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二章 簡單機械12.2 滑輪一、認識幾種簡單機械1.定滑輪:使用時固定不動的滑輪,實質上是一個等臂杠桿,力臂是滑輪的半徑。定滑輪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不省力也不省距離;對理想的定滑輪(不計輪軸間摩擦)有F=G。2.動滑輪:使用時隨物體一起移動的滑輪,實質上是一個動力臂為阻力臂2倍的杠桿。省力但費距離;理想的動滑輪(不計輪軸間摩擦和動滑輪重力)有F=,只忽略輪軸間的摩擦有F=。3.輪軸和斜面輪軸 斜面定義 由共同轉動軸的大輪和小輪組成實質 實質上是一個變形的杠桿,大小輪的半徑就是兩個力臂,輪軸的公式:F1R=F2r 一種簡單機械,特點 可以省力,但是費距離 可以省力,但是費距離;斜面越平緩,越省力應用 螺絲刀、鑰匙、扳手、方向盤、車把、水龍頭開關等 盤山公路,螺絲釘4.比較滑輪和滑輪組二、滑輪及滑輪組的計算1.滑輪組:至少含有一個動滑輪和一個定滑輪,可以達到既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的目的,但是費距離。2.滑輪組的省力效果取決于承擔重物的繩子的段數。若不計滑輪和繩子重力及摩擦的情況下,有n段繩子承擔重物,拉力就是F=G/n,拉力作用距離為s=nh。3.繩子段數的判定,動滑輪與幾段強繩子接觸,就由幾段繩子承擔拉力,每段承擔的拉力大小相等。4.滑輪(組)的相關計算:(1)先數動滑輪上繩子的段數n。(2)s繩自由端=ns物體。(3)不計繩重:①上提物體,無摩擦:F拉=;②水平拉物體,F拉=f/n。三、滑輪組的繞繩1.滑輪組繩子的繞法有兩種:(1)繩子先系在定滑輪的固定掛鉤上,再依次繞過動滑輪和定滑輪,這種繞法有偶數段繩子承擔物重;(2)繩子先系在動滑輪的固定掛鉤上,再依次繞過定滑輪和動滑輪,這種繞法有奇數段繩子承擔物重。2.滑輪組作圖:對于滑輪組的繞線作圖,依據的省力公式是F=G/n(不計摩擦及滑輪重)。首先確定繩子段數n(n為繞在動滑輪上繩子的段數),然后根據省力公式進行繞線。【題型1】定滑輪和動滑輪的識別和特點方法點撥 1.判斷滑輪類型的方法:判斷滑輪是定滑輪還是動滑輪,關鍵是看它的軸是否和被拉物體一起移動,若一起移動,則為動滑輪,若不一起移動,則為定滑輪。另外,定滑輪常常會固定在其他不動的物體上,我們也可以依據這一點來判斷滑輪類型。 2.熟記幾種機械的特點 (1)使用動滑輪時,若動力作用在輪上,可以省一半的力,但費距離;若動力作用在軸上,則不能省力,費一倍的力,但可以省距離; (2)定滑輪不能省力,但能改變力的方向; (3)滑輪組是動滑輪、定滑輪的組合,可以省力,也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4)使用斜面的好處是可以省力,但費距離。(2023秋 臨渭區校級月考)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我國古代聰慧的勞動人民就能巧妙地應用簡單機械。如圖所示,安裝在護城河旁城墻頂端的滑輪( )A.既不省力,也不能改變施力方向B.雖不省力,但能改變施力方向C.既省力,又能改變施力方向D.雖省力,但不能改變施力方向【答案】B【分析】使用滑輪時,軸的位置固定不動的滑輪稱為定滑輪。定滑輪不省力,但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實質上是動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桿(等臂杠桿)。【解答】解:安裝在護城河旁城墻頂端的滑輪使用時,軸的位置固定不動,是一個定滑輪,它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同時也不能省距離。故ACD錯誤,B正確。【點評】本題考查滑輪的識別及工作特點,是一道基礎題,比較簡單。【變式1-1】(2023春 長壽區期末)如圖所示,下列各裝置中利用了動滑輪的是( )A. B.C. D.【答案】D【分析】根據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分析,定滑輪的軸不動,動滑輪的軸與物體一起動。【解答】解:A、B、C中滑輪是固定不動的,是定滑輪,D中的滑輪與物體一起運動,是動滑輪。故選:D。【點評】動滑輪的軸會隨物體一起運動,定滑輪的軸不隨物體運動。【變式1-2】(2023春 任丘市期末)如圖,用同一個滑輪按甲、乙兩種方式提起同一個物體(G輪<G物),不計繩重和摩擦,則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A.圖甲中的滑輪相當于一個等臂杠桿B.圖乙中滑輪的特點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C.圖甲中的滑輪比圖乙中的滑輪省力D.圖乙中的滑輪相當于一個等臂杠桿【答案】A【分析】定滑輪能改變力的方向,不能省力;動滑輪能省力,不能改變力的方向。【解答】解:A、圖甲中的滑輪是定滑輪,它不省力,相當于一個等臂杠桿,故A正確;B、圖乙中滑輪是動滑輪,它的特點是可以省力,但不可以改變力的方向,故B錯誤;C、圖甲中的滑輪為定滑輪,圖乙中的滑輪為動滑輪,因滑輪的重力小于物體重力,所以使用圖甲中的滑輪提升物體比使用圖乙中的滑輪提升物體費力,故C錯誤;D、圖乙中的滑輪相當于一個省力杠桿,故D錯誤。【點評】本題考查了動滑輪和定滑輪的特點,屬于基礎題。【變式1-3】(2023 常德)如圖所示小明組裝了甲、乙兩種滑輪,用來提升同一物體,G物=200N(不計繩重、輪重和摩擦),要使物體豎直勻速提升2m。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F甲=200N,并向上移動4mB.F甲=100N,并向上移動2mC.F乙=200N,并向上移動1mD.F乙=400N,并向上移動1m【答案】D【分析】(1)軸不隨物體一起運動的滑輪是定滑輪,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但能改變力的方向;(2)軸隨物體一起運動的滑輪是動滑輪,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力,但費距離,繩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2h。【解答】解:AB、圖甲是動滑輪,動滑輪不能改變力的方向,但是可以省一半的力,所以F甲G物200N=100N,拉力端移動的距離為s=2h=2×2m=4m,故AB錯誤;CD、圖乙是動滑輪,由圖可知,G物F乙=200N,所以F乙=400N,拉力端移動的距離為s'2m=1m,故C錯誤,D正確。【點評】此題考查了動滑輪的工作特點,是一道基礎題。【題型2】滑輪及滑輪組的計算方法點撥 滑輪組的省力效果取決于承擔重物的繩子的段數。若不計滑輪和繩子重力及摩擦的情況下,有n段繩子承擔重物,拉力就是F=G/n,拉力作用距離為s=nh。(2023春 東坡區校級期中)如圖所示,每個滑輪的重力相等,不計繩重和摩擦力,G1=60N,G2=38N,甲、乙兩種情況下繩子在相等拉力F作用下靜止。則每個動滑輪的重力為( )A.3N B.6N C.11N D.22N【答案】B【分析】先確定使用滑輪組承擔物重的繩子股數n,不計繩重和摩擦力,拉力F(G+G動),已知拉力大小相同,據此列方程求出動滑輪的重力。【解答】解:由圖知,使用滑輪組承擔物重的繩子股數分別為:n1=3,n2=2,已知每個滑輪的重力相等,設動滑輪的重力為G動,不計繩重和摩擦力,則拉力分別為:F1(G1+G動),F2(G2+G動),由題知F1=F2,所以,(G1+G動)(G2+G動),即:(60N+G動)(38N+G動),解得動滑輪的重力:G動=6N。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使用滑輪組時拉力的計算,關鍵是利用好關系式:不計繩重和摩擦力,拉力F(G+G動)。【變式2-1】(2023 海南)用下列簡單機械提升同一重物,忽略機械自重和摩擦,最省力的是( )A. B.C. D.【答案】A【分析】(1)根據杠桿平衡條件來分析;(2)忽略機械自重和摩擦,滑輪組繩子拉力為物重的來分析。【解答】解:分別用如圖四種機械提起同一重物,忽略機械自重和摩擦:則A、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可得:G×L=F×3L,則FG;B、由圖可知,該滑輪組由1股繩子承擔物重,拉力等于物重;C、由圖可知,該滑輪組由2股繩子承擔物重,拉力為物重的二分之一;D、由圖可知,該滑輪組由2股繩子承擔物重,拉力為物重的二分之一。綜上分析可知,最省力的是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杠桿平衡條件和滑輪及滑輪組的綜合理解和運用。【變式2-2】(2023春 庫爾勒市校級期末)如圖用一個動滑輪提升重為20N的物體,當勻速向上拉動時,彈簧秤的示數為12N,若不計摩擦,拉力F和動滑輪的重力的大小是( )A.拉力F為12N,動滑輪重4NB.拉力F為20N,動滑輪重2NC.拉力F為20N,動滑輪重4ND.拉力F為12N,動滑輪重2N【答案】A【分析】在不計摩擦的情況下,繩子的繞線決定滑輪組的使用效果,有幾段繩子承擔動滑輪和物體的重力,拉力就是動滑輪和物體總重的幾分之一。【解答】解:同一根繩子上的拉力都相等,因此拉力F就等于彈簧秤的示數12N;重物和動滑輪的總重由2段繩子承擔,則有2F=G物+G輪,G輪=2F﹣G物=2×12N﹣20N=4N;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使用滑輪組的特點,注意有幾段繩子承擔動滑輪和物體的重,拉力就是動滑輪和物體總重的幾分之一是在不計摩擦的條件下。【變式2-3】(2023 四川)如圖所示,小茗同學將重120N的物體勻速提起,已知滑輪的重力均為30N,不計繩重和摩擦,此過程中人對繩子的拉力為 N。【答案】75。【分析】從圖中可知n=2,不計繩重和摩擦,根據F(G+G動)求此過程中人對繩子的拉力。【解答】解:從圖中可知n=2,不計繩重和摩擦,此過程中人對繩子的拉力為:F(G+G動)(120N+30N)=75N。【題型3】 滑輪組的繞繩方法點撥 1.滑輪(組)的繞線方法 (1)由滑輪組省力公式求承擔力的繩子段數n; (2)根據“奇動偶定”確定繩子固定端位置; (3)由內到外順次繞,畫直線且與滑輪邊緣相切。 2.繩子的段數與繩子的起點的關系是“奇動偶定”。即偶數段的繩子的起點在定滑輪的掛鉤上,而奇數段繩子的起點在動滑輪的掛鉤上。(2023 哈爾濱)小麗學習了滑輪的知識后,想利用滑輪組設計一個升降裝置,自己把物體吊上樓來,請你畫出最省力的繞線方式和物體所受重力的示意圖。【答案】如圖所示【分析】承擔物重的繩子段數越多越省力,由此完成最省力的繞線方式,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在重心。【解答】解:要使滑輪組最省力,需要承擔物重的繩子段數最多,圖中只有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最多只能有3股繩子,所以繩子要系在動滑輪上面的掛鉤上,依次向外繞線;過物體的重心,作豎直向下的重力G,如答案圖所示。【點評】本題考查滑輪組的繞法和重力的示意圖,屬于基礎題。【變式3-1】(2023 金昌)如圖所示,小亮用滑輪組將裝修材料運到樓上,請用筆畫線幫他組裝最省力的滑輪組。【答案】如圖所示【分析】滑輪組可以省力也可以改變力的方向,根據題目對拉力方向的要求進行解答。【解答】解:由圖可知,小亮站在地面上,要想運用滑輪組將裝修材料運輸到樓上,拉力方向向下,一個動滑輪最多繞三股繩子,所以要從動滑輪的上掛鉤繞起,依次繞過下面的定滑輪、動滑輪和上面的定滑輪,如答案圖所示。【點評】對于滑輪組的組裝與繞線方法,要看清題目的每一個要求,靈活運用看,不能死記硬背最省力的繞線方法。【變式3-2】(2023 銅仁市期末)如圖所示,利用圖中滑輪組,用100N的力將重為400N的物體勻速提升到高處(繩重、輪重及摩擦不計),請畫出滑輪組的繞繩方法。【答案】如圖所示【分析】滑輪組由幾段繩子承擔物重,提起繩子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首先根據拉力和物重確定繩子的段數,后確定繩子的繞法。【解答】解:繩重、輪重及摩擦不計,此滑輪組承擔物重的繩子的段數為:n4,同時用力方向向上,如答案圖所示。【點評】本題綜合考查滑輪組的設計與組裝掌握情況。關于滑輪組繞法,先確定與動滑輪連接的繩子的股數,然后根據“奇動偶定”繞線。【變式3-3】(金昌)如圖所示,某工人站在地面上使用由三個滑輪組成的滑輪組提升重物,請用筆畫線代替繩子,畫出最省力的繞繩方法。【答案】如圖所示【分析】與動滑輪連接的繩子能分擔物體的重力,所以與動滑輪相連的繩子的股數越多越省力,但還要注意對拉力方向的要求。【解答】解:要使滑輪組最省力,需要承擔物重的繩子段數最多,所以要從動滑輪繞起,依次繞過上面的定滑輪、下面的動滑輪,再繞過上面的另一個定滑輪,如答案圖所示。【點評】對于滑輪組的組裝與繞線方法,要看清題目的每一個要求,靈活運用,不能死記硬背最省力的繞線方法。【題型4】 斜面和輪軸方法點撥 1.輪軸實質上是一個變形的杠桿,大小輪的半徑就是兩個力臂;作用在大輪上的力小但費距離;其應用有螺絲刀、鑰匙、扳手、方向盤、車把、水龍頭開關等。 2.斜面的特點:省力、費距離;斜面越平緩,越省力;其應用有盤山公路,螺絲釘。(2023秋 惠山區校級期中)如圖所示,擰螺絲時,螺絲刀相當于一個 (選填“斜面”或“輪軸”),手柄 (選填“粗”或“細”)一些的螺絲刀用起來更省力。【答案】輪軸;粗。【分析】輪軸:由輪和軸組成的,能繞共同的軸線旋轉的簡單機械叫做輪軸。輪軸是一種省力機械,支點在軸心。【解答】解:螺絲刀擰螺絲時相當于一個輪軸,輪軸是一種省力機械,支點在軸,螺絲刀手柄越粗,動力臂越大,越省力。【點評】此題考查了輪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難度不大,屬基礎題目。【變式4-1】(2022 宜賓)小洪在一次勞動中,欲將重為600N的貨物搬到距地面2m高的平臺上。他用長為4m的木板搭成斜面如圖,并用沿著斜面向上大小為400N的力將貨物勻速從底端推到頂端,小洪在該過程中做的有用功為 J,斜面起到了 (選填“省力”或“省功”)的作用。【答案】1200;省力。【分析】(1)根據W有=Gh計算有用功;(2)比較物體的重力和推力大小可知,斜面是否省力。【解答】解:小洪在該過程中做的有用功為:W有=Gh=600N×2m=1200J;物體的重力G=600N,沿斜面的推力F=400N,F<G,所以斜面是一種省力的簡單機械。【點評】本題考查了使用斜面時有用功的計算以及使用斜面時可以省力,屬于基礎性題目。【變式4-2】(2023 寧陽縣期中)如圖,現在很多地方設有輪椅專用通道,為殘疾人上下臺階提供方便。它實際上就是簡單機械中的斜面;該通道屬于 (選填“省力”、“費力”或“省功”)機械。【答案】省力。【分析】簡單機械包括: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等,斜面是省力機械,斜坡屬于斜面。【解答】解:圖中是生活中常見的斜坡,斜坡相當于簡單機械中的斜面,使用它可以省力。【點評】本題考查生活中的簡單機械斜面,是一道基礎題。【變式4-3】(2023秋 濱海縣期中)圖甲中的轆轤是由具有共同轉動軸的大輪和小輪組成,提水時,用力使大輪轉動,小輪隨之轉動并纏繞井繩,提起水桶。提水時,轆轤可視為 杠桿,支點是圖乙中的 點;圖丙是某種水龍頭開關,為了更省力,應選用開關 (①/②)。【答案】省力;B;①。【分析】(1)轆轤的實質是輪軸,根據輪軸的作用分析;支點是繞著轉動的固定點;(2)水龍頭開關的設計也應用了輪軸,增大輪的半徑可以增大動力臂,在阻力和阻力臂一定時,可以省力。【解答】解:(1)轆轤的實質是輪軸,動力作用在輪上,可以省力;支點是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即B點;(2)水龍頭開關的設計也應用了輪軸,增大輪的半徑可以增大動力臂,在阻力和阻力臂一定時,可以減小動力,故選擇圖中的①可以更省力。【點評】本題考查杠桿的分類、輪軸的應用與省力分析,屬于綜合題,有一定的難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