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滑輪第1課時 定滑輪和動滑輪教材分析一、課標分析探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結構、特點。二、內容和地位分析本節課是建立在學生學習了杠桿知識之后,對簡單機械的引申擴展,是對杠桿原理的延伸,又是為后面學習“功的原理、機械效率”做準備?;喅橄鬄楦軛U是物理的建模思想,是這一節的獨特之處,處理得當會對學生的抽象思維有很好的提升作用。所以本節課一定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進行討論交流。這也充分體現了新的課程標準中“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發展理念。學情分析已有知識及方法: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機械——杠桿,滑輪是對杠桿的進一步變形運用,學生也有了一些生活經驗,初步掌握了探究實驗的方法和技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未知知識及方法:學生對滑輪的使用很少,課堂應充分讓學生動手,應通過實驗來探究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教學目標1.通過視頻和實物認識定滑輪、動滑輪。2.通過實驗,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和應用。3.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核心素養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在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重點難點重點:實驗探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難點: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與杠桿的聯系。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一:導入新課 展示圖片 情境引入 出示圖片,讓學生思考古代吊橋是如何升上去的。 吊橋是古代杠桿與滑輪的組合,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可以起到改變力的方向的作用的裝置。 學生觀看圖片,思考吊橋用到了哪些機械才能達到封閉城門的目的。 激發學生思考,學生會想出生活中的很多例子,合理進行引導。 使學生體會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引出本節課教學。環節二:認識滑輪 出示旗桿頂端的滑輪的圖片。 同學們了解到的還有哪些應用 多媒體出示滑輪應用的圖片,同學們觀察桌上各種滑輪的構造。 小組討論總結:滑輪是一個周邊有槽并可以繞軸轉動的輪子。 引到升國旗時,旗桿上面的一個小輪子可以實現改變力的方向的作用。 學生觀察:起重機、塔吊,晾衣架、電梯、索道觀光車等。 利用旗桿上的滑輪引入,切合學生熟悉的認知,帶領學生進入情境。 充分體現“由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信息。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三:探究定滑輪的特點 1.如果我們用滑輪把貨物運到房頂,可以設計出哪些方法 (1)學生思考并設計實驗。 (2)引導得到: ①定滑輪:在使用的過程中位置不改變的滑輪;②動滑輪:在使用的過程中位置隨被提升物體一起改變的滑輪。 2.定滑輪和動滑輪在使用中有什么特點呢 (1)實驗探究定滑輪的特點:判斷使用定滑輪是否省力 判斷使用定滑輪是否省距離 (2)各小組探究以下問題:①用力方向和鉤碼上升方向的關系;②鉤碼重力與拉力大小的關系;③物體上升高度h和自由端移動距離s的關系。 (3)得到結論:定滑輪不能省力但能改變力的方向。 3.探究定滑輪為什么不能省力 (1)多媒體出示圖片師生共同分析。 (2)得到結論:定滑輪實質是一個等臂杠桿,使用時既不省力,也不省距離,但可以改變力的作用方向。 例1.用定滑輪勻速吊起重物,先后用F1、F2、F3沿圖中所示的方向拉繩子,則( ) A. F1>F2>F3 B. F1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四:探究動滑輪的特點 實驗探究:動滑輪的特點。 實驗要求:同定滑輪。 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動滑輪省一半力的原因,多媒體出示圖片分析。 拉力改變方向之后為什么更費力 教師多媒體出示圖片分析。 總結:動滑輪實質是一個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不能改變動力方向,可以省一半的力,但要多移動一倍的距離。s=2h。 不考慮動滑輪重、繩重和摩擦:F=。 例2.如圖所示,不計繩重及摩擦,動滑輪重1 N,拉力F為5 N,則重物的重力G和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為( ) A. G為4 N,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為5 N B. G為9 N,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為10 N C. G為10 N,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為5 N D. G為9 N,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為5 N 1.學生討論,設計實驗。 2.進行實驗。 3.交流展示: 實驗探究動滑輪的特點,增強學生動手動腦能力。 將動滑輪演變成杠桿模型,突破難點。 鞏固所學。學生通過練習熟悉動滑輪的相關計算。課堂練習 相關練習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有哪些收獲呢 板書設計 11.2 滑輪 第1課時 定滑輪和動滑輪 一、定滑輪 1.滑輪的位置固定不變。 2.不省力,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二、動滑輪 1.滑輪的位置跟被拉動的物體一起運動。 2.可以省一半力,但不能改變用力方向。作業布置 第十一章第2節第1課時教學反思 第2課時 滑輪組及其應用教材分析一、課標分析了解滑輪組的省力特點,會組裝滑輪組。二、內容和地位分析本節課是建立在學生學習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知識之后,是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組合,難度更上一層,是學習滑輪組機械效率的重要基礎,也是后面將力學知識進行綜合運用的重要載體。本節課有助于培養學生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分析數據并發現物理規律,培養科學論證、質疑創新能力。從實驗操作難度上來說,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生接觸八年級物理后最高的,對于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是一次大的提高,本節課通過學生組裝各種滑輪組,探究滑輪組省力的特點和距離之間的關系,能讓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學情分析已有知識及方法:學生已經學習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在探究方法上也初步具備了小組合作、交流的能力。未知知識及方法:學生對滑輪的使用很少,應多嘗試組裝各種滑輪組,通過實驗來探究滑輪組的特點,提高動手、動腦能力。教學目標1.通過定滑輪、動滑輪來組裝成滑輪組,具備既省力又可以改變力的方向的作用。2.通過探究,了解滑輪組的特點,知道滑輪組的省力情況。3.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核心素養1.通過探究,了解滑輪組的特點,知道滑輪組的省力情況,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習和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分析數據并發現物理規律,培養科學論證、質疑創新能力。2.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通過小組實驗,學會合作分享,并在實驗過程中逐步養成尊重事實、務實求真的科學態度。重點難點重點:了解滑輪組的省力和距離的特點。難點:復雜滑輪組的力和距離的計算。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一:導入新課 1.復習舊知。 提問: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是什么 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本質是什么 2.提出問題。 能否有這樣一種滑輪,它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變力的方向呢 小組合作動手試一試。 學生將兩個滑輪組合起來,教師鼓勵他們大膽嘗試。 學生通過思考,回答問題 小組合作,進行各種嘗試,將滑輪組合起來。 為引入滑輪組做好鋪墊。 培養學生大膽探索、勇于動手、探索新知的能力。環節二:確定滑輪組的省力特點 通過小組展示,提出問題。 問題1:滑輪組如何連接 提示滑輪組的連接方法: (1)繩子的起點在定滑輪下方的掛鉤或動滑輪上方的掛鉤。 (2)起點連接完畢后,本著從上而下、從下而上的原則,按照固定的方向依次繞過每個滑輪。 (3)每個滑輪只能使用一次。 問題2:哪種方法最省力 分析滑輪組的省力情況與繩子段數的關系。 引導學生以動滑輪為受力物體做受力分析(學生嘗試做受力分析)。 組長展示小組連接情況。 通過各種情況來確定繩子連接的方法。 學生思考如何確定繩子段數。 在練習本上做動滑輪的受力分析。 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 使學生掌握滑輪組的連線方法。 受力分析貫穿整個力學體系,讓學生加深、鞏固并確定動滑輪的受力,再次認識到繩子段數是指動滑輪上的繩子段數。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三:確定滑輪組的省力特點 小組合作用彈簧測力計提升滑輪組來驗證和受力分析是否一致。 得到結論: 一定一動滑輪組省力情況:不計繩重和摩擦,物體和動滑輪由幾段繩子承擔,所用拉力就為物體和動滑輪總重的幾分之一。 小組合作探究,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并記錄鉤碼和動滑輪重力及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驗證與受力分析得到的結果是否一致。 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和收集數據、處理信息的能力。環節四:探究滑輪組的繩子和物體移動距離的關系 分析繩子移動距離和物體移動距離的關系。 引導小組組裝滑輪組,用刻度尺豎直立在鐵架臺旁邊,緩慢勻速拉動細繩,記錄繩子移動距離和物體移動距離。 小組展示數據,分析數據間的關系。 小組討論得到結論:一定一動滑輪組,物體和動滑輪由幾段繩子承擔,繩子移動距離就為物體移動距離的幾倍。 對于距離關系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分析:圖中的物體由3段繩子通過動滑輪吊著,若物體升高的距離為h,則每段繩子都要縮短h,三段繩子縮短的距離都要被拉力拉走,所以拉力移動的距離為s=3h。 如果增加滑輪個數,變成兩個定滑輪、兩個動滑輪,分析滑輪組受力和距離,引導學生找到規律,完成典型到一般的過程。 結論:F=(G+G動)、s=nh。 以兩定兩動為例再具體進行分析,引導小組討論交流。 小組在分析滑輪組受力后加上刻度尺,探究距離關系。 小組分工合作,邊拉動繩子邊記錄數據。 分析數據,找到關系。 得出結論。 跟隨教師理解原因。 分析兩定兩動滑輪組的受力和距離關系,完成特殊到一般的歸納過程。 反復練習滑輪組的連線,為后邊畫圖打好基礎。 增強小組合作意識。 加深對距離關系的認知。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從大量事例中尋找規律的能力。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四:探究滑輪組的繩子和物體移動距離的關系 例.練習滑輪組的畫線,按要求畫出繩子的繞法。 練習各種滑輪組的力和距離的計算。 學生思考,確定答案。 練習本上完成畫線。 畫線練習鍛煉學生作圖能力,增強學生對滑輪組特點的認知。 適當重復,鞏固本節課知識。課堂練習 相關練習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有哪些收獲呢 板書設計 11.2 滑輪 第2課時 滑輪組及其應用 1.滑輪組:定滑輪與動滑輪的組合,能省力又能改變用力的方向。 2.繩子自由端的拉力(忽略繩重和摩擦):F=(G+G動)。 3.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nh。作業布置 第十一章第2節第2課時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