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文言文專題復習(九下)學案(原卷版+解析版)-【2024名師導航】中考語文一輪總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文言文專題復習(九下)學案(原卷版+解析版)-【2024名師導航】中考語文一輪總復習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文言文專題復習(九下)學案
目錄:
9 魚我所欲也
10 唐雎不辱使命
11 送東陽馬生序
20 曹劌論戰
21 鄒忌諷齊王納諫
22 陳涉世家
23 出師表
9 《魚我所欲也》
【知識清單】
1.原文+譯文
【原文】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參考大意】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現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讓所認識窮困貧乏的人感激他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2.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善于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遏~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3.讀準字音
惡(wù) 簞(dān) 羹(gēng) 蹴(cù)
4.文言積累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同“辨”,辨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①同“德”,感恩,感激。②同“歟”,語氣詞。
古今異義 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古義:能夠用來。 今義:能夠。)非獨賢者有是心也(古義:這種。 今義:判斷動詞,是。)一豆羹(古義:古代盛食物的一種容器。 今義:豆子。)萬鐘于我何加焉(古義:古代的一種量器。 今義:計時的器具或中空的響器。)萬鐘于我何加焉(古義:益處。 今義: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目合在一起。)
一詞多義 為:為宮室之美(為了,介詞) 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做,動詞)得:故不為茍得也(取得)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德”,感恩、感激)與: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歟”,語氣詞) 呼爾而與之(給予)
詞類活用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特殊句式 判斷句:魚,我所欲也。(“也”表判斷)
5.文章主旨
本文以“魚”和“熊掌”為喻,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取義”的觀點,并進一步指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義”上有虧的人不過是喪失了他們的“本心”罷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會面臨著許多重要的抉擇,我們應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
【考點梳理】
1.解釋下列加點詞。
(1)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____
(4)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_ (6)賢者能勿喪耳:____________
(7)蹴爾而與之:_______ ____ (8)乞人不屑也:___________________
(9)失其本心:____________ (10)故不為茍得也:____________
(11)所惡有甚于死者:____________ (12)妻妾之奉:____________
(13)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 (14)生,亦我所欲也:____________
(15)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____________ (16)非獨賢者有是心也:___________
(17)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同“____”, _________。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____,同“____”, _________。
(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____,同“____”, _________。
____,同“____”, _________。
3.解釋下列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1)而: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
②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____________
(2)于: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_
②萬鐘于我何加焉:____________
(3)與:①呼爾而與之:____________
②所識窮乏者得我與:____________
(4)為:①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____________
②今為宮室之美為之:____________
③鄉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
(5)之:①呼爾而與之:____________
②今為宮室之美為之:____________
4.翻譯句子。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的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選自《孟子·告子上》)
【乙】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勢不可為,集諸將而語之曰:“吾誓與城為殉,然倉皇中不可落于敵人之手以死,誰為我臨期成此大節者?”副將軍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當以同姓為吾后。吾上書太夫人,譜汝諸孫中?!?br/>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諸將果爭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執刃,遂為諸將所擁而行。至小東門,大兵如林而至,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閣部也。”被執至南門。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勸之。忠烈大罵而死。初,忠烈遺言:“我死當葬梅花嶺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選自《梅花嶺記》,有刪改)
【注】①史忠烈公:明代督相史可法。忠烈,是他的謚號。因曾擔任內閣大學士,故自稱“閣部”。
(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憂慮,擔心
B.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同“德”,感恩、感激
C.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
D.被執至南門 執:押解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鄉為身死而不受 汝當以同姓為吾后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乃取一葫蘆置于地
C.舍生而取義者也 遂為諸將所擁而行
D.蹴爾而與之 諸將果爭前抱持之
(3)下列對文本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甲文注重推理,邏輯嚴密。開篇通過類比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從正反兩方面有力地論證了中心論點。
B.乙文記述了江都城被攻陷后,和碩豫親王勸史可法投降,史可法大罵而死,他的部將遵照他的遺言將他葬在梅花嶺上。
C.甲文孟子善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進行說理,使抽象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乙文飽含深情地敘述了史可法的悲壯事跡,極具感染力。
D.甲文孟子認為“正義”“大義”比生命重要,能給予人不茍且偷生、不避禍患的勇氣;乙文史可法用行動捍衛了他心中的“大義”。
10 《唐雎不辱使命》
【知識清單】
1.原文+譯文
【原文】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碧砌略唬骸按擞狗蛑玻鞘恐病7驅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蓖Χ?。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br/>【參考大意】秦王派人對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說:“我打算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以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實在是善事;雖然如此,但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衛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后(很)不高興。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為什么?況且秦國使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來,就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F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這不是看不起我嗎?”唐雎回答說:“不,并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封地所以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這僅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的情景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鼻赝跽f:“天子發怒(的時候),會倒下數百萬人的尸體,鮮血流淌數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百姓發怒嗎?”秦王說:百姓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碧砌抡f:“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連同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么就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百姓(將要)穿喪服,現在就是這個時候。”拔劍出鞘立起。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來,就是因為有先生您在?。 ?br/>2.作者簡介
本文選自《戰國策》?!稇饑摺肥俏鳚h劉向根據戰國時期史料整理編輯的,共33篇,分國編次。
3.讀準字音
怫然(fú) 唐雎(jū) 徒跣(xiǎn) 以頭搶地(qiāng) 王僚(liáo) 韓傀(guī)
要離(yāo) 休祲(jìn) 縞素(gǎo)
4.文言積累
通假字 秦王不說(同“悅”,喜悅,高興。)故不錯意也(同“措”,安放。)輕寡人與(同“歟”,疑問語氣助詞。)倉鷹擊于殿上(同“蒼”,青色。)
一詞多義 徒:免冠徒跣(裸露)徒以有先生也(僅僅,只是) 使: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夫: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發語詞,無實義)怒:此庸夫之怒也(生氣,發怒)懷怒未發(憤怒)
古今異義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義:交換;今義:容易。)大王加惠(古義:施予;今義:增加。)雖然,受地于先王(古義:雖然如此;今義: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常與“但是”連用。)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義:于是;今義:因為。)非若是也(古義:這樣,如此;今義:對,正確。)豈直五百里哉(古義:只,只是;今義:成直線的。)以頭搶地耳(古義:撞;今義:搶奪。) 休祲降于天(古義:吉祥;今義:休息。) 長跪而謝之曰(古義:一種坐姿;今義:雙膝著地。)(古義:道歉;今義:感謝。) 徒以有先生也(古義:僅僅,只是;今義:徒弟。)
詞類活用 請廣于君(形容詞作動詞,增廣,擴充)輕寡人與(形容詞作動詞,輕視)伏尸百萬,流血千里(使動用法,使……伏,使……流)天下縞素(名詞作動詞,穿白色喪服)亦免冠徒跣(使動用法,使……免,使……徒)與臣而將四矣(數詞做動詞,變成四個人)
特殊句式 判斷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也”表判斷)倒裝句: 受地于先王(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于先王受地”。)請廣于君(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請于君廣”。)
5.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對唐雎受命出使秦國的故事的記敘,表現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英雄氣概,同時也揭露了秦王的蠻橫狡詐、欺軟怕硬、色厲內荏的本質。
【考點梳理】
1.下列語句朗讀停頓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D.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雖然,受地于先王(雖然這樣) B.秦王不說(高興)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者) D.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道歉)
3.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故不錯意也 錯意:在意。錯,同“措”
B.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兇的征兆
C.天下縞素 縞素:白色的絲織品
D.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謝:道歉
4.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______,同“______”,_________。
(2)要離之刺慶忌,倉鷹擊于殿上:______,同“______”, _________。
(3)輕寡人與:______,同“______”, _________。
5.解釋下列加點詞。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____ (2)大王加惠:_________
(3)請廣于君:_________ (4)豈直五百里哉:_________
(5)秦王怫然怒:_________ (6)免冠徒跣:_________ _________
(7)以頭搶地:_________ (8)休祲降于天:_________ _________
(9)若士必怒:_________ (10)天下縞素:_________
(11)寡人諭矣:_________ (12)徒以有先生也:_________
6.翻譯句子。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簡要評述秦王、唐雎各是什么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本文通過人物語言來塑造人物形象,請選取一例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送東陽馬生序》
【知識清單】
1.原文+譯文
【原文】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ɡuān),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duō),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sì)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yìng)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xiù),燁(yè)然若神人;余則缊(yùn)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mào)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wèi),無凍餒(něi)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yè)余,撰長書以為贄(zhì),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
【參考大意】我小時候就愛好讀書。家里窮,沒有辦法得到書來看,就經常向有藏書的人家去借,親手用筆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按期歸還。天氣特別冷的時候,硯池里的墨水結成堅冰,手指(凍得)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錄書。抄寫完畢,跑著把書送還,不敢稍稍超過約定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又憂慮沒有與學問淵博的老師、名人交往,曾經快步走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拿著經書向同鄉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道德聲望高,向他求教的學生擠滿了屋子,他從不把言辭和臉色略變得溫和一些。我站在旁邊侍候著,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下身子,側著耳朵來請教;有時遇到他訓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多說一句辯解的話;等待他高興了,就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終于能夠有所收獲。
當我從師求學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隆冬季節,刮著猛烈的寒風,大雪幾尺深,腳上的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卻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動彈,旅舍中的仆役拿了熱水來洗濯,用被子給我蓋上,很久才暖過來。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給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絲綢衣服,戴著紅纓裝飾成的綴著珠寶的帽子,在腰間佩戴白玉環,左邊佩著刀,右邊掛著香袋,光彩鮮明的樣子像神仙一樣;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生活在他們當中,毫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內心有值得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學時的勤奮和艱苦大概就是這樣?,F在我雖然年老,沒有什么成就,猶且有幸參與到君子行列里(做了官),并且承蒙皇上的恩寵光耀,跟隨公卿大人后面,每天在皇帝座位旁邊侍奉,準備接受詢問,四海之內也錯誤地稱說我的姓名,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現在太學生們在太學里學習,朝廷每天按時供給糧食,父母每年給予(他們)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受凍、饑餓的憂慮了;坐在高大寬敞的房子里面誦讀詩書,也沒有奔走的勞累了;有司業、博士做他們的老師,沒有去詢問而不告訴、去請教而得不到指導的情況了;凡是應該有的書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像我那樣親手抄寫,向別人借來才能看到。如果他們的學業還有不精通,品德還有沒養成的,不是天資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樣專一罷了,哪里是別人的過失呢?
東陽縣的書生馬君則,在太學里讀書已經兩年了,同輩人十分稱贊他的賢能。我退休后進京朝見皇帝,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來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言辭非常流暢通達。同他議論辯駁,言辭謙和,臉色平易。自己述說少年時用心學習十分勤奮,這可以說是善于學習的了。他將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我把過去求學的艱苦告訴了他。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是我的本意啊;詆毀我夸耀自己的際遇好(指得到皇帝的賞識重用)而在同鄉面前顯示驕傲,難道是理解我嗎?
2.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屬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學家。
3.文學常識
序,文體名,有書序和贈序兩種,一般用以陳述創作主旨、創作經過等。本文是一篇贈序。
4.讀準字音
硯冰(yàn) 加冠(ɡuān) 叱咄(duō) 俟(sì) 負篋(qiè) 曳屣(xǐ)
皸(jūn)裂 媵(yìng)人 容臭(xiù) 燁(yè)然 缊(yùn)袍 耄(mào)老
廩(lǐn)稍 遺(wèi) 餒(něi) 謁(yè) 贄(zhì)
5.文言積累
通假字 四支僵勁不能動:同“肢”,肢體。同舍生皆被綺繡:同“披”,穿著。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同“辯”,辯駁。
古今異義 走送之(古義:跑。 今義:行走,走路。)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古義:借。 今義:虛偽的;不真實的。)窮冬烈風(古義:極。 今義:生活貧困,缺少錢財(跟“富”相對)。)媵人持湯沃灌(古義:熱水。 今義: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日再食(古義:兩次。 今義:表示又一次,繼續。)右備容臭(古義:香氣。 今義:(氣味)難聞(跟“香”相對。)
一詞多義 至:色愈恭,禮愈至(形容詞,周到)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動詞,到)色:未嘗稍降辭色(臉色)或遇其叱咄,色愈恭(表情)慕:益慕圣賢之道(仰慕)略無慕艷意(羨慕)備:左佩刀,右備容臭(掛著)日侍坐備顧問(準備)從: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向)當余之從師也(跟從,跟隨)若:燁然若神人(如同,像)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如)奉: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供給) 奉命于危難之間(承受,接受)
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名詞用作動詞,在腰間佩戴。手自筆錄:名詞作狀語,親手;用筆。主人日再食:名詞作狀語,每天。無鮮肥滋味之享:形容詞用作名詞,新鮮肥美的食物。
特殊句式 倒裝句:弗之怠。(賓語前置)每假借于藏書之家。(狀語后置 )省略句:以是人多以書假(于)余。余則缊袍敝衣處(于)其間。撰長書以(之)為摯。
6.文章主旨
本文作者通過寫年輕時求學的艱辛和刻苦學習的經歷,以此勉勵馬生珍惜現有的優越學習條件,勤奮學習,德業雙修,有所成就。意在強調:要想學業有成,必須克服種種困難,抵制各種享樂和物質誘惑,勤勤懇懇,專心致志。
【考點梳理】
1.文學常識填空。
宋濂,字_______,號_______,______ _文學家。
2.解釋下列加點詞。
(1)余幼時即嗜學:_______ _______ (2)無從致書以觀:_______ _______
(3)每假借于藏書之家:_______ (4)弗之怠 :_______ _______
(5)不敢稍逾約:_______ _______ (6)以是人多以書假余:_______
(7)益慕圣賢之道:_______ (8)嘗趨百里外:_______ _______
(9)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
(10)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_______ (11)門人弟子填其室:_______
(12)未嘗稍降辭色:_______ (13)援疑質理:_______ _______
(14)俯身傾耳以請:_______ _______ (15)或遇其叱咄:_______ _______ 
(16)俟其欣悅:_______ _______ (17)卒獲有所聞:_______
(18)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_______ _______ (19)窮冬烈風:_______
(20)至舍:_______ (21)媵人持湯沃灌:_______
(22)以衾擁覆:_______ (23)寓逆旅:_______
(24)戴朱纓寶飾之帽:_______ (25)燁然若神人:_______
(26)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_______ _______ (27)猶幸預君子之列:_______
(28)綴公卿之后:_______ (29)父母歲有裘葛之遺:____________
(30)無凍餒之患矣:_______ (31)生以鄉人子謁余: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四支僵勁不能動:____,同“____”, 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綺繡:____,同“____”, _______。
(3)與之論辨:____,同“____”, 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特殊用法。
(1)腰白玉之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自筆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人日再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無鮮肥滋味之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釋下列加點的虛詞的意思。
(1)以 ①無從致書以觀:____________
②計日以還:____________
③以是人多以書假余:____________
④以衾擁覆:____________
(2)之 ①手指不可屈伸,弗之?。篲___________
②當余之從師也:____________
③無鮮肥滋味之享:____________
(3)而 ①足膚皸裂而不知:____________
②久而乃和:____________
5. 下列加點的詞意思完全相同一項是( )
A.既加冠 宋既成列
B.益慕圣賢之道 至于斟酌損益
C.足膚皸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D.卒獲有所聞 士卒不盡飲
6.翻譯句子。
(1)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文中宋濂的求學經歷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閱讀下面的兩段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硯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節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乙)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①),輒(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選自《 宋明臣言行錄))
【注】① 昏?。夯璩晾Ь?。② 輒:就。③ 沃:澆。文中有“洗”之意。④ 重:兼有兩種(事物)。
(1)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的詞語。
①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__________ ③ 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__________
② 錄畢,走送之:__________ ④ 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__________
(2)甲乙語段中的人物幼年時人生經歷有哪兩個主要共同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曹劌論戰》
【知識清單】
1.原文+譯文
【原文】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幢?,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神弗福也?!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梢砸粦?。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br/>【參考大意】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劌回答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濒斍f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誠心(合理裁決)?!辈軇セ卮鹫f:“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梢裕☉{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br/>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還不行?!钡鹊烬R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饼R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闭f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庇谑亲窊酏R軍。
打了勝仗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br/>2.文學常識
《左轉》即《春秋左氏傳》,又稱《左氏春秋》,儒家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和文學名著。舊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
3.讀準字音
曹劌(guì) 又何間焉(jiàn) 犧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轍(zhé) 靡(mǐ)
4.文言積累
古今異義 又何間焉 (古義:參與 今義:隔開不連接) 小大之獄 (古義:案件 今義:監獄 ) 弗敢加也 (古義:虛報夸大 今義:增加)必以信(古義:言語真實 今義:誠信) 犧牲玉帛 (古義:祭祀用的牛、羊、豬等 今義:為正義獻出生命 )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古義:目光短淺 今義:語言、品行惡劣,不道德 ( http: / / word / mediaback / 10153.htm" \t "_blank ))可以一戰 (古義:可以憑借 今義:能,行) 再而衰(古義:第二次。 今義:事情進行重復,再一次) 必以情(古義:實情 今義:感情)忠之屬也(古義: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義:忠誠、忠心) 忠之屬也 (古義:類 今義:同一家族的人)衣食所安(古義:養 今義:安穩) 弗敢專也(古義:個人專有 今義:獨自掌握或占有)神弗福也(古義:賜福,保佑 今義:幸運)齊師伐我 (古義:討伐 今義:砍) 雖不能察(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一詞多義 故: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故逐之:所以 從:民弗從:聽 戰則請從:跟隨 其: 其鄉人曰:代他的,這里指曹劌   吾視其轍亂:他們,指齊軍 以:何以戰:憑借   必以信:按照  請:曹劌請見:請求  戰則請從:請允許我  之: 小大之獄:助詞,的   公與之乘:代詞,代曹劌 
詞類活用 神弗福也: 名詞用為動詞。賜福,保佑。 公將鼓之: 名詞用為動詞。 擊鼓。忠之屬也: 形容詞用作名詞,盡力做好份內的事。公與之乘: 名詞作動詞,乘戰車,坐戰車。 下視其轍 :名詞作狀語,下車?!?齊師敗績:名詞用作動詞,失敗。
特殊句式 判斷句:夫戰,勇氣也。(“也”,表判斷語氣。) 倒裝句:賓語前置: 何以戰?(正常語序應為“以何戰?") 狀語后置: 戰于長勺。(正常語序應為“于長勺戰"。)
5.文章主旨
本文記敘了曹劌與魯莊公有關齊魯戰爭問題的對話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闡明了作戰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時機才能取勝的道理,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
【考點梳理】
1.文學常識填空。
《左轉》又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和文學名著。舊傳為春秋時期_________所作。
2.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1)齊師伐我:___________ (2)肉食者謀之:___________
(3)又何間焉:___________ (4)肉食者鄙:___________
(5)何以戰:___________ (6)衣食所安,弗敢專也:___________ ___________
(7)對曰:___________ (8)小惠未遍:___________
(8)弗敢加:___________ (9)必以信:___________
(10)小信未孚:___________ (11)神弗福也:___________
(12)小大之獄:___________ (13)雖不能察:___________
(14)必以情:___________ (15)忠之屬也: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6)戰則請從:___________ (17)公將鼓之:___________
(18)齊師敗績:___________ (19)公將馳之:___________
(20)既克:___________ (21)一鼓作氣:___________
(22)再而衰:___________ (23)三而竭:___________
(24)彼竭我盈:___________ (25)難測也:___________
(26)懼有伏焉:___________ (27)望其旗靡:___________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體會其古今意義的不同。
(1)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
(2)忠之屬也??梢砸粦稹?br/>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表示許可。
(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表示又一次。
4.下列句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肉食者謀之 陛下亦宜自謀
B.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C.問:“何以戰? 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間
D.一鼓作氣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5.選出虛詞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 )
A.乃入見 間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B.可以一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戰于長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軾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6.翻譯句子。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夫大國,難測也,具有伏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原文填空。
(1)曹劌“請見”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劌認為此次作戰的先決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劌讓魯軍追逐齊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閱讀課文,梳理故事情節,仿照示例,完成示意圖。
請見 ______ 參戰 ______
9.請分析曹劌的形象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鄒忌諷齊王納諫》
【知識清單】
1.原文+譯文
【原文】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泵魅招旃珌?,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br/>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蹦讼铝睿骸叭撼祭裘衲苊娲坦讶酥^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參考大意】鄒忌身長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艷美麗。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美麗呢?”他的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齊國的最美的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問他的小妾說:“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麗?”妾說: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和他坐著談話,鄒忌問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麗?”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麗啊?!庇诌^了一天,徐公前來拜訪,(鄒忌)仔細地端詳他,自己覺得不如他美麗;看著鏡子里的自己,更是覺得自己與徐公相差甚遠。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時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我的小妾認為我美,是懼怕我;客人贊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br/>于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麗。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姬妾及身邊的近臣,沒有一個不偏愛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一個不懼怕大王的,國內的百姓,沒有不對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嚴重了!”
齊威王說:“說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批評我的過錯的,可得上等獎賞;能夠上書勸諫我的,得中等獎賞;能夠在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并能傳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獎賞?!闭顒傄幌逻_,許多大臣都來進獻諫言,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熱鬧;幾個月以后,還不時地有人進諫;一年以后,即使想進言,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齊王)。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戰勝了敵國。
2.文學常識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約12萬字。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國,記事約二百四十年。
3.讀準字音
昳(yì)麗 期(jī)年 間(jiàn)進 謗(bàng)譏
4.文言積累
通假字 徐公來,孰視之:同“熟”,仔細。
一詞多義 之:齊國之美麗者也(的)吾妻之美我者(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孰視之(代詞,指徐公)暮寢而思之(代指這件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由此觀之(代詞,指這件事)臣之妻私臣(的)王之蔽甚矣(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的)燕,趙,韓,魏聞之(代詞,指上文所說的事)于:欲有求于我也(向)能謗譏于市朝(在)皆以美于徐公(比)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此所謂戰勝于朝廷(在)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到)朝: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朝拜)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廷)朝服衣冠(zhāo,早晨)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與……相比怎么樣,表示比較)吾與城北徐公孰美?(誰,代詞)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通“熟”,仔細)
古今異義 鄒忌諷齊王納諫(古義:規勸 今義:諷刺)窺鏡而自視(古義:照,看 今義:偷看)明日,徐公來(古義:第二天 今義:明天)今齊地方千里(古義:土地方圓 今義:地點)能面刺寡人之過(古義:批評 今義:用尖的物體進入或穿過)臣之妻私臣(古義:偏愛 今義:自私)宮婦左右莫不私王(古義:身邊大臣 今義:方位名詞)
詞類活用 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美)臣之妻私臣(形容詞用作動詞,偏愛)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名詞作狀語,當面)聞寡人之耳者(使動用法,使……聽到)朝服衣冠(名詞用作動詞,穿戴)
特殊句式 判斷句: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也表示判斷)省略句:皆以(我)美于徐公。與(之)坐談。倒裝句:欲有求于我也。(狀語后置)皆以美于徐公。(狀語后置)能謗譏于市朝。(狀語后置)皆朝于齊。(狀語后置)此所謂戰勝于朝廷。(狀語后置)忌不自信。(賓語前置)
5.文章主旨
本文生動地記敘了鄒忌諷齊王納諫,使齊王廣開言路的故事,說明了國君必須廣泛采納個方面的批評建議,興利除弊,才可以興國的道理。同時也告訴人們:不要為一些表面現象所蒙蔽,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少犯或不犯錯誤。
【考點梳理】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修八尺有余:__________ (2)形貌昳麗:__________
(3)朝服衣冠:__________ (4)窺鏡:__________
(5)我孰與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 (6)旦日:__________
(7)明日:__________ (8)孰視之:__________
(9)私我也:__________ (10)王之蔽甚矣:__________
(11)聞寡人之耳者:__________ (12)時時而間進:__________
(13)期年之后:__________ (14)皆朝于齊:__________
2.下列句子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鄒忌/修八尺/有余 B.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C.王之蔽/甚矣 D.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3.下列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朝服衣冠,窺鏡(察看) B.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偏愛)
C.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偶爾)
4.翻譯句子。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齊王納諫之后取得了哪些成效?簡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往今來,君王、領導肯于從諫如流的并不多見,為什們齊威王能夠做到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后面問題。
【甲】王曰:“善?!蹦讼铝睿骸叭撼祭裘衲苊娲坦讶酥^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
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绷畛跸拢撼歼M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選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①,偶語②者棄市③。吾與諸候約,先入關者王之。
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
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⑤,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
(選自《入關告諭》)
【注釋】①族;滅族。②偶語:兩個人在一起談論。③棄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變、安頓不動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陽東。
(1)選出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項( )
A.上書諫寡人者 誹謗者族
B.諸吏人皆案堵如故 公問其故
C.門庭若市 燁然若神人
D.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 水落而石出者
(2)將選文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為 父 老 除 害 非 有 所 侵 暴 無 恐!
(4)【甲】文中齊威王給群臣吏民下達命令,【乙】文中劉邦入關前給百姓寫告諭,他們這樣做各有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陳涉世家》
【知識清單】
1.原文+譯文
【原文】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眳菑V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并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蹦嗽p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铚、酂、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杰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标惿婺肆橥?,號為張楚。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參考大意】陳勝是,陽城人,字涉。吳廣是,陽夏人,字叔。陳涉年輕時,曾同別人一起被雇傭給人耕地,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嘆息了許久,說:“如果有誰富貴了,不要忘記大家呀。一起耕作的同伴笑著回答說:“你一個受雇耕作的人,哪來的富貴呢?”陳勝長嘆一聲說:“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鴻鵠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發貧苦人民去駐守漁陽,九百人駐扎在大澤鄉。陳勝、吳廣都被編入謫戍的隊伍里面,擔任屯長。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誤期。誤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應當斬首。陳勝、吳廣于是商量說:“現在即使逃跑(被抓回來)也是死,發動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可以嗎?”陳勝說:“天下百姓受秦朝統治、逼迫已經很久了。我聽說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兒子,不應立為皇帝,應立的是公子扶蘇。扶蘇因為屢次勸諫,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現在有人聽說他沒什么罪,秦二世卻殺了他。老百姓大都聽說他很賢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項燕是楚國的將領,曾多次立下戰功,又愛護士兵,楚國人都很愛戴他。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逃跑了?,F在如果把我們的人假稱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作為天下首發,應當會有很多響應的人。”吳廣認為他講得對。于是二人就去占卜(來預測吉兇)。占卜的人了解了他們的意圖,說:“你們的大事都能成功,可以建立功業,然而你們把事情向鬼神卜問過嗎?”陳勝、吳廣很高興,考慮卜鬼的事情,說:“這是教我們利用鬼神來威服眾人罷了。”于是就用丹砂在綢子上寫下:陳勝為王?!狈旁趧e人所捕的魚的肚子里。士兵們買魚回來烹食,發現魚肚子里面的帛書,本來已經對這事感到奇怪了。陳勝又暗地里派吳廣到駐地旁邊叢林里的神廟中,在夜間提著燈籠,作狐貍嗥叫的凄厲的聲音大喊:“大楚將興,陳勝為王?!笔勘鴤冋贵@恐不安。第二天,士兵們中間議論紛紛,只是指指點點,互相以目示意看著陳勝。
吳廣向來愛護士兵,士兵大多愿意聽(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將尉喝醉了,吳廣故意多次說想要逃跑,使將尉惱怒,讓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們。將尉果真用竹板打吳廣。將尉拔劍出鞘想殺吳廣,吳廣跳起來,奪過利劍殺了將尉。陳勝幫助他,一起殺了兩個將尉。(于是陳勝)召集并號令部屬的人說:“你們諸位遇上大雨,都已誤了期限,誤期是要殺頭的。假使僅能免于斬刑,可是去守衛邊塞死掉的本來也會有十分之六七。況且壯士不死便罷了,要死就該成就偉大的名聲啊,王侯將相難道有天生的貴種么?”部屬的人都說:“愿意聽從您的號令?!庇谑蔷图俜Q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順從人民的愿望。個個露出右臂(作為起義的標志),號稱大楚。用土筑成高臺并在臺上宣誓,用(兩個)將尉的頭祭天。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任都尉。他們攻打大澤鄉,收編大澤鄉的義軍之后攻打蘄縣。攻下蘄以后,就派符離人葛嬰率軍攻占蘄縣以東的地方。陳勝則攻打铚、酂、苦柘、譙都攻占下來。行軍中沿路收納兵員,等到到達陳縣,已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士兵好幾萬。攻陳縣時,那里的郡守和縣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帶兵在城門洞里同起義軍作戰。(守丞)不能取勝,兵敗身死,起義軍才進城占領了陳縣。過了幾天,陳勝下令召集、當地管教化的鄉官和才能出眾的鄉紳一起來集會議事?!皩④娔H身披著戰甲,拿著銳利的武器,討伐誅滅殘暴無道的秦王朝,恢復建立楚國的江山,按照功勞應當稱王?!标悇儆谑潜粨砹橥?,定國號叫張楚。在這時,各郡縣被秦朝官吏壓榨迫害的百姓,都起來懲罰當地郡縣長官,殺死他們來響應陳勝(的號召)。
2.文學常識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約前87年),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3.讀準字音
陽夏(jiǎ) 皆次當行(háng) 以數(shuò)諫故 上使外將(jiàng)兵
陳勝王(wàng) 置人所罾(zēng)魚腹中 間(jiàn)令 忿恚(fèn huì)
笞(chī) 寧(nìng)有種乎 蘄(qí)
4.文言積累
通假字 發閭左適戍漁陽:同“謫”,貶謫。為天下唱:同“倡”,首發。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經。將軍身被堅執銳:同“披”,穿著。卜者知其指意:同“旨”。
一詞多義 少:陳涉少時:年輕吾聞二世少子也:小等:公等遇雨:表示多數或者列舉未盡等死,死國可乎:同樣數:扶蘇以數諫故:屢次卒數萬人:幾將:項燕為楚將:大將上使外將兵:率領道:道不通:道路伐無道:道義為:為屯長:擔任為天下唱:向若為傭耕:被號為張楚:稱作為壇而盟:筑然:吳廣以為然:這樣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而次:皆次當行:編次次所旁叢祠中: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書:乃丹書帛曰:寫得魚腹中書:字條乃:乃行卜:于是,就乃入據陳:才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是故:扶蘇以數諫故:緣故廣故數言欲亡:故意會:豪杰與皆來會計事:集會會天大雨:恰逢
古今異義 嘗與人傭耕(古義:曾經 今義:嘗一嘗)茍富貴(古義:如果 今義:茍且)固以怪之矣(古義:本來 今義:堅固)夜篝火(古義:用籠罩著火 今義:名詞,在空地上用樹枝燃火)藉第令毋斬(古義:即使 今義:表示次序的開頭)豪杰與皆來會計事(古義:集會議事 今義:一種職務,管理財務的人)
詞類活用 將軍身被堅執銳:名詞作動詞,穿著 形容詞作名詞,鎧甲 形容詞作名詞,武器乃丹書帛曰:名詞作狀語,用朱砂 名詞作動詞,寫狐鳴呼曰:名詞作狀語,像狐貍一樣。法皆斬:名詞作狀語,按照法律。固以怪之矣:意動用法,認為……奇怪尉果笞廣:名詞作動詞,用竹板打忿恚尉:使動用法,使……惱怒
特殊句式 省略句:守丞死,(起義軍)乃入據陳。上使(之)外將兵。吳廣素愛人,士卒多(其)為用者。判斷句:陳勝者,陽城人也。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5.文章主旨
本文生動地記敘了陳勝起義的過程,刻畫了陳勝吳廣的英雄形象,贊揚了他們反抗暴秦專制的歷史功績。
【考點梳理】
1.文學常識填空。
司馬遷,字_______,_______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_______。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_______時期,到_______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選項加點詞意思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吳廣素愛人:樸素 B.廣故數言欲亡:死亡
C.尉果笞廣:用竹板打 D.被堅執銳:表被動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沒有指代作用的一項是( )
A.悵恨久之 B.二世殺之
C.楚人憐之 D.固以怪之矣
4.對下列古今異義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將軍身被堅執銳(身:句中作“身體”講。)
B.卒中往往語(往往:處處。)
C.今亡亦死(亡:逃跑,與“亡羊補牢”中的“亡”意義一致。)
D.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間:暗地里。)
5.下列各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是( )
A.上使外將兵 B.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C.置人所罾魚腹中 D.尉果笞廣
6.下面對文章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陳勝用“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表明自己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
B.“天下苦秦久矣”說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殘暴統治,處處積蓄著反抗的力量。
C.陳勝打出扶蘇、項燕的旗號,寄托了對二人的懷念,并立志替二人報仇。
D.陳勝、吳廣派人“置書魚腹”和“篝火狐鳴”是為起義做輿論準備。
7.解釋下列加點詞。
(1)嘗與人傭耕:__________ (2)輟耕之壟上:__________
(3)茍富貴:__________ (4)若為傭耕:__________
(5)九百人屯大澤鄉:__________ (6)皆次當行:__________
(7)會天大雨:__________ (8)度已失期:__________
(9)今亡亦死:__________ (10)等死:__________
(11)天下苦秦久矣:__________ (12)扶蘇以數諫故:__________
(13)今或聞無罪:__________ (14)楚人憐之:__________
(15)今誠以吾眾:__________ (16)念鬼:__________
(17)乃丹書帛曰:__________ (18)陳勝王:__________
(19)又間令吳廣:__________ (20)之次所旁叢祠中:__________
(21)卒中往往語:__________ (22)并殺兩尉:__________
(2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__________ (24)從民欲也:__________
(25)為壇而盟:__________ (26)蘄下:__________
(27)將兵徇蘄以東:__________ (28)比至陳:__________
(29)身被堅執銳:__________ (30)刑其長吏:__________
8.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發閭左適戍漁陽:______,同“______”, __________。
(2)為天下唱:______,同“______”, __________。
(3)固以怪之矣:______,同“______”, __________。
(4)將軍身被堅執銳:______,同“______”, __________。
(5)卜者知其指意:______,同“______”。
9.指出下列句中詞語的特殊用法。
(1)將軍身被堅執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丹書帛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法皆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固以怪之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尉果笞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忿恚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翻譯句子。
(1)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5)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理解性默寫。
(1)起義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起義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陳涉從小有遠大理想的一句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起義的導火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1)起義前,陳勝做了哪些形勢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陳勝吳廣為起義做了哪些準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樣看待陳勝吳廣他們采用迷信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陳勝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出師表》
【知識清單】
1.原文+譯文
【原文】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參考大意】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F在天下分為三國,指蜀漢國力薄弱,處境艱難。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不過宮廷里侍從護衛的官員不懈怠,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作戰的原因),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實在應該擴大圣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于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
皇宮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不應有所不同。如有作惡違法的人,或行為忠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以顯示陛下處理國事的公正嚴明,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誠實、心志忠貞純潔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事情大小,都拿來跟他商討,這樣以后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得到更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贊他很有才能,因此眾人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禁軍營中的事,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后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未嘗不嘆息而痛恨桓帝、靈帝時期的腐敗。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善良、守節不逾的大臣,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朝的復興,那么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駕來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只怕先帝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F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將領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奸邪兇惡的敵人,興復漢室的任務托付給我,返還舊都。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于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的責任。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托付給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振興圣德的建議,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采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
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么。
2. 作者簡介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
3.讀準字音
崩殂(cú) 陟(zhì) 臧否(pǐ) 費祎(yī) 遺(wèi) 裨(bì)
性行(xíng)淑均 行(háng)陣 長(zhǎng)史 猥(wěi) 駑(nú)鈍
攘(rǎng)除 咨諏(zōu)善道
4.文言積累
古今異義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古義:時候 今義:秋季)誠宜開張圣聽(古義:擴大 今義:商店等設立后開始營業)不宜異同(古義:不同 今義: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古義:痛心、遺憾 今義:極端地憎恨或悔恨)先帝不以臣卑鄙(古義: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 今義:(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由是感激(古義:感奮激發 今義:因對方的好意或幫助而感動并產生謝意)
一詞多義 行:然后施行(動詞,做,執行)性行淑均(名詞,德行,品行)必能使行(háng)陣和睦(名詞,行列,這里指軍隊)能:必能裨補闕漏(能夠)先帝稱之曰能(能干,有才能)任:受任于敗軍之際(動詞,任用,委任)則攸之、祎、允之任也(名詞,責任,職責)分:必以分人(分配,分給)今天下三分(分裂;分開)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fèn)也(職分,本分)臨: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臨近,靠近)臨表涕零(面對)所以:此先漢所以興隆也(這里表示原因)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用來……的方法)道: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路,道路)以咨諏善道(方法)興: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興盛,昌盛)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振興,復興)若無興德之言(發揚)
詞類活用 親賢臣,遠小人(形容詞用作動詞,親近;遠避,疏遠)恢弘志士之氣(形容詞用作動詞,發揚,擴展)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形容詞用作名詞,奸邪事情;忠善之事)此皆良實(形容詞用作名詞,忠良誠實的人)優劣得所(形容詞用作名詞,才能高和才能低的人)攘除奸兇(形容詞用作名詞,奸邪兇頑的人)以光先帝遺德(名詞用作動詞,發揚光大)北定中原(名詞作狀語,向北)恐托付不效(動詞用作名詞,托付的事情)
特殊句式 判斷句: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也”表判斷)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皆……”表判斷)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也”表判斷)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也”表判斷)倒裝句: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于亂世茍全性命”)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故臨崩以大事寄臣也”)省略句: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句首省略主語“陛下”)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句首省略主語“臣”)
文章主旨
本文是諸葛亮決定出師伐魏,行前給后主劉禪的表文,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劉禪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明了諸葛亮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考點梳理】
1.文學常識填空。
諸葛亮,字______,號______,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______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其散文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2.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此誠所以報先帝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B.以光先帝遺德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C.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所以動心忍性
D.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每與臣論此事
3.下列句中加點詞的“以”與“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以傷先帝之明 B.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C.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D.以塞忠諫之路也
4.列句子讀法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
A.咨臣/以當世之事       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C.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D.親/賢臣,遠/小人
5.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中道崩殂:_____________ (2)危急存亡之秋也:_____________
(3)侍衛之臣不懈于內:_____________ (4)忠志之士忘身于外:_____________
(5)蓋追先帝之殊遇:______ _____________ (6)以光先帝遺德:____________
(7)恢弘志士之氣:____________ (8)引喻失義: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陟罰臧否: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0)此皆良實:____________
(11)簡拔以遺陛下:____________ (12)愚以為宮中之事:____________
(13)悉以咨之:____________ (14)性行淑均:______ ____________
(15)行陣和睦:____________ (16)此先漢所以興隆也:____________
(17)未嘗不嘆息痛恨:____________ (18)躬耕于南陽:____________
(19)不求聞達于諸侯:____________
(20)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猥自枉屈: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2)由是感激:____________
(23)遂許先帝以驅馳:____________ (24)后值傾覆:____________
(25)夙夜憂嘆:____________ (26)恐托付不效:____________
(27)當獎率三軍:____________ (28)攘除奸兇:____________
(29)斟酌損益:____________ (30)討賊興復之效:____________
(31)以告先帝之靈:____________ (32)咨諏善道:____________
(32)臨表涕零:____________
6.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本文語言精煉傳神,有些詞語廣為流傳已經成為成語。請寫出幾個出自本文的成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諸葛亮對天下形勢進行分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諸葛亮以史實做論據,證明親賢遠佞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譯句子。
(1)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閱讀《出師表》選文,回答問題。
①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②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1)第①段文字中諸葛亮向后主提出應該___________,不應該________________ (請用原文回答)。
(2)第一段話作者分析了當時蜀漢所處的形勢,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觀條件,又指出了有利的主觀條件,并提出___________的建議。作者認為如果不這樣做的后果是_________
_______。
9. 閱讀《出師表》選文,回答問題。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1)第②段文字中,表明出師條件已具備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一句中加點的“此”指哪兩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文言文專題復習(九下)學案 解析版
目錄:
9 魚我所欲也
10 唐雎不辱使命
11 送東陽馬生序
20 曹劌論戰
21 鄒忌諷齊王納諫
22 陳涉世家
23 出師表
9 《魚我所欲也》
【知識清單】
1.原文+譯文
【原文】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參考大意】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現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讓所認識窮困貧乏的人感激他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2.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善于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遏~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3.讀準字音
惡(wù) 簞(dān) 羹(gēng) 蹴(cù)
4.文言積累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同“辨”,辨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①同“德”,感恩,感激。②同“歟”,語氣詞。
古今異義 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古義:能夠用來。 今義:能夠。)非獨賢者有是心也(古義:這種。 今義:判斷動詞,是。)一豆羹(古義:古代盛食物的一種容器。 今義:豆子。)萬鐘于我何加焉(古義:古代的一種量器。 今義:計時的器具或中空的響器。)萬鐘于我何加焉(古義:益處。 今義: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目合在一起。)
一詞多義 為:為宮室之美(為了,介詞) 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做,動詞)得:故不為茍得也(取得)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德”,感恩、感激)與: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歟”,語氣詞) 呼爾而與之(給予)
詞類活用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特殊句式 判斷句:魚,我所欲也。(“也”表判斷)
5.文章主旨
本文以“魚”和“熊掌”為喻,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取義”的觀點,并進一步指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義”上有虧的人不過是喪失了他們的“本心”罷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會面臨著許多重要的抉擇,我們應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
【考點梳理】
1.解釋下列加點詞。
(1)所欲有甚于生者:超過,勝過 (2)故患有所不辟也:禍患,災難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4)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憑借,根據 代詞,指生存的辦法
(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此,由此可見 (6)賢者能勿喪耳:喪失
(7)蹴爾而與之:踩踏 給 (8)乞人不屑也:認為不值得,表示輕視而不肯接受
(9)失其本心:本性,指人的羞惡之心 (10)故不為茍得也:所以
(11)所惡有甚于死者:討厭,憎恨 (12)妻妾之奉:侍奉
(13)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 (14)生,亦我所欲也:想要
(15)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能夠 (16)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不僅,不只是
(17)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優厚的俸祿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同“辨”,辨別。
(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同“德”,感恩,感激。
與,同“歟”,語氣詞。
3.解釋下列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1)而: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連詞,表轉折,卻
②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連詞,表承接,就
(2)于: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詞,比
②萬鐘于我何加焉:介詞,對
(3)與:①呼爾而與之:動詞,給
②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歟”,語氣詞
(4)為:①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動詞,做
②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動詞,做,接受
③鄉為身死而不受:介詞,表目的,為了
(5)之:①呼爾而與之:代詞,他,指“行道之人”
②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助詞,的
4.翻譯句子。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不僅賢人有這種心,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它)罷了。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可是有的人)見了優厚的俸祿卻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作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之心。
5. 本文的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本文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6.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選自《孟子·告子上》)
【乙】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勢不可為,集諸將而語之曰:“吾誓與城為殉,然倉皇中不可落于敵人之手以死,誰為我臨期成此大節者?”副將軍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當以同姓為吾后。吾上書太夫人,譜汝諸孫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諸將果爭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執刃,遂為諸將所擁而行。至小東門,大兵如林而至,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閣部也。”被執至南門。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勸之。忠烈大罵而死。初,忠烈遺言:“我死當葬梅花嶺上?!敝潦?,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選自《梅花嶺記》,有刪改)
【注】①史忠烈公:明代督相史可法。忠烈,是他的謚號。因曾擔任內閣大學士,故自稱“閣部”。
(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 )
A.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憂慮,擔心
B.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同“德”,感恩、感激
C. 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
D. 被執至南門 執:押解
【解析】A.禍患,災難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D )
A. 鄉為身死而不受 汝當以同姓為吾后
B. 所欲有甚于生者 乃取一葫蘆置于地
C. 舍生而取義者也 遂為諸將所擁而行
D. 蹴爾而與之 諸將果爭前抱持之
【解析】A.介詞,為了/動詞,作為;B.介詞,引出比較的對象,比/介詞,在;C.表順承,可不譯/表修飾,可不譯;D.均為代詞,都譯為“他”;故選D。
(3)下列對文本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B )
A. 甲文注重推理,邏輯嚴密。開篇通過類比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從正反兩方面有力地論證了中心論點。
B. 乙文記述了江都城被攻陷后,和碩豫親王勸史可法投降,史可法大罵而死,他的部將遵照他的遺言將他葬在梅花嶺上。
C. 甲文孟子善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進行說理,使抽象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乙文飽含深情地敘述了史可法的悲壯事跡,極具感染力。
D. 甲文孟子認為“正義”“大義”比生命重要,能給予人不茍且偷生、不避禍患的勇氣;乙文史可法用行動捍衛了他心中的“大義”。
【解析】根據【乙】文第二段結尾處“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可知,到最后未尋得史可法的尸骨,于是拿史可法衣冠代替尸骨埋葬在梅花嶺上;“他的部將遵照他的遺言將他葬在梅花嶺上”表述有誤;故選B。
10 《唐雎不辱使命》
【知識清單】
1.原文+譯文
【原文】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鼻赝踉唬骸疤熳又?,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br/>【參考大意】秦王派人對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說:“我打算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以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實在是善事;雖然如此,但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衛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后(很)不高興。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為什么?況且秦國使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來,就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這不是看不起我嗎?”唐雎回答說:“不,并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封地所以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這僅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的情景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的時候),會倒下數百萬人的尸體,鮮血流淌數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百姓發怒嗎?”秦王說:百姓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碧砌抡f:“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連同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么就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百姓(將要)穿喪服,現在就是這個時候。”拔劍出鞘立起。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來,就是因為有先生您在??!”
2.作者簡介
本文選自《戰國策》?!稇饑摺肥俏鳚h劉向根據戰國時期史料整理編輯的,共33篇,分國編次。
3.讀準字音
怫然(fú) 唐雎(jū) 徒跣(xiǎn) 以頭搶地(qiāng) 王僚(liáo) 韓傀(guī)
要離(yāo) 休祲(jìn) 縞素(gǎo)
4.文言積累
通假字 秦王不說(同“悅”,喜悅,高興。)故不錯意也(同“措”,安放。)輕寡人與(同“歟”,疑問語氣助詞。)倉鷹擊于殿上(同“蒼”,青色。)
一詞多義 徒:免冠徒跣(裸露)徒以有先生也(僅僅,只是) 使: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夫: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發語詞,無實義)怒:此庸夫之怒也(生氣,發怒)懷怒未發(憤怒)
古今異義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義:交換;今義:容易。)大王加惠(古義:施予;今義:增加。)雖然,受地于先王(古義:雖然如此;今義: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常與“但是”連用。)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義:于是;今義:因為。)非若是也(古義:這樣,如此;今義:對,正確。)豈直五百里哉(古義:只,只是;今義:成直線的。)以頭搶地耳(古義:撞;今義:搶奪。) 休祲降于天(古義:吉祥;今義:休息。) 長跪而謝之曰(古義:一種坐姿;今義:雙膝著地。)(古義:道歉;今義:感謝。) 徒以有先生也(古義:僅僅,只是;今義:徒弟。)
詞類活用 請廣于君(形容詞作動詞,增廣,擴充)輕寡人與(形容詞作動詞,輕視)伏尸百萬,流血千里(使動用法,使……伏,使……流)天下縞素(名詞作動詞,穿白色喪服)亦免冠徒跣(使動用法,使……免,使……徒)與臣而將四矣(數詞做動詞,變成四個人)
特殊句式 判斷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也”表判斷)倒裝句: 受地于先王(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于先王受地”。)請廣于君(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請于君廣”。)
5.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對唐雎受命出使秦國的故事的記敘,表現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英雄氣概,同時也揭露了秦王的蠻橫狡詐、欺軟怕硬、色厲內荏的本質。
【考點梳理】
1.下列語句朗讀停頓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D. 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
【解析】C這兩句話都是判斷句,“此庸夫/之怒也”,主語是“此”,謂語是“庸夫之怒也”,主語是“非”,謂語是“士之怒也” 。根據主謂之間應停頓的原則,這句話正確停頓應為: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 雖然,受地于先王(雖然這樣) B. 秦王不說(高興)
C.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者) D.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道歉)
【解析】C項意思是派遣。
3.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 故不錯意也 錯意:在意。錯,同“措”
B. 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兇的征兆
C. 天下縞素 縞素:白色的絲織品
D.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謝:道歉
【解析】C項中意思是穿喪服。
4.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錯,同“措”,安放。
(2)要離之刺慶忌,倉鷹擊于殿上:倉,同“蒼”,青色。
(3)輕寡人與:與,同“歟”,疑問語氣助詞。
5.解釋下列加點詞。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換 (2)大王加惠:施予恩惠
(3)請廣于君:增廣、擴充 (4)豈直五百里哉:那里只是
(5)秦王怫然怒:憤怒的樣子 (6)免冠徒跣:裸露 赤腳
(7)以頭搶地:碰,撞 (8)休祲降于天:吉祥 不祥
(9)若士必怒:一定 (10)天下縞素:穿白色喪服
(11)寡人諭矣:明白,懂得 (12)徒以有先生也:只,僅僅
6.翻譯句子。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封地所以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這僅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么就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百姓(將要)穿喪服,現在就是這個時候。
(4)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天子發怒(的時候),會倒下數百萬人的尸體,鮮血流淌數千里。
7.簡要評述秦王、唐雎各是什么樣的人。
結合文中故事情節和兩人的語言、動作等進行分析,秦王仗著自己勢力強大,唐雎來之后,他就開始質問唐雎,我客客氣氣的給你們換安陵,安陵君竟然不答應,他安陵君憑啥不答應,也不掂量掂量自己。這明顯的是仗勢欺人。但后來當他看到唐雎挺劍而起的動作后就長跪而謝,這說明秦王的外強中干。唐雎作為安陵小國的使臣,他出使秦國,擔負著非常重要的使命,但是他面對秦王,不卑不亢,當秦王質問時,他據理力爭,當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脅時,唐雎以布衣之怒來對,他為了維護安陵國的尊嚴,不惜挺劍而起,要與秦王同歸于盡。最后迫使秦王屈服,完成了使命。由此可以看出唐雎是一個唐:忠于使命,不畏強暴,敢于斗爭,有勇有謀的人。
8. 本文通過人物語言來塑造人物形象,請選取一例加以分析。
示例: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面對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著應對。先重復安陵君已經說過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進而以“雖……豈……”的措辭,強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場,同時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國土的蠻橫無理。不過,作為外交辭令,唐雎的話只說己方態度,并未直斥暴秦,義正辭嚴,有理有節。
11 《送東陽馬生序》
【知識清單】
1.原文+譯文
【原文】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ɡuān),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duō),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sì)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yìng)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xiù),燁(yè)然若神人;余則缊(yùn)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mào)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wèi),無凍餒(něi)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yè)余,撰長書以為贄(zhì),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
【參考大意】我小時候就愛好讀書。家里窮,沒有辦法得到書來看,就經常向有藏書的人家去借,親手用筆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按期歸還。天氣特別冷的時候,硯池里的墨水結成堅冰,手指(凍得)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錄書。抄寫完畢,跑著把書送還,不敢稍稍超過約定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又憂慮沒有與學問淵博的老師、名人交往,曾經快步走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拿著經書向同鄉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道德聲望高,向他求教的學生擠滿了屋子,他從不把言辭和臉色略變得溫和一些。我站在旁邊侍候著,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下身子,側著耳朵來請教;有時遇到他訓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多說一句辯解的話;等待他高興了,就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終于能夠有所收獲。
當我從師求學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隆冬季節,刮著猛烈的寒風,大雪幾尺深,腳上的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卻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動彈,旅舍中的仆役拿了熱水來洗濯,用被子給我蓋上,很久才暖過來。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給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絲綢衣服,戴著紅纓裝飾成的綴著珠寶的帽子,在腰間佩戴白玉環,左邊佩著刀,右邊掛著香袋,光彩鮮明的樣子像神仙一樣;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生活在他們當中,毫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內心有值得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學時的勤奮和艱苦大概就是這樣?,F在我雖然年老,沒有什么成就,猶且有幸參與到君子行列里(做了官),并且承蒙皇上的恩寵光耀,跟隨公卿大人后面,每天在皇帝座位旁邊侍奉,準備接受詢問,四海之內也錯誤地稱說我的姓名,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現在太學生們在太學里學習,朝廷每天按時供給糧食,父母每年給予(他們)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受凍、饑餓的憂慮了;坐在高大寬敞的房子里面誦讀詩書,也沒有奔走的勞累了;有司業、博士做他們的老師,沒有去詢問而不告訴、去請教而得不到指導的情況了;凡是應該有的書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像我那樣親手抄寫,向別人借來才能看到。如果他們的學業還有不精通,品德還有沒養成的,不是天資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樣專一罷了,哪里是別人的過失呢?
東陽縣的書生馬君則,在太學里讀書已經兩年了,同輩人十分稱贊他的賢能。我退休后進京朝見皇帝,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來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言辭非常流暢通達。同他議論辯駁,言辭謙和,臉色平易。自己述說少年時用心學習十分勤奮,這可以說是善于學習的了。他將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我把過去求學的艱苦告訴了他。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是我的本意??;詆毀我夸耀自己的際遇好(指得到皇帝的賞識重用)而在同鄉面前顯示驕傲,難道是理解我嗎?
2.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屬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學家。
3.文學常識
序,文體名,有書序和贈序兩種,一般用以陳述創作主旨、創作經過等。本文是一篇贈序。
4.讀準字音
硯冰(yàn) 加冠(ɡuān) 叱咄(duō) 俟(sì) 負篋(qiè) 曳屣(xǐ)
皸(jūn)裂 媵(yìng)人 容臭(xiù) 燁(yè)然 缊(yùn)袍 耄(mào)老
廩(lǐn)稍 遺(wèi) 餒(něi) 謁(yè) 贄(zhì)
5.文言積累
通假字 四支僵勁不能動:同“肢”,肢體。同舍生皆被綺繡:同“披”,穿著。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同“辯”,辯駁。
古今異義 走送之(古義:跑。 今義:行走,走路。)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古義:借。 今義:虛偽的;不真實的。)窮冬烈風(古義:極。 今義:生活貧困,缺少錢財(跟“富”相對)。)媵人持湯沃灌(古義:熱水。 今義: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日再食(古義:兩次。 今義:表示又一次,繼續。)右備容臭(古義:香氣。 今義:(氣味)難聞(跟“香”相對。)
一詞多義 至:色愈恭,禮愈至(形容詞,周到)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動詞,到)色:未嘗稍降辭色(臉色)或遇其叱咄,色愈恭(表情)慕:益慕圣賢之道(仰慕)略無慕艷意(羨慕)備:左佩刀,右備容臭(掛著)日侍坐備顧問(準備)從: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向)當余之從師也(跟從,跟隨)若:燁然若神人(如同,像)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如)奉: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供給) 奉命于危難之間(承受,接受)
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名詞用作動詞,在腰間佩戴。手自筆錄:名詞作狀語,親手;用筆。主人日再食:名詞作狀語,每天。無鮮肥滋味之享:形容詞用作名詞,新鮮肥美的食物。
特殊句式 倒裝句:弗之怠。(賓語前置)每假借于藏書之家。(狀語后置 )省略句:以是人多以書假(于)余。余則缊袍敝衣處(于)其間。撰長書以(之)為摯。
6.文章主旨
本文作者通過寫年輕時求學的艱辛和刻苦學習的經歷,以此勉勵馬生珍惜現有的優越學習條件,勤奮學習,德業雙修,有所成就。意在強調:要想學業有成,必須克服種種困難,抵制各種享樂和物質誘惑,勤勤懇懇,專心致志。
【考點梳理】
1.文學常識填空。
宋濂,字景濂,號潛溪,元末明初文學家。
2.解釋下列加點詞。
(1)余幼時即嗜學:我 愛好 (2)無從致書以觀:得到 看,閱讀
(3)每假借于藏書之家:借 (4)弗之怠 :不 懈怠
(5)不敢稍逾約:略微 超過約定期限 (6)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因此
(7)益慕圣賢之道:更加 (8)嘗趨百里外:曾經 快步走
(9)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擔憂、憂慮 學問淵博的老師 交往
(10)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請教 (11)門人弟子填其室:擠滿
(12)未嘗稍降辭色:言辭和臉色 (13)援疑質理:引、提出 詢問
(14)俯身傾耳以請:側著 請教 (15)或遇其叱咄:有時 訓斥,呵責 
(16)俟其欣悅:等待 高興 (17)卒獲有所聞:終于
(18)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背著 拖著 (19)窮冬烈風:深冬,隆冬
(20)至舍:客舍 (21)媵人持湯沃灌:澆
(22)以衾擁覆:被子 (23)寓逆旅:寄居
(24)戴朱纓寶飾之帽:系帽的帶子 (25)燁然若神人:光彩鮮明的樣子
(26)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亂麻 破 (27)猶幸預君子之列:參與
(28)綴公卿之后:跟隨 (29)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給予,贈送
(30)無凍餒之患矣:饑餓 (31)生以鄉人子謁余:拜見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四支僵勁不能動:支,同“肢”,肢體。
(2)同舍生皆被綺繡:被,同“披”,穿著。
(3)與之論辨:辨,同“辯”,辯駁。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特殊用法。
(1)腰白玉之環:名詞用作動詞,在腰間佩戴。
(2)手自筆錄:名詞作狀語,用筆。
(3)主人日再食:名詞作狀語,每天。
(4)無鮮肥滋味之享:形容詞用作名詞,新鮮肥美的食物。
4.解釋下列加點的虛詞的意思。
(1)以 ①無從致書以觀:連詞,表目的,可譯為“來”
②計日以還:連詞,表修飾
③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介詞,把
④以衾擁覆:介詞,用,拿
(2)之 ①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捍~,代指抄書
②當余之從師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
③無鮮肥滋味之享:助詞,的
(3)而 ①足膚皸裂而不知:連詞,表轉折,卻
②久而乃和:連詞,表承接,不譯
5. 下列加點的詞意思完全相同一項是(A)
A.既加冠 宋既成列
B.益慕圣賢之道 至于斟酌損益
C.足膚皸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D.卒獲有所聞 士卒不盡飲
【解析】B 更加/增加;C 表轉折/表順承;D 最終/士兵;A 都是“已經”的意思。故選A。
6.翻譯句子。
(1)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就經常向有藏書的人家去借,親手用筆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按期歸還。
(2)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氣特別冷的時候,硯池里的墨水結成堅冰,手指(凍得)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錄書。
(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給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可以享受。
(4)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因為內心有值得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7. 文中宋濂的求學經歷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示例:①應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學習條件,刻苦讀書;②學習必須勤奮刻苦,專心致志,不辭辛勞,才能取得好成績;③學業的精通和良好品質的形成,主要在于主觀努力,要學會以讀書為樂。
8.閱讀下面的兩段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硯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節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乙)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á伲?,輒(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選自《 宋明臣言行錄))
【注】① 昏怠:昏沉困倦。② 輒:就。③ 沃:澆。文中有“洗”之意。④ 重:兼有兩種(事物)。
(1)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的詞語。
①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 ③ 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降職遠調
② 錄畢,走送之:跑 ④ 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妻子和兒女
(2)甲乙語段中的人物幼年時人生經歷有哪兩個主要共同點?
家境貧寒;刻苦讀書。
20 《曹劌論戰》
【知識清單】
1.原文+譯文
【原文】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幢?,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ジ壹右?,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病?梢砸粦?。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參考大意】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庇谑侨氤ヒ婔斍f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辈軇セ卮鹫f:“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濒斍f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辈軇セ卮鹫f:“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濒斍f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誠心(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梢裕☉{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還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饼R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庇谑亲窊酏R軍。
打了勝仗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2.文學常識
《左轉》即《春秋左氏傳》,又稱《左氏春秋》,儒家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和文學名著。舊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
3.讀準字音
曹劌(guì) 又何間焉(jiàn) 犧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轍(zhé) 靡(mǐ)
4.文言積累
古今異義 又何間焉 (古義:參與 今義:隔開不連接) 小大之獄 (古義:案件 今義:監獄 ) 弗敢加也 (古義:虛報夸大 今義:增加)必以信(古義:言語真實 今義:誠信) 犧牲玉帛 (古義:祭祀用的牛、羊、豬等 今義:為正義獻出生命 )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古義:目光短淺 今義:語言、品行惡劣,不道德 ( http: / / word / mediaback / 10153.htm" \t "_blank ))可以一戰 (古義:可以憑借 今義:能,行) 再而衰(古義:第二次。 今義:事情進行重復,再一次) 必以情(古義:實情 今義:感情)忠之屬也(古義: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義:忠誠、忠心) 忠之屬也 (古義:類 今義:同一家族的人)衣食所安(古義:養 今義:安穩) 弗敢專也(古義:個人專有 今義:獨自掌握或占有)神弗福也(古義:賜福,保佑 今義:幸運)齊師伐我 (古義:討伐 今義:砍) 雖不能察(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一詞多義 故: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故逐之:所以 從:民弗從:聽 戰則請從:跟隨 其: 其鄉人曰:代他的,這里指曹劌   吾視其轍亂:他們,指齊軍 以:何以戰:憑借   必以信:按照  請:曹劌請見:請求  戰則請從:請允許我  之: 小大之獄:助詞,的   公與之乘:代詞,代曹劌 
詞類活用 神弗福也: 名詞用為動詞。賜福,保佑。 公將鼓之: 名詞用為動詞。 擊鼓。忠之屬也: 形容詞用作名詞,盡力做好份內的事。公與之乘: 名詞作動詞,乘戰車,坐戰車。 下視其轍 :名詞作狀語,下車。  齊師敗績:名詞用作動詞,失敗。
特殊句式 判斷句:夫戰,勇氣也。(“也”,表判斷語氣。) 倒裝句:賓語前置: 何以戰?(正常語序應為“以何戰?") 狀語后置: 戰于長勺。(正常語序應為“于長勺戰"。)
5.文章主旨
本文記敘了曹劌與魯莊公有關齊魯戰爭問題的對話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闡明了作戰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時機才能取勝的道理,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
【考點梳理】
1.文學常識填空。
《左轉》又稱《春秋左氏傳》、《左氏春秋》,儒家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和文學名著。舊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
2.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1)齊師伐我:軍隊 (2)肉食者謀之:指當權者
(3)又何間焉:參與 (4)肉食者鄙:指目光短淺
(5)何以戰:憑、靠 (6)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指安身 獨自享有
(7)對曰:回答 (8)小惠未遍:遍及,普遍
(8)弗敢加:虛夸,夸大 (9)必以信:實情
(10)小信未孚:使信服 (11)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12)小大之獄:指訴訟事件 (13)雖不能察:明察
(14)必以情:指誠心。 (15)忠之屬也:盡力做好分內的事 類
(16)戰則請從:跟隨 (17)公將鼓之:擊鼓進軍
(18)齊師敗績:大敗 (19)公將馳之:驅車追趕
(20)既克:已經 (21)一鼓作氣:鼓起
(22)再而衰:第二次 (23)三而竭:窮盡
(24)彼竭我盈:指士氣正旺盛。 (25)難測也:推測,估計
(26)懼有伏焉:埋伏 (27)望其旗靡:倒下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體會其古今意義的不同。
(1)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義:指祭祀用的牛、羊、豬等。 今義: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
(2)忠之屬也??梢砸粦? 古義:可以憑借。 今義:表示許可。
(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古義:第二次。 今義:表示又一次。
4.下列句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
A.肉食者謀之 陛下亦宜自謀
B.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C.問:“何以戰? 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D.一鼓作氣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解析】A 謀劃;B 深遠的/遠播;C 詢問/問題;D 振作/做。故選A。
5.選出虛詞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B)
A.乃入見 間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B.可以一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戰于長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軾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解析】 A 于是,就/竟然;B 憑借;C 在/對;D 連詞,表修飾/連詞,表并列
6.翻譯句子。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譯:居高位,享厚祿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
(2)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譯: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跟從你的。
(3)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譯: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要以實情判斷。
(4)夫大國,難測也,具有伏焉。
譯:齊國是大國,是難以推測(它的情況),怕有埋伏于此。
7.用原文填空。
(1)曹劌“請見”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2)曹劌認為此次作戰的先決條件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3)曹劌讓魯軍追逐齊師的原因是: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8.閱讀課文,梳理故事情節,仿照示例,完成示意圖。
請見 備戰 參戰 論戰
9.請分析曹劌的形象特點。
政治上:為國分憂,有遠見卓識,深謀遠慮;軍事上:謹慎、果斷、機敏,有卓越的指揮才能。
21 《鄒忌諷齊王納諫》
【知識清單】
1.原文+譯文
【原文】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蹦讼铝睿骸叭撼祭裘衲苊娲坦讶酥^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绷畛跸?,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參考大意】鄒忌身長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艷美麗。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美麗呢?”他的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齊國的最美的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問他的小妾說:“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麗?”妾說: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和他坐著談話,鄒忌問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麗?”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麗啊。”又過了一天,徐公前來拜訪,(鄒忌)仔細地端詳他,自己覺得不如他美麗;看著鏡子里的自己,更是覺得自己與徐公相差甚遠。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時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我的小妾認為我美,是懼怕我;客人贊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br/>于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麗??墒俏业钠拮悠珢畚?,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姬妾及身邊的近臣,沒有一個不偏愛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一個不懼怕大王的,國內的百姓,沒有不對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嚴重了!”
齊威王說:“說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批評我的過錯的,可得上等獎賞;能夠上書勸諫我的,得中等獎賞;能夠在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并能傳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獎賞?!闭顒傄幌逻_,許多大臣都來進獻諫言,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熱鬧;幾個月以后,還不時地有人進諫;一年以后,即使想進言,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齊王)。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戰勝了敵國。
2.文學常識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約12萬字。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國,記事約二百四十年。
3.讀準字音
昳(yì)麗 期(jī)年 間(jiàn)進 謗(bàng)譏
4.文言積累
通假字 徐公來,孰視之:同“熟”,仔細。
一詞多義 之:齊國之美麗者也(的)吾妻之美我者(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孰視之(代詞,指徐公)暮寢而思之(代指這件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由此觀之(代詞,指這件事)臣之妻私臣(的)王之蔽甚矣(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的)燕,趙,韓,魏聞之(代詞,指上文所說的事)于:欲有求于我也(向)能謗譏于市朝(在)皆以美于徐公(比)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此所謂戰勝于朝廷(在)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到)朝: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朝拜)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廷)朝服衣冠(zhāo,早晨)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與……相比怎么樣,表示比較)吾與城北徐公孰美?(誰,代詞)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通“熟”,仔細)
古今異義 鄒忌諷齊王納諫(古義:規勸 今義:諷刺)窺鏡而自視(古義:照,看 今義:偷看)明日,徐公來(古義:第二天 今義:明天)今齊地方千里(古義:土地方圓 今義:地點)能面刺寡人之過(古義:批評 今義:用尖的物體進入或穿過)臣之妻私臣(古義:偏愛 今義:自私)宮婦左右莫不私王(古義:身邊大臣 今義:方位名詞)
詞類活用 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美)臣之妻私臣(形容詞用作動詞,偏愛)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名詞作狀語,當面)聞寡人之耳者(使動用法,使……聽到)朝服衣冠(名詞用作動詞,穿戴)
特殊句式 判斷句: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也表示判斷)省略句:皆以(我)美于徐公。與(之)坐談。倒裝句:欲有求于我也。(狀語后置)皆以美于徐公。(狀語后置)能謗譏于市朝。(狀語后置)皆朝于齊。(狀語后置)此所謂戰勝于朝廷。(狀語后置)忌不自信。(賓語前置)
5.文章主旨
本文生動地記敘了鄒忌諷齊王納諫,使齊王廣開言路的故事,說明了國君必須廣泛采納個方面的批評建議,興利除弊,才可以興國的道理。同時也告訴人們:不要為一些表面現象所蒙蔽,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少犯或不犯錯誤。
【考點梳理】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修八尺有余:指身高 (2)形貌昳麗:光艷美麗
(3)朝服衣冠:穿戴 (4)窺鏡:照鏡子
(5)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與……相比怎么樣 (6)旦日:第二天
(7)明日:次日,第二天 (8)孰視之:同“熟”,仔細
(9)私我也:偏愛 (10)王之蔽甚矣:指所受的蒙蔽
(11)聞寡人之耳者:使……聽到 (12)時時而間進:間或,偶然
(13)期年之后:滿一年 (14)皆朝于齊:朝拜
2.下列句子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A)
A.鄒忌/修八尺/有余 B.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C.王之蔽/甚矣 D.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解析】A 鄒忌/修/八尺有余。
3.下列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C)
A.朝服衣冠,窺鏡(察看) B.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偏愛)
C.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偶爾)
【解析】C 指所受的蒙蔽。
4.翻譯句子。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美麗呢?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
(3)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麗。
(4)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嚴重了!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批評我的過錯的,可得上等獎賞
5.齊王納諫之后取得了哪些成效?簡要概括。
國內政治修明,在各諸侯國中地位提高。
6.古往今來,君王、領導肯于從諫如流的并不多見,為什們齊威王能夠做到呢?
因為齊威王是一位心胸寬廣、虛心納諫、知錯就改的圣明君主。但更重要的是鄒忌的諷刺藝術。
7.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后面問題。
【甲】王曰:“善?!蹦讼铝睿骸叭撼祭裘衲苊娲坦讶酥^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
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绷畛跸?,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選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①,偶語②者棄市③。吾與諸候約,先入關者王之。
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
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⑤,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
(選自《入關告諭》)
【注釋】①族;滅族。②偶語:兩個人在一起談論。③棄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變、安頓不動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陽東。
(1)選出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項(B)
A.上書諫寡人者 誹謗者族
B.諸吏人皆案堵如故 公問其故
C.門庭若市 燁然若神人
D.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 水落而石出者
【解析】B 原來的,舊的/原因,緣故。A ……的人。C 像。D 表順承。
(2)將選文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
幾個月以后,還偶爾有人來進諫。
②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
我和諸侯們約定,先入關的人做這里的王。
(3)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為 父 老 除 害/ 非 有 所 侵 暴/ 無 恐!
(4)【甲】文中齊威王給群臣吏民下達命令,【乙】文中劉邦入關前給百姓寫告諭,他們這樣做各有什么目的
齊威王是為了廣開言路,使齊國強盛;劉邦是為了安撫百姓,贏得民心。
22 《陳涉世家》
【知識清單】
1.原文+譯文
【原文】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眰蛘咝Χ鴳唬骸叭魹閭蚋胃毁F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蛞詾樗?,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蹦说唬骸瓣悇偻酢?,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并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铚、酂、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杰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标惿婺肆橥?,號為張楚。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參考大意】陳勝是,陽城人,字涉。吳廣是,陽夏人,字叔。陳涉年輕時,曾同別人一起被雇傭給人耕地,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嘆息了許久,說:“如果有誰富貴了,不要忘記大家呀。一起耕作的同伴笑著回答說:“你一個受雇耕作的人,哪來的富貴呢?”陳勝長嘆一聲說:“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鴻鵠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發貧苦人民去駐守漁陽,九百人駐扎在大澤鄉。陳勝、吳廣都被編入謫戍的隊伍里面,擔任屯長。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誤期。誤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應當斬首。陳勝、吳廣于是商量說:“現在即使逃跑(被抓回來)也是死,發動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可以嗎?”陳勝說:“天下百姓受秦朝統治、逼迫已經很久了。我聽說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兒子,不應立為皇帝,應立的是公子扶蘇。扶蘇因為屢次勸諫,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F在有人聽說他沒什么罪,秦二世卻殺了他。老百姓大都聽說他很賢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項燕是楚國的將領,曾多次立下戰功,又愛護士兵,楚國人都很愛戴他。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逃跑了?,F在如果把我們的人假稱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作為天下首發,應當會有很多響應的人?!眳菑V認為他講得對。于是二人就去占卜(來預測吉兇)。占卜的人了解了他們的意圖,說:“你們的大事都能成功,可以建立功業,然而你們把事情向鬼神卜問過嗎?”陳勝、吳廣很高興,考慮卜鬼的事情,說:“這是教我們利用鬼神來威服眾人罷了。”于是就用丹砂在綢子上寫下:陳勝為王?!狈旁趧e人所捕的魚的肚子里。士兵們買魚回來烹食,發現魚肚子里面的帛書,本來已經對這事感到奇怪了。陳勝又暗地里派吳廣到駐地旁邊叢林里的神廟中,在夜間提著燈籠,作狐貍嗥叫的凄厲的聲音大喊:“大楚將興,陳勝為王?!笔勘鴤冋贵@恐不安。第二天,士兵們中間議論紛紛,只是指指點點,互相以目示意看著陳勝。
吳廣向來愛護士兵,士兵大多愿意聽(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將尉喝醉了,吳廣故意多次說想要逃跑,使將尉惱怒,讓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們。將尉果真用竹板打吳廣。將尉拔劍出鞘想殺吳廣,吳廣跳起來,奪過利劍殺了將尉。陳勝幫助他,一起殺了兩個將尉。(于是陳勝)召集并號令部屬的人說:“你們諸位遇上大雨,都已誤了期限,誤期是要殺頭的。假使僅能免于斬刑,可是去守衛邊塞死掉的本來也會有十分之六七。況且壯士不死便罷了,要死就該成就偉大的名聲啊,王侯將相難道有天生的貴種么?”部屬的人都說:“愿意聽從您的號令?!庇谑蔷图俜Q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順從人民的愿望。個個露出右臂(作為起義的標志),號稱大楚。用土筑成高臺并在臺上宣誓,用(兩個)將尉的頭祭天。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任都尉。他們攻打大澤鄉,收編大澤鄉的義軍之后攻打蘄縣。攻下蘄以后,就派符離人葛嬰率軍攻占蘄縣以東的地方。陳勝則攻打铚、酂、苦柘、譙都攻占下來。行軍中沿路收納兵員,等到到達陳縣,已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士兵好幾萬。攻陳縣時,那里的郡守和縣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帶兵在城門洞里同起義軍作戰。(守丞)不能取勝,兵敗身死,起義軍才進城占領了陳縣。過了幾天,陳勝下令召集、當地管教化的鄉官和才能出眾的鄉紳一起來集會議事?!皩④娔H身披著戰甲,拿著銳利的武器,討伐誅滅殘暴無道的秦王朝,恢復建立楚國的江山,按照功勞應當稱王?!标悇儆谑潜粨砹橥?,定國號叫張楚。在這時,各郡縣被秦朝官吏壓榨迫害的百姓,都起來懲罰當地郡縣長官,殺死他們來響應陳勝(的號召)。
2.文學常識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約前87年),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3.讀準字音
陽夏(jiǎ) 皆次當行(háng) 以數(shuò)諫故 上使外將(jiàng)兵
陳勝王(wàng) 置人所罾(zēng)魚腹中 間(jiàn)令 忿恚(fèn huì)
笞(chī) 寧(nìng)有種乎 蘄(qí)
4.文言積累
通假字 發閭左適戍漁陽:同“謫”,貶謫。為天下唱:同“倡”,首發。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經。將軍身被堅執銳:同“披”,穿著。卜者知其指意:同“旨”。
一詞多義 少:陳涉少時:年輕吾聞二世少子也:小等:公等遇雨:表示多數或者列舉未盡等死,死國可乎:同樣數:扶蘇以數諫故:屢次卒數萬人:幾將:項燕為楚將:大將上使外將兵:率領道:道不通:道路伐無道:道義為:為屯長:擔任為天下唱:向若為傭耕:被號為張楚:稱作為壇而盟:筑然:吳廣以為然:這樣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而次:皆次當行:編次次所旁叢祠中: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書:乃丹書帛曰:寫得魚腹中書:字條乃:乃行卜:于是,就乃入據陳:才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是故:扶蘇以數諫故:緣故廣故數言欲亡:故意會:豪杰與皆來會計事:集會會天大雨:恰逢
古今異義 嘗與人傭耕(古義:曾經 今義:嘗一嘗)茍富貴(古義:如果 今義:茍且)固以怪之矣(古義:本來 今義:堅固)夜篝火(古義:用籠罩著火 今義:名詞,在空地上用樹枝燃火)藉第令毋斬(古義:即使 今義:表示次序的開頭)豪杰與皆來會計事(古義:集會議事 今義:一種職務,管理財務的人)
詞類活用 將軍身被堅執銳:名詞作動詞,穿著 形容詞作名詞,鎧甲 形容詞作名詞,武器乃丹書帛曰:名詞作狀語,用朱砂 名詞作動詞,寫狐鳴呼曰:名詞作狀語,像狐貍一樣。法皆斬:名詞作狀語,按照法律。固以怪之矣:意動用法,認為……奇怪尉果笞廣:名詞作動詞,用竹板打忿恚尉:使動用法,使……惱怒
特殊句式 省略句:守丞死,(起義軍)乃入據陳。上使(之)外將兵。吳廣素愛人,士卒多(其)為用者。判斷句:陳勝者,陽城人也。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5.文章主旨
本文生動地記敘了陳勝起義的過程,刻畫了陳勝吳廣的英雄形象,贊揚了他們反抗暴秦專制的歷史功績。
【考點梳理】
1.文學常識填空。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下列選項加點詞意思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C )
A.吳廣素愛人:樸素 B.廣故數言欲亡:死亡
C.尉果笞廣:用竹板打 D.被堅執銳:表被動
【解析】A 向來;B 逃跑;D 同“披”。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沒有指代作用的一項是( A )
A.悵恨久之 B.二世殺之
C.楚人憐之 D.固以怪之矣
【解析】A 音節助詞。
4.對下列古今異義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 )
A.將軍身被堅執銳(身:句中作“身體”講。)
B.卒中往往語(往往:處處。)
C.今亡亦死(亡:逃跑,與“亡羊補牢”中的“亡”意義一致。)
D.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間:暗地里。)
【解析】A 穿著。
5.下列各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是( C )
A.上使外將兵 B.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C.置人所罾魚腹中 D.尉果笞廣
【解析】A 將,名詞作動詞,率領;B 書,名詞作動詞,書寫;D 笞,名詞作動詞,用竹板打。
6.下面對文章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
A.陳勝用“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表明自己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
B.“天下苦秦久矣”說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殘暴統治,處處積蓄著反抗的力量。
C.陳勝打出扶蘇、項燕的旗號,寄托了對二人的懷念,并立志替二人報仇。
D.陳勝、吳廣派人“置書魚腹”和“篝火狐鳴”是為起義做輿論準備。
7.解釋下列加點詞。
(1)嘗與人傭耕:曾經 (2)輟耕之壟上:去,往
(3)茍富貴:如果 (4)若為傭耕:你
(5)九百人屯大澤鄉:停駐 (6)皆次當行:編次
(7)會天大雨:適逢,恰巧遇到 (8)度已失期:推測,估計
(9)今亡亦死:逃跑 (10)等死:同樣
(11)天下苦秦久矣:苦于秦的統治 (12)扶蘇以數諫故:屢次
(13)今或聞無罪:有人 (14)楚人憐之:哀憐、憐憫
(15)今誠以吾眾:如果 (16)念鬼:考慮、思索
(17)乃丹書帛曰:寫 (18)陳勝王:稱王
(19)又間令吳廣:私下 (20)之次所旁叢祠中:軍隊駐扎
(21)卒中往往語:到處 (22)并殺兩尉:一起
(2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難道 (24)從民欲也:愿望
(25)為壇而盟:發誓、起誓 (26)蘄下:攻下,攻克
(27)將兵徇蘄以東:招撫 (28)比至陳:等到
(29)身被堅執銳:緊握著 (30)刑其長吏:懲處
8.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發閭左適戍漁陽:適同“謫”,貶謫。
(2)為天下唱:唱同“倡”,首發。
(3)固以怪之矣:以同“已”,已經。
(4)將軍身被堅執銳:被同“披”,穿著。
(5)卜者知其指意:指同“旨”。
9.指出下列句中詞語的特殊用法。
(1)將軍身被堅執銳:形容詞作名詞,鎧甲 武器
(2)乃丹書帛曰:名詞作動詞,寫
(3)法皆斬:名詞作狀語,按照法律。
(4)固以怪之矣:意動用法,認為……奇怪
(5)尉果笞廣:名詞作動詞,用竹板打
(6)忿恚尉:使動用法,使……惱怒
10.翻譯句子。
(1)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
(2)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假設僅能免于被斬首,可是戍邊死的也有十分之六七。
(3)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如今逃跑也是死,發動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好嗎?
(4)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現在如果把我們假裝成扶蘇、項燕的隊伍,為天下首發起義,應該有很多響應的。
(5)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又暗地里命令吳廣去駐扎地旁邊的神廟里。
11.理解性默寫。
(1)起義的直接原因是: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2)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3)表明陳涉從小有遠大理想的一句話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4)起義的導火線是:失期,法皆斬。
12.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1)起義前,陳勝做了哪些形勢分析?
天下苦秦久矣,統治階級內部政治危機,楚國人民反抗要求。
(2)陳勝吳廣為起義做了哪些準備?
①將寫有“陳勝王”的布條置魚腹中,戍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
②吳廣在駐地旁的叢祠中,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③擬定動員群眾起義的口號: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
(3)怎樣看待陳勝吳廣他們采用迷信手法?
采用“丹書魚腹”“篝火狐鳴”等迷信方式,是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而采取的斗爭策略,說明陳勝吳廣足智多謀。
(4)分析陳勝的人物形象。
少年時期:胸懷大志,敢于斗爭
起義初期:謹慎謀劃,輿論策略,善于斗爭
起義時刻:周密部署,號召激勵,具有超人的才略膽識
起義以后:攻城略地,據陳稱王,具有卓越的組織才能
23 《出師表》
【知識清單】
1.原文+譯文
【原文】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參考大意】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F在天下分為三國,指蜀漢國力薄弱,處境艱難。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不過宮廷里侍從護衛的官員不懈怠,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作戰的原因),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實在應該擴大圣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于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
皇宮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不應有所不同。如有作惡違法的人,或行為忠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以顯示陛下處理國事的公正嚴明,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誠實、心志忠貞純潔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事情大小,都拿來跟他商討,這樣以后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得到更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贊他很有才能,因此眾人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禁軍營中的事,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后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未嘗不嘆息而痛恨桓帝、靈帝時期的腐敗。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善良、守節不逾的大臣,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朝的復興,那么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駕來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只怕先帝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F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將領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奸邪兇惡的敵人,興復漢室的任務托付給我,返還舊都。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于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的責任。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托付給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振興圣德的建議,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采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
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么。
2. 作者簡介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
3.讀準字音
崩殂(cú) 陟(zhì) 臧否(pǐ) 費祎(yī) 遺(wèi) 裨(bì)
性行(xíng)淑均 行(háng)陣 長(zhǎng)史 猥(wěi) 駑(nú)鈍
攘(rǎng)除 咨諏(zōu)善道
4.文言積累
古今異義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古義:時候 今義:秋季)誠宜開張圣聽(古義:擴大 今義:商店等設立后開始營業)不宜異同(古義:不同 今義: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古義:痛心、遺憾 今義:極端地憎恨或悔恨)先帝不以臣卑鄙(古義: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 今義:(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由是感激(古義:感奮激發 今義:因對方的好意或幫助而感動并產生謝意)
一詞多義 行:然后施行(動詞,做,執行)性行淑均(名詞,德行,品行)必能使行(háng)陣和睦(名詞,行列,這里指軍隊)能:必能裨補闕漏(能夠)先帝稱之曰能(能干,有才能)任:受任于敗軍之際(動詞,任用,委任)則攸之、祎、允之任也(名詞,責任,職責)分:必以分人(分配,分給)今天下三分(分裂;分開)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fèn)也(職分,本分)臨: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臨近,靠近)臨表涕零(面對)所以:此先漢所以興隆也(這里表示原因)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用來……的方法)道: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路,道路)以咨諏善道(方法)興: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興盛,昌盛)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振興,復興)若無興德之言(發揚)
詞類活用 親賢臣,遠小人(形容詞用作動詞,親近;遠避,疏遠)恢弘志士之氣(形容詞用作動詞,發揚,擴展)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形容詞用作名詞,奸邪事情;忠善之事)此皆良實(形容詞用作名詞,忠良誠實的人)優劣得所(形容詞用作名詞,才能高和才能低的人)攘除奸兇(形容詞用作名詞,奸邪兇頑的人)以光先帝遺德(名詞用作動詞,發揚光大)北定中原(名詞作狀語,向北)恐托付不效(動詞用作名詞,托付的事情)
特殊句式 判斷句: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也”表判斷)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皆……”表判斷)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也”表判斷)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也”表判斷)倒裝句: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于亂世茍全性命”)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故臨崩以大事寄臣也”)省略句: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句首省略主語“陛下”)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句首省略主語“臣”)
文章主旨
本文是諸葛亮決定出師伐魏,行前給后主劉禪的表文,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劉禪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明了諸葛亮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考點梳理】
1.文學常識填空。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2.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
A.此誠所以報先帝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B.以光先帝遺德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C.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所以動心忍性
D.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每與臣論此事
【解析】A 的確;B 留下/給予;C 表原因/通過……來;D 判定/談論。故選A。
3.下列句中加點詞的“以”與“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B )
A.以傷先帝之明 B.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C.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D.以塞忠諫之路也
【解析】題干:因為。A 使;B 因為;C 把;D 以致。故選B。
4.下列句子讀法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C )
A.咨臣/以當世之事       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C.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D.親/賢臣,遠/小人
【解析】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5.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中道崩殂:指帝王之死 (2)危急存亡之秋也:時候
(3)侍衛之臣不懈于內:朝廷 (4)忠志之士忘身于外:指疆場
(5)蓋追先帝之殊遇:追念 特殊的禮遇 (6)以光先帝遺德:發揚光大
(7)恢弘志士之氣:發揚,擴展 (8)引喻失義:稱引、譬喻 不合道理
(9)陟罰臧否:提拔、晉升 贊揚和批評 (10)此皆良實:忠良誠實的人
(11)簡拔以遺陛下:選拔 (12)愚以為宮中之事:我,謙稱
(13)悉以咨之:詢問 (14)性行淑均:善 公正、公平
(15)行陣和睦:行伍,部隊 (16)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表示原因
(17)未嘗不嘆息痛恨:痛心、遺憾 (18)躬耕于南陽:親自
(19)不求聞達于諸侯:有名望、顯貴
(20)先帝不以臣卑鄙: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
(21)猥自枉屈:辱,謙辭 屈尊就卑 (22)由是感激:感奮激發
(23)遂許先帝以驅馳:奔走效勞 (24)后值傾覆:覆滅,顛覆
(25)夙夜憂嘆:早晚,日日夜夜 (26)恐托付不效:沒有效果
(27)當獎率三軍:鼓勵 (28)攘除奸兇:排除,鏟除
(29)斟酌損益:考慮可否 (30)討賊興復之效:功效
(31)以告先帝之靈:祭告 (32)咨諏善道:詢問
(32)臨表涕零:流淚,落淚
6.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本文語言精煉傳神,有些詞語廣為流傳已經成為成語。請寫出幾個出自本文的成語:三顧茅廬、作奸犯科、妄自菲薄、危急存亡、臨危受命、親賢遠佞、引喻失義、陟罰臧否。
(2)諸葛亮對天下形勢進行分析的句子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3)諸葛亮以史實做論據,證明親賢遠佞重要性的句子是: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7.翻譯句子。
(1)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
(2)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
(4)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獎懲功過,不應有所不同。
(5)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后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
(6)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
(7)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后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
8.閱讀《出師表》選文,回答問題。
①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②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1)第①段文字中諸葛亮向后主提出應該開張圣聽,不應該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請用原文回答)。
(2)第一段話作者分析了當時蜀漢所處的形勢,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觀條件,又指出了有利的主觀條件,并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作者認為如果不這樣做的后果是以塞忠諫之路也。
9. 閱讀《出師表》選文,回答問題。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1)第②段文字中,表明出師條件已具備的語句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文段“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一句中加點的“此”指哪兩件事
平定南方、北定中原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兰县| 修武县| 屏山县| 桂阳县| 临夏县| 广东省| 达孜县| 登封市| 成安县| 荥阳市| 靖远县| 武隆县| 崇礼县| 浏阳市| 得荣县| 呼图壁县| 沂源县| 大竹县| 丰都县| 楚雄市| 高雄县| 宝坻区| 平和县| 张家港市| 合江县| 双流县| 明水县| 佛学| 绥阳县| 贞丰县| 清流县| 清水河县| 鄂托克旗| 康定县| 含山县| 安康市| 塔河县| 永城市| 万山特区| 阿瓦提县| 朝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