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主題單元規劃思維導圖二、單元目標(一)課標要求1.通過實驗和科學推理,認識牛頓第一定律。能運用物體的慣性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關現象。2.了解伽利略在探究與物體慣性有關問題時采用的思想實驗,體會科學推理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3.能運用慣性,解釋當汽車急剎車、轉彎時,車內可能發生的現象,討論系安全帶等保護措施的必要性。4.了解同一直線上的二力合成。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二)核心素養要求1.通過實驗探究了解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經過分析、歸納和推理認識牛頓第一定律。通過生活中的實例認識到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且能夠利用慣性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例子。2.通過科學探究的過程得到二力平衡的條件,能夠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且運用二力平衡的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3.通過探究力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這一現象,得到真理,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1.牛頓第一定律 慣性第1課時 牛頓第一定律教材分析一、課標分析通過斜面小車實驗,探索牛頓第一定律。二、內容和地位分析牛頓第一定律是力學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是第七章的延伸,也是后面學習力的平衡、力與運動的關系等力學知識的重要基礎。這一節在整個力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節課第一課時講解的是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兩個人對物體的運動與力的關系,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最初研究。伽利略的“斜面小車實驗”成功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并得出了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的結論。牛頓根據前輩的經驗總結并概括出“牛頓第一定律”。學情分析學生在第七章已經學習了力、力的描述等重要力學知識,有了一定的力學基礎。另外,八年級的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備大量生活中的日常經驗和豐富的物理知識基礎,這為學習本章內容帶來了便利。教學目標1.通過實驗探究了解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并知道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2.了解并體會牛頓第一定律實驗的推理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3.了解理想實驗法。核心素養通過“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探究活動的參與,讓學生們認識到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加強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精神,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重點難點重點:通過實驗分析比較得出牛頓第一定律。難點: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一:導入新課 小視頻——觀看冰壺比賽視頻。 引入力與運動的關系,引發學生的思考。 問題:視頻中投手運動員是怎樣讓靜止的冰壺運動起來呢 從這個例子很容易得到:物體要運動,需要對它施加力的作用,那么力和運動之間關系如何呢 本節課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 學生回答:給冰壺施加力。 學生回答:力越大,冰壺運動得越快。 通過視頻引入新課,激發興趣,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聯系,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環節二:自主預習 感知力與運動: 觀看冬奧會冰壺比賽視頻,并且請大家認真看教材第24頁圖8-1-1,思考投擲出去的冰壺最終是否會停下來;滑板車沿著水平方向運動,如果同學不再蹬地,它最終是否會停下來。 學生預習并思考得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若不受力,物體就不會運動或停止運動。 學生通過自主預習能夠得出自己的觀點。環節三:牛頓第一定律 探究活動1:推斷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 力能使靜止的物體運動,使運動的物體的速度加快、減慢或改變運動的方向。 思考:教材第24頁圖8-1-1中,如果冰面足夠光滑,冰壺會永遠運動下去嗎 教師:把一個紙團從手中扔出去,紙團由靜止變為運動,那么紙團離開手后,紙團的運動狀態又如何呢 教師:根據以上的例子,思考“運動一定需要力來維持嗎 ” 學生:一段時間后撤走該力時,物體速度越來越慢,最終停下。 學生1:需要。因為手對紙團施加力它才能運動,所以運動必須用力來維持。 學生2:不一定,按照學生1的說法,若運動一定需要力來維持,撤走了力,紙團應該立刻停下。 讓學生思考,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的分析、交流能力。 利用課件展示問題。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三:牛頓第一定律 先預習教材第24頁實驗,利用多媒體再次展示斜面小車實驗。 學生總結實驗結論。 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實驗過程: (1)在水平面上鋪上阻力較大的毛巾,讓小車從斜面上適當位置滑下,觀察小車在毛巾表面運動的距離。 (2)在水平面上鋪上阻力較小的紙板,讓小車從斜面上同一位置滑下,觀察小車在紙板表面運動的距離。 (3)在水平面上鋪上較為光滑的木板,讓小車從斜面上同一位置滑下,觀察小車在木板上運動的距離。 小組合作實驗: 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讓小車從斜面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滑下。觀察小車從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運動的距離,記下每次小車停下時的位置。 教師根據各小組代表發言,順勢總結:水平面的粗糙程度反映物體所受阻力的大小,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運動的距離越遠,速度減小得越慢。 學生3:扔出去的鉛球,已經不再受到手的作用力,但仍然向前運動,因此物體的運動不一定需要力來維持。 小組A發言:在毛巾表面小車運動的距離較近,小車受到的阻力較大,小車很快停下來。 小組B發言:在紙板表面小車運動的距離較遠,小車受到的阻力較小,小車較快停下來。 小組C發言:在木板表面小車運動的距離最遠,小車受到的阻力最小,小車較慢停下來。 學生根據老師問題各抒己見,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經歷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動手能力。 前后桌小組思考討論,做出總結,每組各派出一個代表做出總結。 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從實驗中直接得出來的,它是通過理想斜面實驗,科學推理得到的。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三:牛頓第一定律 思考:靜止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保持什么狀態呢 牛頓第一定律: 伽利略做了類似的實驗,進一步推測得出結論:如果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速度就不會減小,它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牛頓在伽利略等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概括總結得出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例.下列關于“牛頓第一定律”建立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它是通過理論推導出來的 B.它是通過實驗直接得出的 C.它是可以通過實驗來進行驗證的 D.它是以實驗事實為基礎,通過推理、想象而總結出來的 學生1:靜止狀態。 學生2: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觀看投影并完成練習。 學生練習本做題,同桌互相評判。 通過科學想象與科學推理方法的結合,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敢于質疑,勇于創新。 培養學生運用牛頓第一定律的知識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鞏固所學內容。課堂練習 相關練習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有哪些收獲呢 板書設計 8.1 牛頓第一定律 慣性 第1課時 牛頓第一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2.說明:牛頓第一定律所描述的是一種理想情況,自然界中不受任何外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作業布置 第八章第1節第1課時教學反思 第2課時 慣性教材分析一、課標分析1.了解伽利略在探究與物體慣性有關問題時采用的思想實驗,體會科學推理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2.通過實驗認識力與運動的關系,能夠利用慣性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二、內容和地位分析本節探究了牛頓第一定律,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可知,如果接觸面足夠光滑,小車將會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實例,解釋看到的現象,物體有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從而引出牛頓第一定律(也稱慣性定律),為本節做鋪墊。學情分析已掌握牛頓第一定律概念并理解相關的知識,學生能夠知道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掌握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及理想實驗法。本節內容要求學生理解慣性的概念,能夠運用慣性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實例。理解概念對初二學生來說難度不大,但是在運用知識解釋現象方面對于部分學生來說有難度。教學目標1.會用慣性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慣性現象。2.理解慣性,知道一切物體在任何狀態下都具有慣性。核心素養通過舉例和觀察,讓學生養成勤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能夠通過本節課對慣性知識的學習,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能夠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重點難點重點:會用慣性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慣性現象。難點: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一切物體在任何狀態下都具有慣性。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一:導入新課 小實驗:取一塊橡皮豎直放在書上,當書突然運動或突然停止運動時,觀察橡皮的運動狀態。 問題:分別會出現怎樣的狀態呢 學生回答:當書突然運動時,橡皮向后傾倒;當書突然停止運動時,橡皮向前傾倒。 通過實驗引入新課,激發興趣,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環節二:物體的慣性 認識慣性: 根據前面的小實驗,教材第26頁的活動,當書突然停止運動時,橡皮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會向前傾倒。可見物體具有保持原有的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 學生觀察實驗并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觀察并思考,引出概念,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三:對慣性的理解 慣性: 慣性也是牛頓第一定律所描述的內容,因此牛頓第一定律也稱慣性定律。 1.教師先引出上節課所學的牛頓第一定律的概念。 (1)活動1:取一塊橡皮豎直放在書上,當書突然運動或突然停止運動時,觀察橡皮的運動狀態。 (2)活動2:將一個小物體,如鋼筆帽,放在紙條上靠近邊沿的位置,用鉛筆猛擊紙條,觀察小物體的運動情況。 讓學生分析總結實驗結論。 2.思考:為什么急剎車時,大貨車比小汽車更難停下來 大貨車的質量比小汽車大,慣性更大,急剎車時,大貨車更不容易停下來。 PPT展示例題練習。 教材第26討論交流:免費旅行的辦法可行嗎 學生復習并鞏固牛頓第一定律。 學生觀察兩個活動會有怎樣的現象,都具有怎樣的特點 學生總結特點: (1)當書突然停止運動時,書上的橡皮由于慣性仍然要向前運動。 (2)小物體仍然停留在原地。 靜止和運動的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特點。 學生思考并回答:因為大貨車的質量大于小轎車的質量。 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 學生思考交流并回答:不可行,因為人隨著地球一起運動,人跳起來后,由于慣性還保持原來的運動速度,因此人會落回到原地。 牛頓第一定律是通過分析事實,再進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不是直接的實驗結論,但其中符合邏輯的科學推理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的分析、交流能力。 通過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物理。 展現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氣氛更加活躍。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四:生活中的慣性現象 1.慣性的利用: 助跑的三級跳遠比立定跳遠跳得更遠。 向下撞擊錘柄,可以使錘頭套得更牢。 2.慣性帶來的危害: 人在快速騎車時,車子被絆住后摔倒。 剎車時,由于慣性乘客向前傾倒。 例.下列事例中,屬于避免慣性帶來的危害的是( ) A.拍打剛曬過的被子,灰塵脫落 B.錘頭松了,將錘柄在地面上撞擊幾下,錘頭就會緊套在錘柄上 C.跳遠時,助跑能使運動員跳得更遠 D.小型客車的駕駛員必須系安全帶 同學們思考并舉出生活中利用慣性的例子: (1)使勁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2)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塵。 同學們思考并舉出生活中避免慣性帶來的危害的例子: (1)乘車時不系安全帶。 (2)保持車距。 隨機提問同學,并說明選擇答案的理由 分析舉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生活處處有物理,培養學生善于鉆研探究的精神。課堂練習 相關練習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有哪些收獲呢 板書設計 8.1 牛頓第一定律 慣性 第2課時 慣性 1.慣性:物體有保持自身原有的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 2.慣性的決定因素:物體的質量大小。作業布置 第八章第1節第2課時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