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第一節《力》教學設計課題 7.1力 單元 第七章 學科 物理 年級 八年級教材分析 八年級物理的《力》章節,主要探討的是力的基本概念、性質、作用以及影響力的因素等內容。這一章節的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對物理世界有更深入的理解,也為后續的物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1. 力的基本概念:教材首先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如推、拉、提、壓等,引出力的概念。然后,通過科學抽象,給出力的定義,即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它能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或者使物體發生形變。2. 力的性質:教材通過實驗和觀察,讓學生認識到力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點三個基本要素,這三個要素共同決定了力的作用效果。此外,教材還通過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力是相互作用的,即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力的同時,也會受到另一個物體的反作用力。3. 力的作用:教材通過實例和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包括改變物體的速度、方向和靜止狀態。同時,力還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即改變物體的形狀。4. 影響力的因素:教材通過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都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例如,同樣大小的力,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同樣大小的力,作用在同一個物體的不同部位,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5.力的示意圖:用帶有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三要素。2022新課標要求 1.知道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相互作用。能通過生活實例,歸納總結出這一概念,并能解釋生活中相關的現象。能正確讀寫力的符號和單位。2.認識力的作用效果。能通過實驗和生活體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力的現象。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通過實驗和對生活體驗的分析、歸納,了解力的三要素對力的作用效果的影響。會畫力的示意圖,并能根據力的示意圖判斷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學習目標與核心素養 學習目標:1.知識與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2)熟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能畫出力的示意圖。(3)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過程與方法:(1)通過探究活動感悟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通過觀察圖片、生活、生產中的力現象,以及觀察實驗現象,感受力的主要特征,從而認識力的作用效果。(3)通過身邊的物品做實驗,親自感受力的作用,并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常見力的現象。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觀察、實驗、歸納等活動,培養學生喜愛物理、樂于實驗、勇于探索身邊物理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核心素養:1. 學生需要理解力的概念,包括力的定義、性質、作用效果等,形成對力的基本認識。2. 通過實驗和觀察,探究力的作用規律,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等因素的關系,培養科學思維和實驗能力。3. 通過實驗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收集實驗數據,并運用科學方法進行數據分析和得出結論,培養科學探究能力。4. 理解力的應用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形成對科學、技術、社會、環境負責任的態度和行為。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在進入這一章學習之前,已經學習過一些基礎的物理概念和規律,學生的這些前知理解對學習力的概念有一定的幫助,但可能還不夠深入和全面;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力的概念可能是一個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知識點,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可能會成為學生的學習難點;八年級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有趣的實驗和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和掌握力的知識。重點 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力的示意圖難點 力的概念、分析物體受力、畫力的示意圖材料準備 多媒體課件、彈簧、磁鐵、小球、輪滑、小車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情景導入通過PPT展示圖片: 舉重 推車 提水桶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并指出: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中,舉重、推車、提水桶都需要用力。“力”這個詞我們并不陌生,今天,我們就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系統學習“力”。請大家閱讀教材第二頁,認真觀察圖片。介紹:押加是我國少數民族體育項目之一,又稱為大象拔河。比賽中,兩個人通過腿、腰、肩和頸用“力”拖動布帶互拉,以決勝負。3.感受“力”的存在:請同學們兩兩一組互相掰手腕,感受力的作用 認真觀看圖片,進入學習狀態。閱讀教材圖片,聆聽教師講解。進行“掰手腕活動”,感受力的作用。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的學習講授新課 力的概念出示圖片:馬拉車、人抬箱子、推土機推土提問:以上三個實例中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同學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很好,同學們總結的很準確,馬拉車,馬施加了力,車受到了力;人抬箱子,人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推土機推土,推土機施加了力,土受到了力;可見,在力產生的時候離不開什么?教師繼續提問:需要幾個物體?分析:以上實例的共同點中,除了都有兩個物體外,還都有一個動作,為了研究問題方便,我們把“拉”、“抬”、“推”等成為作用。那么請你給出力的概念。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二頁的內容思考以下的問題:①力的產生需要幾個物體,一個物體能否產生力的作用?②什么是施力物體?什么是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在施加力的同時受不受力的作用?受力物體在受到力的同時也施加力嗎?施力和受力有沒有先后之分?③互相接觸的物體一定能產生力的作用嗎?互相不接觸的物體能不能產生力的作用?④施力的物體一定是有生命的物體嗎?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力不能脫離物體二獨立存在,一個物體不能產生力的作用;物體在施加了力的同時也會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互相接觸的物體間需要發生作用才會產生力,不接觸的物體也可以發生作用,比如磁體的間的吸引和排斥,所以不接觸的物體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任何物體都可以施加力的作用,不僅僅限于有生命的物體。力的單位和單位的符號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并說出力的單位和符號。教師總結,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并板書。力的作用效果1.組織學生活動:①手捏橡皮泥②拉伸、壓縮彈簧提出問題:用手捏橡皮泥,松手后觀察橡皮泥的形狀是否發生變化?壓縮彈簧和拉伸彈簧時,彈簧的形狀是否發生變化?這說明力有什么作用效果?對學生回答進行總結: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或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2.演示教師演示下面的實驗:①一個小鐵球靜止在水平桌面上,用一個磁體靠近小球。提問:同學們,你看到的現象是什么?繼續進一步提問:小球原來是靜止的,當靠近磁體時,小球從靜止變成了什么狀態?②如圖,讓小鐵球從斜面上滾下,沿著它的運動方向放一個磁體。提出問題:你看到了什么現象?③如圖,再次讓小鐵球從斜面上滾下。在它運動路徑的側旁放一個磁體。提出問題:你看到了什么現象?進一步提問:小球從靜止到運動,速度大小的改變、運動方向的改變都叫做什么發生了改變?再進一步提問:所以根據以上的演示實驗,我們可以得出,力除了改變物體的形狀還可以改變什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力的作用效果有兩個,一是改變物體的形狀;二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圖出示圖片:臺球比賽請同學們分析:在臺球比賽中,球桿擊球的方向和用力的大小對力的作用效果的影響。提問:這說明了什么?請一名同學在門的不同位置推門,然后談談體會,每次推門的力度有什么變化?提問:這有說明了什么?組織同學閱讀教材第4頁第一段、第二段內容,然后總結:什么是力的三要素?為什么叫三要素?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4頁第三段內容,請同學回答以下問題:①什么是力的示意圖?②在力的示意圖中,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都是怎樣表現出來的?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并講解如何畫力的示意圖:①明確受力物體。②確定力的作用點,作用點要畫在受力物體上。③根據所分析的力畫線段,箭頭要畫在線段的端點上。④對所畫的力進行標注,如果已知力的大小,還要標出力的大小。⑤如果在同一個圖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力,線段的長短要畫得不同以體現力的大小不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組織以下活動:兩名同學穿上輪滑,面對面站立,雙手相對,同時發力。同學們觀察現象。請兩名同學談談體會:當你用力推對方時,是否有感覺到也受到了對方的推力?利用磁體和小車分組完成教材第5頁的實驗總結:以上的例子和大量的實驗都證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觀看圖片,回答問題:三個實例中都存在兩個物體,比如馬和車、人和箱子、推土機和土;都有一個動作,“拉”、“抬”、“推”。回答:力產生時,離不開物體。回答:兩個物體。回答: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閱讀教材,思考問題并總結回答:①一個物體不能產生力的作用②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不分先后,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③互相接觸的物體不一定產生力的作用,不接觸的物體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④施力物體不一定要有生命閱讀并總結:力(F)的單位牛頓、簡稱牛(N),學生筆記。進行活動,回答問題:手捏橡皮泥、壓縮、拉伸彈簧時,橡皮泥和彈簧的形狀會發生改變,說明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觀察,回答:小球靠近磁體。觀察并回答:從靜止變成運動。 觀察并回答:小球的運動速度加快了。觀察并回答:小球改變了運動的方向。思考并回答:運動狀態回答: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同學分析:大力擊球,運動的遠一些;向不同的方向擊球,球會向不同方向運動。說明力的大小和方向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學生推門并回答:在A點推門最省力,C點最費力;說明力的作用點可以影響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學生閱讀教材,回答問題。①用帶有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三要素,這樣的線段叫力的示意圖;②線段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箭頭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參與活動并回答問題,從而得出“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規律。 通過引導學生看圖片、層層遞進地提問,引導學生透過生活中的現象分析物理問題的本質;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思考問題的能力、總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總結問題能力、筆記能力。學生經歷親手實驗的過程,增加感性認識。可以親身感受到“力能改變物體的形狀”。從而加深對物理問題的理解和記憶。通過學生觀察演示實驗,分析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總結能力。通過回答問題,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總結能力。學生通過親身實踐,體會力的作用點對力的作用效果的影響。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親歷活動過程,通過對現象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課堂練習 PPT演示以下習題,在學生作答后,進行點評。力是物體對物體的 ;發生 的兩個物體,一個是 ,另一個是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 。在物理學中,力用符號 表示,它的單位是 ,簡稱 ,符號是 。托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是 N。力的作用效果有兩個,一個是力可以改變物體的 ,另一個是力可以改變物體的 。物體的運動狀態的改變表現為:物體由 開始 ,或從 到 ;物體運動的 或 發生變化。力的 、 、 叫做力的三要素;用一個帶箭頭的 來描述力的三要素,叫做力的 。下列有關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產生力的兩個物體一定發生了作用B.一個物體也能產生力的作用C.力能脫離物體而存在D.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一定產生力的作用由下列幾個實例聯想到的物理知識,其中錯誤的是( )A.“孤掌難鳴“表明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B.劃船時,使船前進的力的施力物體是船槳C.點心師傅將包子皮捏出漂亮的花邊,是力改變了物體的形狀D.把雞蛋往碗沿上一磕,雞蛋就破了,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如圖所示,人坐在小船上,在用力向前推另一艘小船時,人和自己坐的小船卻向后移動。由上述現象,不能得出的結論是( )A.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力是物體對物體作用C.施力物體同時又是受力物體D.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作用點有關 完成教師所演示的題目。聆聽教師講解并做好筆記 鞏固知識點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力這一物理量,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大家談一談這一節課的收獲有哪些?在學生回答問題同時,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 談收獲,學到了力的概念、符號、單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和示意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鞏固學到的知識點板書 7.1力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符號F,單位N力的作用效果力能改變物體的形狀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力的三要素和示意圖用帶有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力的示意圖的畫法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課外拓展/課外閱讀內容 查閱資料,了解力的分類。并在班級分享自己的查閱結果。特色資源分析和技術手段說明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意識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但發現部分學生基礎不扎實,應用時出現問題。因此,未來教學需更加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和鞏固。同時,部分學生興趣不高,提示我需探索更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小組討論、互動游戲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部分學生解題思維定勢和單一方法的問題,我將加強解題方法的指導和訓練,拓展他們的思維。為改進教學,我計劃加強基礎知識教學,采用多元教學方法,優化課堂互動,并定期組織小組討論和實踐活動。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