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口容量 知識梳理(重點班全記、全背;平行班勾畫背記部分內容)一、人口增長1.概念:衡量某地某年人口總數量的變化情況。2.類型: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1)人口自然增長①概念: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出生人數減去死亡人數而引起的增長稱為新增人口的絕對數值。會受到自然增長率的影響,當死亡人數大于出生人數時,則為負增長。②人口的自然增長:由人口基數及人口自然增長率決定,而自然增長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決定。其中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是從死亡率下降開始的。③人口增長的時空差異:世界人口增長在時間上具有不勻速性和持續性,在空間上具有不平衡性。a.世界人口增長的時間變化(發展歷程)b.世界人口增長的空間差異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自然增長率 水平 保持較低水平 較高水平原因 ①經濟發達,生產力水平高,科技發達,生活條件好;②有良好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③人們受教育水平高 ①經濟落后,生活質量較差,現代化水平低,需要勞動力多;②社會保險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受“養兒防老”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口增長 特點 增長緩慢 增長很快原因 受經濟發展水平、社會保險制度和人們生育觀念等因素的影響 ①政治上的獨立;②民族經濟的發展;③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④影響人口自然增長快慢的因素(了解)生物學規律 育齡婦女占總人口的比重等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領域的多種因素 經濟發達程度、文化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婦女就業狀況、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戰爭、自然災害、人口政策等根本因素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⑤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增長模式特點及典型分布地區人口增長模式 高—高—低(A) 高—低—高(B) 低—低—低(C)原始人口增長模式 傳統人口增長模式 人口增長過渡模式 現代人口增長模式社會歷史時期 原始社會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社會初期 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世界主要的發達國家以及個別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古巴基本的特點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極低自然增長率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較低的自然增長率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原因 該時期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以采集、狩獵經濟為主 該時期自然經濟以手工勞動為基礎 以近代科學為基礎的工業化生產試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醫療衛生事業迅速發展,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 現代科學知識的普及和醫療衛生技術的進步,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得到提升,人們的生育觀念、行為發生變化b.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模式的空間差異國家類型 人口增長模式 典型地區 人口問題 帶來的弊端 措施發達國家 “低低低” 歐洲、北美、大洋洲 人口增長緩慢,人口老齡化 對社會:勞動力不足,國防兵源不足,社會經濟負擔加重等 鼓勵生育,接納移民;延遲退休年齡 發展AI等自動化機器人產業等發展中國家 “高低高”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增長過快 就業壓力增大,環境問題突出,經濟發展速度降低,生活水平上升緩慢 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等青少年及兒童比重過大 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長慣性,不利于人口、經濟、教育、就業、環境等問題的解決(2)人口機械增長①概念:是指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由于人口遷入和遷出而引起的人口數量變化。分為零增長、正增長和負增長。②人口機械增長:人口機械增長率=人口遷入率-人口遷出率,人口機械增長主要受社會因素影響,例如經濟發達的地區增長速度快,而經濟落后的地區則低,甚至是負增長。③表現:由經濟落后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遷移。④人口機械增長取決于人口遷移。人口凈遷移量等于人口遷入量減去人口遷出量,人口凈遷移率等于人口凈遷移量除以人口基數。3.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包括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醫療衛生、人口遷移、宗教、習俗、人口政策、戰爭等社會經濟因素和自然災害、自然環境、年齡性別結構、人體生理素質等。經濟因素通常是主要的、起決定性的因素。資源環境的限制性1.資源環境的限制性環境對人口增長的限制性主要是通過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表現出來。具體如下圖所示:2.幾種重要資源的重要性及利用中的問題在特定的時期和一定的科技發展水平下,過快的人口增長對環境、資源都會帶來相當大的壓力,對人類自身發展也是有害的。當前,土地、礦產、淡水、森林等重要資源在利用中出現的不同程度的問題如下表所示:資源 重要性 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的主要空間場所,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人類進行現代化生產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質基礎水資源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水森林資源 具有美化環境、吸煙滯塵、減弱噪聲、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等作用產生的原因 主觀原因 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社會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 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資源的人均消耗量顯著增加客觀原因 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資源問題的表現 土地資源 人均土地擁有量大幅度下降,土地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面積顯著縮小礦產資源 某些重要的礦產資源正迅速減少,有的甚至趨于枯竭水資源 需求量增大,不合理利用及水體污染,導致淡水資源日益短缺森林資源 大面積毀壞導致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加快,大氣污染加重,氣候反常事件增多限制性要求 人類與自然資源之間,應當建立良性循環關系,實現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資源環境的限制性相關問題總結人口最高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的關系人口最高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概念 指資源環境允許的最大人口數量(極限人口),即能養活多少人 代表了合理生活的最大人口,即適合養活多少人區別 考慮的基礎 自然資源的承載力 自然資源的承載力、經濟、社會發展、消費水平體現的意義 體現的是人口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存”,是一個警戒值 體現了人口“發展”層面上的意義,更具有現實意義人口數量 大 小共同點 由于制約的因素不確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但在具體時期,制約因素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可以對人口容量進行相對定量估計,即具有相對確定性,兩者均具有相對確定性1、影響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及聯系2.人口合理容量的特點:臨界性、相對性、警戒性。影響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因素 與環境人口容量的關系資源豐富程度 正相關 資源越豐富,環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發展水平 正相關 科技水平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大經濟發達程度 正相關 經濟越發達,環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關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區開放程度 正相關 地區開放程度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大生活消費水平 負相關 消費水平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小人類的生存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源狀況,因此資源是制約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4.提高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