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之課內文言文考點清查專題3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考點:文學常識)1.《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出自中國著名儒家典籍《孟子》,文中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三要素及其關系的句子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認為“人和”是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主張“仁政”,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之道”?!睹献印肥侵袊寮业浼械囊徊?,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門人記錄并整理而成的?!睹献印吩谌寮业浼姓加泻苤匾牡匚唬瑸椤八臅?之一。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考點:課后注釋)⑴[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⑵[環]圍。⑶[池]護城河。⑷[兵革]泛指武器裝備。⑸[兵]兵器。⑹[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類。⑺[委而去之]意思是棄城而逃。⑻[委]放棄。⑼[去]離開。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⑾[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⑿[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⒀[得道]指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⒁[至]極點。⒂[親戚]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⒃[畔]同“叛”,背叛。⒄[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⒅[君子]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說的“得道者”。(考點:重點譯句)⑴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答案】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⑵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答案】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內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⑶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答案】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式。⑷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答案】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⑸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答案】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答案】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⑺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答案】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⑻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答案】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⑼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答案】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考點:課后習題)一、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對“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舉一兩個事例來證明這個觀點。二、本文闡述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得出的結論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張?(2024:中考預測)(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節選自《孟子·公孫丑下》)(乙)政①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②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③,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④之。……故從其四欲⑤,則遠者自親⑥;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故知予之為取⑦者,政之寶也。(節選自《管子·牧民·四順》)(注釋)①政:政令。②佚樂:使……安樂。③危墜:危亡。④生育:使……生養繁息。⑤欲:欲望,⑥親:親近。⑦予之為?。航o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環而攻之而不勝 腰白玉之環B.池非不深也 南冥者,天池也C.委而去之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D.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夫環而攻之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錢覆其口C.民惡貧賤,我富貴之 前人之述備矣D.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 不效,則治臣之罪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兩文都圍繞“民心”展開議論,甲文強調(1)“_________”(用原文語句回答)比“天時””地利”更重要、乙文認為(2)“_________”(用原文語句回答)就可以贏得民心。“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敝袊伯a黨百年光輝歷程啟示我們: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親民要有真感情,愛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3)甲文中的_________主張與“執政為民”思想是相通的?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乙】夫用兵之法,全國①為上,破國②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③,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己。修櫓賴鋁④,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⑤,又三月而后己。將不勝其忿而蚊附之回,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注釋】①全國:迫使敵人舉國降服。②破國:攻破敵國。③伐謀:挫敗敵人的計謀。④修槽賴輯fényn):修造用以攻城的盾牌、戰車。⑤距堙(yIn):構筑攻城的土山。⑥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將帥控制不住自己的忿怒情緒,而下令緣梯而上,蚊附亂進。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 環而攻之而不勝 環:__________________ (2) 而城不拔者 拔:__________________2.翻譯下面的句子,⑴多助之至,天下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乙】文闡述的觀點與【甲】中述的觀點有哪一點是相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齊王使使者問趙威王后。書未發,,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選自《戰國策 齊策》)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七里之郭_________ (2)委而去之_________(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_________ (4)天下順之_________(5)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_________(6)使者未說_________2.用“/”為文中兩個畫橫線的句子標出停頓。(每句標一處)。(1)天時不如地利(2)歲亦無恙耶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茍無民,何有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據選文(甲)和(乙)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填空。選文(甲)和(乙)都闡釋了①_________的治國理想,但語言風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②_________、③_________句,語言氣勢磅礴;(乙)文則大量運用④_________句,語氣強硬,不容置辯。(四)單項選擇題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環而攻之而不勝 委而去之B.陳勝者,陽城人也 得道者多助C.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以天下之所順D.寡助之至 天下順之2.下列各項中加點的“之”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三里之城 B.夫環而攻之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連百萬之軍3.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環而攻之而不勝 腰白玉之環B.池非不深也 南冥者,天池也C.委而去之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錢覆其口參考答案(考點:課后習題)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說,施行仁政的君主會得到廣泛的擁護,不行仁政的君主則會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紂王的故事能證明這一點。文王姬昌為西伯時,“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善養老者,所以人民擁護,賢士歸心,為后來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礎。商紂王雖然天資敏捷,“材力過人”,卻不行仁政,“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巨橋之粟”,以酷刑殘害臣民,最終“民罔不欲喪”,眾叛親離,葬送了商朝。二、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主張:仁政。補充: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答案】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論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論。 本文從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開篇即提出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設例進行論證,再據此闡發引申,層層深入,最后得出斷語,邏輯性很強。因此認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論,不是中心論點,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答案】2、3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區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攻戰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答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環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 ?。?)論證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 ?。?)文章上部分運用舉例說明,下部分運用對比說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論點。4、本篇主要是談戰爭呢,還是談政治呢? 【答案】本篇主要是談政治,是借戰爭談政治。孟子借談戰爭的取勝條件以闡明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這樣才能“多助”,眾人才會歸順,而“天下順之”,“戰必勝矣”,國家才能治理好。(2024:中考預測)(一)1.C【解析】考查文言詞語的一詞多義。A.環:包圍,圍繞/環形的玉;B.池:護城河/池塘;C.委:都是“舍棄”的意思;D.從:順從,聽從/跟從,跟隨;故選C。2.D【解析】考查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A.而:表順承,且/表轉折,卻;B.以:介詞,憑借/介詞,用;C.之:代詞,他們/助詞,的;D.則:都是“連詞,那么”;故選D。3.(1)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2)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是治國的法寶。【解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1)句中的“寡(少)、畔(同‘叛’)、順(順從)”幾個詞是重點詞語。(2)句中的“故(所以)、予之為取者(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寶(法寶)”幾個詞是重點詞語。4.人和 從其四欲 施行仁政(“得道")。【解析】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梳理與概括。(1)從甲文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其所強調的“人和”比“天時”“地利”更重要;(2)從乙文中的“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故從其四欲”可知,“從其四欲”就可以贏得民心。(3)甲文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并用概括性很強的戰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而要做到“人和”,就要實施“仁政”,這也正是孟子的思想。參考譯文:【甲】孟子說:“適宜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形,有利于作戰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團結?!保ū热缬幸蛔牵┓綀A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敵人)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敵人)包圍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適宜作戰的時令、氣候;但是不能取勝的原因,這是因有利于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形。(又比如另外一座城)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士兵們的)武器不是不銳利, 盔甲并不是不堅固,糧食不是不充足;守城的士兵們卻棄城而逃,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地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團結。所以說,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界線,鞏固國防不能只靠山川地勢的險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只靠銳利的兵器。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越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越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連天下的人都會服從他。憑著天下人都順從的條件去攻打連親屬都會背叛的君主。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戰之時,若進行戰爭,就必定勝利。【乙】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順應民心;政令所以廢弛,在于違背民心。人民怕憂勞,我便使他安樂;人民怕貧賤,我便使他富貴;人民怕危難,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滅絕,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此,滿足上述四種人民的愿望,疏遠的自會親近;強行上述四種人民厭惡的事情,親近的也會叛離。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這個原則,是治國的法寶。(二)1.(1)圍。 (2)攻克。【解析】此題考查考生解釋文言文實詞的能力。作答時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注意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特點,要根據語境仔細辨析。注意課外文段中的詞語在課內出現時的解釋。2.1)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2)所以兵力不受太大耗損而獲得全部的利益,這就是以謀攻敵的法則。【解析】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解析】閱讀兩文,疏通文字,讀懂內容,由【乙】文內容可知印證了【甲】文“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這一觀點。【乙】文 參考譯文:用兵的法則是,能夠保全敵“國”而勝是上策,擊破敵“國”而勝則次之:能夠保全敵“軍”而勝是上策,擊破敵“軍”而勝則次之:能夠保全敵“旅”而勝是上策,擊破敵“旅”而勝則次之;能夠保全敵“卒”而勝是上策,擊破敵“卒”而勝則次之;能夠保全敵“伍”而勝是上策,擊破敵“伍”而勝則次之。所以百戰百勝,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經交戰就能使敵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上策是挫敗敵人的戰略,其次是撞敗敵人的外交,再次是擊敗敵人的軍隊,下策就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域的辦法是不得已的。制造攻城的盾牌、戰車,準備攻城的器械。需要幾個月才能完成:構筑攻城的土山又要幾個月才能竣工。將帥控制不住自己忿怒的情緒,驅使士卒像螞蟻一樣去爬梯攻城,結果士卒傷亡了三分之一,而城池依然未能攻克,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敵人屈服而不是靠硬打,攻占敵人的城堡而不是靠強攻,毀滅敵人的國家而不是靠久戰。必須用全勝的戰略爭勝于天下,所以兵力不受太大耗損而獲得全部的利益,這就是以謀攻敵的法則。(三)1.外城; 離開限制;歸順,順從;派,派遣;說,通“悅”,偷快【解析】試題分析:考查文言實詞。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此題都是古今異義詞,如“郭”:外城。所以千萬不要以今釋古。理解好上下文內容是作答的關鍵。2.⑴天時/不如地利 (2)歲/亦無恙耶?【解析】文言斷句的題目,注意一些常見的標志性的虛詞,注意結構的對稱,這是基礎,一般考核較少,大多集中在人稱的轉換和在句中充當的成分,還要注意一個事件不要強行斷開,不然句子就會支離破碎,相反兩個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斷開。此題較容易,根據文意即可推斷出正確答案:. ⑴天時/不如地利;(2)歲/亦無恙耶?此題要注意把主語部分與謂語部分劃開。3.⑴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少。(2)如果沒有百姓,哪里還會有國君?【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把詞語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注意“得道”“寡”“茍”等字詞的翻譯。4.以民為本; 排比;對偶; 問(答“反問”亦可)。【解析】比較閱讀。文言文要點的提取和寫法的把握。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兩文,掃清文字障礙,疏通文意,讀懂內容,這是歸納概括的前提和基礎。在準確理解詞意、句意、段意的基礎上,梳理各句之間的內在聯系,依據題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甲乙兩文闡釋的治國理想可概括為“以民為本”。“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為對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為排比?!皻q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都運用問句。參考譯文:(甲)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戰斗,(如果)戰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乙):齊襄王派遣使者問候趙威后,還沒有打開書信,趙威后問使者:“今年收成還可以吧 百姓安樂嗎 你們大王無恙吧 ”使者有點不高興,說:“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問好,您不先問我們大王狀況卻打聽年成、百姓的狀況,這有點先卑后尊吧 ”趙威后回答說:“話不能這樣說.如果沒有年成,百姓憑什么繁衍生息 如果沒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稱尊 豈有舍本問末的道理 ”(四)1.C【解析】A.連詞,表轉折/表順承;B.代詞,放在主語后面,表判斷/代詞,……的人;C.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憑借,靠;D.動詞,到/代詞,代指他(“多助之至”的人)。2. B【解析】本題考查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解答此類題要在平時積累文言詞匯,結合具體語境先弄清句子的意思,在由句子意思辨析推斷詞語的意思。A. 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小城。之:結構助詞,的;B. 夫環而攻之: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之:代詞,它;C.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之:結構助詞,的;D. 連百萬之軍:統率百萬的大軍。之:結構助詞,的;故選B。3.C【解析】考查文言詞語的一詞多義、A.環:包圍,圍繞/環形的玉;B.池:護城河/池塘;C.委:都是“舍棄”的意思;D.以:介詞,憑借/介詞,用。故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