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1張PPT)活動一 故事里的端午節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楷志》和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遺體。當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紛紛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蝦會糟蹋屈原的遺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1.紀念屈原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1)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2)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3)古代五月初五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2.龍的節日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草、菖蒲、榕枝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菖蒲由于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能夠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 端午節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涂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云:“端午,飲雄黃酒,用涂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1.表演時要注意動作、表情、聲音等應與對白、人物特點相匹配。2.對白的語言要簡練。3.服裝的設計要與劇情(年代、人物性格、特點)相符。下課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