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文言文專題復習(八下)學案 解析版目錄:9 桃花源記10 小石潭記11 核舟記21 《莊子》二則北冥有魚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22 《禮記》二則雖有佳肴大道之行也23 馬說9 《桃花源記》【知識清單】1.原文+譯文【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參考大意】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于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于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村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離開。村里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說,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結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后,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2.作者簡介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后因厭煩官場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3.讀準字音儼然(yǎn) 豁然(huò) 阡陌(qiān) 黃發垂髫(tiáo) 間隔(jiàn) 語云(yù)詣(yì) 劉子驥(jì)4.文言積累通假字 便要還家:同“邀”,邀請。一詞多義 志:尋向所志:標記。處處志之:做標記。為:武陵人捕魚為業:(wéi)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wèi)對,向。尋:尋向所志: 尋找。尋病終:隨即,不久。聞:村中聞有此人:聽說。具言所聞:聽到的事情。舍:便舍船:(shě)舍棄,放下。屋舍儼然:(shè)房舍。作:其中往來種作:勞作。設酒殺雞作食:做。古今異義 芳草鮮美(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食物味道好。)豁然開朗(古義:地方開闊,光線充足。 今義:樂觀,暢快,不陰郁低沉。)阡陌交通(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各種運輸郵電事業的總稱)率妻子邑兒來此絕境(古義:妻子兒女。 今義:男子的配偶。)率妻子邑兒來此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無論魏晉(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相同。)說如此(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不足為外人道也(古義:不值得。 今義:不充足;不滿。)詞類活用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做動詞,對……感到驚異)復前行(方位名詞做狀語,向前)欲窮其林(形容詞做動詞,窮盡,走到頭)處處志之(名詞做動詞,做標記)特殊句式 判斷句: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省略句:便舍船,從口入(“便”的前面省略主語“漁人”)便要還家(“要”的后面省略賓語“漁人”)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為”的后面省略賓語“之”,指代桃花源中人)倒裝句:問所從來(“所從”是介賓短語“從所”的倒裝)5.文章主旨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改變黑暗現實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表達了作者對沒有壓迫、沒有戰爭、和平安寧、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壓迫、反對戰爭的強烈愿望。【考點梳理】1.文學常識填空。陶淵明,字元亮,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等。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1)緣溪行:沿著,順著 (2)芳草鮮美:新鮮美好(3)落英繽紛:落花 (4)欲窮其林:盡(5)仿佛若有光:隱隱約約,形容看不真切。 (6)才通人:僅僅、只(7)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9)阡陌交通:田間小路 (10)雞犬相聞:可以互相聽到(11)悉如外人:全,都 (12)具答之:詳細(13)便要還家:同“邀”,邀請 (14)咸來問訊:全,都(15)遂與外人間隔:于是、就 隔絕、不通音訊 (16)皆嘆惋:感嘆(17)無論魏晉:不要說,更不必說 (18)延至其家:邀請(19)不足為外人道也:不值得,不必 (20)便扶向路:沿、順著 先前的(21)處處志之:作做記號 (22)及郡下:到(23)詣太守:拜訪 (24)欣然規往:打算,計劃(25)未果:沒有實現 (26)尋病終:隨即,不久(27)后遂無問津者:問路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特殊用法。(1)漁人甚異之:形容詞做動詞,對……感到驚異(2)復前行:方位名詞做狀語,向前(3)欲窮其林:形容詞做動詞,窮盡,走到頭(4)處處志之:名詞做動詞,做標記4.翻譯句子。(1)漁人甚異之。漁人對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2)林盡水源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5.“黃發垂髫”用的修辭手法是(C)A.比喻 B.夸張 C.借代 D.對比【解析】“黃發”舊說是長壽的特征,用來指老人;垂髫,垂下來的頭發,用來指小孩。6.下列各項中“之”字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A)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B. 漁人甚異之C.聞之,欣然規往 D.具答之【解析】A.助詞,的。其他三項均為代詞。7.閱讀語段,做文后的練習。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1)寫桃花源自然美景的句子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寫桃花源人安居樂業的句子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2)這段文字寫了桃花源中的景色,用“豁然開朗”一句總寫漁人的感受。桃花源自然環境的美好圖景與當時頻繁的戰亂形成鮮明的對照。(3)這段文字表現了人們對黑暗社會的厭惡和對沒有戰亂、壓迫和剝削,和平勞動,自給自足,和平恬靜社會的追求。(4)語段中表現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俗和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睦關系的語句是: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寫了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和平共處的理想社會。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莫爾在他的書里也描寫了他所想象的實行公有制的幸福社會,并把這種社會叫做“烏托邦”,意即沒有的地方。與陶淵明不謀而合。10 《小石潭記》【知識清單】1.原文+譯文【原文】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參考大意】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珮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心里十分高興。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來,露出水面,成為水中的高地,成為水中的小島,成為水中的不平巖石,成為水中的懸崖。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頭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見,一段暗的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我坐在潭邊,四下里竹林和樹木包圍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這里的環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于是記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一同去游覽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名叫恕己,一個名叫奉壹。2.作者簡介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朝河東(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并稱“韓柳”。3.讀準字音篁竹(huáng) 珮環(pèi) 清冽(liè) 坻(chí) 嶼(yǔ) 嵁(kān) 蒙絡搖綴(zhuì)俶爾遠逝(chù) 往來翕忽(xī) 犬牙差互(cī) 悄愴幽邃(chuàng)(suì)4.文言積累一詞多義 清: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過清(凄清,冷清) 可: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不可久居(能夠)環:如鳴佩環(玉環)竹樹環合(環繞)以:全石以為底(把)以其境過清(因為)從: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隸而從者(跟從)差:參差披拂(長短、高低、大小不齊)其岸勢犬牙差互(交錯)古今異義 全石以為底(古義:把……作為。 今義:認為。)乃記之而去(古義:離開。 今義:往)崔氏二小生(古義:青年,后生。 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不可久居(古義:停留。 今義:住。)詞類活用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詞作狀語,向西。)皆若空游無所依(名詞作狀語,在空中。)斗折蛇行(名詞作狀語,像北斗星那樣 像蛇爬行那樣)凄神寒骨(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凄涼 使……感到寒冷)心樂之(意動用法,以……為樂。)其岸勢犬牙差互(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那樣)特殊句式 倒裝句:卷石底以出。(主謂倒裝,即“石底卷以出”。)全石以為底。(賓語前置,即“以全石為底”。)省略句: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省略主語,即“(余)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乃記之而去。”)5.文章主旨本文通過對小石潭優美、幽深景物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孤寂悲涼、憂傷抑郁的情感。【考點梳理】1.文學常識填空。《小石潭記》作者柳宗元,唐代(朝代)文學家。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水尤清冽:格外 (2)卷石底以為出:彎曲(3)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 (4)日光下澈:穿透(5)佁然不動:靜止不動的樣子 (6)俶而遠逝:忽然(7)往來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8)悄愴幽邃:憂傷 深(9)以其境過清:凄清3.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特殊用法。(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詞作狀語,向西。(2)皆若空游無所依:名詞作狀語,在空中。(3)斗折蛇行:名詞作狀語,像北斗星那樣 像蛇爬行那樣(4)凄神寒骨: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凄涼 使……感到寒冷(5)心樂之:意動用法,以……為樂。(6)其岸勢犬牙差互: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那樣4.翻譯句子。(1)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2)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3)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見,一段暗的看不見。(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頭上。(6)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因為這里的環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于是記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5. 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C )A.“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見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蹤。B.“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 出了作者為“石潭”命名的緣由及近岸石頭的千態萬狀。C.“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只寫了魚兒自由游弋的情態。D.第①②段分別寫了作者發現石潭之樂和觀魚之樂。【解析】C項分析不當。除了寫魚兒自由游氣的情態外,還從側面寫出了水的清澈。6.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D )A.全石以為底/不以物喜B.潭中魚可百許頭/先生不知何許人也C.不可久居/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D.乃記之而去/與人期行,相委而去7.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八個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凄清寂靜的氛圍,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處境和憂傷的心情。8. 文章第一段作者從哪些反方面描繪了小石潭的美?水特別清冽,以整塊石頭為底,潭岸巖石形狀各異,岸邊樹木茂盛秀麗。9.統觀全文,小石潭合作者的遭遇有哪些相似之處?這些相似之處給作者帶來了怎樣的感受。小石潭岸勢曲折。不知其源和作者被貶后遭遇坎坷,前途迷罔相似;小石潭周邊寂寥無人,凄神寒骨的環境和作者被貶后的孤凄悲涼,悲哀深沉的心境相似。給作者帶來了幽深冷寂、孤苦悲涼、悲哀深沉的感受。11《核舟記》【知識清單】1.原文+譯文【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參考大意】明朝(有一個)有特殊技藝(技藝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還有飛鳥、走獸、樹木、石頭,全部是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乘船游赤壁(的情形)。船頭到船尾大約長八分多一點,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么高。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涂在字的凹處。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胡須濃密的人是蘇東坡(蘇軾),佛印(蘇軾的好友)位于右邊,魯直(黃庭堅)位于左邊。蘇東坡,黃庭堅共同看著一幅書畫長卷。蘇東坡右手拿著卷的右端,左手輕按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卷的左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么。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子都略微側斜,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佛印極像佛教的彌勒菩薩,袒著胸脯,露出乳頭,抬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魯直不相類似。佛印臥倒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豎著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簡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名撐船的人。位于右邊的撐船者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倚著一根橫木上,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呼喊的樣子。在左邊的人右手拿著一把蒲葵扇,左手輕按著火爐,爐上有一把水壺,那個人的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似的。船的背面較平,作者在上面題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筆畫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書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總計一條船,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戶,箬竹葉做的船篷,做的船槳,做的爐子,做的茶壺,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計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哈哈!技藝也真是神奇啊!2.作者簡介魏學洢,字子敬,嘉善(今屬浙江省嘉興市)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3.讀準字音罔(wǎng) 貽(yí) 奇(jī) 黍(shǔ) 箬篷(ruò) 糝之(sǎn) 髯(rán) 詘(qū)篆章(zhāng) 峨冠(guān) 椎髻(jì) 衣褶(zhě)4.文言積累通假字 詘右臂支船:同“屈”,彎曲。左手倚一衡木:同“橫”。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一詞多義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形容詞,奇妙、奇特)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名詞,零數)為:為宮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軒敞者為艙(是) 有: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爐上有壺(表示領有,與“無”相對)可:高可二黍許 (大約) 珠可歷歷數也 (可以) 端:東坡右手執卷端 (名詞,右端)其人視端容寂 (形容詞,端正,正) 者:中軒敞者為艙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連詞,表并列,并且)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連詞,表轉折,但是) 啟窗而觀(連詞,表順承,然后) 蓋:蓋大蘇泛赤壁云(表示推測的句首語氣詞)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原來是) 云:蓋大蘇泛赤壁云(句尾語助詞,無實際意義) 此中人語云(動詞,說)古今異義 約八分有奇(古義:零數。 今義:單的;不成對的,跟“偶”相對。)高可二黍許(古義:大約。 今義:表示同意。)高可二黍許(的古義:上下。 今義:答應;允許。)其兩膝相比者(古義:靠近。 今義:比較,較量。)神情與蘇、黃不屬(古義:類似。 今義:歸屬。)而計其長曾不盈寸(古義:竟然。 今義:曾經。)詞類活用 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名詞作狀語,用箬篷) 石青糝之(名詞作狀語,用石青)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名詞用作動詞,戴著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詞作動詞,梳著椎形發髻) 特殊句式 1.倒裝句—定語后置(1)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詞“兩膝”的后置定語,“者”用作后置定語的煞尾,相當于“的”。)(2)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修狹”是中心詞“桃核”的后置定語,“者”用作后置定語的煞尾,相當于“的”。)2.省略句(1)省略主語(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句首承前省略主語“佛印”)(2)省略介詞“于”①佛印居(于)右,魯直居(于)左 ②各隱(于)卷底衣褶中 ③居(于)右者椎髻仰面 ④居(于)左者右手執蒲葵扇 ⑤其船背稍夷,則題名(于)其上5.文章主旨本文使用從中間到兩頭,從正面到背面的空間順序,介紹了“核舟”的形象,表現了我國古代工藝作品的精湛技藝,熱情謳歌了民間藝人的卓越才能。【考點梳理】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器皿(mǐn) 貽(yí) 有奇(jī) 二黍許(shǔ) 箬篷(ruò) 糝之(sǎn)峨冠(guān) 多髯(rán) 椎髻(jì) 篆章(zhuàn) 衣褶(zhě) 詘(qū)2.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罔不因勢象形:順著,就著 (2)罔不因勢象形:模擬(3)嘗貽余核舟一:贈 (4)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零數,余數(5)如有所語:說話 (6)其兩膝相比者:靠近(7)佛印絕類彌勒:像 (8)其船背稍夷:平(9)而計其長曾不盈寸:竟然 (1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挑選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詘右臂支船 “詘”同“屈”,彎曲(2)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橫”,橫著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D)A.為宮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B.蓋大蘇泛赤壁云/此中人語云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D.若聽茶聲然/皆若空游無所依【解析】A.做,這里指雕刻/判斷動詞,是;B.句末語氣詞/說;C.奇妙/零數、余數;D.均為“好像”。5. 虛詞“之”一般有以下幾種用法:A.代詞,代指人、物、事;B.助詞,無實在意義;C.結構助詞,“的”。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將序號A、B、C分別填入括號內。(1)能以徑寸之木(C)(2)石青糝之(A)(3)左臂掛念珠倚之(A)(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B)6.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全都是就著(材料原來的)樣子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態。(2)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蘇軾游赤壁(的情景)。(3)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刻著)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著它。(4)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各自隱藏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5)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那人眼睛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6)嘻,技亦靈怪矣哉!嘻,這技藝也真神奇啊!7.閱讀課文,回答問題。(1)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核舟的?請簡要分析。(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先整體介紹核舟,接著寫舟的中間部分——船艙,然后介紹船頭和船尾,最后介紹船的頂部。(2)從文章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藝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用料體積小;②所刻東西(字、景、人、物)多;③刻畫細膩逼真,情態畢備,富有詩情畫意。(3)雕刻家把蘇軾《赤壁賦》《后赤壁賦》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艙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與第一段“大蘇泛赤壁”相照應,暗示是在游赤壁,與核舟的主題相切合。21 《莊子》二則 《北冥有魚》【知識清單】1.原文+譯文【原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參考大意】北方的海里有一條大魚,名字叫鯤。鯤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長;變化為鳥,名字叫鵬。鵬的脊背,不知道有幾千里長;當它振動翅膀奮起直飛的時候,翅膀就好像掛在天邊的云彩。這只鳥,大風吹動海水的時候就要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時,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鵬鳥奮起而飛,旋轉扶搖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乘著六月的大風離開了北海。”像野馬奔騰一樣的游氣,飄飄揚揚的塵埃,仿佛是由生物氣息吹拂。我們所見湛藍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顏色嗎?它是無邊無際的嗎?鵬鳥所見,大概也是這個樣子吧。2.文學常識。文章節選自《莊子·逍遙游》。莊子,名周,戰國時期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代表作《莊子》。《莊子》是戰國中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者所著。現存33篇,包括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3.讀準字音鯤(kūn) 翼(yì) 徙(xǐ) 摶(tuán)4.文言積累通假字 北冥有魚:同“溟”,海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同“耶”,語氣詞,相當于“呢”一詞多義 名: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名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出名)名列前茅(名次)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里指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北山愚公長息曰(動詞,嘆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平息)之: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助詞,的)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詞,的)鵬之徙于南冥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而:怒而飛(連詞,表修飾關系)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連詞,表修飾關系)則: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就)時則不至(或者)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詞,憑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詞,用)其:其名為鯤(代詞,它的)不知其幾千里也(它)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連詞,表選擇,是……還是……)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他們)古今異義 野馬也,塵埃也。(古義:流動的霧氣。 今義:野生的馬。)南冥者,天池也。(古義: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義:湖泊的名稱。)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古義:海波動蕩。 今義:海洋運輸。)詞類活用 怒而飛(形容詞作動詞,奮發,振翅。)鯤之大(形容詞作名詞,龐大的體形。)《齊諧》者,志怪者也。(形容詞作名詞,怪異的事物。)5.文章主旨文章通過對鯤變為鵬,鵬展翅高飛去南海的神奇景象,表達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條件,都要有所憑借才能活動的觀點,闡述了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考點梳理】1.文學常識填空。《北冥有魚》節選自《莊子·逍遙游》。莊子,名周,戰國時期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代表作《莊子》。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怒而飛: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 (2)志怪者也:記載(3)水擊三千里:擊水,拍打水面 (4)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盤旋飛翔 旋風(5)去以六月息者也:氣息,這里指風 (6)亦若是則已矣:這樣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北冥有魚:冥,同“溟”,海(2)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邪,同“耶”,語氣詞,相當于“呢”4.翻譯句子。(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當它振動翅膀奮起直飛的時候,翅膀就好像掛在天邊的云彩。(2)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鵬鳥遷徙時,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鵬鳥奮起而飛,旋轉扶搖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乘著六月的大風離開了北海。(3)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像野馬奔騰一樣的游氣,飄飄揚揚的塵埃,仿佛是由生物氣息吹拂。(4)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我們所見湛藍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顏色嗎?它是無邊無際的嗎?鵬鳥所見,大概也是這個樣子吧。5.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C )A.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B.其翼若垂天之云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C.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是亦不可以已乎D.《齊諧》者,志怪者也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解析】A.第一個“名”:名字;第二個“名”:出名。B.第一個“翼”:翅膀;第二個“翼”:像張開翅膀一樣。D.第一個“志”:記載;第二個“志”:情志,心志。故選C。6.文中大鵬這一形象有什么特點 請用自己的話簡要分析。(1)碩大無比: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或者當它奮起而飛時,它展開的翅膀,就像懸掛在天空的云)(2)力大無窮:它飛向南方大海的時候,翅膀擊水,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2)志存高遠:他乘著旋風盤旋飛到九萬里的高空,(4)善借長風:它離開北海時,憑借的是六月的大風。21 《莊子》二則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知識清單】1.原文+譯文【原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參考大意】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請你回歸最開始的設定,你說‘你哪里知道魚快樂’這句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來問我是從哪里知道的。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2.讀準字音濠梁(háo) 鯈魚(tiáo)3.文言積累古今異義 鯈魚出游從容(古義:悠閑自得。 今義:處事不慌張,很鎮定。)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古義:完全,肯定。 今義:都,無一例外。)一詞多義 固:固不知子矣:固然子固非魚也:本來之:安知魚之樂:助詞,的。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代詞,指魚。特殊句式 倒裝句: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與惠子于濠梁之上游)判斷句:是魚之樂也。子固非魚也。我知之濠上也。4.文章主旨《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莊子與惠子關于人是否“知魚之樂”的論辯,表現了莊子機智、巧妙的論辯風格,也表現了莊子“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考點梳理】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1)安知魚之樂:怎么 (2)固不知子矣:固然(3)全矣:完全,肯定(是這樣) (4)請循其本:追溯2.解釋下列虛詞的意思。(1)請循其本:指話題 (2)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疑問代詞,怎么,哪里(3)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如此如此 (4)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已經3.下列句子節奏劃分不正確的是( D )A.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安知/我不知/魚之樂C.子/固非魚也 D.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解析】D. 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4.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回答問題。[甲]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乙]醉翁亭記(節選)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①鯈魚出游從容:悠閑自得②請循其本:追溯③傴僂提攜:指攙扶著走的小孩子④雜然而前陳者:擺放,擺設(2)甲、乙兩文都寫了出游之樂:甲文主要寫的是莊子樂,所以在莊子看來水中游魚也樂,乙文主要寫的是太守與民同樂。(3)甲、乙兩文圍繞一個“樂”字,描繪了兩幅不同的情景,從中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示?示例:把別人的快樂當成自己的快樂,用自己的快樂去發現生活中的快樂,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22 《禮記》二則【知識清單】1. 原文+譯文《雖有佳肴》【原文】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參考大意】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這樣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導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處,這樣以后能夠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這樣以后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兌命》上說:“教人是學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大道之行也【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參考大意】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所以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讓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長的地方,讓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社會的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所以大門都不用關上了,這叫做理想社會。2.文學常識《禮記》,戰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相傳是西漢經學家戴圣編纂的。3.讀準字音兌命(yuè) 學學半(xiào) 選賢與能(jǔ) 講信修睦(mù) 鰥寡(guān) 男有分(fèn)4.文言積累通假字 學學半:同“敩”,教導。選賢與能:同“舉”。矜寡孤獨:同“鰥”,老而無妻。古今異義 不知其旨也(古義:味美。 今義:意義)然后能自反也(古義:反思。 今義:顛倒的,方向相背的。)教然后知困(古義:困惑;今義:困難)教學相長也(古義:教與學。 今義: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大道之行也(古義: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今義:大路。)講信修睦(古義:培養。 今義:修理。)一詞多義 親:故人不獨親其親(以……為親;父母)子:不獨子其子(以……為子;子女)為:天下為公(是) 不必為己(為了)學:學學半(通假字,同“敩”,教導。) 學學半(向別人學習。)其:其此之謂乎:(表推斷或疑問。) 其善也(表贊美或肯定。)詞類活用 故人不獨親其親:名詞意動用法,以……為親。不獨子其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子。 特殊句式 判斷句:大道之行也。貨惡其棄于地也。力惡其不出于身也。5.文章主旨《雖有嘉肴》運用類比的手法引出要闡述的觀點,指出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即“教學相長”,告訴了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大道之行也》通過對理想社會特征的描述闡明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理想社會的向往之情,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考點梳理】1.文學常識填空。《雖有佳肴》和《大道之行也》選自《禮記》,戰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相傳是西漢經學家戴圣編纂的。2.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1)不知其旨也:味美 (2)雖有至道:最好的道理(3)不知其善也:好 (4)教然后知困:困惑(5)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6)學學半:同“敩”,教導。(7)選賢與能:指品德高尚 指才干出眾 (8)講信修睦:培養(9)選賢與能:同“舉”。 (10)不獨親其親:以……為親 指父母(11)不獨子其子:以……為子 指子女 (12)男有分:職分,職守(13)女有歸:歸宿 (14)盜竊亂賊而不作:興起(15)矜、寡、孤、獨、廢疾者:同“鰥”,老而無妻 老而無夫 幼而無父 老而無子3.理解性默寫。(1)《雖有佳肴》中說明好道理在于學習認知的語句是: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2)《雖有佳肴》中強調重在實踐,實踐出真知的句子是: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3)強調躬身自省,奮發圖強的語句是: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4)《大道之行也》中總括全文的綱領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5)《大道之行也》中作者所描繪的大同社會的景象是: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4.翻譯句子。(1)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學習這樣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導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知道自己不足之處,這樣以后能夠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這樣以后才能自我勉勵。(3)故曰:教學相長也。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4)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時候,天下就是人們所共有的,(人們)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備的人選舉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的氣氛。(5)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因此人們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不只把子女當作子女。(6)男有分,女有歸。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7)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撿起來)卻一定不是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一定不是為自己謀私利。(8)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興起。5.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C )A.擇其善者而從之 B.弗食,不知其旨也C.其此之謂乎 D.弗學,不知其善也【解析】C項“其”是副詞,表推測,大概。其他三項均是代詞。6.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古義。(1)雖有嘉肴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2)不知其旨也 古義:味美 今義:主旨(3)教學相長 古義:教與學 今義:教書7.指出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現象。(1)不獨親其親親: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親(2)不獨子其子 子: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子8.下列句子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A )A.故人/不獨親其親 B.貨/惡其棄于地也C.是故/謀閉而不興 D.是謂/大同【解析】A.故/人不獨親其親。9. 根據課文內容填空。《雖有佳肴》運用了類比的寫作手法,引出了闡述的論點教學相長(也);《大道之行也》首先對大同社會的綱領進行說明,接著具體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最后指出大同社會的美好。23 《馬說》【知識清單】1.原文+譯文【原文】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參考大意】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辱沒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2.作者簡介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3.文學常識“說”是“談談”的意思,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裁。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視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4.讀準字音祗(zhǐ) 駢死(pián) 槽櫪 (lì) 外見(xiàn)5.文言積累通假字 才美不外見: 同“現”,顯現、表現。食之不能盡其材:同“飼”,飼養。古今異義 之:雖有千里之能:的。 馬之千里者:結構助詞,定語后置標志,無實義。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音節助詞,不譯。 食之不能盡其才: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能:雖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詞活用動詞,用鞭子打。 執策而臨之:馬鞭。而: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連詞,表轉折,但是。 執策而臨之:連詞,表修飾。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連詞,表承接。食:一食或盡粟一石:吃,動詞。 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 喂養,動詞。雖:故雖有名馬:即使。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詞,代“千里馬”。 食之不能盡其材:代詞,代千里馬的。 其真無馬邪:難道,表反問,加強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表推測,“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代驅趕千里馬的。以:不以千里稱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盡:一食或盡粟一石:吃盡。食之不能盡其材:竭盡。一詞多義 策:執策而臨之(鞭子)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食:一食或盡粟一石(吃)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飼”,喂。)能:雖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盡:一食或盡粟一石(動詞,吃完)食之不能盡其材(動詞,竭盡)詞類活用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形容詞用作動詞,辱沒)一食或盡粟一石(形容詞用作動詞,吃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數量詞用作動詞,日行千里)食之不能盡其材(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盡)特殊句式 倒裝句:馬之千里者。(定語后置,千里馬。)盡粟一石。(定語后置,盡一石食。)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狀語后置)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語)執策而臨之。(省略主語)判斷句:其真不知馬也。6.文章主旨文章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全文寄托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考點梳理】1.文學常識填空。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2.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只,僅 奴仆 (2)駢死于槽櫪之間:成批地死去 馬槽(3)一食或盡粟一石:吃一次 有時 (4)食馬者:同“飼”,喂(5)才美不外見:同“現”。 (6)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猶,尚且(7)策之不以其道:用馬鞭驅趕。 (8)食之不能盡其材:才能,才干(9)執策而臨之:面對 (10)其真無馬邪:表示詰問,豈、難道3.理解性默寫。(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2)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4)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5)描寫千里馬悲慘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4.翻譯句子。(1)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千里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槽之間,不以千里馬而著稱。(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吃完一石糧食。(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飼養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就以普通馬的食量)來喂養。(4)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才能和優點不能表現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可以日行千里呢?(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用馬鞭趕它,不能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喂它,卻不能讓它竭盡才能;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6)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握著馬鞭面對著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7)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是他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5.“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比喻了什么樣的人?千里馬——有才能的人。伯樂——重視人才,識別人才的人。食馬者——愚妄、淺薄,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6. 本文揭示了當時一種怎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政治主張?揭示了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希望統治者善于發現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能和作用。7. 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自己憤慨和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情。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文言文專題復習(八下)學案目錄:9 桃花源記10 小石潭記11 核舟記21 《莊子》二則北冥有魚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22 《禮記》二則雖有佳肴大道之行也23 馬說9 《桃花源記》【知識清單】1.原文+譯文【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參考大意】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于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于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村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離開。村里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說,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結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后,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2.作者簡介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后因厭煩官場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3.讀準字音儼然(yǎn) 豁然(huò) 阡陌(qiān) 黃發垂髫(tiáo) 間隔(jiàn) 語云(yù)詣(yì) 劉子驥(jì)4.文言積累通假字 便要還家:同“邀”,邀請。一詞多義 志:尋向所志:標記。處處志之:做標記。為:武陵人捕魚為業:(wéi)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wèi)對,向。尋:尋向所志: 尋找。尋病終:隨即,不久。聞:村中聞有此人:聽說。具言所聞:聽到的事情。舍:便舍船:(shě)舍棄,放下。屋舍儼然:(shè)房舍。作:其中往來種作:勞作。設酒殺雞作食:做。古今異義 芳草鮮美(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食物味道好。)豁然開朗(古義:地方開闊,光線充足。 今義:樂觀,暢快,不陰郁低沉。)阡陌交通(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各種運輸郵電事業的總稱)率妻子邑兒來此絕境(古義:妻子兒女。 今義:男子的配偶。)率妻子邑兒來此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無論魏晉(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相同。)說如此(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不足為外人道也(古義:不值得。 今義:不充足;不滿。)詞類活用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做動詞,對……感到驚異)復前行(方位名詞做狀語,向前)欲窮其林(形容詞做動詞,窮盡,走到頭)處處志之(名詞做動詞,做標記)特殊句式 判斷句: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省略句:便舍船,從口入(“便”的前面省略主語“漁人”)便要還家(“要”的后面省略賓語“漁人”)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為”的后面省略賓語“之”,指代桃花源中人)倒裝句:問所從來(“所從”是介賓短語“從所”的倒裝)5.文章主旨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改變黑暗現實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表達了作者對沒有壓迫、沒有戰爭、和平安寧、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壓迫、反對戰爭的強烈愿望。【考點梳理】1.文學常識填空。陶淵明,字_____,號________,私謚“_____”, _____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相關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1)緣溪行:____________ (2)芳草鮮美:____________(3)落英繽紛:____________ (4)欲窮其林:____________(5)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 (6)才通人:____________(7)屋舍儼然:____________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____________(9)阡陌交通:____________ (10)雞犬相聞:____________(11)悉如外人:____________ (12)具答之:____________(13)便要還家:____________ (14)咸來問訊:____________(15)遂與外人間隔:_______ _________ (16)皆嘆惋:__________(17)無論魏晉:____________ (18)延至其家:__________(19)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_____ (20)便扶向路:________ ________(21)處處志之:__________ (22)及郡下:__________(23)詣太守:__________ (24)欣然規往:__________(25)未果:__________ (26)尋病終:__________(27)后遂無問津者:__________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特殊用法。(1)漁人甚異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復前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欲窮其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處處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譯句子。(1)漁人甚異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林盡水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黃發垂髫”用的修辭手法是( )A.比喻 B.夸張 C.借代 D.對比6.下列各項中“之”字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B. 漁人甚異之C.聞之,欣然規往 D.具答之7.閱讀語段,做文后的練習。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1)寫桃花源自然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桃花源人安居樂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這段文字寫了桃花源中的景色,用“__________”一句總寫漁人的感受。桃花源自然環境的美好圖景與當時__________形成鮮明的對照。(3)這段文字表現了人們對__________的厭惡和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會的追求。(4)語段中表現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俗和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睦關系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寫了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和平共處的理想社會。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莫爾在他的書里也描寫了他所想象的實行公有制的幸福社會,并把這種社會叫做“________”,意即________ 。與陶淵明不謀而合。10 《小石潭記》【知識清單】1.原文+譯文【原文】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參考大意】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珮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心里十分高興。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來,露出水面,成為水中的高地,成為水中的小島,成為水中的不平巖石,成為水中的懸崖。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頭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見,一段暗的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我坐在潭邊,四下里竹林和樹木包圍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這里的環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于是記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一同去游覽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名叫恕己,一個名叫奉壹。2.作者簡介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朝河東(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并稱“韓柳”。3.讀準字音篁竹(huáng) 珮環(pèi) 清冽(liè) 坻(chí) 嶼(yǔ) 嵁(kān) 蒙絡搖綴(zhuì)俶爾遠逝(chù) 往來翕忽(xī) 犬牙差互(cī) 悄愴幽邃(chuàng)(suì)4.文言積累一詞多義 清: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過清(凄清,冷清) 可: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不可久居(能夠)環:如鳴佩環(玉環)竹樹環合(環繞)以:全石以為底(把)以其境過清(因為)從: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隸而從者(跟從)差:參差披拂(長短、高低、大小不齊)其岸勢犬牙差互(交錯)古今異義 全石以為底(古義:把……作為。 今義:認為。)乃記之而去(古義:離開。 今義:往)崔氏二小生(古義:青年,后生。 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不可久居(古義:停留。 今義:住。)詞類活用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詞作狀語,向西。)皆若空游無所依(名詞作狀語,在空中。)斗折蛇行(名詞作狀語,像北斗星那樣 像蛇爬行那樣)凄神寒骨(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凄涼 使……感到寒冷)心樂之(意動用法,以……為樂。)其岸勢犬牙差互(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那樣)特殊句式 倒裝句:卷石底以出。(主謂倒裝,即“石底卷以出”。)全石以為底。(賓語前置,即“以全石為底”。)省略句: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省略主語,即“(余)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乃記之而去。”)5.文章主旨本文通過對小石潭優美、幽深景物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孤寂悲涼、憂傷抑郁的情感。【考點梳理】1.文學常識填空。《小石潭記》作者________,_____ (朝代)文學家。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水尤清冽:___________ (2)卷石底以為出:___________(3)潭中魚可百許頭:___________ (4)日光下澈:___________(5)佁然不動:___________ (6)俶而遠逝:___________(7)往來翕忽:___________ (8)悄愴幽邃:______ ______(9)以其境過清:___________3.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特殊用法。(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2)皆若空游無所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4)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5)心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6)其岸勢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譯句子。(1)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見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蹤。B.“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 出了作者為“石潭”命名的緣由及近岸石頭的千態萬狀。C.“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只寫了魚兒自由游弋的情態。D.第①②段分別寫了作者發現石潭之樂和觀魚之樂。6.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全石以為底/不以物喜B.潭中魚可百許頭/先生不知何許人也C.不可久居/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D.乃記之而去/與人期行,相委而去7.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八個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__________的氛圍,表現了作者__________的處境和_______的心情。8. 文章第一段作者從哪些反方面描繪了小石潭的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9.統觀全文,小石潭合作者的遭遇有哪些相似之處?這些相似之處給作者帶來了怎樣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核舟記》【知識清單】1.原文+譯文【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參考大意】明朝(有一個)有特殊技藝(技藝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還有飛鳥、走獸、樹木、石頭,全部是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乘船游赤壁(的情形)。船頭到船尾大約長八分多一點,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么高。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涂在字的凹處。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胡須濃密的人是蘇東坡(蘇軾),佛印(蘇軾的好友)位于右邊,魯直(黃庭堅)位于左邊。蘇東坡,黃庭堅共同看著一幅書畫長卷。蘇東坡右手拿著卷的右端,左手輕按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卷的左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么。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子都略微側斜,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佛印極像佛教的彌勒菩薩,袒著胸脯,露出乳頭,抬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魯直不相類似。佛印臥倒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豎著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簡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名撐船的人。位于右邊的撐船者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倚著一根橫木上,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呼喊的樣子。在左邊的人右手拿著一把蒲葵扇,左手輕按著火爐,爐上有一把水壺,那個人的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似的。船的背面較平,作者在上面題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筆畫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書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總計一條船,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戶,箬竹葉做的船篷,做的船槳,做的爐子,做的茶壺,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計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哈哈!技藝也真是神奇啊!2.作者簡介魏學洢,字子敬,嘉善(今屬浙江省嘉興市)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3.讀準字音罔(wǎng) 貽(yí) 奇(jī) 黍(shǔ) 箬篷(ruò) 糝之(sǎn) 髯(rán) 詘(qū)篆章(zhāng) 峨冠(guān) 椎髻(jì) 衣褶(zhě)4.文言積累通假字 詘右臂支船:同“屈”,彎曲。左手倚一衡木:同“橫”。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一詞多義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形容詞,奇妙、奇特)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名詞,零數)為:為宮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軒敞者為艙(是) 有: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爐上有壺(表示領有,與“無”相對)可:高可二黍許 (大約) 珠可歷歷數也 (可以) 端:東坡右手執卷端 (名詞,右端)其人視端容寂 (形容詞,端正,正) 者:中軒敞者為艙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連詞,表并列,并且)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連詞,表轉折,但是) 啟窗而觀(連詞,表順承,然后) 蓋:蓋大蘇泛赤壁云(表示推測的句首語氣詞)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原來是) 云:蓋大蘇泛赤壁云(句尾語助詞,無實際意義) 此中人語云(動詞,說)古今異義 約八分有奇(古義:零數。 今義:單的;不成對的,跟“偶”相對。)高可二黍許(古義:大約。 今義:表示同意。)高可二黍許(的古義:上下。 今義:答應;允許。)其兩膝相比者(古義:靠近。 今義:比較,較量。)神情與蘇、黃不屬(古義:類似。 今義:歸屬。)而計其長曾不盈寸(古義:竟然。 今義:曾經。)詞類活用 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名詞作狀語,用箬篷) 石青糝之(名詞作狀語,用石青)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名詞用作動詞,戴著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詞作動詞,梳著椎形發髻) 特殊句式 1.倒裝句—定語后置(1)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詞“兩膝”的后置定語,“者”用作后置定語的煞尾,相當于“的”。)(2)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修狹”是中心詞“桃核”的后置定語,“者”用作后置定語的煞尾,相當于“的”。)2.省略句(1)省略主語(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句首承前省略主語“佛印”)(2)省略介詞“于”①佛印居(于)右,魯直居(于)左 ②各隱(于)卷底衣褶中 ③居(于)右者椎髻仰面 ④居(于)左者右手執蒲葵扇 ⑤其船背稍夷,則題名(于)其上5.文章主旨本文使用從中間到兩頭,從正面到背面的空間順序,介紹了“核舟”的形象,表現了我國古代工藝作品的精湛技藝,熱情謳歌了民間藝人的卓越才能。【考點梳理】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器皿( ) 貽( ) 有奇( ) 二黍許( ) 箬篷( ) 糝之( )峨冠( ) 多髯( ) 椎髻( ) 篆章( ) 衣褶( ) 詘( )2.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罔不因勢象形:___________ (2)罔不因勢象形:___________(3)嘗貽余核舟一:___________ (4)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___________(5)如有所語:___________ (6)其兩膝相比者:___________(7)佛印絕類彌勒:___________ (8)其船背稍夷:___________(9)而計其長曾不盈寸:___________ (1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___________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詘右臂支船 “______”同“______”, ________(2)左手倚一衡木 “______”同“______”, ________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為宮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B.蓋大蘇泛赤壁云/此中人語云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D.若聽茶聲然/皆若空游無所依5. 虛詞“之”一般有以下幾種用法:A.代詞,代指人、物、事;B.助詞,無實在意義;C.結構助詞,“的”。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將序號A、B、C分別填入括號內。(1)能以徑寸之木( )(2)石青糝之( )(3)左臂掛念珠倚之( )(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6.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嘻,技亦靈怪矣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閱讀課文,回答問題。(1)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核舟的?請簡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從文章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藝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雕刻家把蘇軾《赤壁賦》《后赤壁賦》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艙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 《莊子》二則 《北冥有魚》【知識清單】1.原文+譯文【原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參考大意】北方的海里有一條大魚,名字叫鯤。鯤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長;變化為鳥,名字叫鵬。鵬的脊背,不知道有幾千里長;當它振動翅膀奮起直飛的時候,翅膀就好像掛在天邊的云彩。這只鳥,大風吹動海水的時候就要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時,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鵬鳥奮起而飛,旋轉扶搖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乘著六月的大風離開了北海。”像野馬奔騰一樣的游氣,飄飄揚揚的塵埃,仿佛是由生物氣息吹拂。我們所見湛藍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顏色嗎?它是無邊無際的嗎?鵬鳥所見,大概也是這個樣子吧。2.文學常識。文章節選自《莊子·逍遙游》。莊子,名周,戰國時期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代表作《莊子》。《莊子》是戰國中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者所著。現存33篇,包括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3.讀準字音鯤(kūn) 翼(yì) 徙(xǐ) 摶(tuán)4.文言積累通假字 北冥有魚:同“溟”,海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同“耶”,語氣詞,相當于“呢”一詞多義 名: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名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出名)名列前茅(名次)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里指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北山愚公長息曰(動詞,嘆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平息)之: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助詞,的)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詞,的)鵬之徙于南冥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而:怒而飛(連詞,表修飾關系)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連詞,表修飾關系)則: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就)時則不至(或者)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詞,憑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詞,用)其:其名為鯤(代詞,它的)不知其幾千里也(它)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連詞,表選擇,是……還是……)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他們)古今異義 野馬也,塵埃也。(古義:流動的霧氣。 今義:野生的馬。)南冥者,天池也。(古義: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義:湖泊的名稱。)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古義:海波動蕩。 今義:海洋運輸。)詞類活用 怒而飛(形容詞作動詞,奮發,振翅。)鯤之大(形容詞作名詞,龐大的體形。)《齊諧》者,志怪者也。(形容詞作名詞,怪異的事物。)5.文章主旨文章通過對鯤變為鵬,鵬展翅高飛去南海的神奇景象,表達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條件,都要有所憑借才能活動的觀點,闡述了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考點梳理】1.文學常識填空。《北冥有魚》節選自《__________》。莊子,名___,______時期______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______”。代表作_____ _。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怒而飛: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志怪者也:______________(3)水擊三千里:______________ (4)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_____ __ __ __(5)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__________ (6)亦若是則已矣: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北冥有魚: ______同______,__ ____。(2)其遠而無所至極邪:______同______,__ ____。4.翻譯句子。(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______ ____(2)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__ ____(3)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______ ____(4)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______ ____5.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B.其翼若垂天之云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C.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是亦不可以已乎D.《齊諧》者,志怪者也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6.文中大鵬這一形象有什么特點 請用自己的話簡要分析。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21 《莊子》二則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知識清單】1.原文+譯文【原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參考大意】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請你回歸最開始的設定,你說‘你哪里知道魚快樂’這句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來問我是從哪里知道的。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2.讀準字音濠梁(háo) 鯈魚(tiáo)3.文言積累古今異義 鯈魚出游從容(古義:悠閑自得。 今義:處事不慌張,很鎮定。)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古義:完全,肯定。 今義:都,無一例外。)一詞多義 固:固不知子矣:固然子固非魚也:本來之:安知魚之樂:助詞,的。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代詞,指魚。特殊句式 倒裝句: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與惠子于濠梁之上游)判斷句:是魚之樂也。子固非魚也。我知之濠上也。4.文章主旨《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莊子與惠子關于人是否“知魚之樂”的論辯,表現了莊子機智、巧妙的論辯風格,也表現了莊子“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考點梳理】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1)安知魚之樂: (2)固不知子矣:_______________(3)全矣:_______________ (4)請循其本:_______________2.解釋下列虛詞的意思。(1)請循其本:___________ (2)安知我不知魚之樂:___________(3)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___________ (4)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___________3.下列句子節奏劃分不正確的是( )A.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安知/我不知/魚之樂C.子/固非魚也 D.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4.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回答問題。[甲]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乙]醉翁亭記(節選)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①鯈魚出游從容:___________②請循其本:___________③傴僂提攜:___________④雜然而前陳者:___________(2)甲、乙兩文都寫了出游之樂:甲文主要寫的是______ _____,乙文主要寫的是___________。(3)甲、乙兩文圍繞一個“樂”字,描繪了兩幅不同的情景,從中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示?_________ __22 《禮記》二則【知識清單】1. 原文+譯文《雖有佳肴》【原文】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參考大意】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這樣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導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處,這樣以后能夠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這樣以后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兌命》上說:“教人是學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大道之行也【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參考大意】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所以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讓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長的地方,讓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社會的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所以大門都不用關上了,這叫做理想社會。2.文學常識《禮記》,戰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相傳是西漢經學家戴圣編纂的。3.讀準字音兌命(yuè) 學學半(xiào) 選賢與能(jǔ) 講信修睦(mù) 鰥寡(guān) 男有分(fèn)4.文言積累通假字 學學半:同“敩”,教導。選賢與能:同“舉”。矜寡孤獨:同“鰥”,老而無妻。古今異義 不知其旨也(古義:味美。 今義:意義)然后能自反也(古義:反思。 今義:顛倒的,方向相背的。)教然后知困(古義:困惑;今義:困難)教學相長也(古義:教與學。 今義: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大道之行也(古義: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今義:大路。)講信修睦(古義:培養。 今義:修理。)一詞多義 親:故人不獨親其親(以……為親;父母)子:不獨子其子(以……為子;子女)為:天下為公(是) 不必為己(為了)學:學學半(通假字,同“敩”,教導。) 學學半(向別人學習。)其:其此之謂乎:(表推斷或疑問。) 其善也(表贊美或肯定。)詞類活用 故人不獨親其親:名詞意動用法,以……為親。不獨子其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子。 特殊句式 判斷句:大道之行也。貨惡其棄于地也。力惡其不出于身也。5.文章主旨《雖有嘉肴》運用類比的手法引出要闡述的觀點,指出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即“教學相長”,告訴了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大道之行也》通過對理想社會特征的描述闡明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理想社會的向往之情,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考點梳理】1.文學常識填空。《雖有佳肴》和《大道之行也》選自___________,戰國至秦漢間___________論著的匯編,相傳是西漢經學家戴圣編纂的。2.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1)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 (2)雖有至道:___________(3)不知其善也:___________ (4)教然后知困:___________(5)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___ (6)學學半:___________(7)選賢與能: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講信修睦:___________(9)選賢與能:___________ (10)不獨親其親:___________ ___________(11)不獨子其子: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2)男有分:___________(13)女有歸:___________ (14)盜竊亂賊而不作:___________(15)矜、寡、孤、獨、廢疾者: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3.理解性默寫。(1)《雖有佳肴》中說明好道理在于學習認知的語句是:_______ ____(2)《雖有佳肴》中強調重在實踐,實踐出真知的句子是:______ __ _ __(3)強調躬身自省,奮發圖強的語句是:________ ___(4)《大道之行也》中總括全文的綱領句是:______ _____(5)《大道之行也》中作者所描繪的大同社會的景象是:______ ___ __4.翻譯句子。(1)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_____ ______(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______ _____(3)故曰:教學相長也。_______ ____(4)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_______ ____(5)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_____ ______(6)男有分,女有歸。_____ ______(7)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______ _____(8)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____ _______5.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擇其善者而從之 B.弗食,不知其旨也C.其此之謂乎 D.弗學,不知其善也6.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古義。(1)雖有嘉肴 古義:___________ 今義:雖然(2)不知其旨也 古義:___________ 今義:主旨(3)教學相長 古義:___________ 今義:教書7.指出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現象。(1)不獨親其親親:___ ___ _____(2)不獨子其子 子:_______ ____8.下列句子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A.故人/不獨親其親 B.貨/惡其棄于地也C.是故/謀閉而不興 D.是謂/大同9. 根據課文內容填空。《雖有佳肴》運用了類比的寫作手法,引出了闡述的論點___________;《大道之行也》首先對大同社會的綱領進行說明,接著具體闡述_____ 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會的美好。23 《馬說》【知識清單】1.原文+譯文【原文】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參考大意】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辱沒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2.作者簡介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3.文學常識“說”是“談談”的意思,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裁。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視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4.讀準字音祗(zhǐ) 駢死(pián) 槽櫪 (lì) 外見(xiàn)5.文言積累通假字 才美不外見: 同“現”,顯現、表現。食之不能盡其材:同“飼”,飼養。古今異義 之:雖有千里之能:的。 馬之千里者:結構助詞,定語后置標志,無實義。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音節助詞,不譯。 食之不能盡其才: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能:雖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詞活用動詞,用鞭子打。 執策而臨之:馬鞭。而: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連詞,表轉折,但是。 執策而臨之:連詞,表修飾。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連詞,表承接。食:一食或盡粟一石:吃,動詞。 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 喂養,動詞。雖:故雖有名馬:即使。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詞,代“千里馬”。 食之不能盡其材:代詞,代千里馬的。 其真無馬邪:難道,表反問,加強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表推測,“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代驅趕千里馬的。以:不以千里稱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盡:一食或盡粟一石:吃盡。食之不能盡其材:竭盡。一詞多義 策:執策而臨之(鞭子)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食:一食或盡粟一石(吃)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飼”,喂。)能:雖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盡:一食或盡粟一石(動詞,吃完)食之不能盡其材(動詞,竭盡)詞類活用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形容詞用作動詞,辱沒)一食或盡粟一石(形容詞用作動詞,吃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數量詞用作動詞,日行千里)食之不能盡其材(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盡)特殊句式 倒裝句:馬之千里者。(定語后置,千里馬。)盡粟一石。(定語后置,盡一石食。)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狀語后置)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語)執策而臨之。(省略主語)判斷句:其真不知馬也。6.文章主旨文章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全文寄托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考點梳理】1.文學常識填空。韓愈,字____,_____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_______,謚號“文”,又稱__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2.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_________ ________ (2)駢死于槽櫪之間:________ ________(3)一食或盡粟一石: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食馬者:___________(5)才美不外見:___________ (6)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___________(7)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 (8)食之不能盡其材:___________(9)執策而臨之:___________ (10)其真無馬邪:___________3.理解性默寫。(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3)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5)描寫千里馬悲慘遭遇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譯句子。(1)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_________ __(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_____ ______(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 ______(4)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 _______(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 ____(6)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_____ ______(7)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_____ ______5.“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比喻了什么樣的人?_____ ______6. 本文揭示了當時一種怎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政治主張?_____ ______7. 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_____ ______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文言文專題復習(八下)學案 解析版-【2024名師導航】中考語文一輪總復習.doc 文言文專題復習(八下)學案【2024名師導航】中考語文一輪總復習 .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