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16:課外文言文閱讀 (知識清單)【考點分布】2023年四川省中考課外文言文閱讀考點分布2023年四川省中考課外文言文閱讀考點分布地市 篇目作者 原題再現 考點分布濟南市 [清]查慎行 《種草花說》 16. 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拓窗而面之 面:面向 B. 謀辟而蒔蓻 謀:謀劃 C. 蚤芳者吾披之 芳:美好的 D. 而不知小草之悅吾魂也 悅:使……愉快 文言實詞解釋17. 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1)去蕪蔓者而植芬馨者,亦幽人之所流連也。 (2)莖萎而實堅,則謹視其候斂藏,以待來歲焉。 文言翻譯18. 松、桂等是“嘉樹”,梅、杏等有“甘果”,作者為何不選種它們?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 內容理解分析 原因探究德陽市 蒲松齡《地震》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 《后漢書·張衡傳》 16. 文中畫線句子,斷句恰當的一項是( ) A.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 B.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 C.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 D.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 文言文斷句17.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 相顧失色 顧野有麥場(《狼》) B. 坐地上,隨地轉側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木蘭詩》) C. 某家樓臺南北易向 雖千里不敢易也(《唐雎不辱使命》) D. 此真非常之奇變也 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文言實詞 文言虛詞18. 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準確記載了一次地震發生的時間,作者當時所處位置和正在做的事情。 B. 文章生動描述了地震發生時候的景象,還表現了人們面臨未知危險的恐慌。 C. 《詩經》中描述了當時的地震令山川河流都發生了極其明顯的變化的情景。 D. 從《后漢書》可知,從驗證隴西地震之后開始設立史官對地震進行預測。 內容理解分析19.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河水傾潑丈余,雞鳴犬吠滿城中。逾一時許,始稍定。 (2)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 文言翻譯綿陽市 《資治通鑒》 “壬子,張從恩” 6.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遇等且戰且卻 卻:后退 B. 顧知敏已為契丹所擒 顧:照顧 C. 必為虜所困 困:圍困 D. 軍中皆服二將之勇 服:佩服 文言實詞理解7.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將謀曰/吾屬今走/死無遺矣/ B. 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將謀曰/吾屬/今走死無遺矣/ C. 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將謀曰/吾屬今走/死無遺矣/ D. 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將謀曰/吾屬/今走死無遺矣/ 文言文斷句8. 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皇甫遇與慕容彥超率領騎兵偵察契丹軍隊行蹤,在準備渡過漳水時遇到了數萬契丹兵。 B. 皇甫遇與慕容彥超擺開陣勢與契丹軍隊作戰,雙方從午時打到未時,死傷都非常慘重。 C. 張從恩認為安審琦的話不可全信,且契丹軍隊過于強大,因此不贊成出兵營救皇甫遇。 D. 安審琦認為成敗由天,但如果失去皇甫遇,將無顏面對皇帝,于是帶領軍隊前去救援。 內容理解分析判斷9. 把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其仆杜知敏以所乘馬投之,遇乘馬復戰。 (2)時契丹主在邯鄲,聞之,即時北遁,至鼓城。 文言翻譯眉山市 蘇洵《嘉祐集》卷十四 “先子諱序,字仲先” 7.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先子少孤/喜為善而不好讀書/晚乃為詩/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數十年得數千篇 B. 先子少孤/喜為善而不好讀書/晚乃為詩/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數十年/得數千篇 C. 先子少/孤喜為善而不好讀書/晚乃為詩/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數十年得數千篇 D. 先子少/孤喜為善而不好讀書/晚乃為詩/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數十年/得數千篇 文言文斷句8. 下面對句中加點詞的語境意義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聯系成語“平易近人”,可推知“性簡易,無威儀”中“易”意義為“平和”“溫和”。 B. 查字典,“怪”有“奇怪”“責怪”等義項,“然后人不以為怪”中“怪”應選擇“奇怪”。 C. “敝衣惡食”中依據“敝衣”,可推斷“惡”義為粗劣,與“眾之所惡”中“惡”意義相同。 D. 回顧課文“屬予作文以記之”,可以推知“以家事屬諸子”中“屬”的意義為“囑托”。 文言詞語理解推斷9.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先父作詩內容涉及甚廣,既有朝廷大事也有民間小事,從詩中還可讀出許多道理。 B. 先父生活簡樸,不在意吃穿等外物,無論到哪里也不乘坐馬車,怕引起老人誤會。 C. 先父樂善好施,常周濟窮人,災荒年賣田幫助饑民,豐收后鄉民償還,他卻不肯接受。 D. 先父不求世俗功名,不求聞名于世,但仍被鄉人知曉,大家贊譽他超過“古之隱君子”。 內容概括分析判斷10.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薄于為己而厚于為人,與人交,無貴賤皆得其歡心。 (2)至族人有事就之謀者,常為盡其心,反復而不厭。 文言翻譯【考點突破】課外文言文考點分析指導考點一:實詞釋義(含實詞辨析)文言實詞絕大部分具有多義性,這類題不僅要靠積累,還需掌握一定的推斷技巧。技巧一:直接遷移法又稱“聯想推斷法”,即聯系已學課文中有關該詞的用法推斷詞義。如:“過而能知,可以為明”中的“過”字,如果能聯想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人恒過,然后能改”的“過”的意思,就能理解該句中“過”的意思為“犯錯”。技巧二:語境推斷法解釋詞義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河北中考出現課外文言句“使者及門”的“及”,結合上下文語境可知“及”應為“到”的意思。技巧三:組詞推斷法將文言文中的詞語進行擴充,組成現代漢語中的詞語,然后再根據具體語境確定文言實詞的詞義。如:“雜然而前陳者”中“陳”字的字義推斷,大家可以把“陳”組成幾個詞語,從中作選擇:陳列、陳舊……通過篩選不難找到“陳列”這個意思。技巧四:成語印證法成語中保留著大量的文言詞義,可以用熟知的成語來推斷文言文中的實詞詞義,如河北2015年真題中“而己有饑色”中的“色”,可聯系成語“面不改色”的“色”來理解,意思為“臉色”。考點二:虛詞意義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篩選法如果我們知道某個虛詞的基本用法和意義,在閱讀和解題時,就可將它的每個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選其中講得通的一項,從而獲得正確答案。如:“之”是最常見的文言虛詞,其用法有:①代詞,可譯為“他(她、它)”“這”“他(她、它)的”或自稱等;②結構助詞,譯作“的”;③助詞,不譯;④動詞,譯作“去”“往”“到”等。然后一一代入相應句中進行理解和篩選。如昆明中考9題B項“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跪而拾之以歸”,前一個“之”是助詞,不譯;后一個“之”是代詞,指撕碎的奏牘。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據句子的大意推斷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技巧三:交換理解法如果給出兩個句子,讓我們判斷句中某個虛詞的用法是否相同,我們可以將其中能確定的一句中的虛詞意義和用法代入另一句來理解,看句子是否講得通,如果講得通,那意義和用法就是一樣的,如果講不通,意義和用法就不一樣。考點三:句子翻譯1. 緊抓關鍵詞文言文句子翻譯給分點往往是翻譯句中的關鍵字詞,關鍵字詞如果沒有準確翻譯出來,就會失分。如“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翻譯為:他們自己說他們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譯出大意計1分,“妻子”“絕境”解釋各0.5分)2. 翻譯特殊文言句式(1)判斷句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不用判斷動詞“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用判斷詞,要根據上下文進行判斷:① “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② “是”作動詞,表肯定判斷。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銘》)(2)倒裝句 常見的倒裝句有以下四種:① 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例:“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語序應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② 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么簡陋的呢”。③ 定語后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句中“花之隱逸”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④ 介賓結構后置。A.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例:“能謗譏于市朝。”為介賓結構后置,正常語序應為:“能于市朝謗譏”,將介賓結構“于市朝”后置。B.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后置,翻譯時,一般都前置作狀語。例: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將介詞短語后置做狀語,原句應是“愿陛下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3)省略句常見的有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和介詞省略,有時也省略數量詞和定語等。① 省略主語。如: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記》)② 省略謂語。如: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③ 省略賓語。如:人不知(之)而不慍。(《論語》)④ 省略量詞。(文言文中數詞后常省略量詞)。如:一(張)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塊)撫尺而已。(《口技》)⑤ 省略介詞。如:有時朝發(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峽》)(4)固定句式初中常見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① “不亦……乎”:相當于“不是……嗎”。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② “以……為……”:相當于“把……當作……”。如: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即“把叢草當作樹林,把蟲蟻當作禽獸……”。(《童趣》)③ “何……為”:相當于“為什么要……呢”“為什么會……呢”。如:此何遽不為福也?即“為什么不會變成福呢?”(《塞翁失馬》)④ “何以……”:相當于“憑借什么……”。如:何以戰?(《曹劌論戰》)(5)被動句被動句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用“于”“為”“為……所……”“見”字表被動;二是沒有被動詞,但意思隱含被動,要根據上下文語意去推斷。3. 牢記翻譯基本方法“留、換、調、增、刪”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初中語文知識點。“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詞語;“換”是替換詞語,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中的“觀”用“景象”替換;“調”是調整語序,如“何陋之有”翻譯為“有什么簡陋的?”;“增”是增補詞語或句子的成分,“夫大國,難測也”翻譯為“大國的虛實是難以推測的;“刪”是刪去不譯的,如“陳勝者,陽城人也”中的“……者……也”不譯。考點四:文意理解1. 文意理解(1)閱讀文言選段,把握主要內容。先通讀全文,明確文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著排除不需要翻譯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關系,以便能更準確地理解。(2)分析題目要求,鎖定答題區域。就題目要求來反復閱讀相關文字,找準答題的切入點,依次思考答案;同時還要注意文段的出處和注釋,依次尋找突破口。(3)一一對應,仔細分辨。在找準信息點后,將選文與信息點一一對應,認真弄清原文內涵,琢磨內容要點,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題干的內容。(4)抓住重點,準確翻譯。在分析信息點時,要注意準確翻譯,當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譯過來,此時需抓住重點,即對文意理解容易產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細閱讀。(5)聯系全文,整體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綜合理解文意,整體分析,不可以偏概全。(6)表述正確,文字簡練。在做答時要注意語言文字的總結概括,結合主要詞句,用簡潔的語言準確地概括出文章題干所問問題。2. 拓展延伸(1)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是指通過比較閱讀,抓住重點句段,進行甄別、篩選和提煉,找出兩文的共同特點,解釋一般規律。如昆明中考有一年第12題要求“概括兩個選段中百姓對他們的舉動分別有什么反應,并說說有何作用。” 那么在文段中篩選提取有關兩人的事跡信息,然后再“同中求異”。注意從表象入手,要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剖析材料,理清各自表達的深層意義,揭示個性特征。(2)鑒賞分析類。這類題目要求說出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不同。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讀懂兩篇文章內容,然后在此基礎上找出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異同之處。解答此類題目時,要著重從文章本身出發去思考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3)議論評價型。解答此類題時,要把握正確的方向,不能違背正確的價值觀;并且考生在做答時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并能對自己的觀點進行簡要地闡述。(4)啟示感悟型。此類題目的解答,要求考生既要發掘出文章所蘊含的意義,又要結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來談。答題要求:①緊扣問題,尋找依據;尊重原文,深入發掘。②依據原文,了解情感;熟悉作者的情感態度,解剖分析。③注意答題層次。啟示感悟類題目,往往設計問題時都有“你得到什么啟示”“你是如何看的”“談談你的看法”等等,因此在解答時,先回答“我得到什么啟示”“我認為……”等,再按順序寫出自己的幾點感受或理由。(5)建議獻策型。此類題目要求考生仔細閱讀文段內容,從文段內容出發,再聯系生活實際來談。(6)形象分析型。從正面和側面描寫入手,從人物的外貌、神態(表情)、語言、心理、行為、動作等方面入手,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對兩文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行整體對比分析,再得出兩篇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異同點。課外文言文的閱讀方法指導把握大意,由后做起,句子翻譯,重點詞語。實詞解釋,注意遷移。若有不會,隨它而去。第一句是說在閱讀一篇課外文言文時,首先要對全文的內容大體上有所了解掌握,而且要盡可能多的掌握文章。答題時由最后一道題答起。高考文言考題的最后一道題是結合文意進行判斷,此題有助于考生理解文意。第二句是說在做句子翻譯題時,抓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對文言文翻譯的要求是:直、準、補。“直”是說在翻譯句子時盡量要“直譯”;“準”是說對重點的詞語翻譯要“準確”;“補”是因為文言文語言簡練,有很多省略的內容,在翻譯時要把省略的內容“補充上”。例如:“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榮名者,必尊賢而下士。”此句應譯為“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并把光榮的名聲流傳(后世),一定要尊重賢臣,謙虛地對待士人”。這首先是直譯,重點考察的詞語是“垂”“榮名”“下”“而”括號里的內容為補充的。第三句是說課外文言文的加點實詞解釋和虛詞的比較判斷,來自于平時對課文中的實、虛詞的積累。所以,對課文中的詞語、虛詞的積累尤為重要。做此題時,要注意把課內的所學靈活運用到課外。第四句“若有不會”是指文中不會或不明大意翻譯不準的地方,而考題中也并沒有涉及到的部分,不用去管它。大致讀懂課外文言文口訣:務求甚解,又不求甚解一、怎么去讀(1)先讀最后一道題目,了解大致內容和主要事件。(此題如果要求“選擇正確的一項”則除外)(2)然后帶著“何人 ”、“何時何地做何事 ”、“結果怎樣 ”、“為什么 ”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3)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同時必須用 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后聯系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二、官位變遷及官吏行為詞:1.表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2.表官職變化的:(1)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遷;(3)表調動的:調、徙、轉、改、放、出、出官;(4)表任命的:授、拜、除、封;(5)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6)表恢復的:復、還;(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領(兼代);權,行,假,署(代理);(8)表辭去的:辭、致政、告退、退、歸故里;(9)跟俸祿有關的:俸、祿、秩、餉(10)知(典、主)、視事、用事、下車(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三、其它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余、吾、予);第二人稱(爾、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稱(之、其、彼等)(2)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焉、安、奚、惡(3)謙敬詞語:請、謹、竊、忝、辱、敢、幸(4)修辭詞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詞:諸、焉、盍課外文言文答題技巧一、文言實詞釋義題:本題往往考查多義實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詞及詞類活用等知識點。答題技巧:實詞理解題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記得實詞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會利用上下文進行推測。掌握常見的理解和推斷實詞在文中含義的方法:第一種: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第二種: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第三種: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第四種: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第五種: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第六種: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第七種: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二、內容歸納題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語句,一一對應。選項的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⑴個別實(虛)詞故意譯錯;⑵人物的事跡張冠李戴;⑶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錯位;⑷人物性格陳述不恰當;⑸憑空添加,無中生有;⑹強加因果關系。三、文言翻譯題方法:做好“換、留、刪、補、調“。一定要直譯,不要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于原文。賦分點:1.譯準詞義:實詞(含詞類活用、通假、偏義詞,修辭語句)及虛詞和固定結構。2.譯準句式(被動句,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3.譯準句子語氣(陳述疑問感嘆祈使語氣)和句間關系(并列轉折因果等復句關系)課外文言文知識點知識1:常見文言詞類活用:(1)名詞的活用:(1)名詞活用為動詞: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殺)。(2)名詞活用為使動:有“使……成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3)名詞活用為意動:有“把----當作---”的意思,如:“稍稍賓客其父”、“糞土當年萬戶侯”(4)名詞活用做狀語:a.表特征狀態,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態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載以入”。d.表處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趨向,如“操軍破,必北還”。f.表頻率,如“歲賦其二”。(2)形容詞的活用:①形容詞活用做名詞:如“斫其正,養其旁條”、“四美具,二難并”。②形容詞活用做動詞: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敵人遠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認為-----怎么樣。)④形容詞使動用法:“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使――明顯);知識2:常見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斷句(1)用“者,也”表判斷:“……者,……也”、“……者也”、“……也”、“……者……”;(2)“為”、“乃”、“即”、“則”或否定詞“非,未,弗”等表判斷。(3)名詞做所謂語直接表判斷(劉備,天下梟雄。)(二)被動句:(1)單獨用“于”“受”“見”或組合成“見……于……”,“受……于……”表判斷。如:“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徒見欺于王”(2)“為”、“為……所……”、“……為所……”表判斷;如:“臣聞如姬父為人所殺”(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4)意念被動(無詞語標志):兵挫地削(三)省略句:(1)省略主語:如:“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2)省略賓語:“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3)省略介詞:“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注意:“以,與,從,為,因”五介詞常省略賓語。(四)賓語前置:(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沛公安在 ”疑問代詞(如:誰、何、奚、曷、胡、惡、安)(2)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如:“時人莫之許也。”(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圖”等。(4)方位詞、時間詞做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紀》)(五)定語后置:(1)者: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2)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3)……之……者:“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六)介詞結構做狀語后置:(1)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前置做狀語。如:“具告以事。”(《鴻門宴》)。知識3:常見固定結構一、表示疑問①何以…… (憑什么…… )②何所…… (所……是什么 )③奈何…… (……怎么辦 為什么…… )④如……何;奈……何 (把……怎樣呢 )⑤孰與…… (與……比,哪個更… )⑥獨……耶 (難道……嗎 )二、表示反問①何……哉(也) (怎么能……呢 )②何……為 (……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 (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 (怎么能……呢)⑤豈(其)……哉(乎,耶)(哪里……呢 ……哪里呢 )⑥安……哉(乎) (哪里……呢 )⑦不亦……乎 (不是……嗎 )⑧……非……歟 (……不是……嗎 )⑨寧……耶 (哪里……呢 )(10)顧……哉 (難道……嗎 )(11)獨……哉 (難道……嗎 )三、表示感嘆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②直……耳!(只不過……罷了!)③惟…耳!(只……罷了!)④一何……(多么……啊!)⑤亦……哉!(也真是……啊!)⑥……何如哉!(……該是怎樣的呢!)四、表揣度①無乃……乎(歟)(恐怕……吧 );②得無(微)……乎 (該不……吧 ))③其……歟 (不是……嗎 )(兼表反問)④庶幾……歟 (或許……吧 )五、表示選擇①與其……孰若…… (與其……,哪如…… )②……歟(耶),抑……歟(耶) (是……,還是……呢 )③其…… 其…… (是……呢 還是……呢 )六,其它否則:如果不……就……。何乃:豈只是;為什么竟。、既而:隨后,不久。既……且……:又……又…乃爾:竟然如此,這樣。然而:這樣卻;但是。,然則:既然這樣,那么;如果這樣,那么。雖然:雖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謂:所說的,所認為。謂之:稱他是,說他是;稱為,叫做。無(有)以:沒有(有)用來……的東西、辦法。無庸:不用,無須。無由:不可能,無法,無從。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謂:說的就是--――。之于:對……的態度,同……相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