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彈力教材分析一、課標分析經歷使用彈簧測力計的過程,學會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二、內容和地位分析本節由“彈力”“彈簧測力計”兩部分構成。教材的設計是通過對彈性和塑性的感知入手的。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是力學測量的基礎,對于認識彈力、重力、摩擦力、浮力等概念具有重要意義,能夠幫助學生完成對力的初步認識,為今后學習力學知識打下必要的基礎。本節教學的重點是學會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教學中,教師應多設計體驗性活動,讓學生采用邊探索邊思考的方式學習。尤其是對于彈簧測力計的使用這一教學內容,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說明書、觀察構造、練習使用和交流總結使用方法等。因為學生在今后的工作與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的情況是很多的,所以這種科學探究精神和對未知事物探索的能力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學情分析已有知識及方法:學生目前對形變和彈力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不夠深入,知道支持力、壓力、拉力都是彈力。未知知識及方法:不能夠概括彈力產生的原因、條件,不能確定各種彈力的方向;對微小形變的彈力有無判定沒有接觸過,彈簧彈力的大小計算也是新知識。在教學中要進一步幫助學生深化對彈力的理解。彈力產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學生普遍感到難以把握的問題。教學目標1.知道彈力是由于物體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2.了解彈性形變。3.認識彈簧測力計的構造、原理和使用方法。4.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核心素養通過動手實驗和探究物體形變大小與外力的關系,領悟彈簧測力計的原理;經歷橡皮筋測力計的制作和設計,培養學生樂于參與、勇于創新的意識。重點難點重點: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難點: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一:導入新課 【播放ppt圖片】北京時間2022年10月21日晚,2022年柏林跳水世界杯傳來好消息,當晚舉行的女子雙人10米臺決賽中,中國組合全紅嬋/陳芋汐以349.80分奪冠,為中國跳水隊拿到本屆世界杯金牌。 【提出問題】跳水運動員向上跳,為什么要向下壓跳板 跳板有什么特點 它們是怎樣對運動員產生力的作用的 跳水、撐竿跳、蹦極這些活動中使用的跳板、撐竿、繩索容易發生形變,會對運動員產生彈力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彈力的內容。 觀看圖片,進入情景,思考問題。 通過觀看圖片,了解體育盛會,感受祖國體育水平的進步與強大。環節二:彈性與塑性 老師指導學生實驗,并提問: (1)用力分別壓縮彈簧、拉伸橡皮筋,松手后,它們能否恢復原狀 (2)用力擠壓橡皮泥、揉面團,彎折銅絲,當松手后,它們能否恢復原狀 給出彈性、塑性的概念。 彈性和塑性 (1)彈性與彈性形變:物體在受力時,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彈性,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 (2)塑性與塑性形變:物體形變后不能自動地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塑性,這種形變叫做塑性形變。 【提問】下列物體的形變哪些屬于彈性形變 哪些屬于塑性形變 被拍的籃球、拉伸的彈簧、彎曲的弓、沙灘上的腳印。 學生實驗,用力壓彈簧和揉面團等,松手后,觀察看到的現象,積極思考。 學生回答,教師答疑。 學生自己選擇合適器材進行實驗,了解、感受彈性和塑性的區別。 通過常見示例,讓學生感受現實生活中的物理,認識、區分彈性形變和塑性形變。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三:彈力 1.彈力 【思考】剛才學生實驗中,在拉伸彈簧、壓縮彈簧、拉伸橡皮筋時,是否可以感受到它們對手有力的作用。 【學生活動】找一名學生演示用橡皮筋將粉筆頭彈出去。 【思考】不讓橡皮筋發生形變,能把粉筆頭彈出去嗎 當使橡皮筋發生形變的同時,你的手有何感覺 當橡皮筋形變量更大時,手的感覺有何變化 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歸納總結】任何物體只要發生彈性形變就一定會產生彈力,同一物體,彈性形變量越大,產生的彈力越大。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對支持面的壓力、物體受到的支持力、繩的拉力等,其實質都是彈力。 彈性限度:物體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就不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 2.彈力產生的條件 【實例分析】杯子放在木板上時,杯子和木板間發生的彈力情況,并總結出彈力產生的條件:兩物體直接接觸,且接觸面發生彈性形變。 3.彈力的方向 【師生進行互動】分析杯子放在水平木板上時,杯子和木板間的彈力的方向。 【結論】彈力的方向與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 因為物體形變的方向與水平面垂直,所以杯子放在水平木板上時,杯子和木板間的彈力方向都與水平面垂直。 例1.如圖所示,一根彈簧,一端固定在豎直墻上,在彈性限度內用手水平向右拉伸彈簧的另一端。下列有關“彈簧形變產生的力”的描述正確的是( ) A.手對彈簧的拉力 B.墻對彈簧的拉力 C.彈簧對手的拉力 D.以上說法都不正確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學生動手實驗,觀察現象,認識彈力。 通過對杯子和木板的受力分析,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彈力產生的條件和彈力的方向。 學生答題,教師答疑。 通過真實情境和實際感受、體會彈力。 及時鞏固彈力產生的原因,檢驗學習成果。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四:彈簧測力計 1.你有沒有發現,在生活中,用力拉同一根彈簧時,用的力越大,彈簧伸得越長。彈簧伸長的長度與受到的拉力有什么關系 下面一起通過實驗,探究彈簧伸長的長度與受到的拉力的關系。 【實驗器材】輕質彈簧、幾個質量相同的鉤碼(每個鉤碼施加的拉力為0.5 N)、刻度尺、鐵架臺。 【實驗步驟】(1)將彈簧的一端掛在鐵架臺上,讓其自然下垂,用刻度尺測出彈簧自然伸長狀態時的長度L0,即原長。 (2)將鉤碼掛在彈簧的下端,在靜止時測量彈簧的總長度L1,填寫在記錄表格里。 (3)改變所掛鉤碼的數量,重復前面的過程。 根據實驗數據,以拉力為橫坐標,彈簧的伸長量為縱坐標,畫出彈簧的伸長量ΔL與彈簧受到的拉力F的關系圖象。 【實驗結論】在一定限度(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與彈簧的伸長量成正比。 彈簧測力計是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根據上述原理制成的。 2.彈簧測力計 (1)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量就越長。 (2)構造:主要由刻度盤、彈簧、指針、掛鉤等組成。 3.實驗: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 (1)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并認清它的每個小格表示多少牛。 (2)檢查彈簧測力計的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線上,如果不在,應該把指針調節到零刻度線上。 (3)用手拉彈簧測力計的掛鉤,并分別使指針指到1 N、3 N、5 N的位置,感受1 N、3 N、5 N的力。 (4)測量身邊小物體對彈簧測力計的拉力。 ①把文具袋懸掛在彈簧測力計的掛鉤上,文具袋對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1= 。 ②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拖動桌面上的文具袋,測量文具袋對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2= 。 請一名學生上臺配合,進行實驗,其他同學觀察現象,思考并回答問題。 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的知識理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并會用表格中的數據計算彈力的大小。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四:彈簧測力計 (5)總結使用彈簧測力計時應注意的幾點操作要求: ①使用前,先沿彈簧的軸線方向輕輕來回拉動掛鉤幾次,放手后觀察指針能否回到原來指示的位置,以檢查指針、彈簧和外殼之間是否有過大的摩擦。再觀察彈簧測力計的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線的位置,若不是,則需調零。 ②測量前,明確量程和分度值。被測力不能大于彈簧測力計的量程,以免損壞彈簧測力計,最好對被測量力進行預先估測。 ③測量時,拉力的方向應沿彈簧的軸線方向,以免掛鉤桿與外殼之間產生過大的摩擦。 ④讀數時,視線必須與指針對應的刻度線垂直。 例2.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注意事項,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測量前無需檢查指針位置、進行調零 B.所測力的大小可適當超過量程 C.彈簧的軸線方向要與拉力的方向一致 D.讀取示數,視線可與刻度盤正對、垂直 例3.關于如圖所示的彈簧測力計,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及最小分度值分別是0~5 N和1 N B.在彈性限度內,彈簧測力計的彈簧伸長越長,它所受的拉力就越大 C.使用彈簧測力計只能測出豎直方向上的拉力而無法測出水平方向上的拉力 D.量程大的測力計彈簧長度一定比量程小的測力計彈簧長度長 4.其他形式的測力計 學生實驗,親身感受力的大小。 學生答題,教師答疑。 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及時檢驗學習成果。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板書設計 第2節 彈力 1.彈力: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就叫做彈力。 2.彈簧測力計 (1)主要構造:彈簧、指針、刻度盤、掛鉤。 (2)工作原理:在一定的彈性范圍內,彈簧受力越大,伸長越長。 (3)正確使用方法:①調零;②了解量程,明確分度值;③測力時,彈簧測力計內的彈簧軸線方向跟所測力的方向一致,彈簧不要靠在刻度盤上;④讀數時,視線必須與指針對應的刻度線垂直。課堂練習 相關練習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有哪些收獲呢 作業布置 1.第七章第2節。 2.動手動腦學物理第1~5題。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