間為古田尉 不足為外人道也D.帥府嘉其忠勇 稍稍賓客其父【解析】該題考查對文言虛詞的理解,要求找出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A項中的“于”是介詞,分別可理解為“到”和“比”,意義不同。B項中的“之”前者為復指代詞“這”;后者為結構語氣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出。C項中的“為”前者為動詞“擔任”;后者為介詞“對”。D項中的“其”均為人稱代詞“他的”。【參考答案】D 三、停頓斷句1. 通讀全文,初步理解句子大意。2. 仔細體會詞、短語以及句子之間的聯系。(1)找出句子中的名詞和代詞。如人名、地名、官名等。名詞(代詞)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句子前后往往要進行斷句。(2)找出句子中的動詞。文言句式主謂結構居多,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可通過前后結構關系確定主干,從而斷句。(3)找出標志性詞語。①句首發語詞: “夫”“蓋” “然”“則”“然則”“豈”“安”“既”“既而”“故”“至若”“若夫”“于是”等詞常用于句首,這些詞語的前面一般都要斷開。②句末語氣詞:“者”“也”“歟”“哉”“乎”“耳”“焉”“耶”“矣”等詞常用于句末,一般可以在其后斷開。③對話標志:常用“曰”“云”“言”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時寫出人名,此后就省略主語只出現“曰”。(4)利用特殊虛詞。“而”字表轉折且后面為一個完整或較長的句子時,“而”前應斷句。“之”作“主謂之間,破壞句子獨立性”或作結構助詞“的”解釋時,“之”前后不斷句。(5)利用句子形式斷句。文言語法中的固定句式可以幫助斷句,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與……乎”等。3. 斷句后,需結合句子的含義及文段內容再通讀檢查。例題:對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恰當的一項是( )A.蓋此人因負債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詐/既不獲/則移于他家耳B.蓋此人因負債/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詐既不獲/則移于他家耳C.蓋此人/因負債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詐既不獲則移/于他家耳D.蓋此人因負債/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詐/既不獲則移/于他家耳【解析】該題考查對古代散文語句朗讀節奏的劃分。這四個句子不是詩句,不存在對偶的問題,只能作結構或意義上的劃分。即不要把一個詞或一個短語斷開,或不改變原句的意思來加以判別。【參考答案】A例題:用“/”給《泥古者愚》中畫線句子斷句。畫線句:國弈不費舊譜而不執舊譜國醫不泥古方而不離古方。【解析】該題表面考查的是文言句讀朗讀節奏的劃分,卻依托于文句在文段語言環境的意義,實際上是將文言句的朗讀與簡單文言詞句的閱讀理解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考查。因此,斷句的前提就是正確理解文意。【參考答案】國弈不費舊譜/而不執舊譜/國醫不泥古方/而不離古方。四、句子翻譯1.緊抓關鍵詞 文言文句子翻譯給分點往往是翻譯句中的關鍵字詞,關鍵字詞如果沒有準確翻譯出來,就會失分。 如“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翻譯為:他們自己說他們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譯出大意計1分,“妻子”“絕境”解釋各0.5分) 2.翻譯特殊文言句式 判斷句 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不用判斷動詞“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 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用判斷詞,要根據上下文進行判斷:① “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② “是”作動詞,表肯定判斷。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銘》)(2)倒裝句常見的倒裝句有以下四種: ①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例:“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語序應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②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么簡陋的呢”。③定語后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句中“花之隱逸”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④介賓結構后置。A.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例:“能謗譏于市朝。”為介賓結構后置,正常語序應為:“能于市朝謗譏”,將介賓結構“于市朝”后置。B.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后置,翻譯時,一般都前置作狀語。例: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將介詞短語后置做狀語,原句應是“愿陛下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3)省略句 常見的有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和介詞省略,有時也省略數量詞和定語等。 ①省略主語。如: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記》)②省略謂語。如: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③省略賓語。如:人不知(之)而不慍。(《論語》)④省略量詞。(文言文中數詞后常省略量詞)。如:一(張)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塊)撫尺而已。(《口技》) ⑤省略介詞。如:有時朝發(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峽》) 固定句式 初中常見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① “不亦……乎”:相當于“不是……嗎”。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② “以……為……”:相當于“把……當作……”。如: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即“把叢草當作樹林,把蟲蟻當作禽獸……”。(《童趣》) ③ “何……為”:相當于“為什么要……呢”“為什么會……呢”。如:此何遽不為福也?即“為什么不會變成福呢?”(《塞翁失馬》) ④ “何以……”:相當于“憑借什么……”。如:何以戰?(《曹劌論戰》)被動句 被動句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用“于”“為”“為……所……”“見”字表被動;二是沒有被動詞,但意思隱含被動,要根據上下文語意去推斷。 3.牢記翻譯基本方法 1. 留人名、地名、官職名、年號名、器物名等在翻譯時予以保留,可照抄不譯。2. 補補寫出句中的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詞句,使意思更準確流暢。補充部分一般加小括號。例如文言文中常省略主語,應補上。【例】去后乃至。【解析】(陳太丘)離開后(友人)才到。3. 刪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沒有實義,起舒緩語氣、湊足音節等作用,翻譯時可刪去不譯。 【例】夫戰,勇氣也。【解析】“夫”是發語詞,翻譯時可刪去不譯。4. 調如“……者……也”為判斷句,翻譯時要翻譯為“……是……”。有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謂語前置現象的特殊文言句式應改成現代漢語的常規語序。【例】吾誰與歸?【解析】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翻譯語序應為:吾與誰歸? 五、文意理解 1. 文意理解 (1)閱讀文言選段,把握主要內容。先通讀全文,明確文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著排除不需要翻譯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關系,以便能更準確地理解。 分析題目要求,鎖定答題區域。 就題目要求來反復閱讀相關文字,找準答題的切入點,依次思考答案;同時還要注意文段的出處和注釋,依次尋找突破口。 一一對應,仔細分辨。 在找準信息點后,將選文與信息點一一對應,認真弄清原文內涵,琢磨內容要點,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題干的內容。 抓住重點,準確翻譯。 在分析信息點時,要注意準確翻譯,當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譯過來,此時需抓住重點,即對文意理解容易產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細閱讀。 聯系全文,整體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綜合理解文意,整體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述正確,文字簡練。在做答時要注意語言文字的總結概括,結合主要詞句,用簡潔的語言準確地概括出文章題干所問問題。 2. 拓展延伸異中求同,同中求異。 “異中求同”是指通過比較閱讀,抓住重點句段,進行甄別、篩選和提煉,找出兩文的共同特點,解釋一般規律。如昆明中考有一年第12題要求“概括兩個選段中百姓對他們的舉動分別有什么反應,并說說有何作用。”那么在文段中篩選提取有關兩人的事跡信息,然后再“同中求異”。 注意從表象入手,要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剖析材料,理清各自表達的深層意義,揭示個性特征。 鑒賞分析類。 這類題目要求說出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不同。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讀懂兩篇文章內容,然后在此基礎上找出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異同之處。解答此類題目時,要著重從文章本身出發去思考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議論評價型。解答此類題時,要把握正確的方向,不能違背正確的價值觀;并且考生在做答時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并能對自己的觀點進行簡要地闡述。 啟示感悟型。 此類題目的解答,要求考生既要發掘出文章所蘊含的意義,又要結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來談。答題要求:①緊扣問題,尋找依據;尊重原文,深入發掘。②依據原文,了解情感;熟悉作者的情感態度,解剖分析。③注意答題層次。(5)建議獻策型。此類題目要求考生仔細閱讀文段內容,從文段內容出發,再聯系生活實際來談。(6)形象分析型。從正面和側面描寫入手,從人物的外貌、神態(表情)、語言、心理、行為、動作等方面入手,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對兩文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行整體對比分析,再得出兩篇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異同點。一、課內閱讀(2023·浙江·模擬預測)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選自《孟子》)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1)舜發于畎畝之中 (2)空乏其身(3)衡于慮 (4)而后喻2.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B.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C.曾益其所不能 D.人則無法家拂士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的畫線句。4.唐代名臣魏征認為:帝王心懷憂危,就能任賢受諫;心懷安樂,就會危及國家。這印證了本文的中心論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格言聯璧》中有一聯:“天欲禍人,先以微福驕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禍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一句表達的是上聯的意思還是下聯的意思?請用自己的話做簡單說明。【答案】1. 田地 財資缺乏 同“橫”,梗塞、不順 了解、明白 2.A 3.(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能匹敵的鄰國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往往就容易滅亡。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5.是下聯的意思。微禍給人帶來內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讓人奮起有所作為,這正是“福人”之處。【解析】1.此題考查文言詞語的解釋。解釋詞語要注意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舜在田野中被任用。畎畝:田地。(2)句意:使他身處貧困之中。空乏:財資缺乏。(3)句意:思慮阻塞。衡:同“橫”,梗塞、不順。(4)句意:才能被人們了解。喻:了解、明白。 2.此題考查通假字。A.句意: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選拔。無通假字;B.句意:內心憂困,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衡:同“橫”,梗塞、不順;C.句意:不斷增長他的才干。曾:同“增”,增加;D.句意:內部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拂:同“弼”,輔佐;故選A。3.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答題時先要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譯,再根據現代漢語的習慣進行調整,做到文從字順。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語有:入:指在國內;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輔佐;出:指在國外;敵國:勢力、地位相當的國家;恒:往往;亡:滅亡。4.此題考查內容理解。唐代名臣魏征認為:帝王心懷憂危,就能任賢受諫;心懷安樂,就會危及國家。意思是自古以來的帝王,在憂患危難時,就會任用賢能接受勸諫,而一旦到了環境安樂的時候,就必定會寬松懈怠,使勸諫的人戰戰兢兢,心懷恐懼,這樣日月交替,直至滅亡。這就印證了本文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5.此題考查內容理解與概括。“天欲禍人,先以微福驕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禍警之”意思是:天要使一個人遭禍,必先給他一點小小的好處使他輕信;天要使一個人受福,必先給他一點小小的禍患使他有所警惕。“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意思是:內心憂困,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即微禍給人帶來內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讓人奮起有所作為,這正是“福人”之處。所以和下聯表達的意思一致。【點睛】參考譯文:舜在田野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被釋放出來進而得到任用,孫叔敖從隱居的海濱被召用為相,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被贖出而成為大夫。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韌起來,以不斷增長他的才干。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能匹敵的鄰國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往往就容易滅亡。了解這一切之后,就會明白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2023·浙江寧波·校聯考一模)為了重溫畢昇發明活板印刷術的過程,從古人智慧中獲得啟發,小語小文要在學校里開辦一個“活板印刷”社團,請你一起參加。《活板》沈括板印①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后典籍皆為板本②。慶歷③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④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镕,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⑤。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有奇字⑥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⑦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為予群從⑧所得,至今寶藏。【注釋】①板印:雕版印刷。即印一頁書必須先雕一頁固定版,各種書板需要占用庫房來儲存。②板本:版印書籍,相對于抄本而言。③慶歷:宋仁宗年號(1041—1048)。④和:混合。⑤砥:磨刀石。⑥奇字:生僻字。⑦燔:燒。⑧群從:指堂兄弟及諸子侄。【了解印刷流程】6.小語不知道下面加點字的含義,請幫他解惑。文言現象 原文例句 解釋加點字 釋義方法(供參考)一字多義 若只印三二本 (1) 【查閱字典】①像。②及;比得上。③你;你們;你(們)的。④好像;似乎⑤假如;如果不若燔⑦土 (2)詞類活用 火燒令堅 (3) 【課內遷移】石青(用石青)糝之通假字 藥稍镕 (4) 【指出通假】故不錯(同“措”)意也7.材料準備。小語準備了這些東西:膠泥、蠟、鐵板、松脂、紙灰、標簽、木格、柴火、草、刻刀等。你覺得還缺什么?并說明所缺東西的用處。缺少的東西有:(1) 用處(用自己的話概括):(2) 用處(用自己的話概括):【成員招募】略【成員培訓】8.下面是刻字、印刷過程中的關鍵點。小文請你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給社團同學講述清楚這兩個注意事項。(1)薄如錢唇(2)藥稍熔(1)(2)(3)【產品推薦】9.從“活”字談起,關注科學智慧與科學精神,回答問題。下面是小語和小文同學關于《活板》中“活”的討論,請你根據上下文,在橫線上幫小語小文將對話補充完整。小語:我認為,“活”是活字印刷術的主要優點,是活字印刷術的特征。作者沈括正是抓住了這個“活”字來進行說明的。小文:正是,沈括高明之處在于,本文雖以“活板”為題,但在介紹活字印刷的方法和過程中,并沒有出現一個“活”字。小語:確如此,其實字里行間,無不在說明“活”。“每字為一印”,字印獨立,不像雕版那樣所有的字都固定雕在一塊板上,可見字印是靈活的;“密布字印”,可見(1) 是靈活的;“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可見(2) 是靈活的;“每一字皆有數印”,“每字有二十余印”,可見(3) 是靈活的;同時“(4) ”,制字取材容易簡便,可見做法是靈活的。一個“活”字,貫穿了活字印刷的全過程,真是妙筆生花啊!小文:還有呢,拆版時,“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5) ,這也進一步說明了活板的靈活性。我還發現,課文開頭提及雕版印刷,實際上是(6) ,從而突出活字印刷術的“活”的優越性,這也是別具匠心的。小語:畢昇就地取材,不斷嘗試,對比實驗,這種科學的探索精神與智慧值得我們學習,他的產品真的值得推廣。【答案】6. 若:如果、就 若:比得上 火:用火 镕:同“熔”、熔化 7. 鐵范 用處是:放在鐵板上,上面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 平板 用處是:用平板按其面,讓字平如磨刀石。 8. 刻字很薄,可以同銅錢的邊緣的厚度相比較。 藥稍微溶化。藥溶化不能太久,不需要像烤面包那么久。 9. 排版 印刷 字印的數量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用完拆下字印,便于下次重新排版印刷 雕版印刷的死板同活字印刷的靈活做鮮明的對比。【解析】6.本題考查文言詞語。(1)若只印三二本:如果只印兩三本的話。若:假如、如果。(2)不若燔土:不如燒泥制印。若:及、比得上。(3)石青糝之:石青,名詞作狀語,用石青。火燒令堅:火:名詞作狀語,用火燒。句意:用火燒它之后變得更加堅硬;(4)藥稍镕:待松脂、蠟等逐漸熔化。镕:同“熔”、熔化。7.本題考查理解材料內容。小語準備的材料:膠泥、蠟、鐵板、松脂、紙灰、標簽、木格、柴火、草、刻刀等,再對照原文“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可知,缺少的東西有鐵范,它的用處是想印刷的時候,就把它放在鐵板上,然后一個緊挨著一個地排上字印,排滿了就是一板;還缺少了平板,它的用處是等到松脂和蠟稍稍熔化,就用它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壓,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樣。8.本題考查理解內容與表達運用。結合“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可知,用膠泥來刻字印,刻出來的字很薄,“錢唇”是銅錢的邊緣,這里可以運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介紹刻字很薄,薄得可以和銅錢的邊緣的厚度相比較;結合“藥稍熔”可知,“稍”是稍微的意思,強調時間短,松脂和蠟稍稍熔化即可,這里也可以運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來介紹印刷時要注意的事項,即等松脂和蠟稍稍熔化即可,不需要像烤面包烤紅薯那么久的時間。9.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第一、二、三、四空,根據“每字為一印”可知,字是活的;根據“密布字印”可知,排版是活的;根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可知,印刷是活的;根據“每一字皆有數印”可知,字印數目是活的;根據“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可知,奇字做法是活的;根據“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可知,拆版是活的。第五空,“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意思是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這些字模就會自己落下來。即用完拆下字印,便于下次重新排版印刷。第六空,文章一開頭提及雕版印刷,意在將雕版的死板同活版印刷的靈活作鮮明的對比,使這種對比方法貫穿在全文的說明之中,突出活版印刷的優越性。【點睛】參考譯文:用雕板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這么做。從五代馮道開始用雕版印刷五經,以后的經典文獻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慶歷年間,有個叫畢昇的平民,又發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銅錢邊緣似的,每個字刻一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置一塊鐵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著紙灰這一類東西覆蓋好。想要印刷,就把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面,然后在鐵框內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滿了一鐵框就成為一塊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鐵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樣平。如果只印兩三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幾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速。通常是做兩塊鐵板,這一塊在印刷,那一塊已另外在排字了,這塊印刷才完,第二塊板已經準備好了,兩塊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好幾個印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模,用來準備同一版內有重復的字。不用時,就用紙條給它們作標志,(按照字的韻部分類)每個韻部做一個標簽,用木格子把它們貯存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隨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紋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來。不像火燒過的膠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這些字模就會自己落下來,根本不會被弄臟。畢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輩取得,到今天還珍藏著。二、課外閱讀(2023·浙江·統考中考真題)閱讀錦囊:傳記是記述人物生平事跡的作品。閱讀時可以從傳主經歷、細節描寫、他人評價等角度品析傳主形象,把握作者情感。沈千運〔元〕辛文房千運,吳興人。工舊體詩,氣格①高古,當時士流皆敬慕之,號為“沈四山人”。天寶中,數應舉不第,時年齒已邁,遨游襄、鄧間,干謁②名公。來濮上,感懷賦詩曰:“圣朝優賢良,草澤無遺族。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區區,五十無寸祿。衰落當捐棄,貧賤招謗讟③”其時多艱,自知屯蹇④,遂釋志還山中別業。嘗曰:“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有薄田園,兒稼女織,偃仰今古,自足此生,誰能作小吏走風塵下乎!”高適賦《還山吟》贈行曰:“還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還山識君心,人生老大須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間偃仰無不至。石泉淙淙若風雨,桂花松子常滿地。賣藥囊中應有錢,還山服藥又長年。 A , B 。眠時憶同醒時意,夢魂可以相周旋。”肅宗議備禮征致,會卒而罷。(選自《唐才子傳·卷二》,有刪減)[注釋]①氣格:氣韻格調。②干謁:拜訪。③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衰老流落自當被棄而不用,貧寒低賤卻到處奔走容易引來謗毀和非議。④屯(zhūn)蹇(jiǎn):比喻處境不順利。【理解字詞】10.根據提示解釋加點詞。文言詞句 方法 解釋當時士流皆敬慕之 關聯課內 (1)遂釋志還山中別業 關聯課內 (2)有薄田園 查閱字典:①稀薄,不濃;②(土地)貧瘠;③減輕,減損;④迫近。 (3) (填序號)兒稼女織 結合語境 (4)【補填詩句】11.從下面選項中選擇相應的詩句填入文中的A、B處。(填序號)①明月相隨何處眠 ②白云勸盡杯中物A B【梳理經歷】12.根據文章內容,補全沈千運的人生軌跡圖。 (1) (2) (3)【探尋心路】13.根據文章內容,寫出沈千運歸隱的原因。(寫出兩點即可)【品析形象】14.請將陳涉和沈千運進行關聯,完成表格。傳主 陳涉 沈千運出處 司馬遷《 》 辛文房《唐才子傳》事件 從“丹書魚腹”和“篝火狐鳴”看出陳涉足智多謀。 從“當時士流皆敬慕之”“肅宗議備禮征致”看出沈千運語言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一個“哉”字表示反問,陳涉自比鴻鵠,可見他青年時代就具有遠大的志向。 “誰能作小吏走風塵下乎!”一個“乎”字【答案】10. 全,都 放下 ②/(土地)貧瘠 耕種,種莊稼,種田 11. ② ① 12. 應舉不第(多次參加科舉都沒考中) 遨游襄、鄧/干謁名公(在襄州、鄧州一帶沒游玩樂,拜訪求見有名望的人) 釋志還山/還山中別業(歸隱田園) 13.沈千運歸隱的原因有:(1)他“數應舉不第”,多次參加科舉都沒考中;(2)“時年齒已邁”,他年紀已老邁,不愿奔波;(3)“衰落當捐棄,貧賤招謗讟”,他覺得自己貧寒低賤卻到處奔走容易引來謗毀和非議;(4)“其時多艱,自知屯蹇”,那時的社會多有艱難,他知道自己處境不順利;(5)“兒稼女織,偃仰今古,自足此生”,他喜歡“兒稼女織”的自由自在的生活;(6)“誰能作小吏走風塵下乎”,他不愿去當小官在塵世中奔波。 14. 史記(陳涉世家) 富有才華(氣格高古,聲名遠播) (一個“乎”字)表示感嘆(或反問),沈千運不愿當小官在塵世中奔波,表現了他喜歡自由,不愿被世俗所累,甘愿歸隱的情懷。【解析】10.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為:當時的讀書人都敬佩仰慕他。皆:全、都;(2)句意為:就放棄做官的志向回到山中莊園。釋:放下;(3)句意為:有一些貧瘠的田地菜園。薄:(土地)貧瘠;(4)句意為:兒子播種女兒織布。稼:耕種,種莊稼,種田11.考查詩歌內容理解。“賣藥囊中應有錢,還山服藥又長年”,意思是賣藥后衣袋里應有很多錢,回到山中服藥又可以延年。“眠時憶同醒時意,夢魂可以相周旋”,意思是睡時回憶追問醒來時的事,夢魂可以和我相互來周旋。結合上下文內容可知,應先“白云勸酒”再“何處眠”,即“白云勸盡杯中物,明月相隨何處眠”,意思是白云悠悠相勸飲盡杯中酒,明月相伴哪里還不能成眠?故A②,B①。12.考查內容梳理和概括。第一空,結合“天寶中,數應舉不第(天寶年間,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考中)”可知,應舉不第;第二空,結合“時年齒已邁,遨游襄、鄧間,干謁名公(當時年紀已老邁,在襄州,鄭州一帶漫游之樂,拜訪求見有名望的人)”可知,遨游襄、鄧或干謁名公;第三空,結合“其時多艱,自知屯蹇,遂釋志還山中別業(那時的社會多有艱難,他知道自己仕途險阻,就放棄做官的志向回到山中莊園)”可知,釋志還山或歸隱田園。13.考查文言內容理解。結合“天寶中,數應舉不第,時年齒已邁,遨游襄、鄧間,干謁名公”的內容可知,沈千運多次參加科舉都沒考中,他年紀已老邁,不愿再奔波;結合“衰落當捐棄,貧賤招謗讟”的內容可知,他覺得自己貧寒低賤卻到處奔走容易引來謗毀和非議;結合“其時多艱,自知屯蹇”的內容可知,那時的社會多有艱難,他知道自己處境不順利;結合“有薄田園,兒稼女織,偃仰今古,自足此生,誰能作小吏走風塵下乎!”的內容可知,他喜歡“兒稼女織”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去當小官在塵世中奔波。14.考查內容理解和對比閱讀。第一空,結合“從‘丹書魚腹’和‘篝火狐鳴’看出陳涉足智多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可知,此處是文章是《陳涉世家》。《陳涉世家》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史傳文,列于《史記》第四十八篇,是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的傳記。此文以陳勝、吳廣的活動為線索,詳細地記述了陳勝起義的全過程,以及相繼而起的各路起義軍的勝敗興替,描述了起義軍的浩大聲勢,肯定了陳勝在反抗秦王朝統治斗爭中的功績。第二空,“當時士流皆敬慕之”,意思是當時的讀書人都敬佩仰慕他。“肅宗議備禮征致”,意思是唐肅宗討論置辦禮物征召他來朝廷。由此可知,他才華橫溢,聲名遠播。第三空,“誰能作小吏走風塵下乎!”,意思是誰愿去當小官在風沙塵土中奔波啊!一個“乎”字表示感嘆(或反問),結合“有薄田園,兒稼女織,偃仰今古,自足此生”可知,體現出沈千運不愿當小官在塵世中奔波的心愿,表現了他喜歡自由,不愿被世俗所累,甘愿歸隱的高潔情懷。【點睛】參考譯文:沈千運,吳興人,善寫古體詩,氣韻格調高尚箴古,當時的讀書人都敬佩仰慕他,稱他為“沈四山人”,天寶年間,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考中,當時年紀已老邁,在襄州,鄭州一帶漫游之樂,拜訪求見有名望的人,來到濮水之濱,有感于懷,題詩寫到:“圣朝優賢良,草澤無遺族。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區區,五十無寸祿。衰落當捐棄,貧賤招謗讟”。那時的社會多有艱難,他知道自己仕途險阻,就放棄做官的志向回到山中莊園。曾經說:“簡陋的居室中,也可以安身,有一些貧瘠的田地菜園,兒子播種女兒織布。仰臥閑居忘懷古今,自然足以度過這一輩子,誰愿去當小官在風沙塵土中奔波啊!”高適寫《還山吟》來送行說:“還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還山識君心,人生老大須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間偃仰無不至。石泉淙淙若風雨,桂花松子常滿地。賣藥囊中應有錢,還山服藥又長年。白云勸盡杯中物,明月相隨何處眠。眠時憶同醒時意,夢魂可以相周旋。”唐肅宗討論置辦禮物征召他來朝廷,碰巧他過世了,就停了。(2023·浙江紹興·統考中考真題)閱讀《涉園記》,完成小題。涉園記【明】陳洪綬①涉園者,予兄己未觴槎庵來先生②請名之者也。庚午構堂一、亭一、穿池二,余樂記之。予憶先生名時,眾以為僅取諸“日涉成趣”③之義也已。予能廣其意,當不是乎止也。憶余十歲,兄十五歲時,讀書園之前搴霞闊④中,日愛園有七樟樹,經緯之以桑柘,綺綰⑤之以蔬果,幽曠若謀而成,高下咸得其所,謀為亭館以居之。遂因其地勢之幽曠高下,擇其華木之疏密高卑,又非嘉木異卉不樹也。一日而涉焉,或樹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樹一花木。一日而涉焉,或去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去一花木。至于其先必以為咸宜不改而植之,歷十余年,枝干榮茂而可觀,根本深固而不拔者,必樹之去之,務與其地之相宜而止。為屋則樓閣、堂軒、廊窗、亭牖、露臺、曲房,圖畫規制,凡數十改易,務與其樹之相宜而始定。鑿池則倏東倏西,隨開隨塞,變田成溪者十余度,務與其地與樹之相宜而后成。此非涉之之久陳跡不留新意自啟能若是乎哉?夫園,細事也,能作園,末技也,不日涉則弗能為,良學固可弗日涉乎哉?故日涉經史、涉古今,予愿從兄坐此園也。深惟⑥其涉之之義,而細察其涉之之效,種德樂善,文章用世,朝夕孜孜焉,能如其精擇遷改,動與時宜之為善也。然非日涉經史、日涉古今,能乎哉?予愿從兄坐此園也。【注釋】①陳洪綬:紹興諸壁人,明末畫家。②予兄己未觴槎庵來先生:我哥哥己未年請槎庵來先生喝酒。己未,古代以干支紀年,下文“庚午”同。槎(chá)庵來先生,陳洪綬岳父來斯行,字槎庵。③日涉成趣:語出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意為每天到園中散步,成為樂趣。④搴(qiān)霞閣:閣名。⑤綺綰:交錯盤繞。⑥惟:思,考慮。15.根據語境推敲下列加點詞的意思。①予能廣其意( )②歷十余年( )③務與其地之相宜而止( )④凡數十改易( )16.用“/”給文中畫橫線處斷句(斷三處)。此 非 涉 之 之 久 陳 跡 不 留 新 意 自 啟 能 若 是 乎 哉?17.“涉園”的建設過程中,哪些事反復多次才得以完成?請簡要概括。18.結合文本、注釋與小貼士,探究園名“涉”的豐富含義。小貼士【涉】①徒步渡水,趟水。②經歷。③進入。④涉獵,學習。⑤關連,牽涉。⑥姓。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陳洪綬兄弟造園的經驗也適用于生活的其它方面。請結合文本內容,聯系生活體驗,以“從‘造園’到‘________’”為題,寫一個議論性片段。150字左右。【答案】15. 擴大 經過 合適,適宜 總共,共 16.此非涉之之久/陳跡不留/新意自啟/能若是乎哉? 17.種植花木(種植、調整花木使與地宜);為屋設計(反復修改為屋設計使與樹宜);鑿池開溪(不斷調整池、溪位置使與地、樹宜) 18.“涉”,其一是“進入”,典出“日涉成趣”,每天進入園中散步成為樂趣;其二是“經歷”,不斷實踐,不斷發現,反復修改,推陳出新;其三是“學習”,每日閱讀經史、了解古今,懂得為學經世之道。 19.示例1:從“造園”到“為學”——陳洪綬兄弟造園歷十余年,從規劃到建筑,從花木到池溪,都精挑細選,反復調整。可見要做好一件事,需持之以恒,在實踐中改進。為學亦如此。首先,學習需持之以恒。“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日積月累,才能厚積薄發。其次,學習需不斷實踐。“玉不琢不成器。”只有浸潤其中不斷改進,才能學有所成。示例2:從“造園”到“做事”——陳洪綬兄弟在造園過程中,不斷調整原來種植的花木、開鑿的池塘溪流、房屋的建筑設計,才有了涉園的處處相宜。我們做事時,也應該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北宋畢昇發現雕版印刷的不足,于是反復實踐,反復調整,終于取得重大突破,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時代在發展變化,“做”的過程中,因時因事而變,方能做成、做好。【解析】15.本題考查文言實詞。作答時可結合句意來分析加點字詞的意思。(1)句意:我能夠擴大它的意義范圍。廣:擴大。(2)句意:經過十多年。歷:經過。(3)句意:一定要確保和這個地方相適宜才停止。宜:合適,適宜。(4)句意:動工前總共要經過數十次圖紙修改。凡:總共,共。16.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作答時可結合句意和語法結構來分析。“陳跡不留”和“新意自啟”是兩個并列的主謂結構,它們的前后都應斷開;句意:這要不是經歷了長時間的了解,過去的跡象沒有留下,新的意蘊又自動出現了,能像這樣嗎?故斷句為:此非涉之之久/陳跡不留/新意自啟/能若是乎哉?17.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結合原文“遂因其地勢之幽曠高下,擇其華木之疏密高卑,又非嘉木異卉不樹也。一日而涉焉,或樹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樹一花木。一日而涉焉,或去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去一花木。至于其先必以為咸宜不改而植之”可知,種植花木時,適時調整花木,使其與地相宜;結合“為屋則樓閣、堂軒、廊窗、亭牖、露臺、曲房,圖畫規制,凡數十改易,務與其樹之相宜而始定”可知,為屋設計時,反復修改,使得屋與樹相適宜;結合“鑿池則倏東倏西,隨開隨塞,變田成溪者十余度,務與其地與樹之相宜而后成”可知在鑿池開溪時,也要不斷地調整改善,使得池和溪的位置與地以及樹相適宜。18.本題考查理解重點字詞的含義。結合注釋③“日涉成趣:語出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意為每天到園中散步,成為樂趣”以及小貼士③“進入”可知,這里的“涉”意思為:進入。結合本文“歷十余年,枝干榮茂而可觀,根本深固而不拔者,必樹之去之,務與其地之相宜而止”“為屋則樓閣、堂軒、廊窗、亭牖、露臺、曲房,圖畫規制,凡數十改易,務與其樹之相宜而始定。鑿池則倏東倏西,隨開隨塞,變田成溪者十余度,務與其地與樹之相宜而后成”可知,園子因為經過不斷的修改調整,最后才有了新的意蘊,“此非涉之之久,陳跡不留,新意自啟,能若是乎哉”的意思:這要經歷了長時間的了解,過去的跡象沒有留下,新的意蘊又自動出現了,能像這樣嗎?再結合小貼士里的②“經歷”可知,這里的“涉”意思為:經歷,不斷實踐,不斷發現,反復修改,推陳出新。結合本文“故日涉經史、涉古今,予愿從兄坐此園也。深惟其涉之之義,而細察其涉之之效,種德樂善,文章用世,朝夕孜孜焉,能如其精擇遷改,動與時宜之為善也”可知,作者每日閱讀經史、了解古今,仔細觀察學習的效果,培養品德,以善良為樂,懂得為學經世之道,結合小貼士④“涉獵,學習”可知,這里的“涉”意思為:學習,每日閱讀經史、了解古今,懂得為學經世之道。19.本題考查語言表達能力。答案不唯一,觀點明確,合理即可。例如:從“造園”到“做人”——陳洪綬對于園子的名字意思的思考不同于其他人,而是會拓寬范圍,探求多種意思,他的這種不隨大流,不盲從,能獨立思考的品格值得我們學習。另外他們兄弟在造園過程中,沒有追求多快好省,而是腳踏實地,長時間地去嘗試,去調整,追求完美。我們做人也應該腳踏實地,嚴于律己,盡自己的能力最好每件事情,正如葉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嚴”,他才會受到世人敬仰。陳洪綬他們兄弟每天堅持讀書,拓寬見識,學習為學經世之道,這啟示我們應該做一個愛學習,勤學習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完善自己;相反,如果我們沒有個人獨立思考的習慣,做事不踏實,對自己要求不嚴格,還很懶惰,那么我們將無立足之地。【點睛】參考譯文:涉園,是我的哥哥己未年請槎庵來先生喝酒,順便請槎庵為家園取了這個名。庚午建了一廳堂,一個亭子,兩個貫通的池塘,我很高興地記下。我回想先生給它命名的時候,大家認為只是選取了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日涉成趣”的意思。我能夠擴大它的意義范圍,應當不只是這樣。回想起我十歲,我的哥哥十五歲時,在園子前面的搴霞閣中讀書,平日里我們喜歡園子里的七棵樟樹,周圍有桑樹與柘樹,又有蔬菜瓜果交錯盤繞在上面,幽靜空曠像精心設計的一樣,上上下下都各自生長著,我在這里建造了一個亭館來居住。最終因為它的地勢幽深曠遠或高或低,我選取了長得茂密稀疏和高大矮小的好的樹木,園中的花木,非奇花異木不種植。一天進入到園子里,有時會種上一些花木;一個月進入到園子里,又種植一些花木;一天進入到園子里,有時會拔掉一些花木,一個月進入到園子里,又拔掉一些花木。直到它看起來比之前更加協調才不改變而去種植它,經過十多年,這里的樹木粗壯茂盛很值得看,根基深厚牢固卻不拔掉的,一定會種植并適時地修剪,確保和這個地方相適宜才停止。建造房子,那么樓閣、堂軒、廊窗、亭牖、露臺、曲房,都要先畫圖來規劃好,動工前總共要經過數十次圖紙修改,一定要與周邊樹木相適宜才決定下來。開鑿池塘,那么一會兒去東面,一會兒去西面,隨時開鑿隨時閉塞,將田地變成小溪的有十幾次,一定要確保和這個地方以及這里的樹木相適合之后才完成。這要經歷了長時間的了解,過去的跡象沒有留下,新的意蘊又自動出現了,能像這樣嗎?對于園子來說,是小事,能把它當作園子,是要窮盡技藝的,不是每天去到園子里就不能做到這樣,好的學業難道不是每天都去學習才這樣的嗎?所以每天閱讀經史、每天了解古今,我愿意跟從我的哥哥坐在這個園子里。經過深入思考學習的意義,并且仔細觀察學習的效果,培養品德,以善良為樂,懂得為學和處世,每天早晚都要好好研究不停止,能做到像這樣精心選擇不隨意改變,所作所為合乎時宜是最好的。然而不每天閱讀經史、每天了解古今,能這樣嗎?我愿意跟從我的哥哥坐在這個園子里。(2022·浙江衢州·統考中考真題)讀下面的選文,完成學習任務。幽夢影(第二二則)①[清]張潮藝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裁松可以邀風,貯水可以邀萍,筑臺可以邀月,種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蟬。曾秋岳曰:藏書可以邀友。崔蓮峰曰:釀酒可以邀我。尤艮齋曰:安得此賢主人?尤慧珠曰:賢主人非心齋②而誰乎?倪永清曰:選詩可以邀謗。陸云士曰:積德可以邀天,力耕可以邀地,乃無意相邀而若邀之者,與邀名邀利者迥異。龐天池曰:不仁可以邀富。(選自《幽夢影》)[注釋]①本書有二一九則短文,每則短文由作者的隨筆和朋友的評點組成。②心齋:張潮號心齋。20.仿照示例,對下面句中的加點詞進行解釋和品評。藝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示例]藝花可以邀蝶:藝,意思是種植,但又不止于種植,還包含插花、賞花等意思,讓人聯想到花引蝶、蝶戀花等養花帶來的樂趣。21.仿照張潮寫七件事的句式,續寫一件事。提示:你可以從李白、柳宗元、蘇軾、李清照等文人的作品中得到靈感。22.文中朋友的評點各見性情,請你從曹秋岳、崔蓮峰、陸云士、龐天池中選一位品評。23.古人讀書追求雅趣,閱讀此文時適宜做下列哪件事?請說明理由。A.品茶 B.聽雨 C.焚香 D.__________(自定)24.從“風”“雨”“柳”“水”中選兩個,分別寫出含有此物的古詩句(各連續兩句)。【答案】20.累,意為堆疊,但又不止于堆疊,還有收集、雕琢、造型等意思,讓人聯想到石引云、云繞山等賞玩石頭帶來的樂趣。 21.示例1:舉杯可以邀月;示例2:戲魚可以邀影;示例3:泛舟可以邀風;示例4:卷簾可以邀春 22.示例1:曹秋岳談藏書邀友之趣,可見平日酷愛讀書,情趣高雅。示例2:崔蓮峰說“釀酒可以邀我”,有戲謔調侃之意,肯定性情豪放,善飲好客。示例3:陸云士贊揚踏實勤勞者,鄙視投機鉆營者,愛憎分明。示例4:龐天池一語道破時弊,深刻尖銳,顯得憤世嫉俗。 23.示例1:品茶。茶水入口,苦中有甘,回味無窮;茶葉浮沉,歸于平靜。此時閱讀這則短文,領悟雅趣和智慧,書和茶同樣滋養心靈。示例2:聽雨。小雨閑適,大雨滌塵,雨聲入耳也入心,就像讀此文,既有朋友間的傾心交談也有醒世警言。示例3:焚香。一縷輕香,若有若無,靜謐的氛圍,讓人心情放松。此時讀此文,就像朋友間的調侃、唱和,讓人心情愉悅。 24.示例:風: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雨: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柳: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水: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解析】20.本題考查煉字。根據要求,要加以解釋和品評。累石可以邀云:堆疊奇石可以招來白云。累,堆疊。結合“可以邀云”可知,這里的“累”是藝術的累,是收集、雕琢、造型的意思,“邀云”賦予“石”以人的動作和情態,讓人聯想到石引云、云繞山等賞玩石頭帶來的樂趣。仿照示例作答即可。21.本題考查仿寫。用“……可以邀……”的形式仿寫即可。結合李白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可仿寫為:舉杯可以邀月;結合柳宗元文“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可仿寫為:伐竹可以邀水。22.本題考查賞析句子。“藏書可以邀友”意思是收藏書籍可以招來文人筆友。可見曹秋岳對書情有獨鐘,平日酷愛讀書,情趣高雅。“釀酒可以邀我”意思是釀造美酒可以招我前來。美酒才能吸引崔蓮峰前來,可見他性情豪放,善飲好客。“積德可以邀天,力耕可以邀地”意思是積累德行可以獲得.上天保佑,努力耕作可以獲得大地的保佑。可見陸云士對美好德行的看重,對踏實勤勞者的贊賞,對“邀名邀利者”的鄙棄。“不仁可以邀富”意思是不講仁德可以獲得富貴,可見龐天池對現實中那些“不義而富且貴”之舉的深刻批評,憤世嫉俗。23.本題考查拓展閱讀。選文中“藝花”“累石”“裁松”“貯水”“藏書”等都屬于雅事,能帶來“邀蝶”“邀云”“邀風”“邀萍”“邀友”等雅趣,所選事件應與此相契合。示例:焚香。香,既能悠然于書齋琴房,又可縹緲于廟宇神壇;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于席間怡情助興;既能空里安神開竅,又可于實處為患者化病療疾;既是一種文人墨客為之陶醉的高雅文化,又是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香,出身本無固定之標簽,唯靈秀造化源于自然。24.本題考查古詩句默寫。示例:風: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雨:沾衣欲濕桃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水: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點睛】參考譯文:種植花卉可以招來蝴蝶,堆疊奇石可以招來白云,栽植松樹可以招來清風,貯積池水可以招來浮萍,建筑高臺可以招來月光,栽種芭蕉可以招來雨水,種植柳樹可以招來鳴蟬。曹秋岳說:收藏書籍可以招來文人筆友。崔蓮峰說:釀造美酒可以招我前來。尤艮齋說:哪里能遇到這樣賢惠的主人?尤慧珠說:賢惠的主人不是張先生又是誰呢?倪永清說:選編詩集可以招致毀謗。陸云士說:積累德行可以獲得.上天保佑,努力耕作可以獲得大地的保佑。這些都是不邀自到的,與那些一心求名求利的人完全不同。龐天池說:不講仁德可以獲得富貴。(2022·浙江紹興·統考中考真題)閱讀陳繼儒漫游瀟溪(今嵊州下王鎮小溪村)所作《勝游記》,完成后面小題。勝游記[明]陳繼儒余癖于山水之趣。戊辰春暮,擬為石梁、雁蕩之游,道經于剡,將覽右軍之池,并康樂覆卮所。清妙秀異,杜工部之語不虛也。行一舍許,見其峰巒疊翠,澗水瀠回,喬松壯谷口,古柏郁溪頭,依稀盤谷,仿佛輞川,徘徊久之,不忍離去。方眺覽間,遇一矍叟,黃發臺背,逍遙山徑,誠葛天氏①之民也。余揖詢其地,知是瀟溪。居虎豹,偃虬龍,佳哉勝地。忽一童子把竿垂釣,余私計曰:“是兒器宇不凡,何物老嫗生此寧馨兒也②。”童子罷釣揖予,登堂洗爵、奠斝③,宰雞款予。主席陪話者即向之策杖老翁也一唱一酬觥籌交錯。覿④其貌,骯髒⑤矍鑠;味其語,正大光明;論世則議切事務,談道則奧徹玄微。猗歟休哉⑥!真世不易覯⑦者也。爾時夜分就寢,余思良士不寐,爰⑧成四韻以紀勝概⑨,云:茅屋疏籬一徑深,門無車馬綠苔侵。云山縱意權⑩為主,富貴驚人懶掛心。珍饌餉賓情已厚,交情一面意何深。葛巾野服蒲葵扇,自在溪邊五柳 陰。韻成東白,主復延余就席,載續四韻:風塵鞅掌 最羈人,誰更清閑憩此身。夢醒北窗書千卷,興饒東郭酒三巡。謝安門外春常靜,五柳庭中月自新。任爾紛囂當面起,斟瓢仙子正頤神。主賓話別,束裝就道。主君謂誰?徐君以圣也。童子謂誰?其孫佩元也。良辰難得,勝地不再,乃記之以志不忘。【注釋】①葛天氏,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據說他的時代人民生活安樂,恬淡自足,社會風氣淳厚樸實。②何物老嫗生此寧馨兒也:語出《晉書·王衍傳》,“寧馨兒”后為小孩的美稱。③爵、斝jiá:古代酒器。④覿dí:見;⑤骯髒kǎng zǎng:剛直,不屈不撓。⑥猗yī歟休哉:多么快樂啊。⑦覯gòu:見,看見。⑧爰yuán:于是。⑨勝概:優美的景色,美好的境界。⑩權:姑且,暫且。 五柳:陶淵明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 鞅掌:繁忙,勞累。25.根據語境推敲加點詞的意思。①方眺覽間( ) ②誠葛天民之民也( )③忽一童子把竿垂釣( ) ④主復延余就席( )26.用“/”給文中畫橫線處斷句(斷三處)。主 席 陪 話 者 即 向 之 策 杖 老 翁 也 一 唱 一 酬 觥 籌 交 錯。27.閱讀文章,完成鑒賞。“茅屋疏籬一徑深,門無車馬綠苔侵”一句,讓我想起劉禹錫《陋室銘》中的(1)“① , ”,還有陶淵明《飲酒(其五))》中的“② , ”。 這些聯想到的詩文,可以幫助我們讀出陳繼儒這兩句詩的意境特點:(2) 。 作者用詞也很精妙,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如“茅屋疏籬一徑深”的“深”。 作者說“爰成四韻以紀勝概”,可見這四韻是對前文瀟溪游的記錄。所以鑒賞這個“深”字、除聯系詩句外,還可結合前文的相關描寫。我來鑒賞“深”:(3) 。28.“瀟溪”因何被陳繼儒視為“勝地”?結合全文簡要分析。【答案】25. 看,觀看 確實,的確 握,持,執 邀請 26.主席陪話者/即向之策杖老翁也/一明一酬/觥籌交錯。 27. 苔痕上階綠 草色入簾青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清幽寧靜(恬淡閑適、恬靜自然、清遠靜謐) “深”點出了小徑“幽深”的特點,可見周圍草木茂盛,與前文描寫的峰巒疊翠、古木蔥郁相呼應,展現出自然的靜美;“深”有遠離塵世的隱逸之感,呼應了下句的“門無車馬”,營造出清幽寧靜的氛圍。 28.瀟溪之“勝”在于景美,瀟溪青山秀麗、綠水瀠繞、古木蔥翠,遠離喧囂,仿佛是人間仙境:瀟溪之“勝”在于人美,童子器宇不凡,大方守禮,老叟精神矍鑠,智慧通達,逍遙山徑,自在閑適;瀟溪之“勝”在于民風淳美,作者偶至瀟溪,得到徐以圣祖孫盛情款待,賓主盡歡,可見此處民風淳樸。瀟溪景美、人美、民風淳美,故作者視之為“勝地”。【解析】25.1. 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①句意:正在向遠方眺望之時。覽:看,觀看。 ②句意:確實如葛天氏時的百姓呀。誠:確實、的確。③句意:忽然看見一個小孩子拿著魚竿垂釣。把:握,持,執。④句意:主人又邀請我上宴席。延:邀請。26.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對于單句:句首關聯詞和語氣詞(如:夫、蓋、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頓;幾個特殊的古今異義詞朗讀時必須分開;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一般要作停頓,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需要著重強調的地方,一般要停頓;“也”用在句中時表停頓語氣,朗讀時應作停頓;省略句中句內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頓;并列短語間要略作停頓;總領性詞語后面要停頓。如果是幾個句子的組合,則要在句與句間要停頓。“主席陪話者即向之策杖老翁也一唱一酬觥籌交錯”意思是“坐在主席上陪我說話的,就是剛才那個拿著手杖的老者。彼此間一陪酒,另一酬謝,一時間大家飲酒盡歡,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故知,“席陪話者即向之策杖老翁也”“一唱一酬”“觥籌交錯”這是三個分句,需停頓。而“席陪話者”與“即向之策杖老翁也”,又構成主謂關系,需停頓。于是可停頓為:主席陪話者/即向之策杖老翁也/一唱一酬/觥籌交錯。27.本題考查理解聯系能力。前五空:“茅屋疏籬一徑深,門無車馬綠苔侵”寫的是居室外環境之雅,沒有世俗之人打擾。這與《陋室銘》中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環境之雅),陶淵明《飲酒(其五))》中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遠離世俗的清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聯系上面分析,可知,這里的的環境是:清幽寧靜(或是恬淡閑適、恬靜自然、清遠靜謐)的。第六空:聯系前文“見其峰巒疊翠,澗水瀠回,喬松壯谷口,古柏郁溪頭,依稀盤谷,仿佛輞川”可知,小徑的處于峰巒疊翠、古木蔥郁之中,自然的靜美能很襯托出小徑“幽深”。用“深”點出了小徑“幽深”的自然環境特點;聯系下句“門無車馬綠苔侵”可知,這里的“深”,是隱士深藏山中。28.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見其峰巒疊翠,澗水瀠回,喬松壯谷口,古柏郁溪頭,依稀盤谷,仿佛輞川”可知,瀟溪之“勝”在于景美,瀟溪青山秀麗、綠水瀠繞、古木蔥翠,遠離喧囂,仿佛是人間仙境:從“是兒器宇不凡,何物老嫗生此寧馨兒也”“遇一矍叟,黃發臺背,逍遙山徑,誠葛天氏之民也”可知,瀟溪之“勝”在于人美,童子器宇不凡,大方守禮,老叟精神矍鑠,智慧通達,逍遙山徑,自在閑適;從“童子罷釣揖予,登堂洗爵、奠斝,宰雞款予。主席陪話者即向之策杖老翁也,一唱一酬,觥籌交錯”瀟溪之“勝”在于民風淳美,作者偶至瀟溪,得到徐以圣祖孫盛情款待,賓主盡歡,可見此處民風淳樸。故而可得:瀟溪景美、人美、民風淳美,故作者視之為“勝地”。【點睛】參考翻譯:我特喜歡游玩山水的樂趣。戊辰年春末,打算到石梁山、雁蕩山帶游玩,途中經過剡溪,要看一看王羲之的墨池,以及謝靈運的覆卮山住所。清新美妙秀麗奇異,杜工部的評價不假呀。走了一舍左右,看見那峰巒被綠色層層覆蓋,山澗之水迂回縈繞,高大的松樹在山谷入口處聳立,古老的柏樹在溪頭郁郁青青生長著。山深恍惚如盤谷,地勝依稀似輞川。(我們)來來回回走了很時間,舍不得離開。正在眺望覽勝之時,遇到一位精神矍鑠的老頭,頭發由白轉黃,背上生斑如鮐魚背,逍遙地走在山路上,確實像葛天氏時的百姓。我向他作揖并詢問他這是什么地方,然后知道這地方叫瀟溪。住著虎豹,藏著虬龍,真是個好地方呀。忽然看見一個小孩子拿著魚竿垂釣,我私下考慮說:“這孩子器宇不凡,這是誰生下這樣的孩子呢?”童子停止釣魚向我作揖,到屋子里洗好酒杯,宰殺小雞來款待我。坐在主席上陪我說話的就是剛才那個拿著手杖的老者。彼此間一陪酒,另一酬謝,一時間大家飲酒盡歡,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觀看其相貌,剛直而有精神;體味其說的話,都是光明正大之語;論及世間世務則能切中要點,談論道理也深奧透徹,充滿玄妙。多少快樂呀!真是世間不容易見到呀。正說時,已到了夜分,我于是就寢,我想著這賢能之士而睡不著,于是寫下四句詩來記下這美好的境界。詩道:茅屋疏籬一徑深,門無車馬綠苔侵。云山縱意權為主,富貴驚人懶掛心。珍饌餉賓情已厚,交情一面意何深。葛巾野服蒲葵扇,自在溪邊五柳陰。詩寫好后東方已白,主人又宴請我吃飯,又續寫了四句:風塵鞅掌最羈人,誰更清閑憩此身。夢醒北窗書卷,興饒東郭酒三巡。謝安門外春常靜,五柳庭中月自新。任爾紛囂當面起,斟瓢仙子正頤神。主賓告別,我整理好衣服踏上歸途。那位主人是誰呢?是徐以圣。童子是誰呢?是他的孫子徐佩元也。良辰難以覓得,也要離開這美好的地方了,于是記下這件事來表明自己的將銘志不忘。(2022·浙江寧波·統考中考真題)部編七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新增《活板》一文,下面是課文及部分注釋。請你自讀,了解中國古代的活字印刷術,完成下面小題。活板①沈括板印②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③始印五經,已后典籍皆為板本④。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⑤之。欲印,則以一鐵范⑥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⑦之,藥稍镕⑧,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⑨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⑩為一帖,木格貯之。有奇字 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 土,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 不沾污。昇死,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寶藏。【注釋】①活板: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板,同“版”。②板印:指雕版印刷。③馮瀛王:我國古代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首倡者。④板本:版印書籍,相對于抄本而言。⑤冒:覆蓋。⑥范:模子。⑦煬:烘烤。⑧镕:同“熔”,用高溫使固態物質轉變為液態。⑨自:另自,另外。⑩韻:指韻部,韻書中把同韻的字歸在一起成為一部。 奇字:生僻字。 燔:燒。 殊:根本。29.請解釋下面“原文例句”中的加點字,補全表格。文言現象 原文例句 解釋加點字 釋義方法(供參考)一字多義 持就火煬之 (1) 【查閱字典】①接近,靠近。②完成,達到。③即使。瞬息可就 (2)詞類活用 火燒令堅 (3) 【課內遷移】石青(用石青)糝之通假字 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4) 【指出通假】故不錯(同“措”)意也30.下面是“畢昇科學精神”探究單,請你根據要求補充完整。(1)畢昇制字可能經歷的實驗過程 制字 嘗試制作木活字,發現木活字的缺陷是:① (摘錄原文) ↓ 嘗試制作泥活字,對比發現泥活字的優勢是:② (摘錄原文) (2)畢昇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問題:遇到生僻字,沒有現成的字模,該怎么辦? 解決辦法: (根據原文回答) (3)畢昇的實驗發現 原文語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用現代漢語翻譯: (4)探究小結 畢昇就地取材,不斷嘗試,對比實驗,這種科學探索精神值得我們學習。31.本文有些語句用形象的語言介紹了活字印刷的特點,請找出一處,仿照示例加以說明。【示例】“薄如錢唇”,寫出了活字字模薄的特點。【答案】29. 接近,靠近 完成 用火 同“以” 30. 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 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隨即刻制這個字,用草火燒,很快就能制成。(或“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如果只印兩三本,還算不上簡便;如果印幾十幾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極其快了。 31.【示例一】“字平如砥”,寫出了(所有排在鐵板上的)活字平整的特點。【示例二】“瞬息可就”,寫出了活板印刷的速度之快。【解析】29.本題考查字詞含義。(1)持就火煬之:意為拿著它靠近火烤它;就:靠近;(2)瞬息可就:意為瞬間就可以完成;就:完成;(3)石青糝之:石青,名詞作狀語,用石青。火燒令堅:火:名詞作狀語,用火燒。句意:用火燒它之后變得更加堅硬;(4)故不錯意也:錯,同“措”,安放,安置。已后典籍皆為板本:已:通“以”,以后。句意:以后的典籍都成為了印刷的樣板。30.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概括能力。第一空:由“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可知,不用木板的原因是木頭沾水之后會出現高低不平的情況,并且和藥還會粘在一起,不能夠用來印刷,所以第一空填: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第二空:由“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知,用膠泥刻字,像線一樣細,每個字都是一個印,火燒之后更加堅硬,同時用手就可以將印拿下,不會污染字印,所以這是用泥活字的好處,第二空應填: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第三空:由“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可知,這是遇到生僻字時,立馬新制出新的模板,所以第三空填: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第四空:本題考查文言翻譯。注意以下字詞的含義即可:止:只;極:極其;31.本題考查詞句的賞析。示例:瞬息可就:寫出了制造生僻字的模型時的快速。【點睛】參考譯文:用雕板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這么做。從五代馮道開始用雕版印刷五經,以后的經典文獻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慶歷年間,有個叫做畢昇的平民又創造了活版印刷。他的方法是用膠泥刻字,像銅錢的邊緣那樣厚薄,每一個字做成一個印,用火燒使它堅硬。先準備一塊鐵板,在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之類的東西覆蓋,要印的時候就把一個鐵模子放在鐵板上,將字密密地排上。排滿一鐵框為一板,拿它靠近火烘烤,待松脂、蠟等逐漸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按在上面,這樣鐵板上的字印就像磨刀石一般平整了。如果只印兩三本的話,還不算簡便,如果印數十、成百上千本,就極為神速了。通常準備兩塊鐵板,一塊板在印刷,一塊板進行排字,這塊板剛剛印完,第二塊板已經排好。兩塊板交互使用,瞬息之間就可以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好幾個印,例如“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是為了準備一塊板內有重復的字。不用的時候,就用紙貼好標簽,每一個韻的字制作一個標簽,用木格把字印儲存起來。遇到平時未曾準備的生僻字,就馬上刻制,用草火燒,轉眼間就能用了。不用木材制作字印,是因為木材紋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同時木材和藥料相粘,難以取下來。不如燒泥制印,用完以后再用火烤使藥料熔化,用手拂拭,字印就自然落下來,完全不沾藥料。畢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兒們得到,到今天還珍貴地收藏著。(2022·浙江麗水·中考真題)與袁六休①[明]湯顯祖②出關數日作惡念。與君家兄弟五六人,相視而笑,恍若云天。一路待君不至,知君已治吳。吳如何而治?瞿洞觀③相過,應與深譚。(選自《玉茗堂尺牘》)與湯義仍書[明]袁宏道作吳令,備諸苦趣,不知遂昌仙令④,趣復云何?俗語云:“鵠般白,鴉般黑。”由此推之,當不免矣。人生幾日耳!長林豐草,何所不適,而自苦若是。每看陶潛,非不欲官者,非不丑貧者。但欲官之心,不勝其好適之心;丑貧之心,不勝其厭勞之心,故竟“歸去來兮”,寧乞食而不悔耳。弟觀古往今來,唯有討便宜人,是第一種人,故漆園⑤首以《逍遙》名篇。鵬唯大,故垂天之翼,人不得而籠致之。若其可籠,必鵝鴨雞犬之類,與夫負重致遠之牛馬耳,何也?為人用也。然則大人終無用哉?五石之瓠,浮游于江海;參天之樹,逍遙乎廣莫之野;大人之用,亦若此而已矣。且《易》不以龍配大人乎?龍何物也?飛則九天,潛則九地,而人豈得而用之?由此觀之,大人之不為人用久矣。對大人言,則小人也。弟小人也,人之奔走驅逐我,固分⑥,又何厭焉?下筆及此,近況可知。知己教我!(選自《袁中郎尺牘》)【注釋】①袁六休;即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又號六休。②湯顯祖:字義仍,號若士,又號海若。③瞿洞觀:人名。④仙令:對縣令的雅稱。⑤漆園:指莊周。⑥固分:本來如此。文字 推知32.參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點詞。文言詞句 方法 解釋應與深譚 查閱詞典法:①延伸,延及。②擴展,擴大。③同“談”,談論。 (1)長林豐草 課內遷移法 (2)又何厭焉 語境推斷法 (3)文章·推新33.袁宏道在信中稱湯顯祖為“知己”,湯顯祖也視袁宏道為“知己”嗎?請結合《與袁六休》一文加以分析。文學·推想34.文中畫線句中的“鵬”,有的版本寫成“雕”,你認為寫成“雕”可以嗎?請結合語境闡述理由。文化·推求35.尺牘漸行漸遠,卻彌足珍貴。小組成員閱讀兩則尺牘后擬寫了一篇讀后感,請你幫他補全空缺的內容。尺牘者,代言之書也。而言為心聲,對人言必發自肺腑也。湯義仍問“(1) ”,袁中郎言“作吳令,備諸苦趣”,皆誠摯之語也。 凡尺牘之道、婉曲詳盡,惟以與朋友,同為尺牘,然湯、袁大異其趣。《(2) 》奔騰似萬丈傾瀉之瀑布,而《(3) 》深沉如千里綿長之涓流。尺牘多而千言,約而數語,真情時時流諸字里行間,正可謂(4) (用四字短語總結)。【答案】32. 同“談”,談論 豐茂,茂盛 討厭 33.湯顯祖也視袁宏道為“知己”。《與袁六休》一文中,湯顯祖將內心深處的想法與袁宏道分享。“與君家兄弟五六人,相視而笑”,可見他們之間關系親密。“一路待君不至”,湯顯祖擔心袁“吳如何而治”,并給他出謀劃策,建議“瞿洞觀相過,應與深譚”,學習管理之道。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湯顯祖對袁宏道關懷備至,與他無話不談,因此也是把袁宏道視為知己的。 34.示例一:不可以。因為結合上句“故漆園首以《逍遙》名篇”可知這里運用了典故。莊子的《逍遙游》中“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一句,極力渲染鵬之碩大無比和志存高遠,從此大鵬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學形象。作者用“鵬”這個形象來類比“大人”,表達了自己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改為“雕”顯然就沒有這樣的意蘊。示例二:可以。“雕”是一種大型猛禽,《沁園春 雪》中就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詩句,而且雕體形巨大,力大無比,無法馴養,袁宏道用“雕”這個形象來類比“大人”,表達了對力量的追求。 35. 吳如何而治 與湯義仍書 與袁六休 尺牘情深/紙短情長【解析】32.本題考查文言詞語。技巧:把握句子翻譯,進而準確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應與深譚:應該和他深入地談論。潭:同“談”,談論。長林豐草:興盛的樹林豐茂的草。運用課內遷移法,《觀滄海》“百草豐茂”中的“豐”是豐茂的意思,故“豐”的意思是豐茂,茂盛。又何厭焉:又討厭什么呢?運用語境推斷法,結合前后文可知,這里說自己是“小人”,是被人們奔走驅趕的,是本分,自己又討厭什么呢?故“厭”是討厭的意思。33.本題考查內容分析。答題思路:理解“知己”,知己是指能夠互相了解,能夠互相關心,能夠交心的朋友;結合《與袁六休》具體語句,把握湯顯祖對袁宏道的關心,進而分析出“知己”的關系。結合《與袁六休》“與君家兄弟五六人,相視而笑”可知,湯顯祖與袁宏道的兄弟們關系非常好,進而能看出和湯顯祖關系的親密;結合“一路待君不至,知君已治吳。吳如何而治?”可知,這里寫出了湯顯祖等了袁宏道一路,并且得知他取治理吳,內心非常擔憂,對其非常關心;結合“瞿洞觀相過,應與深譚”可知,湯顯祖因為擔心袁宏道治理吳沒有方法,為他出謀劃策,建議他向其他人請教,想的非常細致。湯顯祖對袁宏道非常關心,把自己的想法都坦誠地和其分享,不保留,并且積極的出謀劃策,看出湯顯祖把袁宏道視為知己。34.本題考查語言表達。答題思路:開放性試題,可以或不可以可選,但是理由要充分,結合《與湯義仍書》“然則大人終無用哉?五石之瓠,浮游于江海;參天之樹,逍遙乎廣莫之野;大人之用,亦若此而已矣”可知,這里把“鵬”和“大人”這個形象聯系起來了,“鵬”的作用是體現“大人”的形象,“大人”指的是地位、思想高的人,所以與之相關聯的形象也要體現“大”這個特點,可以結合具體的句子來分析其“大”的特點,語言流暢、合理即可。示例1:“鵬”不可以寫成“雕”。結合《與湯義仍書》“故漆園首以《逍遙》名篇。鵬唯大,故垂天之翼,人不得而籠致之。若其可籠,必鵝鴨雞犬之類,與夫負重致遠之牛馬耳,何也?為人用也。然則大人終無用哉?”可知,這里把“鵬”的形象和“大人”的形象聯系到了一起,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這里“大人”指的是地位高、思想高的人,因此“鵬”的形象必須體現“大”的特點,結合莊子《逍遙游》“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鵬”在中國文學史上一直是一個具有“大”特點的意象,并且在《逍遙游》中“鵬”一直追求自由,意蘊豐富,更能體現“大人”的追求,“雕”沒有這個效果。示例2:“鵬”不可以寫成“雕”。結合《與湯義仍書》“故漆園首以《逍遙》名篇。鵬唯大,故垂天之翼,人不得而籠致之。若其可籠,必鵝鴨雞犬之類,與夫負重致遠之牛馬耳,何也?為人用也。然則大人終無用哉?”可知,這里把“鵬”的形象和“大人”的形象聯系到了一起,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這里“大人”指的是地位高、思想高的人,“雕”是大型猛禽,體型粗壯,翅及尾羽長而寬闊,符合“大”的特點,并且其內涵豐富,《沁園春 雪》中就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的這句詩表明“雕”象征著勇武,這里和“大人”相連,表明“大人”對勇武、力量的追求。符合語境,可以調換。35.本題考查內容分析。第一空。要找到湯義扔對袁宏道提出的問題,應該在《與袁六休》中尋找,結合“吳如何而治?瞿洞觀相過,應與深譚”可知,湯義扔問:吳如何而治。第二、三空。結合題干“同為尺牘,然湯、袁大異其趣”可知,這里指出了湯顯祖和袁宏道尺牘的特點和不同,“奔騰似萬丈傾瀉之瀑布”“深沉如千里綿長之涓流”分別描繪了兩者尺牘的特點,“奔騰似萬丈傾瀉之瀑布”突出尺牘的情感比較濃烈,文字比較多,“深沉如千里綿長之涓流”則突出尺牘情感比較內斂,文字比較少。結合《與湯義扔書》“人生幾日耳!”“且《易》不以龍配大人乎?龍何物也?飛則九天,潛則九地,而人豈得而用之?”“知己教我”等句子可知,袁宏道的尺牘文字多,并且情感飽滿、濃烈、直白。結合《與袁六休》“與君家兄弟五六人,相視而笑,恍若云天”等句子可知,湯顯祖的尺牘文字比較少,情感比較內斂。故“奔騰似萬丈傾瀉之瀑布”的是《與湯義仍書》。“深沉如千里綿長之涓流”的是《與袁六休》。第四空。結合“尺牘多而千言,約而數語,真情時時流諸字里行間”可知,這里指尺牘的字數有多有少,但是都能在字里行間表達真摯的情感,用四字短語可以是:尺牘情深,紙短情長。【點睛】參考譯文:《與袁六休》出關幾天有不好的念頭。和你家兄弟五六人,互相看著笑了,好像在天上。一路等待你不到,知道你已經去治理吳。吳怎么治理?瞿洞觀有過經驗,應該和他深切地談論。《與湯義仍書》作吳地縣令,有各種辛苦的趣味,不知道遂昌仙令,樂趣又是什么呢?俗話說:“天鵝一般是白色的,鴉一般是黑色的。”從這推理,應當免不了。人生能有幾日呢?興盛的林子豐饒的草,有什么不好的,自己像這樣辛苦。每次看到陶淵明,不是不想做官,不是不厭惡貧窮。但是想要做官的心,不能超過想要舒適的心;厭惡貧窮的心,不能超過厭惡勞動的心,所以最終“歸去來兮”,寧可乞討食物也不后悔。我看古往今來,只有討便宜人,這是第一種人,所以莊周因為《逍遙》出名。鵬鳥碩大,所以遮住天空的翅膀,人們不能把它放在籠子里。如果它可以被放在籠子里,一定像鵝鴨雞犬之類的,與那些背負中午到達遠方的牛馬一樣,為什么?被人使用。既然這樣大人最終沒有用處嗎?五石的葫蘆,在江海上漂浮;高聳的樹木,在廣大的田野中逍遙自在;大人的用處,像這樣罷了。況且《易》中不是用龍來和大人相配嗎?龍是什么物?飛起來上高高的天空,潛在水里進入深深的地里,人難道能被用嗎?從這看,大人不被人使用。和大人相對而言,是小人。我是小人,人們奔走驅趕我,本來如此,又討厭什么呢?下筆到這,最近的狀況可以知道了。知己教導我吧!(2021·浙江臺州·統考中考真題)沈懷清勘案【清】徐承烈紹興沈懷清先生,名嘉征,由巡檢①仕至臬司②。居官廉干和平,故自下僚③洊歷大位。公任江西浮梁令時,曾暫署某縣篆。適城中常被盜,公履任后嚴緝之。凡城門出入者,皆盤詰焉,而絕無影響。一日大雪崩騰,署后有三層樓最高,可俯瞰山川城市。公治酒邀友至上層賞之。見城中萬屋比櫛,皆被雪漫,惟一家平屋數間,無片雪凝積,而微見煙起。公異之,使人蹤跡其處,則邑中巨室也。主人遠宦北方,攜眷以往,樓屋廳堂悉皆封閉,而留一仆居門首守之。公疑其為盜藪,集兵役圍其前后,入而搜之。至無雪之屋,果群盜潛伏焉。蓋伙盜甚眾,恐突煙起而動人疑,因就地作數灶,以供飲煮,屋低人眾兼之火氣上沖是以雪不積聚遂群獲之。搜出臟物無算。有跳屋而逃者,悉為鄰佑所禽。公訊之,則盜賄其家守門之仆,借屋以為巢穴,食物皆托其代購。群盜日惟高臥,夜則出劫,邑中富饒之家,無得免者,已數月矣。因公履任后,查緝嚴甚,不敢出城,而人初不料其窟于此處也,遂悉置之法。〔選自《聽雨軒筆記》〕【注釋】①巡檢:縣級負責社會治安的官員,正九品。②臬司: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員,正三品。③下僚:職位低微的官史。36.參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點詞。文言詞句 方法 解釋(1)萬屋比櫛 參考成語法:比翼雙飛(2)因就地作數灶 查閱詞典法:①接近,靠近,趨向;②完成,達到;③即使。 (填序號)(3)果群盜潛伏焉 課內遷移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十二章)(4)悉為鄰佑所禽 語境境推測法:聯系上下文推斷37.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斷三處)屋低人眾兼之火氣上沖是以雪不積聚遂群獲之38.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公異之,使人蹤跡其處,則邑中巨室也。39.沈懷清“由巡檢仕至臬司”,在仕途上能這樣快速升遷是偶然的嗎?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答案】36. 挨著、靠近 ① 于此,在其中 同“擒”,捉拿 37.屋低人眾/兼之火氣上沖/是以雪不積聚/遂群獲之 38.沈懷情對此感到奇怪,派人追尋蹤跡到這個地方,發現這是縣里的大戶人家。 39.不是偶然,沈懷清為官盡職嚴明,履任后嚴緝盜賊,使之不敢出城;他有敏銳的觀察力,治酒邀友賞雪時,見城中一屋無片雪凝積,微見煙起,就覺察到異常;他有準確的判斷力和很強的指揮能力,當他得知這是縣里的大戶人家,而主人又遠在北方時,就判斷這些房屋已經成為盜賊聚集的地方,立刻派人包圍、搜查,并將盜賊捉拿歸案,這些都是沈懷清能快速升遷的原因。【分析】3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詞語的理解,注意結合語境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八 古詩文閱讀 類型二 古文閱讀 原卷版【真題1】(2023·浙江寧波·統考中考真題)下面是同學所做的勸說語氣整理單。請你用現代漢語寫出相關語句的意思,并分析其語氣的表達效果,完成表格。語氣 相關語句 分析祈使語氣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孫權勸學》 (1)反問語氣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告訴馬生:如果他們的學業還有不精通,品德還沒有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資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樣專一罷了,哪里是別人的過失呢?宋濂以自身學習體會向后學馬生強調,只有用心專一,才能學有所成。“豈”和“哉”連用,加強反問語氣,顯示出不容置辯的力量,引起馬生深思。祈使語氣 陳述語氣 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出師表》 (2)【真題2】(2023·浙江寧波·統考中考真題)勸說類文言文中,有些標題暗含勸說方式。下面是同學所做的標題整理。請你解釋加點的字。《誡子書》 誡:(1) 《孫權勸學》 勸:勸告,勸說。 《送東陽馬生序》 序:一種文體。這里指贈序,即臨別贈言,表達祝愿、勸勉之意。 《鄒忌諷齊王納諫》 諷:(2) 《出師表》 表:中國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內容為陳述、請求、建議,“動之以情”是“表”的基本特征。【真題3】(2023·浙江杭州·統考模擬預測)丙紹興末,以石岸傾毀,詔有司修治。乾道九年,復修筑廟子灣一帶石巖。自是屢命有司修葺。淳熙元年,江堤再決。嘉熙二年復決。守臣愁與權乃于近江處所,先筑土塘,于內更筑石塘,水復其故。嘉定十年,江潮大溢,復修治之。(選自《讀史方輿紀要》)丁錢塘江海塘修建概況時間。 修建舉要唐開元元年 《新唐書·地理志》:“杭州余杭郡,……鹽官有捍海塘堤,長124里,開元元年重筑。”五代梁開平四年 錢武肅王(錢镠)發明竹籠填石筑塘和滉柱固塘之法。《十國春秋》:“以大竹破之為籠,長數十丈,中實以巨石……”宋大中祥符七年至景佑三年 沿用錢氏舊法修建,或以薪土相間壓疊成塘。元泰定四年 在竹籠石塘基礎上創筑了石囤木柜塘。明成化十三年 改建海鹽縣石塘,稱“楊公塘”,后于弘治元年、弘治十二年兩次改筑,發展成為高質量“樣塘”。明萬歷四年 筑海鹽縣五縱五橫大石塘4余里,稱“魚鱗大石塘”,后又續建7里。清代 在浙江修舊和新建土、石海塘1545里,其中浙西沿海114次,浙東69次,浙西修建石塘368里。1950年至1989年 杭州段沿江兩岸筑圍堤347公里,圍海涂64畝。以圍代壩、治江圍涂,是治理錢塘江潮的一項創舉。1997年至今 杭州市實施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錢塘江標準海塘建設,建成高標準海塘數百公里。如今,涌潮兇險的錢塘江下游兩岸,嶄新堅固的大堤巍然屹立,為美麗的杭城增添了一道“水上長城”。(根據相關資料整理)(1).閱讀材料丙,指出加點的詞語突出了錢塘江水患的哪些特點。(2).如果要制作反映錢江兩岸人民抗潮歷史的展板,你會用哪兩個短語作主標題以體現抗潮精神?請結合丙、丁兩則材料說明理由。課標要求 1.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⒉.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察學生的記誦積累,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 3.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考察知識點 考點1理解詞語意義及用法 考點2翻譯句子 考點3辨析文言句式 考點4斷句 考點5理解概括內容 考點6分析人物形象 考點7體會情感主旨 考點8分析寫作手法 考點9比較閱讀 考點10拓展評價命題趨勢 全國中考新考法精選古詩文聯讀實詞釋義(含實詞辨析)文言實詞絕大部分具有多義性,這類題不僅要靠積累,還需掌握一定的推斷技巧。 1.直接遷移法 又稱“聯想推斷法”,即聯系已學課文中有關該詞的用法推斷詞義。如:“過而能知,可以為明”中的“過”字,如果能聯想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人恒過,然后能改”的“過”的意思,就能理解該句中“過”的意思為“犯錯”。 2.語境推斷法 解釋詞義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河北中考出現課外文言句“使者及門”的“及”,結合上下文語境可知“及”應為“到”的意思。 3.組詞推斷法將文言文中的詞語進行擴充,組成現代漢語中的詞語,然后再根據具體語境確定文言實詞的詞義。如:“雜然而前陳者”中“陳”字的字義推斷,大家可以把“陳”組成幾個詞語,從中作選擇:陳列、陳舊……通過篩選不難找到“陳列”這個意思。 4.成語印證法成語中保留著大量的文言詞義,可以用熟知的成語來推斷文言文中的實詞詞義,如河北中考真題中“而己有饑色”中的“色”,可聯系成語“面不改色”的“色”來理解,意思為“臉色”。 例題: 下面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死亦我所惡 惡:兇惡B.蹴爾而與之 蹴:用腳踢C.妻妾之奉 奉:侍奉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棄【解析】該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要求找出解釋不正確的一項。這幾個加點的文言實詞,都是在課內學習過的,根據語境來理解,“蹴”“奉”“已”的解釋都是正確的,只有“惡”解釋為“兇惡”不當。“惡”是個一詞多義的文言詞語,在這里意為“厭惡”, 音wù。【參考答案】A二、虛詞意義及用法辨析1.代入篩選法 如果我們知道某個虛詞的基本用法和意義,在閱讀和解題時,就可將它的每個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選其中講得通的一項,從而獲得正確答案。如:“之”是最常見的文言虛詞,其用法有: ①代詞,可譯為“他(她、它)”“這”“他(她、它)的”或自稱等;②結構助詞,譯作“的”; ③助詞,不譯; ④動詞,譯作“去”“往”“到”等。然后一一代入相應句中進行理解和篩選。如昆明中考9題B項“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跪而拾之以歸”,前一個“之”是助詞,不譯;后一個“之”是代詞,指撕碎的奏牘。 2.句意分析法 根據句子的大意推斷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3.交換理解法 如果給出兩個句子,讓我們判斷句中某個虛詞的用法是否相同,我們可以將其中能確定的一句中的虛詞意義和用法代入另一句來理解,看句子是否講得通,如果講得通,那意義和用法就是一樣的,如果講不通,意義和用法就不一樣。例題: 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還于舊都 所惡有甚于死者B.忠之屬也 子之聽夫志C.元貞間為古田尉 不足為外人道也D.帥府嘉其忠勇 稍稍賓客其父【解析】該題考查對文言虛詞的理解,要求找出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A項中的“于”是介詞,分別可理解為“到”和“比”,意義不同。B項中的“之”前者為復指代詞“這”;后者為結構語氣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出。C項中的“為”前者為動詞“擔任”;后者為介詞“對”。D項中的“其”均為人稱代詞“他的”。【參考答案】D 三、停頓斷句1. 通讀全文,初步理解句子大意。2. 仔細體會詞、短語以及句子之間的聯系。(1)找出句子中的名詞和代詞。如人名、地名、官名等。名詞(代詞)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句子前后往往要進行斷句。(2)找出句子中的動詞。文言句式主謂結構居多,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可通過前后結構關系確定主干,從而斷句。(3)找出標志性詞語。①句首發語詞: “夫”“蓋” “然”“則”“然則”“豈”“安”“既”“既而”“故”“至若”“若夫”“于是”等詞常用于句首,這些詞語的前面一般都要斷開。②句末語氣詞:“者”“也”“歟”“哉”“乎”“耳”“焉”“耶”“矣”等詞常用于句末,一般可以在其后斷開。③對話標志:常用“曰”“云”“言”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時寫出人名,此后就省略主語只出現“曰”。(4)利用特殊虛詞。“而”字表轉折且后面為一個完整或較長的句子時,“而”前應斷句。“之”作“主謂之間,破壞句子獨立性”或作結構助詞“的”解釋時,“之”前后不斷句。(5)利用句子形式斷句。文言語法中的固定句式可以幫助斷句,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與……乎”等。3. 斷句后,需結合句子的含義及文段內容再通讀檢查。例題:對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恰當的一項是( )A.蓋此人因負債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詐/既不獲/則移于他家耳B.蓋此人因負債/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詐既不獲/則移于他家耳C.蓋此人/因負債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詐既不獲則移/于他家耳D.蓋此人因負債/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詐/既不獲則移/于他家耳【解析】該題考查對古代散文語句朗讀節奏的劃分。這四個句子不是詩句,不存在對偶的問題,只能作結構或意義上的劃分。即不要把一個詞或一個短語斷開,或不改變原句的意思來加以判別。【參考答案】A例題:用“/”給《泥古者愚》中畫線句子斷句。畫線句:國弈不費舊譜而不執舊譜國醫不泥古方而不離古方。【解析】該題表面考查的是文言句讀朗讀節奏的劃分,卻依托于文句在文段語言環境的意義,實際上是將文言句的朗讀與簡單文言詞句的閱讀理解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考查。因此,斷句的前提就是正確理解文意。【參考答案】國弈不費舊譜/而不執舊譜/國醫不泥古方/而不離古方。四、句子翻譯1.緊抓關鍵詞 文言文句子翻譯給分點往往是翻譯句中的關鍵字詞,關鍵字詞如果沒有準確翻譯出來,就會失分。 如“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翻譯為:他們自己說他們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譯出大意計1分,“妻子”“絕境”解釋各0.5分) 2.翻譯特殊文言句式 判斷句 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不用判斷動詞“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 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用判斷詞,要根據上下文進行判斷:① “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② “是”作動詞,表肯定判斷。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銘》)(2)倒裝句常見的倒裝句有以下四種: ①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例:“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語序應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②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么簡陋的呢”。③定語后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句中“花之隱逸”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④介賓結構后置。A.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例:“能謗譏于市朝。”為介賓結構后置,正常語序應為:“能于市朝謗譏”,將介賓結構“于市朝”后置。B.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后置,翻譯時,一般都前置作狀語。例: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將介詞短語后置做狀語,原句應是“愿陛下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3)省略句 常見的有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和介詞省略,有時也省略數量詞和定語等。 ①省略主語。如: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記》)②省略謂語。如: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③省略賓語。如:人不知(之)而不慍。(《論語》)④省略量詞。(文言文中數詞后常省略量詞)。如:一(張)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塊)撫尺而已。(《口技》) ⑤省略介詞。如:有時朝發(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峽》) 固定句式 初中常見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① “不亦……乎”:相當于“不是……嗎”。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② “以……為……”:相當于“把……當作……”。如: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即“把叢草當作樹林,把蟲蟻當作禽獸……”。(《童趣》) ③ “何……為”:相當于“為什么要……呢”“為什么會……呢”。如:此何遽不為福也?即“為什么不會變成福呢?”(《塞翁失馬》) ④ “何以……”:相當于“憑借什么……”。如:何以戰?(《曹劌論戰》)被動句 被動句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用“于”“為”“為……所……”“見”字表被動;二是沒有被動詞,但意思隱含被動,要根據上下文語意去推斷。 3.牢記翻譯基本方法 1. 留人名、地名、官職名、年號名、器物名等在翻譯時予以保留,可照抄不譯。2. 補補寫出句中的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詞句,使意思更準確流暢。補充部分一般加小括號。例如文言文中常省略主語,應補上。【例】去后乃至。【解析】(陳太丘)離開后(友人)才到。3. 刪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沒有實義,起舒緩語氣、湊足音節等作用,翻譯時可刪去不譯。 【例】夫戰,勇氣也。【解析】“夫”是發語詞,翻譯時可刪去不譯。4. 調如“……者……也”為判斷句,翻譯時要翻譯為“……是……”。有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謂語前置現象的特殊文言句式應改成現代漢語的常規語序。【例】吾誰與歸?【解析】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翻譯語序應為:吾與誰歸? 五、文意理解 1. 文意理解 (1)閱讀文言選段,把握主要內容。先通讀全文,明確文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著排除不需要翻譯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關系,以便能更準確地理解。 分析題目要求,鎖定答題區域。 就題目要求來反復閱讀相關文字,找準答題的切入點,依次思考答案;同時還要注意文段的出處和注釋,依次尋找突破口。 一一對應,仔細分辨。 在找準信息點后,將選文與信息點一一對應,認真弄清原文內涵,琢磨內容要點,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題干的內容。 抓住重點,準確翻譯。 在分析信息點時,要注意準確翻譯,當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譯過來,此時需抓住重點,即對文意理解容易產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細閱讀。 聯系全文,整體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綜合理解文意,整體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述正確,文字簡練。在做答時要注意語言文字的總結概括,結合主要詞句,用簡潔的語言準確地概括出文章題干所問問題。 2. 拓展延伸異中求同,同中求異。 “異中求同”是指通過比較閱讀,抓住重點句段,進行甄別、篩選和提煉,找出兩文的共同特點,解釋一般規律。如昆明中考有一年第12題要求“概括兩個選段中百姓對他們的舉動分別有什么反應,并說說有何作用。”那么在文段中篩選提取有關兩人的事跡信息,然后再“同中求異”。 注意從表象入手,要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剖析材料,理清各自表達的深層意義,揭示個性特征。 鑒賞分析類。 這類題目要求說出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不同。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讀懂兩篇文章內容,然后在此基礎上找出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異同之處。解答此類題目時,要著重從文章本身出發去思考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議論評價型。解答此類題時,要把握正確的方向,不能違背正確的價值觀;并且考生在做答時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并能對自己的觀點進行簡要地闡述。 啟示感悟型。 此類題目的解答,要求考生既要發掘出文章所蘊含的意義,又要結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來談。答題要求:①緊扣問題,尋找依據;尊重原文,深入發掘。②依據原文,了解情感;熟悉作者的情感態度,解剖分析。③注意答題層次。(5)建議獻策型。此類題目要求考生仔細閱讀文段內容,從文段內容出發,再聯系生活實際來談。(6)形象分析型。從正面和側面描寫入手,從人物的外貌、神態(表情)、語言、心理、行為、動作等方面入手,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對兩文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行整體對比分析,再得出兩篇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異同點。一、課內閱讀(2023·浙江·模擬預測)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選自《孟子》)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1)舜發于畎畝之中 (2)空乏其身(3)衡于慮 (4)而后喻2.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B.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C.曾益其所不能 D.人則無法家拂士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的畫線句。4.唐代名臣魏征認為:帝王心懷憂危,就能任賢受諫;心懷安樂,就會危及國家。這印證了本文的中心論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格言聯璧》中有一聯:“天欲禍人,先以微福驕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禍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一句表達的是上聯的意思還是下聯的意思?請用自己的話做簡單說明。(2023·浙江寧波·校聯考一模)為了重溫畢昇發明活板印刷術的過程,從古人智慧中獲得啟發,小語小文要在學校里開辦一個“活板印刷”社團,請你一起參加。《活板》沈括板印①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后典籍皆為板本②。慶歷③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④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镕,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⑤。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有奇字⑥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⑦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為予群從⑧所得,至今寶藏。【注釋】①板印:雕版印刷。即印一頁書必須先雕一頁固定版,各種書板需要占用庫房來儲存。②板本:版印書籍,相對于抄本而言。③慶歷:宋仁宗年號(1041—1048)。④和:混合。⑤砥:磨刀石。⑥奇字:生僻字。⑦燔:燒。⑧群從:指堂兄弟及諸子侄。【了解印刷流程】6.小語不知道下面加點字的含義,請幫他解惑。文言現象 原文例句 解釋加點字 釋義方法(供參考)一字多義 若只印三二本 (1) 【查閱字典】①像。②及;比得上。③你;你們;你(們)的。④好像;似乎⑤假如;如果不若燔⑦土 (2)詞類活用 火燒令堅 (3) 【課內遷移】石青(用石青)糝之通假字 藥稍镕 (4) 【指出通假】故不錯(同“措”)意也7.材料準備。小語準備了這些東西:膠泥、蠟、鐵板、松脂、紙灰、標簽、木格、柴火、草、刻刀等。你覺得還缺什么?并說明所缺東西的用處。缺少的東西有:(1) 用處(用自己的話概括):(2) 用處(用自己的話概括):【成員招募】略【成員培訓】8.下面是刻字、印刷過程中的關鍵點。小文請你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給社團同學講述清楚這兩個注意事項。(1)薄如錢唇(2)藥稍熔(1)(2)(3)【產品推薦】9.從“活”字談起,關注科學智慧與科學精神,回答問題。下面是小語和小文同學關于《活板》中“活”的討論,請你根據上下文,在橫線上幫小語小文將對話補充完整。小語:我認為,“活”是活字印刷術的主要優點,是活字印刷術的特征。作者沈括正是抓住了這個“活”字來進行說明的。小文:正是,沈括高明之處在于,本文雖以“活板”為題,但在介紹活字印刷的方法和過程中,并沒有出現一個“活”字。小語:確如此,其實字里行間,無不在說明“活”。“每字為一印”,字印獨立,不像雕版那樣所有的字都固定雕在一塊板上,可見字印是靈活的;“密布字印”,可見(1) 是靈活的;“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可見(2) 是靈活的;“每一字皆有數印”,“每字有二十余印”,可見(3) 是靈活的;同時“(4) ”,制字取材容易簡便,可見做法是靈活的。一個“活”字,貫穿了活字印刷的全過程,真是妙筆生花啊!小文:還有呢,拆版時,“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5) ,這也進一步說明了活板的靈活性。我還發現,課文開頭提及雕版印刷,實際上是(6) ,從而突出活字印刷術的“活”的優越性,這也是別具匠心的。小語:畢昇就地取材,不斷嘗試,對比實驗,這種科學的探索精神與智慧值得我們學習,他的產品真的值得推廣。二、課外閱讀(2023·浙江·統考中考真題)閱讀錦囊:傳記是記述人物生平事跡的作品。閱讀時可以從傳主經歷、細節描寫、他人評價等角度品析傳主形象,把握作者情感。沈千運〔元〕辛文房千運,吳興人。工舊體詩,氣格①高古,當時士流皆敬慕之,號為“沈四山人”。天寶中,數應舉不第,時年齒已邁,遨游襄、鄧間,干謁②名公。來濮上,感懷賦詩曰:“圣朝優賢良,草澤無遺族。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區區,五十無寸祿。衰落當捐棄,貧賤招謗讟③”其時多艱,自知屯蹇④,遂釋志還山中別業。嘗曰:“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有薄田園,兒稼女織,偃仰今古,自足此生,誰能作小吏走風塵下乎!”高適賦《還山吟》贈行曰:“還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還山識君心,人生老大須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間偃仰無不至。石泉淙淙若風雨,桂花松子常滿地。賣藥囊中應有錢,還山服藥又長年。 A , B 。眠時憶同醒時意,夢魂可以相周旋。”肅宗議備禮征致,會卒而罷。(選自《唐才子傳·卷二》,有刪減)[注釋]①氣格:氣韻格調。②干謁:拜訪。③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衰老流落自當被棄而不用,貧寒低賤卻到處奔走容易引來謗毀和非議。④屯(zhūn)蹇(jiǎn):比喻處境不順利。【理解字詞】10.根據提示解釋加點詞。文言詞句 方法 解釋當時士流皆敬慕之 關聯課內 (1)遂釋志還山中別業 關聯課內 (2)有薄田園 查閱字典:①稀薄,不濃;②(土地)貧瘠;③減輕,減損;④迫近。 (3) (填序號)兒稼女織 結合語境 (4)【補填詩句】11.從下面選項中選擇相應的詩句填入文中的A、B處。(填序號)①明月相隨何處眠 ②白云勸盡杯中物A B【梳理經歷】12.根據文章內容,補全沈千運的人生軌跡圖。 (1) (2) (3)【探尋心路】13.根據文章內容,寫出沈千運歸隱的原因。(寫出兩點即可)【品析形象】14.請將陳涉和沈千運進行關聯,完成表格。傳主 陳涉 沈千運出處 司馬遷《 》 辛文房《唐才子傳》事件 從“丹書魚腹”和“篝火狐鳴”看出陳涉足智多謀。 從“當時士流皆敬慕之”“肅宗議備禮征致”看出沈千運語言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一個“哉”字表示反問,陳涉自比鴻鵠,可見他青年時代就具有遠大的志向。 “誰能作小吏走風塵下乎!”一個“乎”字(2023·浙江紹興·統考中考真題)閱讀《涉園記》,完成小題。涉園記【明】陳洪綬①涉園者,予兄己未觴槎庵來先生②請名之者也。庚午構堂一、亭一、穿池二,余樂記之。予憶先生名時,眾以為僅取諸“日涉成趣”③之義也已。予能廣其意,當不是乎止也。憶余十歲,兄十五歲時,讀書園之前搴霞闊④中,日愛園有七樟樹,經緯之以桑柘,綺綰⑤之以蔬果,幽曠若謀而成,高下咸得其所,謀為亭館以居之。遂因其地勢之幽曠高下,擇其華木之疏密高卑,又非嘉木異卉不樹也。一日而涉焉,或樹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樹一花木。一日而涉焉,或去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去一花木。至于其先必以為咸宜不改而植之,歷十余年,枝干榮茂而可觀,根本深固而不拔者,必樹之去之,務與其地之相宜而止。為屋則樓閣、堂軒、廊窗、亭牖、露臺、曲房,圖畫規制,凡數十改易,務與其樹之相宜而始定。鑿池則倏東倏西,隨開隨塞,變田成溪者十余度,務與其地與樹之相宜而后成。此非涉之之久陳跡不留新意自啟能若是乎哉?夫園,細事也,能作園,末技也,不日涉則弗能為,良學固可弗日涉乎哉?故日涉經史、涉古今,予愿從兄坐此園也。深惟⑥其涉之之義,而細察其涉之之效,種德樂善,文章用世,朝夕孜孜焉,能如其精擇遷改,動與時宜之為善也。然非日涉經史、日涉古今,能乎哉?予愿從兄坐此園也。【注釋】①陳洪綬:紹興諸壁人,明末畫家。②予兄己未觴槎庵來先生:我哥哥己未年請槎庵來先生喝酒。己未,古代以干支紀年,下文“庚午”同。槎(chá)庵來先生,陳洪綬岳父來斯行,字槎庵。③日涉成趣:語出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意為每天到園中散步,成為樂趣。④搴(qiān)霞閣:閣名。⑤綺綰:交錯盤繞。⑥惟:思,考慮。15.根據語境推敲下列加點詞的意思。①予能廣其意( )②歷十余年( )③務與其地之相宜而止( )④凡數十改易( )16.用“/”給文中畫橫線處斷句(斷三處)。此 非 涉 之 之 久 陳 跡 不 留 新 意 自 啟 能 若 是 乎 哉?17.“涉園”的建設過程中,哪些事反復多次才得以完成?請簡要概括。18.結合文本、注釋與小貼士,探究園名“涉”的豐富含義。小貼士【涉】①徒步渡水,趟水。②經歷。③進入。④涉獵,學習。⑤關連,牽涉。⑥姓。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陳洪綬兄弟造園的經驗也適用于生活的其它方面。請結合文本內容,聯系生活體驗,以“從‘造園’到‘________’”為題,寫一個議論性片段。150字左右。(2022·浙江衢州·統考中考真題)讀下面的選文,完成學習任務。幽夢影(第二二則)①[清]張潮藝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裁松可以邀風,貯水可以邀萍,筑臺可以邀月,種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蟬。曾秋岳曰:藏書可以邀友。崔蓮峰曰:釀酒可以邀我。尤艮齋曰:安得此賢主人?尤慧珠曰:賢主人非心齋②而誰乎?倪永清曰:選詩可以邀謗。陸云士曰:積德可以邀天,力耕可以邀地,乃無意相邀而若邀之者,與邀名邀利者迥異。龐天池曰:不仁可以邀富。(選自《幽夢影》)[注釋]①本書有二一九則短文,每則短文由作者的隨筆和朋友的評點組成。②心齋:張潮號心齋。20.仿照示例,對下面句中的加點詞進行解釋和品評。藝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示例]藝花可以邀蝶:藝,意思是種植,但又不止于種植,還包含插花、賞花等意思,讓人聯想到花引蝶、蝶戀花等養花帶來的樂趣。21.仿照張潮寫七件事的句式,續寫一件事。提示:你可以從李白、柳宗元、蘇軾、李清照等文人的作品中得到靈感。22.文中朋友的評點各見性情,請你從曹秋岳、崔蓮峰、陸云士、龐天池中選一位品評。23.古人讀書追求雅趣,閱讀此文時適宜做下列哪件事?請說明理由。A.品茶 B.聽雨 C.焚香 D.__________(自定)24.從“風”“雨”“柳”“水”中選兩個,分別寫出含有此物的古詩句(各連續兩句)。(2022·浙江紹興·統考中考真題)閱讀陳繼儒漫游瀟溪(今嵊州下王鎮小溪村)所作《勝游記》,完成后面小題。勝游記[明]陳繼儒余癖于山水之趣。戊辰春暮,擬為石梁、雁蕩之游,道經于剡,將覽右軍之池,并康樂覆卮所。清妙秀異,杜工部之語不虛也。行一舍許,見其峰巒疊翠,澗水瀠回,喬松壯谷口,古柏郁溪頭,依稀盤谷,仿佛輞川,徘徊久之,不忍離去。方眺覽間,遇一矍叟,黃發臺背,逍遙山徑,誠葛天氏①之民也。余揖詢其地,知是瀟溪。居虎豹,偃虬龍,佳哉勝地。忽一童子把竿垂釣,余私計曰:“是兒器宇不凡,何物老嫗生此寧馨兒也②。”童子罷釣揖予,登堂洗爵、奠斝③,宰雞款予。主席陪話者即向之策杖老翁也一唱一酬觥籌交錯。覿④其貌,骯髒⑤矍鑠;味其語,正大光明;論世則議切事務,談道則奧徹玄微。猗歟休哉⑥!真世不易覯⑦者也。爾時夜分就寢,余思良士不寐,爰⑧成四韻以紀勝概⑨,云:茅屋疏籬一徑深,門無車馬綠苔侵。云山縱意權⑩為主,富貴驚人懶掛心。珍饌餉賓情已厚,交情一面意何深。葛巾野服蒲葵扇,自在溪邊五柳 陰。韻成東白,主復延余就席,載續四韻:風塵鞅掌 最羈人,誰更清閑憩此身。夢醒北窗書千卷,興饒東郭酒三巡。謝安門外春常靜,五柳庭中月自新。任爾紛囂當面起,斟瓢仙子正頤神。主賓話別,束裝就道。主君謂誰?徐君以圣也。童子謂誰?其孫佩元也。良辰難得,勝地不再,乃記之以志不忘。【注釋】①葛天氏,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據說他的時代人民生活安樂,恬淡自足,社會風氣淳厚樸實。②何物老嫗生此寧馨兒也:語出《晉書·王衍傳》,“寧馨兒”后為小孩的美稱。③爵、斝jiá:古代酒器。④覿dí:見;⑤骯髒kǎng zǎng:剛直,不屈不撓。⑥猗yī歟休哉:多么快樂啊。⑦覯gòu:見,看見。⑧爰yuán:于是。⑨勝概:優美的景色,美好的境界。⑩權:姑且,暫且。 五柳:陶淵明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 鞅掌:繁忙,勞累。25.根據語境推敲加點詞的意思。①方眺覽間( ) ②誠葛天民之民也( )③忽一童子把竿垂釣( ) ④主復延余就席( )26.用“/”給文中畫橫線處斷句(斷三處)。主 席 陪 話 者 即 向 之 策 杖 老 翁 也 一 唱 一 酬 觥 籌 交 錯。27.閱讀文章,完成鑒賞。“茅屋疏籬一徑深,門無車馬綠苔侵”一句,讓我想起劉禹錫《陋室銘》中的(1)“① , ”,還有陶淵明《飲酒(其五))》中的“② , ”。 這些聯想到的詩文,可以幫助我們讀出陳繼儒這兩句詩的意境特點:(2) 。 作者用詞也很精妙,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如“茅屋疏籬一徑深”的“深”。 作者說“爰成四韻以紀勝概”,可見這四韻是對前文瀟溪游的記錄。所以鑒賞這個“深”字、除聯系詩句外,還可結合前文的相關描寫。我來鑒賞“深”:(3) 。28.“瀟溪”因何被陳繼儒視為“勝地”?結合全文簡要分析。(2022·浙江寧波·統考中考真題)部編七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新增《活板》一文,下面是課文及部分注釋。請你自讀,了解中國古代的活字印刷術,完成下面小題。活板①沈括板印②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③始印五經,已后典籍皆為板本④。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⑤之。欲印,則以一鐵范⑥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⑦之,藥稍镕⑧,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⑨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⑩為一帖,木格貯之。有奇字 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 土,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 不沾污。昇死,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寶藏。【注釋】①活板: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板,同“版”。②板印:指雕版印刷。③馮瀛王:我國古代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首倡者。④板本:版印書籍,相對于抄本而言。⑤冒:覆蓋。⑥范:模子。⑦煬:烘烤。⑧镕:同“熔”,用高溫使固態物質轉變為液態。⑨自:另自,另外。⑩韻:指韻部,韻書中把同韻的字歸在一起成為一部。 奇字:生僻字。 燔:燒。 殊:根本。29.請解釋下面“原文例句”中的加點字,補全表格。文言現象 原文例句 解釋加點字 釋義方法(供參考)一字多義 持就火煬之 (1) 【查閱字典】①接近,靠近。②完成,達到。③即使。瞬息可就 (2)詞類活用 火燒令堅 (3) 【課內遷移】石青(用石青)糝之通假字 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4) 【指出通假】故不錯(同“措”)意也30.下面是“畢昇科學精神”探究單,請你根據要求補充完整。(1)畢昇制字可能經歷的實驗過程 制字 嘗試制作木活字,發現木活字的缺陷是:① (摘錄原文) ↓ 嘗試制作泥活字,對比發現泥活字的優勢是:② (摘錄原文) (2)畢昇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問題:遇到生僻字,沒有現成的字模,該怎么辦? 解決辦法: (根據原文回答) (3)畢昇的實驗發現 原文語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用現代漢語翻譯: (4)探究小結 畢昇就地取材,不斷嘗試,對比實驗,這種科學探索精神值得我們學習。31.本文有些語句用形象的語言介紹了活字印刷的特點,請找出一處,仿照示例加以說明。【示例】“薄如錢唇”,寫出了活字字模薄的特點。(2022·浙江麗水·中考真題)與袁六休①[明]湯顯祖②出關數日作惡念。與君家兄弟五六人,相視而笑,恍若云天。一路待君不至,知君已治吳。吳如何而治?瞿洞觀③相過,應與深譚。(選自《玉茗堂尺牘》)與湯義仍書[明]袁宏道作吳令,備諸苦趣,不知遂昌仙令④,趣復云何?俗語云:“鵠般白,鴉般黑。”由此推之,當不免矣。人生幾日耳!長林豐草,何所不適,而自苦若是。每看陶潛,非不欲官者,非不丑貧者。但欲官之心,不勝其好適之心;丑貧之心,不勝其厭勞之心,故竟“歸去來兮”,寧乞食而不悔耳。弟觀古往今來,唯有討便宜人,是第一種人,故漆園⑤首以《逍遙》名篇。鵬唯大,故垂天之翼,人不得而籠致之。若其可籠,必鵝鴨雞犬之類,與夫負重致遠之牛馬耳,何也?為人用也。然則大人終無用哉?五石之瓠,浮游于江海;參天之樹,逍遙乎廣莫之野;大人之用,亦若此而已矣。且《易》不以龍配大人乎?龍何物也?飛則九天,潛則九地,而人豈得而用之?由此觀之,大人之不為人用久矣。對大人言,則小人也。弟小人也,人之奔走驅逐我,固分⑥,又何厭焉?下筆及此,近況可知。知己教我!(選自《袁中郎尺牘》)【注釋】①袁六休;即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又號六休。②湯顯祖:字義仍,號若士,又號海若。③瞿洞觀:人名。④仙令:對縣令的雅稱。⑤漆園:指莊周。⑥固分:本來如此。文字 推知32.參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點詞。文言詞句 方法 解釋應與深譚 查閱詞典法:①延伸,延及。②擴展,擴大。③同“談”,談論。 (1)長林豐草 課內遷移法 (2)又何厭焉 語境推斷法 (3)文章·推新33.袁宏道在信中稱湯顯祖為“知己”,湯顯祖也視袁宏道為“知己”嗎?請結合《與袁六休》一文加以分析。文學·推想34.文中畫線句中的“鵬”,有的版本寫成“雕”,你認為寫成“雕”可以嗎?請結合語境闡述理由。文化·推求35.尺牘漸行漸遠,卻彌足珍貴。小組成員閱讀兩則尺牘后擬寫了一篇讀后感,請你幫他補全空缺的內容。尺牘者,代言之書也。而言為心聲,對人言必發自肺腑也。湯義仍問“(1) ”,袁中郎言“作吳令,備諸苦趣”,皆誠摯之語也。 凡尺牘之道、婉曲詳盡,惟以與朋友,同為尺牘,然湯、袁大異其趣。《(2) 》奔騰似萬丈傾瀉之瀑布,而《(3) 》深沉如千里綿長之涓流。尺牘多而千言,約而數語,真情時時流諸字里行間,正可謂(4) (用四字短語總結)。(2021·浙江臺州·統考中考真題)沈懷清勘案【清】徐承烈紹興沈懷清先生,名嘉征,由巡檢①仕至臬司②。居官廉干和平,故自下僚③洊歷大位。公任江西浮梁令時,曾暫署某縣篆。適城中常被盜,公履任后嚴緝之。凡城門出入者,皆盤詰焉,而絕無影響。一日大雪崩騰,署后有三層樓最高,可俯瞰山川城市。公治酒邀友至上層賞之。見城中萬屋比櫛,皆被雪漫,惟一家平屋數間,無片雪凝積,而微見煙起。公異之,使人蹤跡其處,則邑中巨室也。主人遠宦北方,攜眷以往,樓屋廳堂悉皆封閉,而留一仆居門首守之。公疑其為盜藪,集兵役圍其前后,入而搜之。至無雪之屋,果群盜潛伏焉。蓋伙盜甚眾,恐突煙起而動人疑,因就地作數灶,以供飲煮,屋低人眾兼之火氣上沖是以雪不積聚遂群獲之。搜出臟物無算。有跳屋而逃者,悉為鄰佑所禽。公訊之,則盜賄其家守門之仆,借屋以為巢穴,食物皆托其代購。群盜日惟高臥,夜則出劫,邑中富饒之家,無得免者,已數月矣。因公履任后,查緝嚴甚,不敢出城,而人初不料其窟于此處也,遂悉置之法。〔選自《聽雨軒筆記》〕【注釋】①巡檢:縣級負責社會治安的官員,正九品。②臬司: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員,正三品。③下僚:職位低微的官史。36.參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點詞。文言詞句 方法 解釋(1)萬屋比櫛 參考成語法:比翼雙飛(2)因就地作數灶 查閱詞典法:①接近,靠近,趨向;②完成,達到;③即使。 (填序號)(3)果群盜潛伏焉 課內遷移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十二章)(4)悉為鄰佑所禽 語境境推測法:聯系上下文推斷37.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斷三處)屋低人眾兼之火氣上沖是以雪不積聚遂群獲之38.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公異之,使人蹤跡其處,則邑中巨室也。39.沈懷清“由巡檢仕至臬司”,在仕途上能這樣快速升遷是偶然的嗎?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2021·浙江溫州·統考中考真題)題燈上人①竹卷【明】李流芳②往歲己酉北上,舟過蓮涇,訪雙林上人于積善庵,出所畫竹卷屬余題字。以后每經吳門,數欲過庵中而不果。蓋不見上人者,六年矣。幽窗凈幾,薰③茗相對,今日如復理④夢中也。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凈綠如拭,今遂化為烏有。而上人筆墨乃益進,新枝古干,披展森然,如見真竹,豈此君⑤神氣都為上人攝盡,不復生理⑥耶?囅然⑦中一笑,遂題其后。甲寅清和月。(選自《明清散文賞奇》)【注釋】①燈上人:即文中雙林上人。上人,對和尚的尊稱。②李流芳:字長蘅,明代著名畫家,擅長題畫。黃宗羲評價“長蘅無他大文,其題畫冊,瀟灑數言,便使讀之者如身出其間,真是文中有畫也”。③薰:指薰香。④復理:重溫。⑤此君:指竹。⑥生理:生機。⑦囅(chǎn)然:笑的樣子。40.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思。(1)數欲過庵門而不果(2)而上人筆墨乃益進41.以下兩個批注引用黃宗羲的評價。你認為這兩個批注恰當嗎?選擇一處,結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評析。(1)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凈綠如拭(批注:文中有畫也)(2)新枝古干,披展森然,如見真竹(批注:如身出其間)42.作者最后“囅然一笑”,意味豐富。結合相關內容加以品析。43.根據表格,完成任務。解釋加點詞,理解句意 探究(1)出所畫竹卷屬余題字(屬: ) (3)燈上人讓作者為他所畫竹卷題字,作者題其所畫竹卷。從兩人的交往中,你感受到他們怎樣的精神追求?結合文章內容作答,(2)囅然一笑,遂題其后(遂: )(2021·浙江湖州·統考中考真題)《范文正公文集》敘(節選)[宋]蘇軾慶歷三年,軾始總角①入鄉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所作《慶歷圣德詩》示鄉先生。軾從旁竊觀,則能誦習其詞,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且曰:“韓、范富、歐陽②,此四人者,人杰也!”時雖未盡了③,則已私識之矣。嘉佑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則范公沒;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為人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歟!”是歲登第,始見知于歐陽公,因公以識韓、富,皆以國士待軾,曰“恨子不識范文正公。”其后三年,過許④,始識公之仲子⑤今丞相堯夫。又六年,始見其叔彝叟京師。又十一年,遂與其季德孺同僚⑥于徐,皆一見如舊,且以公遺藁⑦見屬⑧為敘。又十三年,乃克⑨為之。嗚呼!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敘而傳。然不敢辭者,以八歲知敬愛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從之游,而公獨不識,以為平生之恨;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⑩之愿也哉!(選自《古文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注釋]①總角:指童年。②韓、范、富、歐陽:指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③了:懂得,明白。④許:今許昌。⑤伸子:次子。下面的彝叟為范之三子,德孺為第四子。⑥同僚:同事。⑦藁:同“稿”,詩文草稿。⑧屬:同“囑”。⑨克:能夠。⑩疇昔:過去,從前。44.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思。(1)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2)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3)而公獨不識,以為平生之恨45.用“/”給文中畫橫線的文字斷句。(限斷三處)吾 得 其 為 人 蓋 十 有 五 年 而 不 一 見 其 面 豈 非 命 歟!46.為深入理解作者對范仲淹的感情,某同學提出了下面四個問題。請問,哪一個問題是最有價值的? (填字母)( )A.韓琦、富弼、歐陽修是怎樣的人?B.鄉先生最初為什么不愿回答蘇軾的問題?火月C.蘇軾“從旁竊觀”《慶歷圣德詩》),是不是不夠光明磊落?D.蘇軾寫自己與范仲淹三個兒子相識,為什么不合在一起寫,而要一次一次分開寫?47.下面這句話是省略句。用現代漢語翻譯時,你會在空白處補上什么內容?從備選項中選擇一項,并簡述理由。曰:“恨子不識范文正公。”備選項: A.他們 B.我48.上文是《<范文正公文集>敘》全文的上半部分。根據你對蘇軾的了解和上文的感情基調,結合范仲淹的詩詞文章,推測下半部分可能會寫哪些內容。(2023·浙江·模擬預測)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宿州人,仁慈有智鑒,好書史。勤于內治,暇則講求古訓。告六宮,以宋多賢后,命女史錄其家法,朝夕省覽。或言宋過仁厚,后曰:“過仁厚,不愈于刻薄乎?”帝前殿決事,或震怒,后伺帝還宮,輒隨事微諫。雖帝性嚴,然為緩刑戮者數矣。參軍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殺父,帝將誅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實,殺之恐絕其后。”帝廉之,果枉。李文忠守嚴州,楊憲誣其不法,帝欲召還。后曰:“嚴,敵境也,輕易將不宜。且文忠素賢,憲言可信乎?”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帝嘗令重囚筑城。后日:“贖罪罰役,國家至恩。但疲因加役,恐仍不免死亡。”帝乃悉赦之。帝嘗怒責宮人,后亦樣怒,令執付宮正司議罪。帝曰:“何為?”后曰:“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賞當陛下怒時恐有畸熏付宮正則的其平矣即陛下論人罪亦詔有司耳。”一日,問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爾所宜問也。”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問!”遇歲旱,輒率宮人蔬食,助祈禱。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積之先備也。”奏事官朝散,會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飲食親嘗之。味弗甘,遂啟帝曰:“人主自奉欲薄,養賢宜厚。”帝為飭光祿官。帝欲訪后族人官之,后謝曰:“爵祿私外家,非法。”力辭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輒悲哀流涕。洪武十五年八月寢疾。群臣請禱祀,求良醫。后謂帝曰:“死生,命也,禱祀何益!且醫何能活人!使服藥不效,得無以妾故而罪諸醫乎?”疾亟,帝問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皆賢,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慟哭,遂不復立后。(選自《明史·馬皇后傳》,有刪改)49.解釋加點詞語。(1)不愈于刻薄乎( ) (2)帝廉之,果枉( )(3)輕易將不宜( ) (4)帝欲訪后族人官之( )50.下列各組句子中,對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分析不正確的一組是( )A.勤于內治 于:介詞,引出動作對象,可譯為“在”B.但疲囚加役 但:通“旦”,解釋為“一旦”C.子之安否 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D.疾亟,帝問所欲言 所:加動詞構成“所字結構”,“所欲言”即“想說的話”5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中通過馬皇后的語言可以看出她的思想主張:主張寬厚仁慈,反對刻薄狹隘。B.第二段舉了實例來證明“馬皇后善于勸諫”,因她的建議而減免刑罰或免遭殺戮的人很多,如郭景祥、李文忠等。C.第四段寫馬皇后臨終時還勸諫皇帝要自始至終保持謹慎,勤勉賢德,讓大臣百姓都能夠各得其所。D.馬皇后知書明理,待人寬厚;又聰慧有智謀,能夠對朱元璋進行勸諫。她死后,朱元璋不再立后,則從側面表現了馬皇后的人品和成就。52.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賞當陛下怒時恐有畸重付宮正則的其平矣即陛下論人罪亦詔有司耳。5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1)味弗甘,遂啟帝曰:“人主自奉欲薄,養賢宜厚。”(2)使服藥不效,得無以妾故而罪諸醫乎?(2023·浙江·模擬預測)秦王堅①自河東②還,以驍騎將軍鄧羌③為御史中丞④。八月,以咸陽內史王猛⑤為侍中、中書令,領京兆尹。特進、光祿大夫強德,太后⑥之弟也,酗酒,豪橫⑦,掠人財貨、子女,為百姓患。猛下車收⑧德,奏未及報⑨,已陳尸于市,堅馳使赦之,不及。與鄧羌同志⑩,疾惡糾案 ,無所顧忌,數旬之間,權豪、貴戚,殺戮、刑免 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氣,路不拾遺。堅嘆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選自《資治通鑒》第22卷)【注釋】①秦王堅:指前秦世祖苻堅。②河東:郡名。③鄧羌:人名。④御史中丞:官職名。下文的“侍中”“中書令”“京兆尹”“特進”“光祿大夫”均是官職名。⑤王猛:人名。⑥太后:苻堅的伯母。⑦豪橫:特強橫暴,⑧收:拘捕。⑨報:答復。⑩同志:志趣相同。 糾案:舉發其罪,考問其實。 刑免:判罪免官。54.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1)為御史中丞 (2)為百姓患55.翻譯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56.用自己的話簡要說說王猛嚴懲強德的原因。57.王猛嚴懲違法官員取得了什么成效?請用原文回答。58.讀了選文,你對王猛有何評價?簡要談談你的看法。(2023·浙江·模擬預測)【甲】子產為政,有事伯石,賂與之邑。子大叔曰:“國皆其國也。奚獨賂焉?”子產曰:“無欲實難。皆得其欲,以從其事而要其成非我有成其在人乎?何愛于邑?邑將焉往?”子大叔曰:“若四國①何?”子產曰:“非相違也,而相從也,四國何尤焉?《鄭書》有之曰:‘安定國家,必大②焉先。’姑先安大,以待其所歸。”既,伯石懼而歸邑。卒與之。(《左傳》)【乙】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馮簡子能斷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為辭令。裨諶能謀,謀于野則獲,謀于邑則否。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③,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左傳》)【注釋】①四國:四方鄰國。②大:一個國家中的大族。③子羽:公孫揮。59.用“/”給下面句子斷句。(限斷三處)以從其事而要其成非我有成其在人乎?6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邑將焉往( ) (2)既,伯石懼而歸邑( )(3)與裨諶乘以適野( ) (4)是以鮮有敗事( )61.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子產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62.下列選項中對文本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子大叔認為國家是大家的,沒有必要贈送城邑給大族或謀臣之類的人。B.從伯石收受城池,到因害怕而歸還城池,人物形象豐滿,躍然紙上。C.子產認為,想要安定國家,一定要先與周邊的大國交好。D.公孫揮是一個能辨別士大夫的種族姓氏、官職高低、尊卑賢愚的謀臣。63.東漢哲學家王充評價子產:“子產,智人也,知物審矣。”你贊同王充的評價嗎?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由。(2023·浙江金華·校聯考一模)禮記·學記(節選)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①,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注釋】①祭祀中的主祭祀師。64.【疏語意】(1)根據提示推測字意。方法 關聯 解釋方法遷移 故人不獨親其親 當其為師,則弗臣也成語關聯 易如反掌 先其易者查字典法 及:①趕得上②達到③等到 及其久也(2)根據上下文推測,畫橫線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凡是學習的方法,嚴厲的老師是最難做到的。B.凡是學習的方法,以尊敬教師最難做到。65.【通句讀】用“/”給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3處。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66.【鑒其言】賞析下列句子的手法及作用。句子: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67.【悟其理】《說文解字》中有言:學,覺悟也。請聯系本文內容和《送東陽馬生序》,談談你對“善學”的理解。(2023·浙江溫州·統考一模)鏈接板塊:紙上園林康熙十五年,戴名世為生活所迫,任私塾老師,時年24歲 戴名世·造園記① (一)意因者,無是園也,意之如此云耳……其因無徑,主人不知出,人不知入。 其草若蘭,其花若荷,其鳥若鶴,樹則有松,溪則為聲如絲桐,其石或②偃或仰,或峭立百仞……主人以半日讀書,以半日看花,彈琴飲酒,聽鳥聲松聲水聲,觀太空,粲然而笑,怡然而睡,明日亦如之。 (節選自戴名世《意園記》)康熙二十五年,入太學。同年被免職。 (二)余年二十時,作《意園記》……余欲買地十余畝,種樹三百六十株。而構草屋八九間于其中以居焉③。當花開之時,日賞且吟于樹下。及其實之成也,計一株可得錢百余……余籍以自養,無求于世,而得以閉戶著書終其身。此雖非名區絕勝,然亦意園之附庸屬國也……而城西種樹之計,非二三百金不克④辦,旅泊蕭然,且無以為歸計,又安能為此? (節選自戴名世《種樹說》)康熙三十五年,時年44歲。 (三)蓼花莊地近束鹿……西山面之,渾河繞之,奧阻幽深,人跡之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淳淳悶悶,渾乎太古之意。子孫歷世無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無貴無賤。凡偷盜訟獄、千戈擾攘之事,耳未嘗聞。是亦一桃花源也。嗚呼!余久懷遁世之思,嗟宇宙無所為桃花源者,何以息⑤影而托足⑥?不意人間復有之。 (節選自戴名世《蓼莊圖記》)康熙四十四年,科考中舉,時年53歲。【注釋】①上述材料中的“意園”和“蓼花莊”都是作者虛構的。②或:________。③焉:________,同“必有我師焉”中“焉”之義(《<論語>十二章》)。④克:________(結合語境推測)。⑤息:________。同“威武不能屈”中“屈”的用法(《<孟子>三章》)。⑥托足:容身,立腳。68.閱讀三則材料,補全注釋。69.根據材料內容,梳理戴名世的園林藍圖。設想角度 《意園記》 《種樹說》 《蓼莊圖記》選址 不知何處 城西 (3)造景元素 草、花、鳥、樹、溪、石、田 (2) 山川風物、人間土俗預期效果 生機、(1) 物資充盈,生活安適 (4)(5)綜觀以上造園藍圖,你認為戴名世的園林設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70.下側曲線圖能否體現戴名世造園的心路歷程?結合以下加點詞進行闡述。 A粲然而笑B.又安能為此C.不意人間復有之71.通過以上探究,你認為戴名世為什么要多次虛構他的園林藍圖?小助手:關注園林特點,聯系人物生平,歸納園林背后作者的精神追求。三、對比閱讀72.(2023·浙江溫州·統考中考真題)同學們發現高明亭對《琵琶記》作者高明的介紹過于簡略,準備向主辦方提建議。◎搜集材料【材料一】永嘉高經歷明①,避亂四明之櫟社,惜伯喈②之被謗,乃作《琵琶記》雪之,用清麗之詞,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③,進與古法部④相參,卓乎不可及已。相傳:則誠坐臥一小樓,三年而后成。其足按拍處,板皆為穿。嘗夜坐自歌,二燭忽合而為一,交輝久之乃解。好事者以其妙感鬼神,為剙⑤瑞光樓旌⑥之。(選自《南詞敘錄注釋》)【材料二】有王四者,以學聞。則誠與之友善,勸之仕。登第后,即棄其妻而贅于太師不花家。則誠悔之,因作此記以諷諫。……高皇帝微時,嘗奇此戲,及登極,召則誠,以疾辭。使者以記上進。上覽之曰:“五經四書在民間,譬諸五谷,不可無;此記乃珍羞之屬俎豆⑦之間亦不可少也。”(選自田藝蘅《留青日札》)注釋:①高經歷明:指高明,字則誠,瑞安人。經歷,官名。②伯喈:這里指東漢文學家蔡邕,字伯喈。③伎:泛指歌舞表演。④法部:指正宗的皇家樂曲。⑤剙:同“創”。⑥旌:表彰,顯揚。⑦俎豆:祭祀宴飲用的禮器。◎讀懂文意(1)解釋加點詞。①卓乎不可及已②嘗奇此戲(2)用“/”給材料二中畫波浪線處斷句。(限斷2處)此記乃珍羞之屬俎豆之間亦不可少也◎圍繞提綱,展開討論建議提綱一、增加高明的相關信息 高明的生平 高明的故事 二、增加《琵琶記》的相關信息 ○《琵琶記》創作緣由 ○____________(3)同學質疑:材料一中畫橫線處作為“高明的故事”素材是否合適?發表你的看法并闡述理由。(4)同學提議:增加《琵琶記》創作緣由。根據兩則材料,概括《琵琶記》創作緣由的兩種說法。(5)同學討論:還可以增加《琵琶記》的哪些信息?結合兩則材料,提一條建議并闡述理由。撰寫建議(略)73.(2022·浙江舟山·統考中考真題)文言文閱讀。【甲】與人書(六)①顧炎武生平所見之友,以窮以老而遂于衰頹者,十居七八。赤豹②,君子也,久居江東,得無有隕獲③之嘆乎?昔在澤州,得拙詩,深有所感,復書曰:“老則息矣,能無倦哉?”此言非也。夫子“歸與歸與”④,未嘗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學,死而后已。[注釋]①選自《亭林文集》。《與人書》是一組顧炎武與友人討論治學方法、文學、歷史等的學術短札。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學家。②赤豹:顧炎武的朋友史可程,字赤豹。③隕獲:文中指喪失志氣。④歸與歸與:回去吧回去吧。這是孔子周游列國,晚年時想回去講學的感嘆。【乙】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宋濂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1)結合語境,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①復書曰②未嘗一日忘天下也③媵人持湯沃灌(2)小嘉與小舟在理解《與人書》中“拙詩”一詞時有了困惑,請你參與討論。小嘉:“得拙詩”的意思是“赤豹讀了一首拙劣的詩”。小舟,我感覺不對,“拙詩”在這里不應該這樣理解。你:是的,“拙詩”不是指“拙劣的詩”,理由是 。(3)[甲][乙]兩文主旨都是勸學,兩文勸說方式各有特點,請簡要分析。(4)文化需要傳承,讀了[甲][乙]兩文,你汲取了那些關于學習的有益啟示?請結合文本內容和自身體驗,談談你的閱讀感悟。(2022·浙江臺州·中考真題)班級公眾號打算推送“名人在臺州”系列專題,同學們找到了有關陳素的兩則史料,請你完成以下任務。【史料一】陳橐①,字德應,紹興余姚人。入太學有聲,登政和上舍②第,教授寧州。以母年高,乞歸養,詔橐善撫字③,移知臺州。臺有五邑,嘗攝④其三,民懷惠愛,越境歡迎,不數月稱治。母喪,邦人巷哭,相率走行在所者千余人,請起橐。詔橐清謹不擾,治狀著聞,其敕所在州賜錢三十萬,橐力辭。上謂近臣曰:“陳橐有古循吏⑤風。”終喪⑥,以司勛郎中召。橐博學剛介不事產業先世田廬悉推予兄弟。在廣⑦積年,四方聘幣一不入私室。既謝事歸剡中,僑寓僧寺,日糴⑧以食,處之泰然。王十朋為《風士賦》,論近世會稽人物,曰“杜祁公⑨之后有陳德應”云。(選自《宋史·列傳·卷一百四十七》,有刪減)【史料二】德應嘗假黃巖、臨海令,遺愛戶有之。曹事禮微,小大之獄必以情。臺人德之甚,飲食起居必為之禱,惟恐其去也。(選自《嘉定赤城志·卷五》)【注釋】①陳橐(tuó):人名。②上舍:宋代太學中的最高級別。③撫字:安撫體恤百姓。④攝:管轄。⑤循吏:守法循禮的好官。⑥終喪:服喪期滿。⑦廣:廣州。⑧糴(dí):買進糧食。⑨杜祁公:北宋名臣。74.為了譯好史料,請解釋下面加點詞。(1)臺有五邑,嘗攝其三( ) (2)上謂近臣曰( )(3)處之泰然( ) (4)小大之獄必以情( )75.為了讀通史料,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三處)橐博學剛介不事產業先世田廬悉推予兄弟76.同學們發現史料為了突出陳囊的形象,多處用了側面描寫手法。請摘錄其中兩處。77.同學們打算將搜集到的名人按品行分為“仁愛”“廉儉”“孝悌”三類,在公眾號上推送。你想把陳橐歸于哪一類?請結合以上史料說明理由。(2022·浙江湖州·統考中考真題)每日點心錢,他①也不買了吃,聚到一兩個月,使偷個空,走到村學堂里,見那闖學堂的書客,就買幾本舊書,日逐把牛拴了,坐在柳陰樹下看。【注釋】①他;指王冕。一日某同學再讀《儒林外史》,對“書客”產生了探究興趣。老師決定組織開展“書客:職業與意義”主題學習活動。現請你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面任務。◎材料一消夏絕句[清]趙翼 消磨長日仗丹鉛①,常苦巾箱少逸篇。 解事童奴傳好語,門前新到賣書船。 贈苕上②書估③ [清]陳鱧 萬卷圖書一葉舟,相逢小市且邀留。 幾回展讀空搔首,廢我行囊典④敝裘。【注釋】①丹鉛;校勘書籍用的朱砂和鉛粉。②苕上:指湖州。苕,苕溪。③書估;書商。估(gǔ),通“賈”,商人。④典:典當,用實物作抵押借錢。◎材料二余幼時在申港,時有書客負一大包,闖入書塾。包內湖筆、徽墨、紙本、《四書》、經書,村塾所需無不備。議價后,問家有舊書、殘破書否?見村童臨帖稍舊者,均欲以新者相易,蓋志在收書也。十歲時,在澄懷堂讀書。書室有閣,閣上盡破碎之書。一日,書估盡搜括之,雇數夫擔而去。(節選自繆荃孫《云自在龕隨筆》)◎材料三初,牧翁得此書僅出價三百余金,以《后漢書》缺二本售之者,因減價也。牧翁寶之如拱璧,遍屬書賈欲補其缺。一書賈停舟于烏鎮,買面為晚食,見鋪主人于敗簏①中取書二本作包裹,諦視則宋板②《后漢書》也。賈心動竊喜,因出數枚錢買之而首葉已缺。賈向主人求之,主人曰:“頃為對鄰裹面去,索之可也。”乃并其首葉獲全。(節選自《牧齋遺事》)【注釋】①簏;竹箱。②板:雕版,這里指雕版印刷的書。78.有一位同學對材料二、三中加點字的意思不理解,請你幫他解答。(1)均欲以新者相易(2)牧翁寶之如拱璧(3)遍屬書賈欲補其缺79.材料一中,哪位詩人對“買書”的熱衷,和王冕相似?請簡述理由。80.另一位同學對材料一《消夏絕句》中“逸篇”的“逸”不理解。下面對“逸”字的解釋,你覺得哪一項是最合理的?結合材料二或材料三證明你的選擇。A.釋放 B.安閑,安逸 C.通“佚”,亡失,散失81.你認為,上面材料能幫助同學們獲得對“書客”職業及意義的哪些認識?82.恰逢湖州市舉辦“宋韻流芳 書香湖州”古籍文化藝術展,展示湖州自南宋以來的珍貴古籍、雕版真跡、有趣的書船等。為了增強“書船”版塊的吸引力,請你根據上面材料,為“書船”版塊擬一條宣傳語(不超過20字),并說明其吸引力。83.假如長大后的王冕從書客那里買的書中包含了以下作品,你認為王冕可能會喜歡哪一篇?結合你對這篇作品和小說中王冕的認識加以回答。A.《愛蓮說》(周敦頤) B.《飲酒(其五)》(陶淵明) C.《陳涉世家》(司馬遷)(2021·浙江寧波·統考中考真題)【甲】記承天寺夜游[宋]蘇軾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乙】西湖念語①[宋]歐陽修昔者王子猷之愛竹,造門不問于主人。陶淵明之臥輿,遇酒便留于道士。況西湖之勝概,擅東潁之佳名。雖美景良辰,固多于高會②。而清風明月,幸屬于閑人。并游或結于良朋,乘興有時而獨往。鳴蛙暫聽安問屬官而屬私曲水臨流自可一觴而一詠。至歡然而會意,亦傍③若于無人。乃知偶來常勝于特來,前言可信。所有雖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舊闋之辭,寫以新聲之調。敢陳薄伎,聊佐清歡。【注釋】①此文寫于歐陽修辭官退休流連潁州西湖山水之時。②高會:盛大的宴會。③傍,同“旁”。84.下面是“勝”字的文言詞義積累卡。請你結合所學,推測詞義演進脈絡,填寫義項。85.用“/”給下面句子斷句。(限斷三處)鳴 蛙 暫 聽 安 問 屬 官 而 屬 私 曲 水 臨 流 自 可 一 觴 而 一 詠86.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2)雖美景良辰,固多于高會。而清風明月,幸屬于閑人。87.【甲】【乙】兩文中的“閑人”有多重內涵。請結合內容,說說你的理解。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八古詩文閱讀類型二古文閱讀 原卷版.docx 專題八古詩文閱讀類型二古文閱讀 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