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3張PPT)第一單元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第3課 中古時期的西歐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第5課 中古時期的非洲和美洲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阿拉伯帝國一一目錄CONTENTS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中古時期的日本二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了解阿拉伯帝國的興起和發展過程;了解日本古代社會概況;課程標準重點: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的建立與發展;日本、朝鮮與中國交流難點:中古時期亞洲的不同國家地區、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1、用唯物史觀及辯證分析看待歷史的有關理論,了解中古時期亞洲的不同國家地區、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用歷史的眼光認識中古時期亞洲的發展進程。2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概述阿拉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建立及對于東西方交流的影響,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日本、朝鮮與中國交流密切,影響深遠,培養對中古時期的亞洲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理性認識。學習目標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1.地理位置: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2.自然環境:炎熱干旱、絕大部分地區為草原與沙漠3.社會環境:多神信仰、部落混戰、外族侵擾一、阿拉伯帝國(632-1258年)(一)背景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1. 背景①自然條件惡劣;②多神崇拜,長期分裂,混戰不休;③商路不暢,商業衰落;④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統一的國家。2. 內容《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是穆罕默德言論的匯編。涉及伊斯蘭教教義、制度和法律,內容十分豐富。一、阿拉伯帝國(632-1258年)(二)創立伊斯蘭教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一、阿拉伯帝國(632-1258年)3、穆罕穆德的主要宗教活動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1)建立政權:622年,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建立政權,勢力范圍逐漸擴大。(2)統一:到穆罕默德去世時,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一、阿拉伯帝國(632-1258年)(三)阿拉伯帝國的興衰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阿拉伯半島統一與伊斯蘭教的關系1. 伊斯蘭教創立和傳播的過程就是阿拉伯半島統一、阿拉伯國家建立、擴張的過程;2. 伊斯蘭教是一種宗教、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為統一國家的形成提供了組織形式;3. 阿拉伯帝國最高統治者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下設宰相、樞密院、財政部。材料一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蘭經,一手執劍,向外擴張,到8世紀中期,阿拉伯國家成為橫跨亞、非、歐的洲際大帝國。材料二 我們的宗教和我們的帝國是一對阿拉伯孿生兄弟 。——古代穆斯林作家 比魯尼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3.對外擴張:7世紀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規模向外擴張,先后征服敘利亞、兩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廣大地區。4.建立帝國:到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8—9世紀鼎盛。一、阿拉伯帝國(632-1258年)(三)阿拉伯帝國的興衰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公元732年,普瓦提埃之戰阿拉伯-拜占庭戰爭:公元7-11世紀,發生在阿拉伯帝國與拜占庭帝國之間的一系列戰爭。戰爭從穆斯林的擴張開始,經過四大哈里發、倭馬亞王朝等時期,到11世紀中期結束。拜占庭此戰之后,阿拉伯帝國為什么沒有乘勢向東擴張?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1258年蒙古騎兵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滅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3.阿拉伯帝國的興衰(5)衰落:10世紀衰落,1258年被蒙古西征軍所滅。蒙古帝國攻破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拉一、阿拉伯帝國(632-1258年)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哈里發宰相樞密院財政部協助哈里發統管政務掌管令狀與文告負責收支1.阿拉伯帝國的政治制度(1)鼎盛時期,政治穩定。(2)最高統治者哈里發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3)下設各部大臣,輔助哈里發分掌行政、財政和宗教等方面事務,其中以掌管財政和稅務的部門最為重要。一、阿拉伯帝國(632-1258年)(四)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2.經濟繁榮(1)手工業和商業:得到很大發展。阿拉伯商人在東到東亞、西到西歐、南至非洲的廣大地區從事著陸上和海洋貿易。(2)城市:帝國境內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巴格達一、阿拉伯帝國(632-1258年)(四)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巴格達城的碼頭,有好幾英里長,那里停泊著幾百艘各式各樣的船只,有戰艦和游艇,有中國大船……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物和染料;從中亞細亞突厥人的地區運來的紅寶石、青金石、織造品和奴隸;從斯堪的納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黃蠟、毛皮和白奴;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美]菲利浦·希提著,馬堅譯《阿拉伯通史》一、阿拉伯帝國(632-1258年)(四)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3.文化上:(1)吸收:融合東西方文化;(2)傳播: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3)成就:①文學:《一千零一夜》②建筑:建于705年的大馬士革清真寺,被認為是中世紀建筑的奇跡。麥加與麥地那城的清真寺也都遠近聞名。大馬士革清真寺一、阿拉伯帝國(632-1258年)(四)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3)文化成就:③數學:將印度數字傳入歐洲,被稱之為“阿拉伯數字”。④天文學:計算出了太陽年的時間,還論證了地球自轉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理論。⑤醫學:知道了消毒與使用麻醉藥品,并開始治療傷寒、霍亂、白內障等疑難病癥。由古印度人發明,阿拉伯人傳向歐洲,經歐洲人將其現代化。一、阿拉伯帝國(632-1258年)(四)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材料一 “尋求真理,哪怕遠在中國。”材料二 帝國境內除阿拉伯人外,還有埃及人、印度人、波斯人、西班牙人等,其文化傳統各有特色材料三 阿拉伯的統治者對異族文化的寬容態度促成了中世紀阿拉伯科學的進步阿拉伯文化的特點是什么?開放性;多元性;包容性探究:阿拉伯國家對世界文化傳播的貢獻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1.阿拉伯文化的特點:多元性;開放性;包容性2. 阿拉伯對世界文化的貢獻:①保存并傳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的長期動亂中,許多希臘、羅馬古典作品通過拜占庭流傳到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學者們將許多古代作品譯成阿拉伯文。西歐人后來是通過阿拉伯文譯本オ又重新認識希臘、羅馬文化成就的。②東西方文化溝通的媒介:阿拉伯人足跡遍及亞、歐、非三大洲,成為東西方文化溝通的媒介。他們把古代印度、中國文化成就介紹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學成就和伊斯蘭教傳播到東方。③融合并發展古代文化: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鉆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在數學、天文學、醫學、物理學、化學、建筑學、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探究:阿拉伯國家對世界文化傳播的貢獻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從7世紀以來,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通過海陸兩路來到我國,長期居住下來,與當地漢族和遷居而來的西域人、蒙古人等互通婚姻,逐漸融合,在中國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阿拉伯帝國:東西方文明的使者帶著真神安拉的啟示沙漠之子從荒漠中走出信安拉、信天使、信經典圣戰的旗幟下他們不斷征服他們的疆土堪比宏偉羅馬他們的文化并肩于輝煌希臘戰火硝煙,大廈終在交困中傾覆唯有文化,貫通東西 兼容并蓄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奧斯曼帝國的興起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奧斯曼帝國的興起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6—7世紀,日本出現嚴重社會危機。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后成為天智天皇)聯合貴族中臣鐮足發動政變,刺殺當時掌握朝政的權臣蘇我入鹿,其父蘇我蝦夷自殺,皇室奪取政權。中大兄皇子等擁立孝德天皇。孝德天皇結合日本和中國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于大化二年(公元646年)元旦,發布《改新之詔》,實施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史稱“大化改新”。大和正式改稱日本國,遷都難波京(今大阪市)。二、中古時期的日本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1.大化改新(1) 內容: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②經濟上:貴族的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化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二、中古時期的日本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仿長安結構的平安京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仿開元通寶的“和同開珎”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大化改新和唐朝制度比較日本 唐朝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太政官相當于尚書省、八省實際上是唐三省、六部、九寺中某些部門的組合) 地方:國、郡、里 中央:三省六部制地方:州縣制經濟 班田收授法、租庸調制 均田制、租庸調制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大化改新和唐朝制度比較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請在此輸入標題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唐文化影響下的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背景:(1)國內:六、七世紀時,日本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大貴族奴隸主勢力強大,政局混亂,改革勢在必行。(2)國際:中國隋唐的制度非常先進。內容:(1)政治上: 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世襲貴族制,以才選官。(2)經濟上: 把很多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1.大化改新(1)內容:(2)影響:①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大和正式改稱日本國。②成功實現了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全面轉型,躋身于東亞強國行列,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二、中古時期的日本大化改新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白江口之戰,亦稱白村江之戰,指的是663年8月唐朝與倭國于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水戰。倭軍(4萬余人,戰船1000余艘),唐軍(1.3萬人,戰艦170余艘) 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船艦皆數倍于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此戰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東北亞地區已知較早的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役,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二、中古時期的日本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與土地兼并盛行。貴族、豪門、寺院大量購買、兼并土地,建立莊園。中央對地方逐漸喪失了控制能力,社會局勢動蕩。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仆從中的青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武士”。二、中古時期的日本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形成背景 ①政治:10世紀,日本的中央集權體制開始瓦解②經濟:隨著新土地的開墾,貴族、佛寺和神社廣占土地,形成莊園。力量歸屬 貴族及莊園領主目的 保護財產地位 武士集團的重要性日益增強二、中古時期的日本2.武士和武士集團。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3.幕府統治(1)背景:①10世紀,日本的中央集權制開始瓦解②莊園經濟的形成 ③武士集團的形成武士團有時代表莊園利益與地方政府對抗,有時也響應朝廷號召去征戰。經過莊園主之間的斗爭、聯合,武士集團最后集中在兩大家族——平氏和源氏。12世紀晚期,源氏武士集團擊敗平氏武士集團,源氏首領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鐮倉幕府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日本由此進入長達近700年鐮倉、室町、德川三個的幕府統治時期。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3.幕府統治(2)建立:12世紀末,武士集團的首領源賴朝在鐮倉建立了自己的軍事機構——幕府,并從朝廷獲得了鎮壓叛亂、征收賦稅等權力,日本進入幕府政治時期。(3)特點: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實權;武士與將軍結成主從關系,成為將軍的家臣;將軍賜予武士官職和俸祿,武士對將軍宣誓效忠, 并承擔納貢和兵役等義務。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1633年起,德川幕府先后5次頒布鎖國令,只開放長崎一地與清朝、荷蘭商人通商。長崎出島是日本在海上建立的供外國商人居住人工島,出島與陸地之間只保留一個出口。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探究: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原因是什么?給日本帶來怎樣的影響?1633年,德川幕府第一次發布鎖國令,規定:“一、除特許船以外,嚴禁其他船只駛往外國。二、除特許船以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國。如有偷渡者,應處死罪,偷渡船及其船主,一并扣留。……六、外國船到來,應即呈報江戶。并應按照往例……派遣監視艦船。……九、禁止官吏在長崎碼頭直接購買外國船之貨物。”——《世界通史資料選輯·中古部分》“它們(指東亞國家)都是以農業為基礎、具有內向性的社會。它們的變化速度緩慢,且局限在較早時代承襲下來的基本結構內。自相矛盾的是,正是這種富足和高度發達的水平使得他們自鳴得意、自我滿足,因而不能適應變化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3.幕府統治(4) 鎖國政策A.原因:①抵制西方列強的的殖民侵略擴張。②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為主體,尋求對外經濟交流的欲望很低③德川幕府實力非常強大,為其統治提供了足夠的控制力④德川家康實施理學治國的政策,儒家思想成為當時日本社會行為準則,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宗教的傳入二、中古時期的日本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3.幕府統治(4)鎖國政策 B:影響積極:①保護了封建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西方殖民勢力的滲透,維護了日本的獨立②加強和鞏固幕府封建統治,保持國內和平③國內產業得到發展;獨特文化得以昌盛消極:①幾乎隔絕了日本經濟同世界市場的聯系,使得社會矛盾日益尖銳②也失去了利用工業革命等海外優勢條件促進經濟發展的機會,造成了日本的落后,為19世紀中期的內外危機留下了隱患。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古代朝鮮:(1)政權建立。①7世紀末,新羅初步統一了朝鮮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②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拓展:古代朝鮮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2)仿效唐制。①政治:高麗王朝仿效中國唐朝制度,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將地方劃分為十道。②經濟:推行土地國有。③選官制度:引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④中國的儒家經典和辭章之學廣為傳播。(3)李氏王朝建立:14 世紀末, 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為朝鮮。政治 中央設三省六部,將地方劃分為十道;引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經濟推行土地國有,實行授田制。文化 中國的儒家經典和辭章之學廣為傳播。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4)抗擊日本侵略①時間:16世紀末。②概況:日本豐臣秀吉派20萬大軍侵略朝鮮。朝鮮請求中國支援,明朝大將鄧子龍赴朝鮮作戰,與朝鮮大將李舜臣在戰斗中犧牲。③結果:經過7年艱苦戰斗,中朝軍民取得抗擊日本侵略的勝利。李舜臣鄧子龍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感謝您的觀看中職《世界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4課 【看鑒】100秒看日本模仿的中國文化(教學視頻).mp4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課件).pptx 第4課 德川幕府一定代表著閉關鎖國嗎(教學視頻).mp4 第4課 穆罕默德和阿拉伯國家的建立(教學視頻).mp4 第4課 阿拉伯帝國文化發展(教學視頻).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