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力的描述教材分析一、課標分析學習如何描述力,掌握力的三要素,并繪制力的示意圖。二、內容和地位分析在知道力的存在之后,我們就不自覺思考——力應該如何描述 當我們去思考如何描述力時,就必須先了解影響力的因素,再學習描述力的方式。本節主要分兩個小節,即“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圖”,這兩個知識點不僅是學科的重要考點,也是之后學生在生活中處理力相關問題的入手點,也就是說,想要利用力,就要會分析力。其中“力的示意圖”是本節的教學難點,教師要做好“力的三要素”知識講解和學生分析能力的提升工作。學情分析力的三要素在上節“力”的教學中便有所提及,故學生對本節內容的學習在已有初步印象的基礎上,將更易理解和掌握。但是“力的示意圖”小節所學習的知識和方法都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分析能力、繪圖能力和理解能力,對初二學生來說難度有點大,教師要做好這部分的把控。教學目標1.通過生活實例和實驗探究,體會力的描述方法。2.了解力的三要素,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3.會用“控制變量法”探究力的作用效果。4.會作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核心素養通過生活實例,體會力的描述方法,培養科學描述力的科學態度。重點難點重點:學習力的三要素,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和“控制變量法”。難點:會作力的示意圖。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一:導入新課 情境導入:請幾名同學分別在門上A、B、C三點用相同大小的力進行作用,感受開門的難度。 問題:當作用點不同時,使用相同大小的力,其作用難度相同嗎 這是為什么 每組學生派出一名學生進行實驗,描述感受,小組討論問題,并回答問題。 情境創設,導入本節中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二:力的三要素 探究活動1:“推書”實驗。 控制變量法:把一本厚書放在課桌上,按照以下要求分別操作并觀察。 (1)分別用很小的力和較大的力沿同一方向推書的中間部位。 (2)用大小相等的力沿著不同方向推書的同一部位。 (3)用大小、方向都相同的力推書的不同部位。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討論交流:“開門”體驗力的三要素。 力一般用字母F表示,力的單位是牛頓(N),簡稱牛。 例1.如圖所示的是同一彈簧兩次受力的情景,通過此實驗可以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 ) A.大小有關 B.作用點有關 C.方向有關 D.大小、方向、作用點都有關 學生動手進行“推書”實驗,觀察現象,思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三個因素。 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后再次分析“開門”活動。 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答,也可以分組討論。 通過參與實驗,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實驗方法中的控制變量法。 教師采用實驗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力的三要素有一個正確的理解。 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有物理。將物理知識用于解釋生活現象。 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檢驗學習成果。環節三:力的圖示 1.閱讀教材第8頁第一段,說一說力的圖示的畫法。 力可以用一個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其中①線段的長度表示力的大小;②箭頭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明確力的圖示的畫法。 例2.用60 N的力水平向右推小車,畫出力的圖示。 2.力的示意圖:在一般情況下分析物體受力時,常常只要在作用點畫一個長度適當、沿力的方向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 3.比較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的不同: 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分組討論,總結力的圖示的畫法。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請一名學生在講臺上進行演示。學生答題講解。 學生做好筆記。 學生比較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的區別。 讓學生重視課本內容,鍛煉學生的總結能力。鍛煉學生思考、交流的能力。 學生學習效果評價。 明確力的示意圖的畫法。 讓學生能區分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加深印象。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課堂練習 相關練習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有哪些收獲呢 板書設計 7.2 力的描述作業布置 第七章第2節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