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之課內文言文考點清查專題29《大道之行》(考點:文學常識)1.《大道之行也》出自《禮記·禮運》。《禮記》,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是十三經之一,與《周禮》《儀禮》全稱為“三禮”,儒家 經典著作之一,相傳為西漢戴圣編纂。共四十九篇。《禮運》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2.《禮記》是儒家五部經典之一。“五經”包括:《詩》、《書》、《禮》、《易》、《春秋》。“四書”包括:《大學》《中庸》《孟子》《論語》(考點:課后注釋)⑴[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⑵[天下為公]天下是公共的。⑶[選賢與能]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⑷[賢]指品德高尚。⑸[能]指才干出眾。⑹[與]同“舉”。⑺[講信修睦]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⑻[修]培養。⑼[不獨親其親]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第一個“親”用作動詞,以…為親。第二個“親”指父母。⑽[不獨子其子]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第一個“子”用作動詞,以…為子。第二個“子”指子女。⑾[有所終]有終老的保障。⑿[有所用]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效力。⒀[矜]同“鰥”,老而無妻;⒁[寡]老而無夫;⒂[孤]幼而無父;⒃[獨]老而無子;⒄[廢疾]有殘疾而不能做事。⒅[者]……的人。⒆[分]職分,職守。⒇[歸]女子出嫁。(21)[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財物,厭惡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據為己有。(22)[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力氣,厭惡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23)[謀閉而不興]圖謀之心閉塞而不會興起。(24)[亂賊]作亂害人。(25)[作]興起。(26)[外戶而不閉]門從外面帶上,而不從里面閂上。(27)[外戶]從外面把門帶上。(28)[閉]用門閂插上。(考點:重點譯句)⑴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答案】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公共的。⑵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答案】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⑶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答案】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答案】要使老年人能有終老的保障,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養。⑸男有分,女有歸。【答案】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⑹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答案】財物,厭惡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據為己有;⑺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答案】力氣,厭惡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⑻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答案】這要一來,圖謀之心閉塞而不會興起,不會有人盜竊財物而作亂害人。⑼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答案】家家戶戶都只是把門從外面帶上,而不從里面閂上。這就叫作“大同”社會。儒家大同社會理想的核心是“天下為公”,內容有:選賢任能,誠信和睦;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考點:課后習題)歸納一下儒家的大同社會理想包括哪些方面。1.課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認識?2.文中所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的特征?3.怎樣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4.“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異曲同工之妙 (2024:中考預測)(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大道之行也》(乙)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然則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此則天下之害也。”《兼愛》1.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培養)B.不獨親其親,不獨于其子。(父母親人)C.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D.家之與家之相篡。(掠奪)2.翻譯下列句子。①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寄托著儒家崇高的社會理想,其中對人才的選拔有什么標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據甲乙兩文的描寫,你對“大同”社會有怎樣的認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選自《大道之行也》)(乙)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①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②,四不孝也;好勇斗很③,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節選自《孟子·離婁下》)注:①從:同“縱”。②戮:羞辱。③很:今作“狠”。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不獨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__(2)盜竊亂賊而不作__________________(3)惰其四支__________________(4)私妻子__________________2.請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選賢與能,講信修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樣是( )A.《禮記》由西漢戴圣對戰國至秦漢的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B.甲文所描述的 “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理想,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社會的幸福憧憬。C.甲乙兩文都有采用排比的修辭,句式整齊,條理分明,節奏和諧。D.乙文“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斷句是錯誤的。4.請在甲文中找出寫“孝親敬老”的句子。結合甲乙兩文,再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如何“孝親敬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大道之行也》)(乙)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桃花源記》)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選賢與能__________________(2)不獨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__(3)屋舍儼然__________________(4)尋病終__________________2.翻譯面的句子。(1)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構想的大同社會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聽了之后為什么“皆嘆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乙)文的“世外桃源”與(甲)文的“大同”社會有什么關聯之處 兩文各自側重于哪種表達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單項選擇題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大道之行也(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B.講信修睦(培養)C.是故謀閉而不興(因此)D.是謂大同(大家一樣)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例句:貨惡其棄于地也A.每自比于管仲、樂毅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C.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D.所惡有甚于死者3.下面句子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弗學,不知/其善也 B.教/然后/知困C.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D.故/外戶/而不閉參考答案(考點:課后習題)【答案】儒家大同社會理想的核心是“天下為公”,內容有:選賢任能,誠信和睦,普遍仁愛;全體社會成員各有所養、各有所用、各盡其職,行為皆出于公心;杜絕奸詐之心、害人之事,人們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補充:1.課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認識? 【答案】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國泰民安的理想狀態。 "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是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當時人們頭腦中的理想境界,兩個詞中帶有明顯的理想色彩,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2.文中所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案】(1)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愛。全社會親如一家(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有合適的安排(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尤其是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出了社會的關愛。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穩定的職業,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男有分,女有歸)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應珍惜勞動產品,無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辱。盡全力工作,沒有"多得"的念頭,更不會據為己有。 3.怎樣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 【答案】"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時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異曲同工之妙 【答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024:中考預測)(一)1.B【解析】B.句意:不僅僅只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僅僅疼愛自己的子女。親:以……為親。故選B。2.①施行大道的時候,天下是公共的。②讓老年人有終老的保障,年輕人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夠順利成長。【解析】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1)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之:用在主謂之間,不譯。行:施行;為:是。(2)有所終:有終老的保障。有所用: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效力。長:撫養。3.有德行、有才能、講信用、能和人和睦相處。(答“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也可)【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甲文中的“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表明對人才的選拔標準,即選拔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能夠講信用、能和人和睦相處的人來管理社會。4.人人能得到社會關愛;人人能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社會穩定;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等。【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解答此題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內容。根據甲文中“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可概括為:人人能得到社會關愛。根據“男有分,女有歸”概括為:人人能安居樂業。根據“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可以概括為: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根據乙文中的“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此則天下之害也”概括出“天下之利”的內容為:沒有戰爭,社會穩定,人們能安居樂業;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等。參考譯文:甲: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因此人們不僅僅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所贍養,不僅僅撫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壯年人能為社會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有人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憎惡把它扔在地上的現象,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就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乙:墨子說:“仁人處理事務的原則,一定是為天下興利除害,以此原則來處理事務。”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說:“現在如果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家族與家族之間相互劫奪,人與人之間相互殘害,君臣之間不施惠、效忠,父子之間不慈愛、孝敬,兄弟之間不融洽、協調,這些都是天下之害。”(二)1.(1)以……為子(2)害人(3)同“肢”,肢體(4)偏愛【解析】本題考查重點詞語。(1)不獨子其子: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子:以……為子。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賊:害人。(3)惰其四支:四肢懶惰。支:同“肢”,肢體。(4)私妻子:只顧老婆孩子。私:偏愛。2.(1)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2)逞勇好斗,連累父母,這是第五種(不孝的行為)。【解析】本題考查翻譯句子。注意詞語:(1)與,通“舉”,推舉,選舉。信:誠信。修:培養。(2)很:今作“狠”。危:使……憂懼。3.D【解析】D.“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句意:賭博酗酒,不管贍養父母,是第二種不孝;故斷句正確。故選D。4.“不獨親其親”“使老有所終”。公交車上看有年長者,我會讓座;我在家勤快,多幫父母做家務;不打架斗毆或做違法的事,以免父母受到驚嚇或牽連;父母出差時,照顧好自己,不讓父母擔心……【解析】本題考查內容理解。1)甲文孝親敬老的句子:故人不獨親其親……使老有所終。句意:所以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據此歸納答案。2)結合乙文“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可見,孝順父母應做到:勤勞、贍養父母。不貪婪,不放縱聲色欲望,不逞勇好斗,不使父母憂懼。作為學生,在學校應該勤奮學習,讓父母在學業上放心;在家多幫父母做家務;在社會上,應遵規守紀,不讓父母擔心。參考譯文:甲: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所以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讓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長的地方,讓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社會的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所以大門都不用關上了,這叫做理想社會。乙:孟子說:“通常所認為不孝的情況有五種:四肢懶惰,不管贍養父母,是第一種不孝;賭博酗酒,不管贍養父母,是第二種不孝;貪好錢物,只顧老婆孩子,不管贍養父母,是第三種不孝;放縱聲色欲望,使父母感到羞辱,是第四種不孝;逞勇好斗,使父母憂懼,是第五種不孝。”(三)1.同“舉”,選拔以……為子整齊的樣子隨即,不久【解析】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1)“與”(jǔ)是通假字,“與”同“舉”,選拔;(2) “子”是意動用法,解釋為“以……為子”;(3)“儼然”指“整齊的樣子”;(4)“尋”是古今異義詞,古義為“隨即,不久”。2.(1)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2)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句子的翻譯能力。文言文翻譯時遵循“信、達、雅”的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可具體運用“留、補、刪、換、調”五種方法;同時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第(1)句“貨惡其棄于地也”中的“貨”是名詞活用作狀語,理解為“對于貨物”,“惡”是“憎惡”的意思;第(2)句“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中的“乃”意思是“竟然”,“無論”是古今異義詞,理解為“不用說,更不必說”。3.①人人都能受到社會的關愛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③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段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文中“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講的是大同社會人人都能受到社會的關愛;“男有分,女有歸”講的是大同社會人人都能安居樂業;“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講的是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所以大同社會包含了上述三方面的內容。4.桃源外的世界依舊如此動亂、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語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閱讀文章可知,桃源人的生活安定、和平、幸福,所以當聽漁人講述了外面世界的情況之后,桃源人既為桃源外的世界依舊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也為桃源外的人不能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嘆惋。5.兩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對理想(大同)社會的向往與追求【乙】文“世外桃源” 的境界是根據【甲】文“大同”社會的體制構想出來的(或:“世外桃源”是對“大同”社會生活風貌的藝術再現)【甲】文側重于議論【乙】文側重于記敘(或描寫)【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比較閱讀分析的能力。第1小問:《大道之行也》中“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先總體闡釋了大同社會的特征,后面再進行具體闡述;《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就是對大同社會生活風貌的藝術再現;所以兩文都反映了古人對理想(大同)社會的向往與追求。第2小問:《大道之行也》以闡述大同社會的特點為主,表達方式側重于議論;《桃花源記》主要記敘了漁人的所見所聞,表達方式側重于記敘(或描寫)。參考譯文:《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所以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讓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長的地方,讓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社會的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所以大門都不用關上了,這叫做理想社會。《桃花源記》: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于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于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村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 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離開。村里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后,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四)單項選擇題1.D【解析】D.“大同”指“理想社會”。2.B【解析】例句與B項均為介詞,在、從;A、C兩項均為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D.比。3.C【解析】C.有誤。正確劃分為: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故選C。10.A.其:表示推測/代詞,指人;B.至:達到極點的/到;C.食:都是動詞,吃;D.為:是,表判斷/對……說;故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