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題目 極地地區 第1課時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兩極地區已經獲得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科學家已經把兩極地區同太空、海洋并列起來,稱其為人類亟待開發的三大領域。本節教材安排了三方面教學內容:獨特的自然環境、科學考察的寶地和極地地區的環境保護,這些內容在編排上存在遞進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的認識極地地區。本章更是對“人地和諧關系”主題的突出和升華,學生由此將進一步受到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體驗,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能更加深入理解地理位置對自然環境的重要性,能樹立保護極地環境意識,進一步認識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二、學情分析 極地地區是世界區域地理的最后一章,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也具備一定分析問題的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極地地區位置和環境比較特殊,距離學生生活遙遠,學生缺乏感性認識,這是本節課學習地理主要障礙。三、目標和目標解析 1.運用地圖說出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學會判讀以極點為中心的地圖。 2.運用資料說出南、北極地區自然景觀、氣候、資源等自然環境的特殊性。 3.認識到保護極地環境的重要性,樹立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解析:《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關于世界地區的課程內容有8條,“極地地區”可以承載以下2條內容。 1.在地圖上找出某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讀圖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 2.說出南、北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認識開展極地科學考察和保護極地環境的重要性。 兩極地區緯度位置的相似性,決定了其自然環境的共性,而南極地區與北極地區海陸位置的差異,決定了南、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又有一些明顯差異。所以,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是認識兩極地區的重點和基礎。 研究南、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包括景觀、氣候、自然資源等,和世界其他地區稍有差異的是:這里的氣候,不僅要關注氣溫和降水,還要關注風速甚至氣壓:這里的自然資源,除了要了解淡水資源和礦產資源,對生物的多樣性,尤其是動物資源的種類和數量需要重點關注;另外,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的原始性,也是一個有別于其他區域的研究重點。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取決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所以,對自然環境的認識一定要和位置結合起來。 極地地區成為“科學考察的寶地”,與其豐富的自然資源與原始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認識這一點對理解極地科學考察的意義至關重要。 極地地區的環境保護,是世界各國的責任與義務,也是每個地球人的責任與義務。這里重在情感教育, 主要使學生明確, 我們的一舉一動都直接或者間接地對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造成影響,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全球意識。重點 1.運用地圖說出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學會判讀以極點為中心的地圖。 2.運用資料說出南、北極地區自然景觀、氣候、資源等自然環境的特殊性。 3.認識到保護極地環境的重要性,樹立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難點 判讀以極點為中心的地圖、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四、教學方法分析 創設情境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五、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與任務設計 學生學習活動與任務解決 設計意圖或評價目標環節一 導入新課 師:有人說,如果一個人,一生之中,只用做一件事,就能免于平庸,那一定是去極地地區。同學們想不想一起去極地研學 但是極地地區環境險惡,絕對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我們需要做充分的準備,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制定詳盡的極地研學攻略。 師:我們的極地探險攻略應包括哪些方面 師:同學們答的很好,大體應該包含這些方面。首先我們必須確定探險地的具體地理位置。極地地區包括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 出示學習目標,學生通讀課本 生:頭腦風暴,學生搶答 學生介紹自己對于這方面的準備,教師及時點評 結合學習目標,帶著目標閱讀課本內容 ,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讓學生對課本有一個清晰的掌握環節二 確定考察地的地理位置 師:參照課本P92-P93頁內容,自主學習,然后組內交流,請代表展示成果。 師:結合圖10.1和圖10.2 描述兩極地理位置 師:對學生回答進行點評 過渡:去研學旅行我們需要準備些物品,包括衣食住行各方面,所以我們必須先深入了解極地的自然環境 生;對照課本自學,完并組內交流討論并派代表分享 明確南、北極地區的位置和范圍,為分析自然環境的特殊性做鋪墊。通過讀圖指導和鞏固練習,突破重難點。環節三 了解旅行地獨特的自然環境 師:對學生交流內容進行評價 氣溫——酷寒“冰雪高原” 師:北極地區年均溫-18C,如果北極地區稱作寒冷,那么南極地區怎么形容呢 (酷寒) 師:南極大陸是世界上的寒極,曾觀測到-88.3C。在這樣的溫度下,鋼板都會摔裂,一杯剛燒開的熱水潑出后,落到地面就變成冰了。 師:同樣是地球的南北兩極,氣溫差異會這么大呢 提示:主要從影響氣溫的海陸位置和地形兩方面分析。 師:點評并補充。除了這兩個因素,還有就是南極大陸表面覆蓋的厚厚冰層,反射掉絕大多數的太陽輻射,從而加劇了寒冷。 降水——干燥 “白色荒漠” 師:剛剛看書的過程中,除了冰雪高原這個稱號外,還有其他的稱號嗎?為什么呢? 師:南極這么干燥,怎么還會有這么厚的冰層呢 這些冰層被證實是固態的淡水。 師:大家想一下,南極地區氣候酷寒,蒸發量會怎樣 蒸發量很小,所以經過漫長年代的積累,形成了巨厚的冰層。所以南極的淡水資源很豐富 風速——烈風“風庫” 師:播放泰山站建站的視頻,便于理解。 師:這是我國2014年新建的南極科考站--泰山站,它的外觀像一架來自太空的UFO,底部采用架空建設,科學家們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呢 師:真聰明,看來你有當科學家的潛質。 總結:北極地區氣候稍微和緩,但也是終年冰封。而到南極地區研學需要面臨更嚴苛的考驗。 過渡:那我們什么時候出發呢? [小組活動]閱讀課本93-95頁,請各隊代表以代表動物的身份,介紹你們的家鄉。 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最后得出結論。 海陸:陸地熱的時候更熱,冷的時候更冷。 地形:南極海拔高,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南極又被稱為“冰雪高原”。其實呢,這些巨厚的冰層儲存了地球上最豐富的固態淡水資源。 生:白色荒漠,降水量不足 學生發表見解并得出架空設計有利于大風通過并吹走積雪,避免飛雪掩埋。 明確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落實實重難點。環節四 確定出發的時間 師:首先北極地區,那位同學來說一下 師:同意嗎 (同意)那我們什么時候去南極呢 師:我們同學分析的非常全面透徹! 過渡:了解完自然環境,現在我們可以準備必需品清單了。 學生發表看法得出結論。暑假去,太陽直射北半球,北極氣候較溫暖。 生南北半球季節相反,所以寒假去,太陽直射南半球,是暖季氣候較溫暖:有極晝,白天時間長。 聯系舊識,掌握方法環節五 出發前需要準備的物品和交通方式 師:我們出去旅游探險,肯定得考慮衣食住行。 師:若到北極地區研學,那里有土著居民一因紐特人,可以入鄉隨俗品嘗他們的美食,穿衣呢也可以仿照他們,休息時住在冰屋里使用它們的交通工具狗拉雪橇。 師:經過大家的集思廣益,我們的裝備已經基本配齊。同學們準備好出發了嗎 不過出發前,老師還要嘮叨幾句。 安全意識:防火安全;大風天氣不要外出:外出時佩戴好防護裝 環保意識:愛護地球上最后一片凈士,不亂扔垃圾,不亂扔火柴所有廢物妥善處理:保護極地野生動物。 生:組內共同討論,制定去南極的必需品清單(注意南極環境惡劣,我們要住在科考站里面,科考站有基本的生活物資和交通工具,所以我們只帶必備的隨身物品。) 認識到保護極地環境的重要性,樹立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落實重點課堂小結 師:盡管旅途艱辛,但會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事情。不知道你此行收獲多少呢 哪位同學能分享一下本次的收獲呢,讓我們一起檢驗一下成果,進入賽場風云。 學生分享所獲 梳理知識,鞏固練習六、目標檢測與作業設計 檢測方式主要通過學生課上回答及當堂檢測來完成評價 作業上主要設置分層作業,練習冊的必做題及選做題板書 設計八、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注重教學方式及學習方式的轉變,注意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和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現就幾方面反思如下: 一、極地地區研學旅行入手,創建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本著“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發揮學生主體性”這一基本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讀圖、看圖、填圖,從地理角度看待熱點問題、分析問題、培養地理思維和空間概念。通過圖表材料,讀圖分析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小組討論該自然環境下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并適時地對他們進行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樹立環保意識。總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達到了目標,突出重點、突破了難點。 二、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整合和教學方式手段的應用等,努力營造一個平等、民主、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學生愛學、會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些許不足,如:問題問法要明確,由易到難去設置,語言指導要有梯度等,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必定多加注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