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16:課內文言文閱讀 (知識清單)【考點分布】2023年四川省中考課內文言文閱讀考點分布20223年四川省中考課內文言文閱讀考點分布地市 篇目作者 原題再現 考點分布雅安市 歐陽修 《醉翁亭記》 22. 下列加點實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 名之者誰 有仙則名 B.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 臨表涕零 C. 太守歸而賓客從 男有分,女有歸 D. 太守之樂其樂也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文言實詞23. 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文言翻譯涼山州 《戰國策》 《鄒忌諷齊王納諫》 6. 下列句子中,加點字意義或用法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 問其妾曰(代詞,他的) B. 吾妻之美我者(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C. 皆以美于徐公(因為) D. 乃下令(于是,就) 文言虛詞7. 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 面對家人的贊美和客人的奉承,鄒忌沒有自我陶醉,而是作了理性的思考,從“治國”中悟出“治家”的道理。 B. 本文情節可以概括為鄒忌與徐公比美的三間,妻、妾、客的三答,鄒忌諷諫齊王的三類比,齊威王納諫后的三賞,令初下、數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各國“皆朝于齊”的三變化。 C. 采用類比的方式說理是本文的特點,文中鄒忌是以自身經歷與齊王“之蔽”進行類比的。 D. 在本文中,鄒忌敢于進諫,是一位有勇有謀的忠心臣子,而齊威王樂于采納諫言,是一位開明而明智的君主。 內容理解分析判斷8. 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A. 在公共場所誹謗我,傳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獎賞。 B. 在公共場所指責譏刺我的過失,聽到我的過錯的人,可得下等獎賞。 C. 在公共場所誹謗我,聽到我的過錯的人,可得下等獎賞。 D. 在公共場所指責譏刺我的過失,傳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獎賞。 文言翻譯達州市 《曹劌論戰》 《周亞夫軍細柳》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居無何(經過)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停留) B. 又何間焉(參與) 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間或,偶然) C. 使人稱謝(致意,表示問候) 長跪而謝之(道謝) D. 其將固可襲而虜也(必,一定)汝心之固(頑固) 文言實詞(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稱善者久之 公將鼓之 B. 可以一戰 靜以修身 C. 下視其轍 其真不知馬也 D. 成禮而去 濯清漣而不妖 文言虛詞(3)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A.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譯文:曹劌說:“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B.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譯文:祭祀用的牲畜、玉和絲織品,不敢隨意增加,一定按照實情報告給神靈。 C. 天子為動,改容式車。 譯文:天子被感動,表情嚴肅起來,扶著車前橫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D. 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譯文:將軍周亞夫手執兵器行禮說:“穿戴著盔甲之將不行跪拜禮,請允許我用軍禮參見。” 文言翻譯(4)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 甲文寫的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長勺之戰。此文節選自《左傳》(《春秋左氏傳》)。《左傳》,儒家經典之一,是我國古代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B. 甲文詳細地記敘了戰爭的整個過程,它生動地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取勝的必要條件。 C. 乙文節選自《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后世的傳記文學有深遠的影響。魯迅先生稱此書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D. 甲文中魯莊公禮賢下士,虛心聽取意見;乙文中文帝深明大義,識才敬才。兩位君主都有值得肯定之處。 內容理解分析判斷甘孜州 《史記》 《周亞夫軍細柳》 4. 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軍霸上 軍:軍營 B. 軍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著 C. 居無何 居:經過 D. 天子為動 動:感動 文言實詞5.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以備胡 不以物喜 B. 不聞天子之詔 無絲竹之亂耳 C. 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 乃不知有漢 D. 成禮而去 結友而別 文言虛詞6. 下列對文章內容及寫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寫了漢文帝勞軍的故事,重點寫了他被周亞夫擋在細柳營外的情形。 B. 文章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漢文帝威嚴強勢,周亞夫忠于職守、剛正率直。 C. 文章用語精準,如用“被”“彀”等詞,寫出細柳營戒備森嚴的情景。 D. 文章善用對比手法,將霸上軍和棘門軍作比,突出了周亞夫治軍嚴明。 內容理解分析判斷 寫作手法賞析7. 把上面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1)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2)其將固可襲而虜也。 文言翻譯【考查要點】最新課標要求 1、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背誦優秀詩文80篇(段)。2、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整理學過的字詞句篇等語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語文學習的經驗,努力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增強表達效果。3、豐富自己的積累。分類整理、欣賞、交流所積累的詞語、名句、詩文等,并在日常讀寫活動中積極運用,提升自身的中華文化修養。4、學習經典的思辨性文本(包括短小的文言經典),理解作者的立場、觀點與方法。考查要點 1、把握文言文的朗讀節奏,熟練處理文言文的停頓、斷句。2、了解和掌握古詩文有關的文體和文學知識。3、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4、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5、了解和掌握常見的文言文語法知識,尤其要注意文言文特殊現象:特殊句式、實詞虛詞的用法、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6、能正確理解并翻譯文中語句。7、能夠正確分析判斷文言文常用的寫作方法(正側結合、對比、襯托等)及其作用。8、閱讀文言選段,把握主要內容、梳理概括故事情節、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9、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命題規律】1.順暢朗讀文本,掌握文本的句讀,用“/”標出句中停頓或正確斷句,主要考查學生朗讀的能力。2.理解常用的實詞和虛詞。重點考查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3.翻譯句子。重點考查對文言句式的掌握情況。4.了解課文所蘊含的思想觀點和感情。5.了解課文的主要藝術特色和表現手法。【命題趨向】1.由課內向課外延伸,題型、內容和難度等向高考靠攏,重視語法學習,逐步和高考接軌。2.課內外比較閱讀近年來考查的越來越多。3.客觀性試題越來越少,主觀性試題越來越多,難度加大了。4.此外,文學文化常識也悄悄地進入試題,不少地方還將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難點內容列為考點進行考查,應該引起重視。【考點突破】一、文言現象文言文現象是指在文言文里面出現的特殊句式、實詞虛詞的用法、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現象。學生和相關研究者通過對文言現象學習可以提高文言文學習的效率,以及對文章的整體感知,也可以迅速提高學習成績。而文言現象也是中高考必考考點。(一)古今異義1、基本詞:這類詞古今詞義沒有什么變化,容易理解。如人、馬、日、月、山、水等。2、一般詞(這是記憶的重點)(1)變詞。這類詞字形不同,讀音不同,意思相同。如:古文叫“冠”,當下叫“帽子”;古時叫“牖”,當下叫“窗”。(2)半變詞。這類詞字形相同,字音相同,詞義不同或古今詞義有細微差別。另一種情況是單音詞變成了雙音詞。①古今詞義不同的。如“走”“勸”等。②古今詞義有細微差別的。如“購”“沐”“ 浴”等。③單音節詞變為雙音節詞的。如“克——克服”“固——堅固”“衣——衣服”等。(二)一詞多義:一個詞有本意、引申義、比喻義這就造成了一詞多義現象。如“兵”的本意是“兵器”,引申為“士兵”,再引申為“軍隊”,又引申為“兵權”,進一步引申為“戰爭”,還引申為“戰略戰術”。有時一個詞的幾個意思并存于一篇文章中,給我們閱讀造成了困難。(三)假借義(通假字)1、音同形似。如“直→值”“禽→擒”等。2、音不同,但有相同的聲母或韻母。如“內→納”“見→現”等。3、音同形不同。如“要→邀”“裁→才”“有→又”等。注意:通假字是單向通,不是雙向通。如“要通邀,邀不通要”。(四)詞類活用1、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如“周亞夫軍細柳”中的“軍”,“互相軒邈”的“軒邈”等。2、名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的“王”等。3、意動用法。如“漁人甚異之”的“異”等。4、名詞作狀語。如“橫柯上蔽”的“上”等。5、動詞、形容詞用作名詞。如“吾與汝畢力平險”的“險”等。6、其它。“用心一也”的“一”用作形容詞“專一”,“以乘為先”的“乘”用作數詞“四”,“駑馬十駕”的“駕”用作量詞等。(五)虛詞分清虛實文言虛詞除了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還包括代詞。某個詞既可以是虛詞,又可以是實詞。如“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的“顧”是動詞“探望”的意思,是實詞;“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的“顧”是“難道”的意思,是虛詞中的副詞。辨明詞義虛詞很多是多義的,要看它在句子里的作用確定它的詞義。如“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第一個“之”是助詞“的”,第二個“之”是代詞“他”,代蘇邁。“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第一個“為”是介詞“給”“替”的意思,第二個“為”是動詞“出”“作”的意思。通曉古今詞義變化1、有些文言詞語已經完全消失。如“夫” 蓋”等。2、有的意義和用法發生了變化。如“所以”,在文言里表示原因,當下表示結果了。3、有些改用了別的詞。如“于”在文言里能起多種介紹作用,當下分別用“在”“向”“到”“對”“從”“同”“給”“比”“被”等介詞代替了;結構助詞“之”,改用“的”等。(六)特殊句式判斷句文言文主謂語之間一般不用判斷動詞“是”。1、……者,……也。如“亞父者,范增也。”2、……,……也。如“我,子瑜友也。”3、……者,……。如“博雞者,袁人。”4、……,……者也。如“牡丹,花之高貴者也。”5、主語,謂語。如“劉備天下梟雄。”6、用“乃”“即”“為”“皆”“則”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我為趙將。” “環村居民皆獵戶。”“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7、用“是”表示判斷(文言文中很少用)。如“斯是陋室。”省略句文言文有些句子往往省略某些成分。1、省略主語。“(武陵人)便舍船,從口入。”2、省略賓語。“權起更衣,肅追(之)于宇下。”3、省略謂語。“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4、省略介詞。“亮躬耕(于)隴畝。”倒裝句1、賓語前置(1)疑問代詞作賓語時要放在動詞或介詞前面。,如“大王來何操”的“何”。(2)在否定句中,帶有否定詞“不”“未”“莫”時作賓語的代詞要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的“余”。“臣未之聞也”的“之”。2、定語后置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人馬燒死者甚眾。”3、狀語后置“狀語后置”也叫“介詞結構后置”,通常有三種情況:①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分析:此句中的“于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后者“于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②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例: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紀》)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③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于”;“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被動句1、形式上有表被動的標志(介詞“于”,動詞前用“受”“見”“被”“為”“為……所”)。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受制于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等。2、形式上沒有被動的標志,只能從意念上去理解。如“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可以被鏤刻空。)“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兵受挫,地被削。)這就是你所說的“文言現象”,這些知識是要記憶、積累的。每學一篇文言文,就把這篇文章的上述“文言現象”整理出來,進行記憶,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的積累,你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會很快提高的。二、 文言實詞詞義巧推斷文言文閱讀材料篇幅雖不長,但內容豐富,文言實詞一詞多義的現象非常普遍,再加上詞類活用、語序倒置、內容跳躍和成分省略等,更增加了詞義理解的難度。因此,在答題時就要有較強的推斷詞義的能力。基本方法:1、運用形訓,即通過字形結構分析來解釋詞的本義。漢字中形聲字占80%以上,其形旁為我們領悟詞義提供了有利條件。例(1)徑造廬訪成。造:到例(2)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覲:拜見“造”形旁為“ 走 ”,而 “廬”是處所,不難推斷與此相關聯的詞義應該是“到”、“去”,“造”字的其他意義(“制造”、“成就”等)顯然與句義不符合。“覲”的形旁為“見”,“歸”是回家,故而可判斷“覲”釋為“拜見”是正確的。2、運用聲訓,找到通假關系,用本義解釋假借義。例(3)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呵成。例(4)伯王之業,不從此也。“翼”與“翌”字形相似,讀音相同,“翌”的含義是“次于今年、今日的”,則“翼日”就是“翌日”,即“第二天”。“伯”與“霸”聲母相同,古音接近,本句中的“伯”就是“霸”的通假字,“伯王之業”即稱霸稱王的功業。3、借助成語來推斷詞義。解釋文言實詞時,如果能聯想到含有這一語素的成語,理解詞義就省時省力了。例(5)在官清恪,未嘗聞私。 恪:謹慎而恭敬。例(6)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副:符合例(7)取諸縣以給,斂諸大谷者尤亟。給:滿足自己。例(8)善才繩之。 繩:捆綁。今有成語“恪遵功令”,“名副其實”,“自給自足” “繩之以法”。以上成語中加點詞的詞義,我們平時相對熟悉。借助它們,可以做出判斷:例(5)、例(6)、例(7)正確;例(8)對“繩”的解釋有誤,應釋為“依法處置”。4、借助句內語法結構來推斷詞義。例(9)煙濤微茫信難求。 信:確實例(10)其罪當與童貫等。 等:(童貫)等人。例(11)自放驢,取樵炊爨 。 樵:打柴。例(12)登辭疾不受。疾:急速“信”可以作名詞(如釋為“信用”)、動詞(如釋為“相信”),也可以用作副詞(如釋為“確實”)。分析例(9),句中“難求”是謂語,而“信”修飾“難求”,作狀語。狀語一般由副詞或形容詞充當,再結合語境就容易判斷“信”是“確實”、“實在”之義。分析例(10),句中主語為“其罪”, “與童貫”是狀語,而“等”應該是句子的謂語。所以它是“一樣”、“等同”之義,而非“等人”、“等等”。再看例(11)句中的“樵”作“取”的賓語,應該是名詞,所以解釋為“打柴”明顯有誤。同樣的道理,例(12)中的“疾”也是名詞,應釋為“疾病”,“辭疾”即“稱病”、“托病”。5、借助較整齊的句式來推斷詞義古人為文講究鋪陳對偶,注意節奏和諧,常常使用一些結構相同或相近、意義相同或相對的句子。把握住相關句子的結構特點,推測詞義的準確性就會明顯提高。就是說要充分利用對文、互文來釋詞。例(13)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不見。解釋:“圣君治國”,必須發現它與“亡國破家”之間的對應關系,弄清它們有相同的語法結構,才能明確這不是主謂短語,而是并列短語,才能準確地回答出“圣明之君,治平之國”。“亡國破家”與“圣君治國”是對文。另外,文言文中互文也很常見。互文多為的近義詞并用,前后聯系起來考慮,可以順利地理解詞義。例(14)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本句中的“以”字本來較難理解,但借助與之對應的“用”字,我們可以推知“以”也作“被任用”講。6、根據上下文來推斷詞義,即“因文定義”例(15)得全首領以沒。 全首領:指保持高位。例(16)人災,絕食者千余家。 絕食;斷絕飲食。例(15)前文寫“開封儀同三司高俅死”,盡管此人罪大惡極,但并沒有被砍頭,他得以保留全尸,所以“全首領”當指“保全頭顱”。例(16)考查對“絕食”的理解,現代漢語中“絕食”指斷絕飲食,以示坑議或自殺;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縣大水、人災”,下文又寫太守蘇瓊“貸粟以付饑者”,那么這個“絕食”當指水災后斷了糧食。今義是主動地斷絕飲食,此處則是被迫無奈斷了糧,古今異義。三、文言虛詞的作用初中文言文中,常見的是以下幾個虛詞“之、其、而、以、為、于、乎、焉 ”等。常見意義及作用見下:(1)以 :可譯為“憑借、因為、用來、來、用、把、以致、相當于‘而’、認為、如”。(2)之:主要作用是助詞、代詞、介詞。(3)其:主要作用是代詞,指代的內容要視具體語境而定。(4)而:主要作用是表示順承、并列、轉折、修飾。(5)為:用作動詞的基本詞意是“做”,其它意思視具體語境改變;用作介詞時譯為“為了”。(6)于:可譯為“對、對于、從、在、到、向、比、給”。(7)乎:可譯為“呼、嗎、于、對” 。(8)焉:主要作用有語氣詞,代詞、兼詞。四、文言文停頓斷句技巧文言文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要流暢的朗讀,文言文和現代文的學習還有所差別,大家對于陌生的文言文句子讀起來也比較拗口,所以如果能夠對文言文句子有合理的劃分,不僅能夠幫助大家更好更快的朗讀,更有利于大家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含義。在文言文考試中也有考察文言文斷句的考題,所以大家對于該題型一定要掌握好劃分方法和朗讀節奏,讓你的文言文學習事半功倍。首先要理解句意。要正確劃分朗讀節奏,準確把握句意是關鍵。我們在讀古詩文時,要結合課文注釋或文中已有的標點符號,基本弄懂句意,然后在此基礎上細細體會長句中哪個詞與哪個詞連在一起讀,或不該連在一起讀,才符合句意。這樣,就能基本把握住句子內部的自然停頓。其次要借助語法知識。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礎上,可以用語法知識分析句子的結構。先判斷一下構成句子的詞或詞組,在句子中各充當什么成分,這樣也能把握古詩文句子的自然停頓。(一)主謂之間要停頓。如:1、一狼/洞其中。2、君之病/在肌膚。3、宋/何罪之有。(二)動詞與它所帶的賓語之間往往要停頓。如:1、忘/路之遠近。2、恐/前后受其敵。3、銜/遠山,吞/長江。(三)動詞與后面狀語(它的補語)間常常要停頓。如:1、駢死/于槽櫪之間。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四)句中轉折連詞前一般要停頓。如;1、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2、鳴之/而不能通起意。(五)前置狀語和主語之間稍加停頓。如:1、嘗/與人傭耕。2,俄而/百千人大哭。(六)有些議論、推斷、反問、總結等語氣句子,若前面有“顧、夫、蓋、其、且、至若”等詞領起,在該詞后面應稍加停頓。如:1、且/人患志之不立。2、其/真無馬邪?3、至若/春和景明。4、顧/不如蜀鄙之僧哉?(七)句子中間成分省略處要停頓。如:1、問/(漁人)所從來。2、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八)并列承接詞組前后兩部分之間要停頓。如:1、泉香/而酒洌。2、扁鵲望桓侯/而還走。3、斗折/蛇行。4、屬予作文/以記之。(九)駢句排比句的朗讀節奏上下、前后句是相同的。如:1、七八個星/天外。兩三個雨/山前。2,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十)古詞句一般還按音節劃分朗讀節奏。五言詩句一般按“212”或“221”的音節劃分。如:1、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2、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七言詩句一般按“2、2、2、1”或“2、2、1、2”的音節劃分。如:2、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總之,能否準確地給古詩文劃分朗讀節奏,關鍵在于對句意及層次結構的理解。掌握一些古詩文的朗讀停頓知識,古詩文就會變得好讀好記好理解了。五、文言文翻譯的技巧和方法文言文翻譯不易,也算是高考中的一個“高難度動作”。其中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考生掌握這些方法和技巧,做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容易得多;否則,就會捉襟見肘,甚至難以完成。 (1)要把文言語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譯好一個句子,同樣要遵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要把文言語句放到上下文中來理解,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來斟酌。判定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一字多義的實詞到底是哪個義項,文言句式是如何選用的,怎樣準確斷句,意譯如何進行,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離開了一定的語言環境,句子往往很難準確理解,也就很難能翻譯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兩眼只盯著要求翻譯的句子本身,結果是“欲速則不達”,翻譯中出現偏差甚至錯誤,這就是沒有語境意識造成的。 (2)翻譯最基本的方法是將單音節詞轉換成雙音節詞。 古漢語與現代漢語的最大區別在于,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即一個字就是一個詞;而現代漢語以雙音節詞為主,即由兩個字構成一個詞。將古漢語翻譯成現代漢語,在多數情況下就是把單音節詞轉換成雙音節詞。理解并掌握了這一方法,許多翻譯題做起來就不難了。 例8:自以不能廣施,至使此人顛沛,乃于所植竹處溝上立小橋,令足通行。 譯文:自己認為不能夠廣泛施恩,以至使得這個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種植竹子處的水溝上建立一座小橋,讓人足以能夠通行。原句中的“自”“以”“廣”“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單音節詞換成了雙音節詞。(3)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換”“調”“留”“增”“補”“刪”六字訣。 五字訣是譯文語言組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舉例簡述如下: (1)“換”。對那些詞義已經發展,用法已經變化,說法已經不同的詞,在譯文中替換為現代漢語。 例9: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 譯文:老人知道了我們的心思,說:“我不需要(它們)了。(于是我們)各自揣著書出來了。 “叟”換成“老人”,“識”換成“知道”,“意”換成“心思”,“懷”換成“揣著”。 (2)“調”對文言語句位置與現代漢語不同之處,主要是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等倒裝現象,譯文依據現代漢語的語言規范,對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調整。如例5中的定語后置,例6中的狀語后置,例7中的賓語前置。 (3)“留”。保留古今詞義完全相同的一些詞。保留特定的專名術語,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號、謚號、年號、特殊稱謂、特殊的學術或專業術語,現在已經消失的事物等。 例10;與郡丞元寶藏深相交結,前后令長,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譯文:與郡丞元寶藏結交很深,前前后后的縣令縣長,沒有不受到他指揮的。(4)“增”。文言文省略現象較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謂、賓成分,介詞,數詞后面的量詞,甚至還有省略一個分句的現象,翻譯時應根據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律增補必要的語言成分。如例1中的省略賓語,例2中的省略主語,例6中的介詞省略,例7中的動詞省略等。(5)“補”,就是將文中省略掉部分補充出來。 (6)“刪”。文言語句中有些虛詞的用法,現代漢語沒有類似用法的詞語,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翻譯時只能刪除削減。如發語詞“夫”“維”,起提賓作用的助詞“之”經及一些湊足音節的助詞。如例9中的“也”“而”。 4、增強文言功底,培養文言語感。這是做好翻譯題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題目最根本的一點。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決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講的方法和技巧說到底都還是“末技”;其實,根本的技巧還是來自功底,來自內力。為了增強文言功底和文言閱讀的內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詞類活用等方面的知識儲備;二要注重平時積累。文言知識點很多,考生要養成積累的習慣,隨時隨地、一點一滴地積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復習以前學習過的課文,因為做高考題許多就是對平時學習過的課文知識和能力的遷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識點就直接來自學習過的課文。因此要回歸課本,尤其是對于文言文閱讀能力較弱的同學;四要多練習,通過練習來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閱讀套路,培養文言語感,增強解題能力。文言文翻譯的要求翻譯文言文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六、文言文閱讀--文意理解1. 文意理解(1)閱讀文言選段,把握主要內容。先通讀全文,明確文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著排除不需要翻譯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關系,以便能更準確地理解。(2)分析題目要求,鎖定答題區域。就題目要求來反復閱讀相關文字,找準答題的切入點,依次思考答案;同時還要注意文段的出處和注釋,依次尋找突破口。(3)一一對應,仔細分辨。在找準信息點后,將選文與信息點一一對應,認真弄清原文內涵,琢磨內容要點,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題干的內容。(4)抓住重點,準確翻譯。在分析信息點時,要注意準確翻譯,當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譯過來,此時需抓住重點,即對文意理解容易產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細閱讀。(5)聯系全文,整體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綜合理解文意,整體分析,不可以偏概全。(6)表述正確,文字簡練。在做答時要注意語言文字的總結概括,結合主要詞句,用簡潔的語言準確地概括出文章題干所問問題。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觀點和態度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觀點和態度,這項考查要求比較高,試題難度比較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析意圖有關歷史的文獻,大多有明顯的傾向性,歸納起來有三種說法:其一立場說,如晉代魏,統一天下,陳壽寫作《三國志》時,明顯站在魏國立場上;其二借鑒說,如宋神宗認為《資治通鑒》的寫作是“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其三家譜說,如梁啟超認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一家譜而已。”可見,有關歷史的著作或多或少帶著作者或朝代的烙印,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受寫作意圖影響。而文中有關注解、人物、朝代等信息,對我們理解意圖、把握內容會有幫助。(2)看寫法“寫法”就是寫作方法。一篇歷史文獻材料,作者在選材上有什么特點?是怎樣安排順序的?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議論上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看這些寫法,抓住文章形式上的顯著特點,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內容、由現象到本質分析文章內涵,這樣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整篇文章的觀點態度。(3)抓關鍵古代歷史文獻中,大多有對人物的評價語、對人物行事的歸結語以及一些點到即止的抒情議論語等。抓住這些圍繞中心分散在各處的關鍵語句,是我們領會作者觀點態度的重點。(4)查語境語境即具體的語言環境。閱讀要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由于詞語的多義性、句子的多元性,單獨看某句話是一層意思,把它放入全文又是另外一層意思。要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就要從語境的角度去考慮,切忌孤立生硬地理解。(5)手法的混淆人物傳記的文章為了更好地刻畫人物性格,往往采用多種表現手法,如敘述描寫,評議抒情。描寫又有直接、間接、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等,而題干中有時指定篩選某種手法,審題時就要仔細推敲、不能混淆,把那些雖能表現人物的某種品質卻與題干所表示表現手法不符的項排除。(6)“品行”的誤讀人物傳記中,作者往往會橫向羅列多個細小事件來反映主要人物多方面的品質或成就,命題人就會在其中一處采點設題,學生答題時如果不細心分析,就會落入陷阱,失去分數。【考點定位】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3.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4.理解文言文內容要點,能力層級為理解B。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6.欣賞作品的形象,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