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長度和時間的測量的教案【學情分析】學生在小學已經學習了長度和時間的單位及其一般的測量方法,同時,學生在生活中也會經常使用到尺子和手表,因此,學生對于長度和時間的單位和測量工具并不陌生,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對本節內容的學習。但是,學生只能說出長度和時間的單位及其換算,而對單位本身還缺乏感性認識,沒有將單位具體化,使其成為學生估測的能力。刻度尺和停表作為物理實驗中重要的測量工具,如何科學正確地使用,學生沒有接受過學習和訓練,生活中有些測量方法甚至是錯誤的,而這些“經驗”會對科學的測量產生負影響,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克服片面或錯誤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科學地測量方法。【教學目標】1.物理觀念(1)知道長度的基本單位及各單位間的換算;(2)會用適當的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3)能區分誤差和錯誤,會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2.科學思維能夠通過日常經驗、物品或自然現象粗略估測長度和時間,了解計量長度和時間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3.科學探究通過實踐和探究,讓學生感覺科學就在身邊。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唯物主義觀。4.科學態度與責任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勇于發現樂于探究的學習習慣,以及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點難點】教學重點:認識常用的計時工具和長度測量工具。教學難點: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新課導入】學校每年都舉行田徑運動會,田徑賽分為田賽和徑賽兩類,在田賽中通常以距離的長短論成績,這就要進行長度的測量,如圖甲所示;在徑賽中通常以時間的長短來論成績,這又要進行時間的測量,如圖乙所示。請大家思考,時間和長度的測量用到哪些工具?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新課講解】一、長度的單位及測量1. 長度的單位1.基本單位:米 符號:m2.常用單位: 比米大的:千米(km)比米小的: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 微米( m) 納米(nm)教師講解長度測量之前必須規定單位,而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符號是m。請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常見物體的長度。(桌子長大約0.75m,自己的身高大約是1.4m。)教師請學生說一說除了m之外常用的單位有哪些,隨后教師進行補充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納米等單位及符號,最后請學生說說這些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教師補充。2.長度的測量教師組織學生自主觀察手中的刻度尺,同時思考:零刻度線在哪,量程(測量范圍)是多少,分度值(相鄰兩個刻度線之間的長度)是多少 學生思考并回答后,總結量程和分度值的意義。教師組織學生4人一組進行實驗,測量鉛筆的長度。在測量同時討論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請學生回答,教師進行總結:(1)正確放置刻度尺,零刻度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刻度尺與被測物體保持平行。(2)讀數時,視線正對刻度線;(3)記錄時,記錄數值和單位。教師組織學生測量作業本和物理課本的長度和寬度,記錄結果。3.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種差別就是誤差。【提問】為什么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 【教師講解】由于測量工具不可能制作得絕對準確,測量環境和測量者的不同等因素對結果都有影響,誤差是不可避免的。【提問】錯誤和誤差有什么不同 【教師講解】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或讀取、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等原因造成的。【總結】兩者區別:錯誤可以消除,誤差不能消除,但可以減小。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更加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等,都可以減小誤差。【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進行了長度測量的學習,通過同學們的活動,學會了測量工具的使用,大家積極參與,鍛煉了同學們的動手能力,望在今后的學習中要繼續發揚這種精神,多動手,多動腦【布置作業】1.20分鐘能力試卷;2.完成練習冊題目;3.自制一個1米的厘米刻度尺,并用它測量課桌的高度和長度。【板書設計】長度和時間的測量一、長度的單位及測量 二、時間的單位及測量1、長度的單位 1、時間的單位2、長度的估測 2、時間的估測3、長度的測量 3、時間的測量4、特殊長度的測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