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認真對待民事權利與義務 教案一、教學目標1. 讓學生了解民事權利與義務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培養學生正確對待民事權利與義務的意識和態度。3. 引導學生樹立法治觀念,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二、教學重難點1. 重點:民事權利與義務的概念和內容。2. 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正確對待民事權利與義務。三、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學過程1. 課程導入(3 分鐘)通過提問或講述一個與民事權利與義務相關的小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導入課程。2. 民事權利與義務的概念(10 分鐘)講解民事權利與義務的定義和內容,讓學生了解其基本概念。3. 民事權利與義務的關系(12 分鐘)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討論民事權利與義務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認識到權利與義務是相互依存的。4. 認真對待民事權利與義務的重要性(10 分鐘)講述不認真對待民事權利與義務可能導致的后果,如侵權、違約等,強調認真對待的重要性。一、透視民法與民事法律關系1.民法(1)含義: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具體表現: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物質與精神需求提供法律保障。是維護高效、誠信的社會經濟秩序的基本法律。在構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人權提供基本保障。民法為現代化市場經濟提供一般規則和行為規范。維護公共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民法促進民主政治。(2)特點:民事主體地位平等,民事權利與義務相一致,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誠信等原則。(3)意義:民法強調獨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權利明確、財產關系穩定與交易安全的社會秩序,凸顯了文明、和諧、平等、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2、民法典①概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由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②意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能夠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規范了各類民事主體的各種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涉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2.民事法律關系(1)含義:是由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2)要素:主體、客體和內容。①民事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②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民事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它因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而有所不同。例如,所有權關系的客體是物,債權關系的客體是行為,知識產權關系的客體是智力成果和商業標記,人身關系的客體是人身利益。③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就是民事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3.法治與德治: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1)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2)我國民法不僅體現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范,大力弘揚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維護公序良俗。(3)民法強調獨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權利明確、財產關系穩定與交易安全的社會秩序,凸顯了文明、和諧、平等、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 二、解析民法基本原則1.必要性(1)社會成員的私人利益之間以及私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可能形成各種利益沖突。(2)民法規定一系列基本原則,旨在確保各成員合理合法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調整各方之間的利益關系。2.調整范圍:民法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司法機關審理民事案件時應當遵循的基本準則。3.具體內容(1)平等原則①內涵:民事主體不論職位高低、社會狀況如何,在民法面前,所有個體一律平等。②表現:民事主體法律地位平等、互不隸屬,享有平等的法律人格;具體法律關系中的平等;自由平等地協商來確定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平等地受到保護。(2)自愿原則①內涵:保障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時不被國家權力、其他民事主體非法干涉,享有充分的意志自由。②表現:平等主體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確定,沒有強制力影響,因欺詐、脅迫等手段而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是違背自愿原則的,受欺詐方或者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予以撤銷。(3)公平原則①內涵: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以維持民事主體之間的利益均衡。②要求:對利益或損害的分配在主觀心理上應持公平的態度;反對暴利,要求民事活動的結果不能顯失公平,否則就應以公平為尺度加以平衡;要求民事案件處理的結果應當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4)誠信原則①內涵:是道德標準的法律化,對于民事活動的公平進行具有普遍的控制作用。②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應當心存善意、誠實不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不做欺詐行為,恪守信用尊重交易習慣;不規避法律和曲解合同條款;正當競爭,反對壟斷;尊重社會利益,不得濫用權利。(5)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①內涵: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②要求:對民事主體濫用權利、違反國家、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進行必要的限制;保護未成年人、殘疾人等社會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張揚社會正義。(6)綠色原則①實質:是民法典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法律導向,符合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②要求:落實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正確處理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維護環境公共利益。【名詞點擊】1、法人 非法人組織①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例如,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屬于營利法人,公立學校屬于非營利法人,政府機關屬于特別法人。②非法人組織,是指不具有法人資格但能夠依法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的組織,如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等。【名詞點擊】2、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類型年齡、智力 民事活動 代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 其行為原則上均無效 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限制民事 行為能力人 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 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認完全民事 行為能力人 成年人(18周歲以上的自然人) 16周歲以上且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未成年人 獨立進行民事法律行為,獨立承擔法律后果【名詞點擊】3、民事權利 民事義務 民事權利能力 民事義務能力民事權利:是指民法賦予的民事主體為實現某種特定利益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自由。民事義務:是指民事主體為滿足民事權利所保護的利益而依法應當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約束。民事權利能力:是指法律賦予的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有沒有)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法律確認的/民事主體通過自己的行為/從事民事活動、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能不能)5. 培養正確的態度和行為(15 分鐘)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確對待民事權利與義務,提出具體的建議和方法。6. 總結與拓展(5 分鐘)總結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積極踐行正確對待民事權利與義務的觀念。五、作業布置1. 讓學生查找一些生活中的民事權利與義務案例,并分析其中的權利與義務關系。2. 要求學生在一周內觀察自己和身邊人的行為,看是否有認真對待民事權利與義務的表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