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時 人口遷移的時空特點課程標準 素養目標運用資料,描述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影響因素。 結合圖文資料,認識人口遷移的類型,說明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其影響。(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學習任務目標一:說明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其影響。 任務1:閱讀教材P13-P14“國際人口遷移”內容,歸納世界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影響(下表)。 時期19世紀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特點遷出地區遷入地區原因意義任務2:閱讀教材P14-P15“國內人口遷移”內容,歸納我國國內人口遷移的特點(下表)。 階段遷移方向原因特點古代遷往社會環境及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①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②農業經濟的脆弱、頻繁的戰爭和自然災害大批遷移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下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歐洲及附近地區人口遷移方向示意圖(箭頭表示戰后主要移民路徑,圓圈內的區域為歐洲核心區)。讀圖,回答1~2題。 1.圖示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是( ) A.由核心區遷向周圍的邊緣地區 B.由歐洲沿海遷向內陸地區 C.由周圍的邊緣地區遷向核心區 D.由經濟發達區域遷向經濟落后區域 2.圖中能夠表現出來的跨大洲的人口遷移方向是( ) A.由亞洲遷往歐洲 B.由非洲遷往歐洲 C.由北美洲遷往歐洲 D.由大洋洲遷往歐洲 東南沿海某市小明家族的遷移就是現代中國人口遷移史的一個縮影,小明的爺爺奶奶在20世紀60年代旱情期間從山東舉家遷往東北某縣城。到了80年代,小明出生后,為了更好的發展,一家又從縣城遷到了省會城市。2006年,小明大學畢業后選擇了到東南沿海某市工作,待小明結婚生子后,小明父母隨遷到此定居。據此完成3~5題。 3.20世紀60年代,小明爺爺奶奶舉家遷往東北某縣城的主導因素( ) A.經濟因素 B.災害因素 C.環境因素 D.家庭因素 4.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我國國內人口遷移的特點是( ) ①鄉村到城鎮 ②東部到邊疆 ③內陸到沿海 ④平原到山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小明父母該類群體定居后,為了社會和諧遷入地急需增加的職業人員是( ) A.建筑設計師 B.保險業務員 C.中小幼教師 D.醫療護理師目標二:運用材料,分析區域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其影響。 [情境] 人口遷移流線密度主要是用于衡量某方向上人口遷移規模的大小。人口遷移流線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映射,人口遷移流線密度受自然條件、經濟差異、交通可達性、遷移慣性等因素影響。根據地理信息系統模型預測,盡管現階段人口遷移受到疫情影響,但在長時間尺度下,我國省際人口遷移仍然呈現升溫趨勢。下圖示意2015-2020年我國省際人口遷移流線密度分布。 任務1:我國省際人口遷移流線密度的空間分布有何特征? 任務2:專家認為,受遷移慣性的影響,我國形成了一條地處京廣線附近、呈南北走向的省際遷移高密度廊道,對此做出合理解釋。 任務3:在長時間尺度下我國省際人口遷移仍然呈現升溫趨勢的原因是什么? 下圖為2017年我國部分省級行政區常住人口及城市發展潛力圖,氣泡大小表示近一年的人口增量,氣泡越大,人口增量越大,空心氣泡表示人口減少。讀圖,完成1~2題。 1.2017年北京、上海、天津三個直轄市常住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工返鄉多 B.出生率降低,新生兒較少 C.人口老齡化嚴重,死亡率較高 D.城市環境惡化,人口遷出多 2.下列省會城市未來最有可能有大量人口流入的是( ) A.廣州 B.西寧 C.合肥 D.南京 2018年12月22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報告顯示,從2015年開始,流動人口規模發展出現新的變化。全國流動人口規模從以前的持續上升轉為緩慢下降,2015年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國流動人口總量為2.47億人,比2014年下降了約600萬人;2016年全國流動人口規模比2015年份減少了171萬人,2017年持續減少了82萬人。據此完成3~4題。 3.造成我國流動人口減少的直接原因是( ) A.外出務工時間過長 B.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降低 C.城鄉戶籍制度的改革 D.就業和收入難達預期 4.勞動年齡人口與流動人口“雙降”,對我國經濟可能帶來的影響是( ) A.勞動密集型企業回流 B.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 C.加快經濟的增長速度 D.促進第一產業發展【課堂總結】 回顧本課時及教材內容,用思維導圖或知識樹等形式建立本課時知識結構。2第3課時 人口遷移的時空特點課程標準 素養目標運用資料,描述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影響因素。 結合圖文資料,認識人口遷移的類型,說明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其影響。(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學習任務目標一:說明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其影響。 任務1:閱讀教材P13-P14“國際人口遷移”內容,歸納世界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影響(下表)。 時期19世紀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特點遷出地區遷入地區原因意義參考答案: 時期19世紀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特點以集團性、大規模的移民為主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的人口增多遷出地區舊大陸(歐洲、非洲、亞洲)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等遷入地區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西歐、北美、西亞、北非原 因歐洲的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發現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勞動力供求關系上的地區差異。意 義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布不均的狀況,促進遷入國的經濟發展,緩和遷出國的人口壓力,但也造成遷出國的人才流失任務2:閱讀教材P14-P15“國內人口遷移”內容,歸納我國國內人口遷移的特點(下表)。 階段遷移方向原因特點古代遷往社會環境及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①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②農業經濟的脆弱、頻繁的戰爭和自然災害大批遷移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參考答案: 階段遷移方向原因特點古代遷往社會環境及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①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②農業經濟的脆弱、頻繁的戰爭和自然災害大批遷移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東部人口稠密區遷往東北、西北等地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開發內地、建設邊疆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山區遷往平原,農村遷往城鎮,貧困區遷往發達區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需要勞動力;農村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人口遷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下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歐洲及附近地區人口遷移方向示意圖(箭頭表示戰后主要移民路徑,圓圈內的區域為歐洲核心區)。讀圖,回答1~2題。 1.圖示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是( ) A.由核心區遷向周圍的邊緣地區 B.由歐洲沿海遷向內陸地區 C.由周圍的邊緣地區遷向核心區 D.由經濟發達區域遷向經濟落后區域 【答案】C 【解析】根據文字材料及圖中信息,可知圖中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周圍的邊緣地區遷向核心區。 2.圖中能夠表現出來的跨大洲的人口遷移方向是( ) A.由亞洲遷往歐洲 B.由非洲遷往歐洲 C.由北美洲遷往歐洲 D.由大洋洲遷往歐洲 【答案】B 【解析】圖中所有箭頭,只有從北非向歐洲核心區進行的是跨大洲的人口遷移,其他的洲際人口遷移在圖中沒有體現。 東南沿海某市小明家族的遷移就是現代中國人口遷移史的一個縮影,小明的爺爺奶奶在20世紀60年代旱情期間從山東舉家遷往東北某縣城。到了80年代,小明出生后,為了更好的發展,一家又從縣城遷到了省會城市。2006年,小明大學畢業后選擇了到東南沿海某市工作,待小明結婚生子后,小明父母隨遷到此定居。據此完成3~5題。 3.20世紀60年代,小明爺爺奶奶舉家遷往東北某縣城的主導因素( ) A.經濟因素 B.災害因素 C.環境因素 D.家庭因素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20世紀60年代小明的爺爺奶奶受旱情影響,從山東舉家遷往到東北某縣城,其主要影響因素是災害因素,B正確。與經濟因素、環境因素以及家庭因素等關系不大,故選B。 4.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我國國內人口遷移的特點是( ) ①鄉村到城鎮 ②東部到邊疆 ③內陸到沿海 ④平原到山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受改革開放的影響,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率先發展,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我國國內的人口遷移特點是由鄉村到城鎮,由內陸到沿海地區,①③正確;東部地區應為人口的主要遷入地而非遷出地,②錯;東南沿海地區多平原和低山丘陵,國內人口遷移特點表現為由山區到平原,④錯。故選C。 5.小明父母該類群體定居后,為了社會和諧遷入地急需增加的職業人員是( ) A.建筑設計師 B.保險業務員 C.中小幼教師 D.醫療護理師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小明大學畢業后選擇在東南沿海某市工作,結婚生子后,小明父母隨遷到此定居。此時小明父母已步入中老年,小明忙于工作可能疏于父母的照料,為了社會和諧,遷入地急需增加的執業人員為醫療護理師,D正確;與建筑設計師、保險業務員等關系不大,A、B錯;中小幼教師屬于為小明子女所增加的職業人員,C錯。故選D。目標二:運用材料,分析區域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其影響。 [情境] 人口遷移流線密度主要是用于衡量某方向上人口遷移規模的大小。人口遷移流線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映射,人口遷移流線密度受自然條件、經濟差異、交通可達性、遷移慣性等因素影響。根據地理信息系統模型預測,盡管現階段人口遷移受到疫情影響,但在長時間尺度下,我國省際人口遷移仍然呈現升溫趨勢。下圖示意2015-2020年我國省際人口遷移流線密度分布。 任務1:我國省際人口遷移流線密度的空間分布有何特征? 參考答案:我國省際人口遷移流線密度空間分布不均,人口遷移流線疏密差異大;遷移流線高密度區呈帶(線)狀和塊狀分布;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人口遷移流線密集,黑河騰沖一線以西(西部地區)人口遷移流線稀疏。 任務2:專家認為,受遷移慣性的影響,我國形成了一條地處京廣線附近、呈南北走向的省際遷移高密度廊道,對此做出合理解釋。 參考答案:在我國交通運輸欠發達的時期,此條線路交通便利;沿線有(北京、廣州、武漢、長沙等)眾多大城市,發展歷史悠久,持續吸引人口遷入;由于人口(含親朋好友)向沿線大城市遷移,形成明顯的遷移慣性,帶動更多的人口遷入。 任務3:在長時間尺度下我國省際人口遷移仍然呈現升溫趨勢的原因是什么? 參考答案:我國區域發展不均衡的趨勢仍將存在,發達地區集聚更多的優質生產要素、醫療教育資源;交通、通信技術的進步減少了人口遷移的阻礙;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養老、度假等人口遷移量增加。 下圖為2017年我國部分省級行政區常住人口及城市發展潛力圖,氣泡大小表示近一年的人口增量,氣泡越大,人口增量越大,空心氣泡表示人口減少。讀圖,完成1~2題。 1.2017年北京、上海、天津三個直轄市常住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工返鄉多 B.出生率降低,新生兒較少 C.人口老齡化嚴重,死亡率較高 D.城市環境惡化,人口遷出多 【答案】A 【解析】常住人口既包括當地戶籍人口,也包括遷移到該地長期居住的人口。近些年隨著我國普通制造產業開始向中西部轉移,北京、天津、上海的部分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導致這三地的常住人口減少,A正確;三個城市的出生率已經非常低,因此出生率降低所導致的常住人口減少的數量很有限,B錯誤;死亡率較高不符合我國現實國情,C錯誤;三個城市遷出人口多為普通勞動力,是產業結構調整導致的,而不是城市環境惡化導致的,D錯誤。 2.下列省會城市未來最有可能有大量人口流入的是( ) A.廣州 B.西寧 C.合肥 D.南京 【答案】C 【解析】廣州、南京位于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目前正面臨產業升級,大量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因此人口流入數量可能會減少,A、D錯誤;西寧位于青藏高原且距東部太遠,承接東部的產業轉移少,因此人口流入少,B錯誤;合肥靠近長三角地區,承接長三角的產業轉移多,會吸引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導致大量人口流入,C正確。 2018年12月22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報告顯示,從2015年開始,流動人口規模發展出現新的變化。全國流動人口規模從以前的持續上升轉為緩慢下降,2015年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國流動人口總量為2.47億人,比2014年下降了約600萬人;2016年全國流動人口規模比2015年份減少了171萬人,2017年持續減少了82萬人。據此完成3~4題。 3.造成我國流動人口減少的直接原因是( ) A.外出務工時間過長 B.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降低 C.城鄉戶籍制度的改革 D.就業和收入難達預期 【答案】D 【解析】我國流動人口之所以減少,是因為外出務工收入降低,即就業和收入難達預期,故回流至農村的鄉鎮企業。所以D正確。 4.勞動年齡人口與流動人口“雙降”,對我國經濟可能帶來的影響是( ) A.勞動密集型企業回流 B.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 C.加快經濟的增長速度 D.促進第一產業發展 【答案】B 【解析】由于勞動力和外出務工人員減少,我國“民工荒”狀況將進一步加劇,短期之內會使經濟增長速度趨緩,但宏觀上則會加速企業的升級轉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課堂總結】 回顧本課時及教材內容,用思維導圖或知識樹等形式建立本課時知識結構。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2.2 人口遷移的時空特點(教師版).docx 1.2.2 人口遷移的時空特點(學生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