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物體的運動教材分析第一單元“物體的運動”8課,分別是《1.運動和位置》、《2.各種各樣的運動》、《3.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4.物體在斜面上運動》、《5.比較相同距離內運動的快慢》、《6.比較相同時間內運動的快慢》、《7.我們的“過山車”》、《8.測試“過山車”》,原則上每課需1課時來完成教學。“物體的運動”單元是將機械運動作為研究對象的主題單元。對于運動,學生有許多正確的生活經驗,但也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錯誤的認識,例如他們無法準確描述某個物體的位置、習慣用感覺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等。本單元希望學生經過對機械運動的系統學習,對物體的位置、運動形式、運動速度等有初步的科學認識,由此用科學的方法和思維來重新審視現實世界中各種物體的運動。課標分析:1.認識物體有多種運動形式,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2.培養認真觀察比較,做實驗的態度3.了解日常生活中能存在的不同運動形式。4.突破生活中常見問題的思維定勢,提出有一定新穎性和合理性的觀點。學情分析:對于運動,學生并不陌生,他們有著許多生活經驗。但是學生對于物體的運動還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錯誤的認識,例如他們往往無法判斷自動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運動,其原因是缺少“參照物”的概念。本單元使學生經過對機械運動的系統學習,對物體的位置、運動形式、運動速度等有初步的科學認識,由此用科學的方法和思維來重新審視現實世界中各種物體的運動。單元教學目標科學觀念:1.物體有“靜止”和“運動”兩種狀態。2.用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方向和距離來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的位置。3.知道物體的運動形式是各種各樣的,這些運動形式可以分類。4.知道不同的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是不一樣的。5.知道物體的形狀和它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有一定的關系。6.運動相同的距離,可以用比較運動時間的方法來比較運動快慢:用時短,運動快;用時長,運動慢。7.運動相同的時間,可以用比較運動距離的方法來比較運動快慢:距離長,運動快;距離短,運動慢。8.知道自行車、火車、飛機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圍。9.工程設計的基本步驟包括明確問題、確定方案、設計制作、改進完善等。科學思維1.運用觀察、分析、描述、測量、比較等方法逐步認識到物體的運動和運動物體的位置。2.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種物體運動形式的樂趣。3.在同伴合作探究中,認真觀察運動情況、及時記錄、開展交流研討。4.根據運動路線的不同,物體的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探究實踐1.判斷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2.借助方向盤、軟尺等工具,測定和表述某個物體在某個時刻的位置。3.觀察比較物體的運動,能用簡單的圖示和文字等描述物體的運動形式。4.在教師引導下,用圖示記錄物體的運動路線。5.觀察、描述并判斷物體的運動方式。6.能搭建斜面進行實驗,觀察、描述、比較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7.應用“相同距離比時間”的方法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8.利用秒表測量物體的運動時間。9.應用“相同時間比距離”的方法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10.利用軟尺測量距離、利用秒表測量時間。11.根據已有材料,針對“過山車”的設計要求,按照工程設計的基本步驟完成指定的任務。12.對自己小組或他人設計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進建議,在制作過程中及完成后進行相應的測試和調整。態度責任1.關注生活中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狀態。2.與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實為依據,開展交流研討。3.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種物體運動形式的樂趣。4.在同伴合作探究中,認真觀察運動情況、及時記錄、開展交流研討。5.能關注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6.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并以事實為依據開展交流探討。7.感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樂趣。8.感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樂趣。9.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務,并樂于反思和改進,體驗設計產品的成就感。教學重難點重點:1.能說出物體運動的依據。2.能描述物體的位置。能說出常見物體的運動形式。3.知道不同形狀的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不同,有靜止、滑動和滾動。4.應用“相同距離比時間”的方法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5.應用“相同時間比距離”的方法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6.能合理設計和制作自己的一座過山車。難點:1.能用畫圖的方式記錄物體的運動軌跡,根據物體軌跡進行分類。2.能說出物體運動與靜止的依據3.在科學觀察的基礎上,能對實驗結果做出合理的解釋。4.利用秒表測量物體的運動時間。5.利用常見物體運動的時間和距離,能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6.制作過程中軌道鋪設及曲線軌道的調整。1.1運動和位置【教學目標】科學觀念1.物體有“靜止”和“運動”兩種狀態。2.用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方向和距離來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的位置。科學思維運用觀察、分析、描述、測量、比較等方法逐步認識到物體的運動和運動物體的位置。探究實踐1.判斷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2.借助方向盤、軟尺等工具,測定和表述某個物體在某個時刻的位置。態度責任1.關注生活中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狀態。2.與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實為依據,開展交流研討。【教學重難點】重點:1. 能說出物體運動的依據。 2.能描述物體的位置。難點:能說出物體運動與靜止的依據【教學方法】講解,引導,探究發現【教學準備】學生準備:方向盤、軟尺、活動記錄表。教師準備:學生實驗器材一套、教學課件。【教學過程】一、激發興趣,導入課題[材料準備:教學課件]引入:出示一張小女孩池塘喂魚照片,提問:當我們站在地面觀察時,怎么判斷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二、聚焦明確問題1:提示:引導學生說出判斷時,需要與另一個物體比較位置。三、探索(一)探索——判斷物體運動與靜止探索活動一:(1)出示圖片提問: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 你的判斷依據是什么?學生交流討論(2)出示圖片提問: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你的判斷的證據是什么?學生交流討論(3)出示圖片先出示第一張圖,提問:老鷹在運動嗎?說說你的判斷證據。學生交流討論再出示第二張圖,提問:老鷹在運動嗎?再說說判斷的證據。各小組交流反饋匯報小結: 一個物體和另一個物體相比,位置發生了變化,我們說它是運動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我們說它是靜止的。(二)探索——怎樣描述自己所處的位置[材料準備:方向盤、軟尺若干個]1.探究活動二: 當兩人都靜止不動時,學生同時獲得方向和距離信息后確定自己的位置(1)教師介紹方向盤、軟尺的使用方法以及活動的要求。(2)各小組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嘗試用方向和距離來描述自己的位置。2.探究活動三: 站中心同學靜止不動時,自己運動起來,多次改變位置,同時用方向和距離來描述位置。(1)教師說明活動要求以及注意事項(2)各小組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多次改變位置,同時用方向和距離來描述自己的位置。3.探究活動四方案一:[材料準備:校園平面圖、可移動的透明方向盤、測量尺]提供每組校園設計圖紙,借助透明方向盤及測量尺讓學生將方向盤的中心點覆蓋在自己選擇的校園平面圖“參照物”上,然后描述自己在學校的位置。方案二:[材料準備:教學課件]出示校園設計圖課件,多次更改“參考物”,讓學生描述自己在學校的位置。活動結束后學生討論交流“可以怎樣描述自己所處的位置?”四、研討拓展提問“通過學習,你們知道怎樣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可以怎樣描述自己所處的位置?”五、拓展:出示坐標圖,學生根據已知方向和距離標出物體所在的位置。練一練選擇題1.描述一個物體位置時,必須選好( )。A.方向 B.參照物 C.運動物體 D.靜止物體2.“刻舟求劍”指古時候一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他的劍掉入江中,他就在船上刻了個記號,待船靠岸后在記號處下水找劍,他最終沒有找到劍,是因為( )。A.和船相比,劍是靜止的B.和岸相比,劍是運動的C.和劍相比,船是運動的D. 和劍相比,船是靜止的七、整理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板書設計】1.1 運動和位置物體位置:改變——運動不改變——靜止描述位置:方向、距離【教學反思】1.2 各種各樣的運動【教學目標】科學觀念知道物體的運動形式是各種各樣的,這些運動形式可以分類。科學思維1.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種物體運動形式的樂趣。2.在同伴合作探究中,認真觀察運動情況、及時記錄、開展交流研討。探究實踐觀察比較物體的運動,能用簡單的圖示和文字等描述物體的運動形式。態度責任1.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種物體運動形式的樂趣。2.在同伴合作探究中,認真觀察運動情況、及時記錄、開展交流研討。【教學重難點】重點:能說出常見物體的運動形式。難點:能用畫圖的方式記錄物體的運動軌跡,根據物體軌跡進行分類。【教學方法】講解,引導,探究發現【教學準備】學生準備:各種物體(指尖陀螺、鋼尺、玩具車、鐵皮青蛙、單擺等)、圓點、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學生實驗器材一套、教學課件。【教學過程】一、激發興趣,導入課題[材料準備:物體運動的視頻一個]1.視頻導入(1)生活中有許多物體,它們是怎樣運動的呢?我們看一段視頻,在這個視頻里面,你能找到哪些物體的運動?(2)學生觀看視頻交流。二、聚焦明確問題在本單元的第一課中學生已經能夠判斷物體是否運動,并且能夠利用表示物體之間的相對位置。運動著的物體有各自不同的運動形式,但是運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分類方法也不同。本課安排學生通過研究了解各種各樣物體的運動形式,并將這些運動形式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物體的機械運動,通常按照物體運動軌跡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兩種運動方式。在這兩種運動方式中有以下的運動形式:平動、轉動、振動、滾動、擺動等。在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到運動方式之間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聯系的。同一個物體在運動時可能具備一種或一種以上的運動方式。三、探索1.探索1—— 簡單觀察各種物體的運動[材料準備:每組指尖陀螺、鐵皮青蛙、小車、彈簧玩偶、木陀螺](1)它們可以怎樣運動?我們一起試試,讓它們運動起來。(2)學生分組活動并交流。(3)小結并揭題。這些物體的運動一樣嗎?這些不同的玩具有著不同的運動形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各種各樣的運動。2.探索2——記錄運動的形式[材料準備:每組指尖陀螺、鐵皮青蛙、小車、彈簧玩偶、木陀螺、小圓點5張、記錄紙條每組5張、學生活動手冊](1)指導記錄。這個叫擺。教師撥動擺,小朋友仔細觀察擺是怎樣運動的?有辦法把它們的運動記錄下來嗎?怎么記錄呢?老師有一個小竅門教大家,我給擺貼上一個紅點,然后用慢鏡頭來觀察一下紅點位置的變化過程,再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你們學會了嗎?板書:(2)提出記錄任務。讓我們來試著在它們身上貼上紅點,選擇其中兩種物體,讓它慢慢地運動起來,記錄一下紅點的位置變化。(3)學生匯報,將軌跡圖貼上板書。(4)分類。根據各種物體的運動軌跡試著給它們分類。說說分類的理由。四、研討拓展研討 ——尺子的不同運動形式[材料準備:每組貼了小圓點小鋼尺1把、PPT]1.看,請大家想想,可以怎么玩?根據我們剛才講的,小組討論鋼尺可以有哪些不同的運動形式。2.學生分組實驗3.出示圖片討論:生活中這些物體是怎樣運動的?4.小結:不同的物體它們的運動形式可能是不同的。拓展——討論悠悠球和旋轉木馬的運動形式[材料準備:每組貼了小圓點小鋼尺1把、悠悠球和旋轉木馬視頻各一個、學生活動手冊]播放旋轉木馬視頻,試著記錄人的運動形式。課外玩一玩悠悠球,試著分析它運動形式。練一練一、選擇題1.小軍把鑰匙插進鎖孔,向左一轉,鎖開了,請問要是的運動形式是( )。A.平動 B.轉動 C.移動 D.滾動2.擺鐘的鐘擺的運動形式是( )。A.移動 B.振動 C.擺動 D.平動六、整理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板書設計】1.2各種各樣的運動↑↓ →←【教學反思】1.3直線運動與曲線運動【教學目標】科學觀念根據運動路線的不同,物體的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科學思維本課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物體的運動》單元第三課的內容,在上一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對生活中常見物體的運動形式進行了觀察和體驗,有了初步的認識,發現生活中各種物體的運動形式是豐富多樣的,但又是可以歸納成幾個類別的。而本課聚焦到物體的運動路線(運動軌跡),研究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探究實踐在教師引導下,用圖示記錄物體的運動路線。2.觀察、描述并判斷物體的運動方式。態度責任1.樂于探究物體的運動方式。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及時記錄,并以事實為依據,開展交流研討。【教學重難點】重點:按照物體運動軌跡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兩種運動方式。在這兩種運動方式中有以下的運動形式:平動、轉動、振動、滾動、擺動等,在第2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會判斷這幾種運動形式,但是會混淆對運動形式和運動方式的描述,往往采用的是生活詞匯,如直的、轉彎的、扭來扭去的,還不會用直線、曲線、直線運動、曲線運動這樣的詞匯來描述。難點:學生還不擅長運用從具象到抽象、單一到綜合的思維模式來描述物體的運動路線,他們往往只關注物體的個體特征,不習慣將之抽象為一個質點來考慮。學生結合探索板塊中對直線、曲線的初步感知,直線和曲線的模型認識以及畫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的結合的運動路線這一系列層層遞進的活動,明確根據運動路線的不同,物體的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教學方法】討論交流、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準備】教師:學生實驗材料一套,學生:直線軌道、曲線軌道、藍色小球、紅色小球、桶或筐、直尺、學生活動手冊。【教學過程】一、激發興趣,導入課題1.出示立交橋圖片,提問:馬路上有許多車子在行駛,這些車的運動路線有什么不同?我們把直直的運動路線叫直線,彎彎的運動路線叫曲線。2.揭示課題: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二、聚焦明確問題發現生活中各種物體的運動形式是豐富多樣的,但又是可以歸納成幾個類別的。而本課聚焦到物體的運動路線,研究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三、探索探索: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材料準備:每組一條直線軌道、一條曲線軌道、藍色球、紅色球、桶、學生活動手冊](一)探索11.出示教材上的圖片,提問:“圖中的過山車、老鷹、臺球、直電梯和自動扶梯、掉落的蘋果的運動路線怎樣描述?”2.分組討論。3.學生匯報。預設:過山車是曲線運動,老鷹是曲線運動,臺球是直線運動,垂直電梯是直線運動,自動扶梯既有直線運動又有曲線運動,掉落的蘋果是直線運動(二)探索21.擊球。我們來玩擊球,操作員將紅藍球和紅球分別放在桌子上,距離約40厘米,用藍球擊紅球。學生相互合作進行活動。2.討論:說說擊不中的原因。預設:因為球的運動路線不確定。3.在軌道上擊球。要求:操作員將藍球和紅球分別放在直線軌道和曲線軌道的兩端,用藍色球擊紅色球。在學生活動手冊上畫出藍色球的運動路線。4.小結:小球在直線軌道上的運動,叫直線運動。在曲線軌道上的運動,叫曲線運動。(三)探索31.我們將小球放在桌子上,用手推它,小球先在桌面滾動,再沖出桌面,直到停下,在整個過程中,它的運動路線是怎么樣的?。2.小組討論,在活動手冊上畫出自己的猜測。3.展示想法。4.講解實驗規則:(1)操作員將小紅球放在桌面上相應的位置,用手推向桌子邊緣。(2)組長帶領其余組員蹲下來認真看,討論好后再畫出運動路線。學生實驗。畫路線圖。5.展示運動路線圖,思考它是屬于什么運動?對于復雜的運動,我們應該采取分段描述的方式。6.慢動作微課展示小球的運動情況。四、研討拓展研討提問:根據物體運動路線的不同,物體的運動可以分為哪兩種方式?拓展判斷生活中更多物體的運動方式。五、練一練選擇題1.拋向籃框的籃球的運動是( )。A.直線運動 B.曲線運動 C.圓周運動 D.無法確定2.在直線軌道里用甲球擊中乙球,那么甲球的運動路線是( )。A.直線運動 B.曲線運動 C.無法確定 D.圓周運動六、整理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板書設計】1.3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運動路線 直線 曲線直線運動 曲線運動【教學反思】1.4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教學目標】科學觀念1.知道不同的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是不一樣的。2.知道物體的形狀和它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有一定的關系。科學思維本節課我們將聚焦到滑動、滾動、靜止等運動情況。由于本單元不涉及力對運動的影響,但本課又必須讓物體運動起來才能研究滑動、滾動等運動情況,所以借助斜面來驅動物體運動是最好的選擇。探究實踐能搭建斜面進行實驗,觀察、描述、比較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態度責任1.能關注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并以事實為依據開展交流探討。【教學重難點】重點:知道不同形狀的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不同,有靜止、滑動和滾動難點:在科學觀察的基礎上,能對實驗結果做出合理的解釋。【教學方法】討論交流、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準備】教師:學生實驗材料一套,學生:支架、塑料板、多種不同形狀的物品(十二面體、圓柱形、球形、正方體、六面體、長方體)、活動記錄表。【教學過程】一、激發興趣,導入課題[材料準備:ppt]1.出示圖片滑滑梯提問:同學們玩過滑滑梯嗎?你是怎么玩的?提問:我們周圍有許多斜坡,它們具有什么共同特點?二、聚焦明確問題1.引出課題2.過渡:其實,像滑滑梯,山坡這樣的一端高,一端低的斜坡在科學上被稱為斜面。當你坐在斜面上你會滑下來,如果在這個斜面上放一個物體,它會怎么運動呢?小結:物體在斜面上會有不動、滑動、滾動三種情況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物體在斜面上運動。板書課題:物體在斜面上運動。三、探索探索:物體的運動情況[材料準備:支架、塑料板、多種不同形狀的物品(十二面體、圓柱體、小球、立方體、六棱柱)、活動記錄表]1.搭建一個較低的斜面。提問:你打算用什么搭斜面?如果我用這本書,你能搭一個斜面嗎?今天,我們準備了塑料板和支架,誰愿意來搭搭看?學生上臺演示搭建方法。探究物體的運動情況:滑動和滾動。出示材料:立方體,六棱柱和小球。溫馨提示:①將物體輕輕地放在斜面的上端,不能推物體。②實驗在同一個斜面上完成,反復實驗。③人人動手,及時記錄,輕聲交流3.學生實驗,交流匯報提問:你看到物體是怎么運動?小結:立方體靜止在斜面上,像六面體在斜面上這樣的運動方式稱為滑動;像小球在斜面上這樣的運動方式我們稱為滾動。4.觀察更多不同形狀的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出示材料:長方體,十二面體,圓柱體提問:它們在斜面上是怎么運動的?跟你想的一樣嗎?提問:為什么同一個物體,它既能滑動又能滾動? 物體的在斜面上的運動方式可能跟什么有關呢?提問:你還有什么發現嗎?研討拓展研討:實驗發現[材料準備:支架、塑料板、多種不同形狀的物品(十二面體、圓柱形、球形、立方體、六棱柱、長方體)、活動記錄表]1.不同形狀的物體在斜面上分別是怎樣運動的?2.物體的形狀與它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有關系嗎?拓展:斜面變高提問: 如果將斜面的一端變高,這些物體在斜面上又會怎樣運動呢?操作:是不是這樣呢?請同學們將斜面高度上調,按剛才的實驗操作再去觀察一下物體的運動情況。提問:你有什么發現?3.斜面越高、物體運動越快。總結:物體的運動速度還有很多規律和秘密,在接下來的科學課中我們將繼續探索!練一練選擇題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無論什么樣的斜坡,六棱柱都會從斜坡上滾動下去的。B.無論什么樣的斜坡,六棱柱都會從斜坡上滑動下去的。C.六棱柱在坡度較大的斜坡上是滾動,在坡度小的斜坡上是滑動。D.六棱柱在坡度較大的斜坡上是滾動,在坡度大的斜坡上是滑動。2.斜面的特點是( )。A.一端高一端低 B.兩端一樣高 C.一定是木板搭的 D.不確定六、整理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板書設計】1.4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教學反思】1.5比較相同距離內運動的快慢【教學目標】科學觀念運動相同的距離,可以用比較運動時間的方法來比較運動快慢:用時短,運動快;用時長,運動慢。科學思維人們通常用速度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三年級的學生雖然沒有學習過速度的概念和計算方法,但基于體育活動的參與和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面對限定相同距離或者相同時間條件下的具體情境時,絕大多數學生能準確判斷誰快誰慢。本課需要我們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工具進行測量,指導學生思考更全面、表述更嚴謹。探究實踐應用“相同距離比時間”的方法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利用秒表測量物體的運動時間態度責任1.感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樂趣。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并以事實為依據,開展交流研討。【教學重難點】重點:應用“相同距離比時間”的方法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難點:利用秒表測量物體的運動時間【教學方法】討論交流、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準備】教師:學生實驗材料一套,學生:直線跑道(長于兩米為宜)、小球(運動速度不同)、秒表、學生活動手冊。【教學過程】一、激發興趣,導入課題1.出示汽車、自行車、行人在一座大橋上行進的圖片二、聚焦明確問題提出問題:不同的物體運動有快有慢,怎么比較物體的運動快慢呢?三、探索探索:判斷運動的快慢1.探索活動1:(1)出示動物王國的100米跑步競賽成績的圖片。(2)學生根據圖表,將動物按照快慢排列名次。(3)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上。(4)全班交流排序結果和排序方法。(5)小結:六種動物都奔跑100米,所需時間短的運動的快;所需時間長的運動的慢。2.探索活動2:(1)出示兩個不同的小球、兩條相同的軌道的實物或圖片。(2)提問:在兩條一樣長的軌道上,怎樣比較這兩個小球的運動快慢?(3)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4)完善比較方法:以軌道的最高處為起點,以軌道的最低處為終點,拿著兩個小球擺放在起點處同時輕輕松手,讓它們自由滾落,觀察哪個小球運動到終點。(5)小組合作探究,比較小球運動的結果。(6)小結:運動相同的距離,同時開始運動,先到終點的,運動所需的時間短,運動的快;后到終點的,運動所需的時間長,運動的慢。3.探索活動3:(1)出示兩個不同的小球、一條軌道的實物或圖片。(2)提問:在一條軌道上,怎么比較不同小球的運動快慢?(3)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4)全班不斷補充完善:借助秒表,小組同學分工合作,重復測量兩個小球分別自由滾完這條軌道所用的時間,記錄下數據,再進行比較。(5)學生分組實驗(6)學生交流,得出實驗結論。四、研討拓展研討:總結歸納1.提問:通過今天學習,你能回答怎樣在相同距離內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嗎?2.引導學生歸納:運動相同的距離,可以用比較運動時間的方法來比較運動快慢:用時短,運動快;用時長,運動慢。2.物體的形狀與它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有關系嗎?拓展1.測量得到了不同的數據,應該選擇哪一個數據呢?2.實驗數據的選擇有取眾數、取中位數、取平均數等三種方法。3.在三年級階段,最適合學生的方法是取中位數,即先讓學生將3個數據按大小排列,選擇排位中間的數。五、練一練選擇題1.到家后,媽媽說她從小區門口跑到家門口和小明一樣也用了70秒,那么( )。A.媽媽和小明一樣快B.無法判斷誰比較快C.媽媽跑的比小明快D. 媽媽跑的比小明慢2.動物王國舉行100米跑步比賽,兔子用了9秒,獵豹用了6秒,斑馬用了8秒,跑的最快的是( )。A.兔子 B.獵豹 C.斑馬 D.無法判斷快慢六、整理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板書設計】1.5比較相同距離內運動的快慢用時短 運動快用時長 運動慢【教學反思】1.6比較相同時間運動的快慢【教學目標】科學觀念1.運動相同的時間,可以用比較運動距離的方法來比較運動快慢:距離長,運動快;距離短,運動慢。2.知道自行車、火車、飛機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圍。科學思維知道用秒表計時、軟尺測量距離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準確性應用“相同時間比距離”的方法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探究實踐利用軟尺測量距離、利用秒表測量時間。態度責任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并以事實為依據,開展交流研討。【教學重難點】重點:應用“相同時間比距離”的方法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難點:利用常見物體運動的時間和距離,能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教學方法】討論交流、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準備】教師:學生實驗材料一套,學生:軟尺、秒表、學生活動手冊。【教學過程】激發興趣,導入課題1.復習回顧:根據上節課測量相同距離內運動的時間,并進行比較,我們有什么發現?2.出示獵豹追擊羚羊的圖片,提出問題:如果不同物體的運動時間是相同的,該怎樣比較它們的快慢?3.揭示課題:比較相同時間內運動的快慢二、聚焦明確問題提出問題:不同的物體運動有快有慢,怎么比較物體的運動快慢呢?三、探索探索:判斷運動的快慢1.探索活動(1)出示動物王國的100米跑步競賽成績的圖片。(2)學生根據圖表,將動物按照快慢排列名次。(3)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上。(4)全班交流排序結果和排序方法。(5)小結:六種動物都奔跑100米,所需時間短的運動的快;所需時間長的運動的慢。2.探索活動(1)出示兩個不同的小球、兩條相同的軌道的實物或圖片。(2)提問:在兩條一樣長的軌道上,怎樣比較這兩個小球的運動快慢?(3)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4)完善比較方法:以軌道的最高處為起點,以軌道的最低處為終點,拿著兩個小球擺放在起點處同時輕輕松手,讓它們自由滾落,觀察哪個小球運動到終點。(5)小組合作探究,比較小球運動的結果。(6)小結:運動相同的距離,同時開始運動,先到終點的,運動所需的時間短,運動的快;后到終點的,運動所需的時間長,運動的慢。3.探索活動(1)出示兩個不同的小球、一條軌道的實物或圖片。(2)提問:在一條軌道上,怎么比較不同小球的運動快慢?(3)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4)全班不斷補充完善:借助秒表,小組同學分工合作,重復測量兩個小球分別自由滾完這條軌道所用的時間,記錄下數據,再進行比較。(5)學生分組實驗(6)學生交流,得出實驗結論。四、研討拓展研討:總結歸納1.提問:通過今天學習,你能回答怎樣在相同距離內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嗎?2.引導學生歸納:運動相同的距離,可以用比較運動時間的方法來比較運動快慢:用時短,運動快;用時長,運動慢。拓展1.“追及跑”游戲,說一說聽口令,同時起跑和停止,游戲結果會出現幾種情況?不同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比較,判斷運動快慢?2.利用物體運動的時間和距離,能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比較行走、騎自行車、乘汽車、乘火車、乘飛機,哪種方式運動的快,再提升難度,比較蝸牛的爬行的快慢。五、練一練選擇題1.下面四種動物中,運動速度最快的是( )。A.獵豹 B.大象 C.黑熊 D.長頸鹿2.假設獵豹跑200米需要10秒,大象跑100米需要12秒,人類世界冠軍跑100米需要10秒。他們奔跑速度從快到慢排列是( )。A.大象-人類世界冠軍-獵豹B.獵豹-人類世界冠軍-大象C.獵豹-大象-人類世界冠軍D.大象-獵豹-人類世界冠軍六、整理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板書設計】1.6比較相同時間運動的快慢【教學反思】1.7我們的“過山車”【教學目標】科學觀念工程設計的基本步驟包括明確問題、確定方案、設計制作、改進完善等。科學思維對自己小組或他人設計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進建議,在制作過程中及完成后進行相應的測試和調整。探究實踐根據已有材料,針對“過山車”的設計要求,按照工程設計的基本步驟完成指定的任務。態度責任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務,并樂于反思和改進,體驗設計產品的成就感。【教學重難點】重點:能合理設計和制作自己的一座過山車。難點:制作過程中軌道鋪設及曲線軌道的調整。【教學方法】討論交流、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準備】教師:學生實驗材料一套,學生:塑料積木套件(或鐵架臺和 2 米長的保溫塑料管、防撞條)、小球、設計圖紙(帶小方格)、直尺、學生活動手冊。【教學過程】一、激發興趣,導入課題聚焦:創設情境,揭示課題[材料準備:ppt播放實際運行的“過山車”的圖片]1.播放“過山車”的實物圖片。提問:你們認為這些“過山車”有什么特點嗎?2.師生分析原因“過山車”由直線軌道、曲線軌道、坡度等組成,還有一個底座。3.揭示課題:我們的“過山車”二、探索[材料準備:每組設計圖紙一張、學生活動手冊、簡單的積木]1.探索直線軌道和曲線軌道拼接。根據教師提供的材料讓小組內學生建造一條直線軌道和曲線軌道,教師要巡視指導,讓學生熟悉材料,熟練掌握拼接技巧。提問:“過山車”的軌道主要由哪幾種?我們在制作時要注意些什么?2.小組設計自己的“過山車”。(1)觀察教材中小實踐中的設計圖,仔細觀察書中的小朋友是怎么設計的:提問:如果讓我們自己去設計一輛“過山車”,你們準備怎么來設計?(2)小組內進行設計前的討論并推薦一名工程設計師。根據小組內的意見,由工程設計師來設計小組內的“過山車”,要考慮“過山車”的實用性和制作材料的成本。提問:設計時要注意選擇什么材料后進行?3.出示活動手冊,明確設計要求,畫設計圖。三、小實踐 設計和制作自己的“過山車”[材料準備:設計圖一張、每小組所選擇的材料、鐵架臺、軟尺或細線等]1.學生反饋交流:對自己小組設計的“過山車”圖紙進行了說明?由工程設計師介紹設計情況,其他成員補充說明。這一環節要求:小組間可以相互進行提問或設計情況解釋,并針對其他組提出修正建議。2.提問:制作“過山車”的時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嗎?有什么制作順序呢?3.學生搭建制作自己的“過山車”,小組內設計師指導制作,其他成員協同具體制作,對制作中出現問題進行及時告知設計師調整設計?4.初步評價:制作完成“過山車”后,小組內先進行初步測試,檢驗“過山車”整體的穩固性,并嘗試用小球進行檢測。四、研討拓展 [材料準備:制作完成“過山車”、秒表、小球、細線、軟尺]1.由幾個小組上來進行展示,先測量“過山車”的長度,并進行測試比賽。2.其他小組同學提問。3.對運行過程出現的問題提出修正建議。4.小結:通過初步測試結果和其他同學的建議,小組內設計工程師進行優化調整,為下一課準備真正測試做準備。五、練一練選擇題1.下面制作“過山車”的步驟正確的是( )。①根據“過山車”的設計要求,完成對過山車的評價。②在紙上設計“過山車”的軌道路線。③根據設計圖和材料,制作我們的“過山車。②→③→①①→③→②①→②→③③→②→①2.在設計和制作“小樂器”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應該( )。A.獨立設計,獨自制作B.小組討論,統一意見:分工合作C.組長設計并制作,其他人圍觀D. 自己做自己的六、整理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板書設計】1.7我們的“過山車”【教學反思】1.8測試“過山車”【教學目標】科學觀念物體的運動可以用位置、路線、快慢等來描述。科學思維利用自制的“過山車”和小球,正確描述物體的位置和物體的運動路線,能正確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探究實踐根據已有材料,針對“過山車”的設計要求,按照工程設計的基本步驟完成指定的任務。態度責任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認真操作、仔細觀察、及時記錄、樂于交流。【教學重難點】重點:描述小球的位置、運動路線,測量小球的運動快慢難點:測量和比較小球運動的快慢,改進過山車。【教學方法】討論交流、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準備】教師:定好各組的測驗場地、多媒體課件、黑板大表格。學生:各組制作好的“過山車”、秒表、軟尺、細繩、活動記錄表。【教學過程】一、激發興趣,導入課題[材料準備:各組自制的過山車、小球]明確任務要求:用一個小球從過山車的起點出發,觀察小球能否順利到達終點,同時觀察小球的運動情況。提問:你們組的過山車能否讓小球順利到達終點?如果不能 該怎么改進?談話:請還存在問題的組再花幾分鐘時間調整一下,成功的小組再多嘗試幾次。二、聚焦談話:經過測試和調整,大家的過山車都能順利的通過小球,那么小球的在過山車上是怎樣運動的呢?下面讓我們用前面學過的知識,分別從小球的位置、運動路線和快慢三個方面來描述?三、探索任務一、描述小球的位置[材料準備:方位盤、小軟尺、細繩、小標簽紙、小組記錄表]提問:小球的位置要從那幾個方面來描述?明確任務要求:將方位盤平鋪在“過山車”的下面,并將過山車的起點與方位盤中心對齊,然后用標簽紙在過山車上取幾個位置。請每位小組成員向其他同學描述自己選的小球位置。建議:1.描述小球的方向借助方位盤;2.測量小球的距離用細繩沿過山車軌道量取,并軟尺測量。<請1組同學向其他組同學描述小球在自己組過山車的位置,教師用希沃教學助手展示>任務二、描述小球的運動路線討論: 怎樣描述的運動路線?建議:1.在記錄表上畫出小球運動的路線;2.分段標注直線運動(A)和曲線運動(B)畫出運動路線匯報交流:將各組的畫出的運動路線通過希沃教學助手收集起來,并向全班同學展示,并選取存在問題的幾組進行分析和討論。任務三、比較小球在不同過山車上的運動快慢[材料準備:軟尺、細繩、小標簽紙、秒表、小組記錄表、全班匯總表]討論:怎樣比較小球在不同過山車上的運動快慢?建議:1.用軟尺軌道量出距離起點2米的位置,并用標簽紙做好記號,作為終點;2.用秒表測出小球從起點到達終點的時間,并記錄在記錄表上。小球運動快慢小組記錄表組號 時間 快慢排序小球運動快慢全班匯總表匯報交流:那一組的過山車小球運動的最快?為什么?把最快小組的過山車展示出來,讓其他組同學進行觀察,并和自己組的過山車進行比較分析原因。研討拓展(一)改進我們的過山車討論:如果要讓小球運動得更快,可以怎樣改進過山車?為什么?(二)改進后二次測試[材料準備:學生自帶材料、木塊等]測試操作小提示:1.改進時可用自己帶來的材料,也可以到材料超市領取。2.同樣需要及時測量和記錄下小球運動2米所需要的時間。3.邊改進邊完善你們的設計圖,并及時補充加快速度的方法。4. 時間有限,改進加測試的時間一共10分鐘。(三)展示改進后的過山車[材料準備:各組改進后的過山車和設計圖,以照片的形式通過希沃教學助手上傳電腦供小組展示時投放。]交流:根據再次測試的運動時間對比介紹過山車改進前、后的設計及改進的效果。(四)欣賞各種各樣的過山車,尋找更多改進策略展示各種各樣的真實過山車提問:在保證安全通過的前提下,怎樣讓我們的過山車運動速度更快,更加刺激?請同學們積極開動腦筋,課后繼續改進完善設計。練一練選擇題1.要能準確地知道不同小球在同一條軌道上的運動的快慢,需要借助( )。A.溫度計 B.秒表 C.放大鏡 D.濕度計2.某小組在調試過山車時,發現小球總是在第一個彎道外側沖出,下列調整有效的是( )。A.將這個彎道外側的軌道適當變高一些B.將這個彎道內側的軌道適當變高C.把起點調高一些,讓這個彎道更陡峭D. 不需要調整六、整理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板書設計】1.8測試“過山車”【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