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課時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新授課【學習目標】學習目標 能簡述認識的含義,明確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能闡述實踐的含義,闡明實踐的三個特征。 能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重 點 能闡明實踐的三個特征;能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自主讀學】學習任務任務一:閱讀教材P48-53,完成下列問題。請同學們注重于文本的閱讀,初步學習相關知識點。 知識點一 認識與實踐 1.認識。 (1)含義: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2)認識過程的兩個階段、表現形式及其關系。 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含義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形式感覺、知覺和表象概念、判斷和推理關系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2.實踐。 (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a.物質性活動:實踐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 b.直接現實性活動:實踐可以把人們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2)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等。 (3)實踐的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 知識點二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1)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了人類認識的發展。 (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而推動認識不斷深化。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1)只有把主觀與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實踐。 (2)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3)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 任務二:結合知識預習,完成預習小測。 判一判:1.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依賴于理性認識。(X) 理由: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判一判:2.實踐活動既是客觀性活動又是主觀性活動。(X) 理由:實踐活動具有客觀物質性和主觀能動性,但不是主觀性活動。 判一判:3.實踐是認識的重要來源。(×) 理由: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是獲得認識的重要途徑。 判一判:4.實踐決定認識,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X) 理由: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而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改造主觀世界的表現,不是實踐活動。 判一判:5.實踐活動既是客觀性活動又是主觀性活動。(X) 理由:實踐活動具有客觀物質性和主觀能動性,但不是主觀性活動。 想一想:1.現代技術的發展使“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請說明其合理性。 參考答案: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獲得認識的途徑有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現代技術的發展,可以讓人不參加實踐活動也可以獲得間接經驗,使“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成為現實。 2.“暗潮已到無人會,只有篙師識水痕”告訴我們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這個說法是否正確 為什么 參考答案:正確。“暗潮已到無人會,只有篙師識水痕”意思是暗潮已經來到卻沒人看到,只有經驗豐富的篙師懂得識別水痕的意義,這告訴我們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課中探究】學習任務探究目標一:闡述實踐的概念、特征。 任務一: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1:2019年12月30日,武漢市部分醫療機構陸續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國家衛健委專家組31日上午已抵達武漢,正展開相關檢測核實工作。 2020年1月,專家組認為,本次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體初步判定為新型冠狀病毒。同時,實驗室獲得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并進一步研究知道了一個新的冠狀病毒顆粒生產的全過程,把握了病毒的傳播途徑和傳播規律。 材料中何為感性認識?何為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如何上升為理性認識? 參考答案: 部分醫療機構陸續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是感性的認識;進一步研究知道了一個新的冠狀病毒顆粒生產的全過程,把握了病毒的傳播途徑和傳播規律是理性的認識。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而完成的。 任務二:判斷下列說法,哪些屬于實踐活動?說出它們屬于實踐活動的哪種類型?根據教材,談談你對實踐的理解。 1.猩猩用樹枝勾食螞蟻 2.改革開放 3.學生聽課 4.教師上課 5.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橋 6.科學家研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參考答案: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物質性活動:實踐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直接現實性活動:實踐可以把人們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任務三: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2020年7月23日,執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并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天問一號”的設計目標是一步實現“環繞、著陸、巡視”火星三項任務,系統集成度非常高,設計團隊走了一條沒人走過的路——采取基于配平翼的彈道升力式方案,通過展開配平翼調整氣動受力,從而實現攻角的調整,配平翼方案的重量不到美國人方案的十分之一。 天問一號探測器任務實施過程中,中國國家航天局與歐空局、阿根廷、法國、奧地利等國際航天組織和國家航天機構開展了有關項目合作。 問天是中華民族一直以來的夢想,古人仰望天穹感慨宇宙之浩渺;此時,我們繼承老祖宗的意志,借助強大的科技實力,讓“天問一號”升空,讓古今夢想由此相接。 思考:火星探測屬于什么活動?結合材料說明該活動的特點。 參考答案: 實踐的主體、對象、手段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過程、結果受客觀規律制約。航天事業的主體是科技研發者,其對象是物質世界(太空),實踐的手段是載人航天事業,這些均是客觀的,其“天問一號”設計團隊研發的火星探測器的發射成功也受客觀規律的制約。 實踐具有能動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天問一號”的設計目標是一步實現“環繞、著陸、巡視”火星三項任務,系統集成度非常高;最終突破了關鍵技術,全球首次在火星探測器上運用了這項技術,這些均說明了實踐的主觀能動性。 實踐具有社會性,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天問一號探測器任務實施過程中,中國國家航天局與歐空局、阿根廷、法國、奧地利等國際航天組織和國家航天機構開展了有關項目合作。 實踐具有歷史性,是歷史的發展著的。問天是中華民族一直以來的夢想,古人仰望天穹感慨宇宙之浩渺;此時,我們繼承老祖宗的意志,借助強大的科技實力,讓“天問一號”升空,讓古今夢想由此相接。 【核心知識小結】 1.實踐的概念、特征。(見同步PPT) 2.實踐的特征。(見同步PPT)探究目標二: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任務: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莎士比亞說:“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統。毛澤東說:“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 材料二:以前有人猜測在月球的背面存在大片海域,通過嫦娥四號探測器登上月球背面傳回的月背影像圖,證明月球的背面沒有海,而是一塊塊高地。嫦娥四號“鵲橋”中繼星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率先掌握了地月中繼通信技術,探月背面的工具越來越先進,對月球背面的認識越來越深刻。 材料三:疫情初期,鐘南山院士認為病毒具有傳染性,要加強防范。也有些人認為新冠病毒不具有傳染性,不必緊張。誰的認識正確?新冠病毒具有傳染性的檢驗標準是什么? 材料四:《莊子》中有個“屠龍術”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人向支離益學習屠龍的本領,把千金的家產耗凈,花了三年時間,學成歸來。但是,天下沒有地方可以找到龍,因而,也就沒有地方施展他的本領。 結合上述四則材料,說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參考答案: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統。”書本匯集人類知識,人們閱讀書籍獲得的是間接經驗,它是實踐的產物。“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是人們直接參加實踐獲得認識。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的發展為人們獲得新的認識提供物質基礎,例如認識工具,人類主觀世界的改造,認知能力的提高等。月球背面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是建立在人們對月球背面越來越感興趣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實踐工具來完成的。地月中繼通信技術,探月背面的工具越來越先進,促進了人們對月球背面認識的提升。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疫情初期,鐘南山院士認為病毒具有傳染性,要加強防范。也有些人認為新冠病毒不具有傳染性,不必緊張。結果實踐證明了終南山院士的正確性。 (4)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來是要回到實踐中。“屠龍術”假使再厲害,可是卻無法用于實踐,這種認識最終沒有實際意義。 【核心知識小結】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四個方面的表現。(見同步PPT) 2.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系。(見同步PPT)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