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滑輪及其應用》教學設計【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知道定滑輪、動滑輪并能識別它們。2.了解定滑輪、動滑輪的作用。3.知道滑輪組的作用。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了解定滑輪、動滑輪以及滑輪組的作用。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善于動腦,善于觀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教學重點】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的作用【教學難點】使用彈簧測力計測拉力、用刻度尺測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和物體上升的高度。【教學課時】2課時【創設情景,導入新知】思考:為什么升旗手向下拉繩子,紅旗還可以順利向上升起?奧妙在哪?【進行新課】、定滑輪讓學生觀察手中的滑輪,嘗試說出滑輪的結構。教師引導:輪的周邊有?小輪繞什么轉動?得出:周邊有槽,能繞軸轉動的小輪叫滑輪。(滑輪是能夠連續轉動的杠桿)滑輪在使用時,根據軸的位置是否移動,分為定滑輪和動滑輪兩種。定滑輪:使用時,軸固定不動的滑輪。閱讀教材第二自然段,你從中獲得了什么?那使用定滑輪省力嗎?(引導學生:它是通過理論分析得出定滑輪可以改變力的方向,我們能否通過實驗探究得出使用定滑輪是否省力?)5.實驗探究:定滑輪省力嗎?①按課本第191頁圖10-14的方法進行實驗,并將實驗數據填到下表格中。②引導學生對表格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③結論: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也不省距離;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6.定滑輪為什么不省力,運用杠桿的平衡條件分析定滑輪實質。①找出支點位置;②確定哪一個力是動力、哪一個力是阻力;③確定動力臂和阻力臂的長度;④引導學生分析:因為L1=L2 ,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所以F1=F2 ,定滑輪實質是一個等臂杠桿,若不計繩重與摩擦, F = G ;⑤結論: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二)、動滑輪1. 動滑輪:使用時,滑輪的軸隨物體一起運動的滑輪。2.實驗探究:動滑輪省力嗎?①按課本第192頁圖10-16的方法進行實驗,并將實驗數據填到下表格中。②引導學生對表格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③結論: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力; 但費距離,且不改變力的方向。3.為什么使用動滑輪省力,運用杠桿的平衡條件分析動滑輪實質①找出支點位置②確定哪一個力是動力、哪一個力是阻力③確定動力臂和阻力臂的長度④引導學生分析:因為L1=2L2 ,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所以F1= F2 ,定滑輪實質是一個動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桿,因此能省一半力。⑤結論:當不計繩重、摩擦及動滑輪的自重時 F = G ;或:當不計繩重、摩擦時(三)、動滑輪1.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但能改變用力方向; 使用動滑輪能省力,但不能改變用力的方向。在許多情況下僅使用定滑輪或動滑輪很不方便,因此,經常將動滑輪與定滑輪組合起來使用。2.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的裝置叫做滑輪組。3.按課本第192頁圖10-17所示的方式進行實驗,將實驗數據填到表中,把提起重物所用的拉力大小和物重比較,再數一數承擔物重的繩子有幾段,你能發現什么?引導學生分析:①承擔物重的繩子有n段,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就是物體上升的高度h的n倍,S=nh②承擔物重的繩子有n段,所用拉力就是物重的n分之一③(當不計繩重、摩擦時)F= (G+G動)或:(當不計繩重、摩擦及動滑輪的自重時)即F= G4.如何確定繩子的段數①n為奇數,繩子起點從動滑輪開始,經定滑輪②n為偶數,繩子起點從定滑輪開始,經動滑輪③n動奇定偶、課堂小結(六)、課堂練習(七)、布置作業【教學板書】定滑輪定義:軸不隨物體一起運動的滑輪作用:不省力,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實質:等臂杠桿動滑輪定義:軸隨物體一起運動的滑輪作用:省力,但費距離,且不能改變力的方向滑輪組(當不計繩重、摩擦及動滑輪的自重時)即F= G或:(當不計繩重、摩擦時)F= (G+G動)S=nh【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