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人教鄂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土壤和巖石單元目標 一、單元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1.知道土壤中主要有黏粒、沙粒、腐殖質、水和空氣等成分;知道由于土壤成分的不同。 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特性, 2、知道幾種常見巖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 3.知道土壤、巖石覆蓋在陸地表面,認識到土壤和巖石是多種多樣的,是地球上重要的資源, (二)科學探究 1.在教師引導下,能夠設計簡單的觀察土壤成分的實驗,并依據實驗現象推測土壤的成分, 2、在教師引導下,能夠認真觀察、比較不同的土壤,說出不同土壤的一些特點 3.、在教師引導下,能夠通過觀察、比較幾種常見的巖石,掌握觀察描述巖石的簡單方法。 (三)科學態度 1.對土壤和巖石的研究有探究興趣,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方法比較不同的土壤和巖石. 2、能夠記錄觀察到的現象,有根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3.樂于與他人合作,愿意傾聽和分享信息。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1,知道多樣的土壤和巖石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認識士壤資源對植物生長、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2.知道土壤資源是有限的,需要保護土壤資源。第1課《土壤里有什么》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1.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有黏粒、沙粒、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2.能夠設計簡單的觀察實驗,并依據觀察現象和實驗結果認識土壤的成分。 3.知道土壤資源對植物生長、人類生活的重要性,意識到保護土壤資源的重要性。 4.具有探究土壤的興趣,并在探究活動中樂于與他人合作。二、教學重難點重點: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有黏粒、沙粒、腐殖質、水和空氣等。難點:能夠設計簡單的觀察實驗,并依據觀察現象和實驗結果認識土壤的成分。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土地公公嗎 為什么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發言) 2.你們知道土地公公為什么越來越蒼老了嗎 因為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大量地消耗了士壤資源,使士地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土壤里有什么》(板書課題)(二)探究活動 一、觀察土壤,了解組成 1.同學們,你們認識土壤嗎 說說你對土壤的了解。 2.土壤到底有哪些成分呢 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吧。 3.學生實驗研究:用放大鏡觀察土壤,并把觀察到的結果記錄下來。 4.學生匯報交流:士壤是經大自然長期形成的,它的成分很復雜,有很多對植物生長有益的物質。 5.教師出示各種土壤實物圖片,并介紹土壤的組成。土壤是陸地表面有肥力并能生長植物的疏松層,它由巖石、有機物、微生物和氣體組成。其中巖石是土壤的"骨架”,有機物是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物質,微生物則使有機物進一步分解,逐漸成為腐殖質,是土壤肥力的重要來源。氣體主要是水氣。此外,士壤中還有大量的生物。 6.討論:土壤還有哪些作用 7.學生討論后回答:可以蓄養水土,保護田地;還可以養活土地上生長的各種動植物;我們吃的許多東西都是從土壤里長出來的;在土壤里還可以種植植物來食用等等。所以說,士壤是我們人類和動植物離 不開的自然資源。 8.教師小結:我們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土地,珍惜每一寸土地。 三、拓展延伸,了解土地資源的重要性1.地球上的土地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土地資源。如果用盡了土地資源,我們的子孫后代將怎么辦呢 請同學們說一說。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我們要保護好每一寸士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要讓每一寸士地都得到最好的利用。要種樹種草保護水土;盡量減少耕地荒漠化; 盡量減少毀壞耕地等等。 3.教師小結:為了子孫后代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我們都必須保護好每一寸士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現在請同學們說 說怎樣讓土壤更肥沃呢 怎樣才能讓每一寸土地都得到最好的利用呢 怎樣才能讓每一寸土地都得到充分的利用呢 學生討論后回答。 4.布置作業:回家后將你的探究結果和你的想法告訴你的家人和朋友,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四、課后延伸 請同學們回去后繼續尋找一些有關保護土地、合理利用土地的資料,進一步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同時希望同學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保護每一寸土地。(四)知識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有黏粒、沙粒、腐殖質、水和空氣等。動植物生長、人類生活都離不開土壤。通過資料閱讀,我們知道可供人類利用的土壤資源是有限的,我們要保護好每一寸土壤資源。板書 設計課時練習 一、填空題。 1.土壤主要由黏粒、沙粒、腐殖質、( )其他物質組成。 2.地面上死亡的( )、( )完全腐爛后,在土壤中形成的黑褐色物質就是腐殖質。 3.土壤覆蓋在地球的表面,它是( )、( )和( )賴以生存的“家園”。 4.人類可利用的土壤資源占地球表面的( )。 二、下面的觀點正確嗎 正確的畫“√",錯誤的畫“X”。 1.在燒杯中攪拌水中的土壤時,玻璃棒要碰到燒杯壁。2.腐殖質烤糊后,會發出香味。 3.肥沃的王壤中存在著很多腐殖質。三、認真觀察你采集到的土壤,做好觀察記錄。 我的觀察記錄表 觀察方法 我們的發現 肉眼 放大鏡 倒入水中 攪拌后靜置 加熱土壤四、完成實驗,回答問題。 將挖出來的新鮮土壤放人一個透明的塑料瓶中,擰緊瓶蓋,放到室外陽光下,過一段時間,觀察發生的現象。你觀察到了什么 這個實驗說明了土壤里有什么 參考答案一、1.空氣水 2.動物植物 3.動物植物人類 4.十六分之- 二、×、×、√三、 觀察方法 我們的發現 肉眼 黑色,有碎石顆粒 放大鏡 由細小顆粒組成,舍有雜質 倒入水中 有氣泡冒出,水變渾濁,水面漂浮著雜質,大部分土壤沉到水底 攪拌后靜置 水面漂浮著雜質,沉到水底的土壤有分層現象,從上往下顆顆粒逐漸變大加熱土壤 聞到一股焦臭味 四、1.瓶子里有水汽,說明土壤中有水。第2課《比較不同的土壤》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1,知道土壤按照質地可分為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 2.知道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的主要成分和特點。 3.通過觀察、實驗,比較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的不同點。 4.對探究土壤有一定的興趣,能夠嘗試用多種方法進行探究。 5.認識不同種類的土壤適合不同植物的生長。二、教學重難點重點:知道土壤按照質地可分為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知道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的主要成分和特點。難點:能夠設計簡單的觀察實驗,并依據觀察現象和實驗結果認識土壤的成分。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1,根據課頁內容,提出問題, 結合學生的生活,提出問題,我們都看見過哪些不同的土壤 這些土壤上都生長著哪些植物 為什么有的植物能夠生長在這種土壤上 2、通過學生就這些問題的討論,逐漸聚焦到科學實踐活動:不同的土壤各有什么特點 (二)探究活動 (二)科學實踐活動,不同的土壤各有什么特點 1.觀察不同的土壤。 談話:不同的土壤有哪些不同的特點 讓我們來觀察一下。 把三種土壤分別擺放在桌面上。學生先用肉眼觀察土壤的顏色、顆粒等,然后借助工具一一放大鏡進一步觀察。再用鼻子聞一聞,觀察它們的氣昧有什么不同。最后用手摸或捏土壤的顆粒,發現它們的顆粒中有沒有沙石等。 2.通過實驗探究不同土壤的成分。 談話:不同土壤的成分有什么不同 哪種土壤的沙粒含量多 讓我們通過實驗來觀察一下。 取三種土壤的樣本,倒人水中,充分攪拌,靜置一段時間后,觀察它們的分層情況。 根據觀察結果和實驗現象,說出各種土壤中哪種成分多、哪種成分少。 最后,結合“小資料”,引導學生認識三種主要土壤類型及成分特點。 (第1課時結束) 3.比較三種土壤的黏性和滲水性, 談話,我們知道三種土壤的成分不同,那么,它們 的性質有什么不同 它們的黏性和滲水性一樣嗎 (1) 比較三種土壤的黏性。 取三種土壤的濕樣本,放在墊板上。學生用手成木棒(搟面杖等)嘗試給三種土壤塑形一一搟成條狀或片狀。 實驗后,教師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并做記錄。 (2)比較三種土壤的滲水性。 準備同樣多的三種土壤,放到相同的滲水杯中。學生將同樣多的水分別倒人三種土壤中,比較三種土壤的滲水量和滲水的快慢。 實驗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歸納不同土壤滲水性的差異,并做記錄。 4.全班交流,總結不同土壤的主要特點。 沙質土沙粒含量多,滲水性和透氣性好,黏性差。黏質土沙粒含量少,滲水性和透氣性差,具有較好的黏性。壤土的成分和性質介于沙質土和黏土之間。 (三)拓展與應用 閱讀拓展與應用的內容,了解不同土壤和植物生長的關系。然后布置任務讓學生課下調查周圍環境中有哪些類型的土壤,了解這些土壤上都生長著哪些植物。(四)知識總結 1、本節課我們知道了土壤按照質地可分為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2.知道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的主要成分和特點。3.通過觀察、實驗,比較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的不同點。板書 設計 2比較不同的土壤 沙質土特征:滲水性、透氣性好,保肥 黏質土特征:保水性、保肥力好,滲水 性、透氣性差 壤土特征:保水性、保肥 力、滲水性、透氣性好四、課時練習1、下面哪些植物適合生長在沙質土中 適合的畫“V",不適合的畫“X” 仙人掌( ) 水稻( ) 玉米( )花生( ) 西瓜( ) 紅薯( )不同種類的土壤成分和性質不同,請把下面各種土壤與其財應的特點用直線連起來。 黏粒含量多、沙粒含量少,呈棕色或紅色,具有一定 壤土的黏性,透氣性和滲水性差,保肥能力強。富含腐殖質,顏色般較深,透氣性和滲水性較好,能夠保水、保肥。 沙質土 沙粒含量多、黏粒含量少,呈淺棕色,土質比較疏松, 黏質土透氣性和滲水性好。3、完成實驗,回答問題。 實驗材料: 三個相同的塑料瓶,三個相同的玻璃杯,一個硬紙箱,適量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紗布,橡皮筋等。 實驗步驟: (1)將三個塑料瓶的底部剪掉,留下的瓶身高度一致,瓶口用雙層紗布包住,用橡皮筋系好。 (2)在硬紙箱上面挖三個圓孔,把剪好的塑料瓶倒插在圓孔里,下面分別用玻璃杯接著。(3)把等量的三種土壤分別裝人三個剪好的塑料瓶中,約占其三分之一的容積。(4)將三個剪好的塑料瓶裝滿水。(5)三個小時后,觀察三個玻璃杯里的水量。 三個小時后,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參考答案 提示:適合生長在沙質土中的有仙人掌、花生、西瓜、紅薯。2、黏粒含量多、沙粒含量少,呈棕色或紅色,具有一定 壤土的黏性,透氣性和滲水性差,保肥能力強。富含腐殖質,顏色般較深,透氣性和滲水性較好,能夠保水、保肥。 沙質土 沙粒含量多、黏粒含量少,呈淺棕色,土質比較疏松, 黏質土透氣性和滲水性好。3、現象:黏質土下面的玻璃杯中的水最少,壤土下面的玻璃杯中的水其次, 沙質士下面的玻璃杯中的水最多。這個實驗說明了黏質土的保水性最好, 沙質土的保水性最差。第3課《巖石與礦物》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 1,知道幾種常見巖石如花崗類、砂巖、頁巖、石灰巖、大理巖等的主要特征。 2.能夠通過不同的方法觀察和比較不同的巖石,并嘗試鑒別身邊的巖石。 3.能夠就巖石與礦物問題與同學開展討論和交流。 4.知道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具有多種用途。二、教學重難點重點:(1)知道幾種常見巖石如花崗類、砂巖、頁巖、石灰巖、大理巖等的主要特征。(2)知道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具有多種用途。難點:能夠通過不同的方法觀察和比較不同的巖石,并嘗試鑒別身邊的巖石。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出示課頁圖片,提出問題,課頁圖星現的巖石分布在哪里 我們還在哪些地方見到過巖石 我們見過的巖石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 問題:不同的巖石各有什么特征 它們都有哪些用途 (二)探究活動 (二)觀察巖石 1,帶來自己采集的巖石,并向同學介紹。 談話:我們是從什么地方采集的巖石 我們采集的巖石有什么特征 學生將課前采集的巖石準備好,并向同學展示和作簡要介紹。在學生介紹時,教師要提醒他們介紹巖石特征,及在什么地方采集的等信息。 最后,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我們采集的都是巖石嗎 通過這個問題引出下面對巖石的觀察。 2.觀察巖石,比較它們在顆粒、紋理和硬度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提向:我們用什么方法觀察巖石 除了用感官觀察外,還可以借助什么工具觀察 如何比較不同巖石的硬度 學生交流后開展觀察活動。 學生先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巖石的顆粒、紋理、顏色等特征;然后,借助鑰匙、鐵釘等工具刻畫巖石,比較不同巖石的硬度。 此外,學生還可以觀察和比較不同巖石的光澤、輕重等特征。教師鼓勵學生要仔細觀察,希望他們有更多的發現,并將觀察到的特征記錄下來。 3.交流和總結巖石的主要特征 教師先組織學生小組內開展討論,然后在全班匯報。在學生交流匯報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常見巖石的特征,了解更多種類的巖石的特征。 4,鑒別采集的巖石。 談話:我們觀察了一些巖石,也了解了一些常見巖石的主要特征。那么,我們采集的巖石是什么巖石呢 學生觀察自已采集的巖石,了解它們的主要特征,按照常見巖石的特征對它們進行歸類。(在這個環節,學生可以將巖石和其他物品進行區分。) 在學生鑒別巖石的過程中,教師給予一定指導,引導學生按照巖石的顆粒大小、硬度、紋理、顏色等方面進行鑒別和歸類。 (三)拓展與應用 閱讀拓展與應用的內容,讓學生知道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了解巖石在生活中的用途。(四)知識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幾種常見巖石如花崗類、砂巖、頁巖、石灰巖、大理巖等的主要特征;能夠通過不同的方法觀察和比較不同的巖石,并嘗試鑒別身邊的巖石;知道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具有多種用途。板書 設計四、課時練習1、猜猜我是誰。(根據描述的特征寫出對應巖石的名稱) (1)純白色或有花紋,顆粒比較粗,晶瑩潤澤,比較軟,容易雕刻。( ) (2)顏色比較淺,多為淺肉紅色、淺灰色或灰白色,顆粒比較粗,很堅硬。( ) (3)有灰色、黃色、黑色等各種顏色,顆粒比較細,薄片狀,比較軟。( ) (4)多為白色、灰色或黑灰色,顆粒細,呈致密塊狀,硬度不大。( ) (5)多為白色、灰色或黃褐色,顆粒明顯且粗細均勻,堅硬。( ) 2、將下面的礦石與其對應的提取物用直線連起來。 螢石 黃銅礦 赤鐵礦 雄黃 砷化物 鐵 氟 銅 參考答案大理石 花崗巖 頁巖 石灰石 砂石螢石 黃銅礦 赤鐵礦 雄黃 砷化物 鐵 氟 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