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1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1.S型肺炎雙球菌有莢膜,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能使小鼠患病死亡。R型肺炎雙球菌沒有莢膜,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不能使小鼠患病死亡。2.格里菲思的肺炎雙球菌體內轉化實驗,證明了S型細菌中有轉化因子。3.艾弗里的體外轉化實驗,主要依據是DNA能使生物發生可遺傳的變異,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轉化的實質是基因重組。4.噬菌體是侵染細菌的病毒,不能用培養基培養,只能用細菌培養。標記噬菌體分兩步:先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培養基培養細菌,再用上述細菌培養噬菌體。5.赫爾希和蔡斯的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實驗過程中保溫的目的是為噬菌體侵染細菌提供適宜條件,攪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與細菌分離,離心的目的是讓上清液中析出較輕的噬菌體,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細菌。6.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DNA病毒的遺傳物質也是DNA,只有RNA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常見的RNA病毒有煙草花葉病毒、流感病毒、HIV、SARS病毒等。因為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所以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培優第一階——基礎過關練1.在肺炎鏈球菌的轉化實驗中,將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物質是( )A.S型細菌的蛋白質 B.S型細菌的DNAC.R型細菌的蛋白質 D.R型細菌的DNA2.艾弗里及其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鏈球菌進行培養實驗,結果如表。下列敘述正確的有幾項( )實驗組號 接種菌型 對要加入的S型細菌的細胞提取物所進行的處理 培養基長菌情況一 R型 — R型、S型二 R型 蛋白酶 R型、S型三 R型 RNA酶 R型、S型四 R型 酯酶 R型、S型五 R型 DNA酶 R型①實驗采用了自變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②該實驗說明DNA是生物主要的遺傳物質③第一、第三組說明RNA不是轉化因子④加入DNA酶后細胞提取物失去轉化活性A.0項 B.1項 C.2項 D.3項3.在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中,直接指導子代噬菌體蛋白質合成的是( )A.大腸桿菌的mRNA B.大腸桿菌的tRNAC.大腸桿菌核糖體 D.T2噬菌體的mRNA4.關于赫爾希和蔡斯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實驗中不能用15N代替32P標記DNAB.該實驗無法證明蛋白質不是噬菌體的遺傳物質C.噬菌體DNA的合成原料來自大腸桿菌D.噬菌體外殼蛋白是大腸桿菌基因編碼的5.下列有關生物遺傳物質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細菌的遺傳物質是 DNAB.新冠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C.哺乳動物主要的遺傳物質是DNAD.小麥的遺傳物質是DNA6.丙肝病毒(一種RNA病毒)與T2噬菌體(一種DNA病毒)相比,其特有的成分是( )A.核糖、胸腺嘧啶 B.核糖、尿嘧啶C.脫氧核糖、胸腺嘧啶 D.脫氧核糖、尿嘧啶培優第二階——拓展培優練1.艾弗里細菌轉化實驗中,為了弄明白什么是遺傳物質,他設計了有關實驗,下列選項所列的實驗過程中,培養基中沒有光滑菌落產生的是( )A.有R型細菌的培養基+S型細菌的細胞提取物+RNA酶B.有R型細菌的培養基+S型細菌的細胞提取物+蛋白酶C.有R型細菌的培養基+S型細菌的細胞提取物+酯酶D.有R型細菌的培養基+S型細菌的細胞提取物+DNA酶2.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下面是實驗的部分步驟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含35S的親代噬菌體侵染細菌后,保溫培養時間長短不會影響圖中B處放射性強度B.實驗過程中,攪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外殼)與細菌分離C.含32P的親代噬菌體侵染細菌后,在圖中B、C處都可檢測到32PD.在含32P的培養基上培養,可直接獲得含32P的親代噬菌體3.某團隊從下表①~④實驗組中選擇兩組,模擬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驗證DNA是遺傳物質。結果顯示:第一組實驗檢測到放射性物質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第二組實驗檢測到放射性物質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該團隊選擇的第一、二組實驗分別是( )T2噬菌體 大腸桿菌① 未標記 15N標記② 32P標記 35S標記③ 3H標記 未標記④ 35S標記 未標記A.①和④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④和③4.艾弗里為研究遺傳物質,將S型細菌的提取物平均分為五組,第一組不做處理,第二組加入蛋白酶,第三組加入RNA酶,第四組加入酯酶,第五組加入DNA酶,分別與R型活細菌混合培養,觀察菌落。下列有關該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A.該實驗設計遵循了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B.該實驗過程中,在控制自變量時應用了加法原理C.第一、二、三、四組中既含有R型細菌,也含有S型細菌D.艾弗里的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證明了DNA是肺炎鏈球菌的遺傳物質5.下圖表示科研人員研究煙草花葉病毒(TMV)遺傳物質的實驗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降解目的是將RNA和蛋白質水解為小分子B.該實驗說明RNA也能控制生物性狀C.該實驗證明了RNA是TMV的主要遺傳物質D.煙草細胞為TMV的復制提供模板、原料等所需的條件6.下列關于“肺炎鏈球菌的轉化實驗”和“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和T2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均用到了病毒的培養技術B.艾弗里實驗中用“S型細菌提取物+DNA酶”作為對照組,更充分說明“轉化因子”就是DNAC.T2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35S和32P分別用于標記噬菌體蛋白質的R基和DNA的堿基部位D.35S標記的T2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保溫時間過長對放射性檢測結果不會產生明顯影響7.下面是關于遺傳物質探索實驗的拓展分析,其中正確的是( )A.格里菲斯實驗中的R型菌轉化為S型菌是基因突變的結果B.赫爾希和蔡斯實驗中T2噬菌體的 DNA 是用35S直接標記的C.艾弗里實驗用到的科學方法有分離提純法和同位素標記法D.赫爾希和蔡斯的實驗不能說明大腸桿菌的遺傳物質是DNA8.下列有關核酸和遺傳物質證據的敘述,錯誤的是( )A.若某生物具有細胞結構,則可推測其遺傳物質為DNAB.若將煙草花葉病毒與煙草細胞的核酸水解,分別可以得到4種和8種核苷酸C.若分別用加熱殺死的S型菌與活的S型菌為材料進行肺炎鏈球菌離體轉化實驗會得到不同的結果D.將未標記的噬菌體與標記的大腸桿菌混合培養,攪拌離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培優第三階——高考沙場點兵1.(2023·全國·高考真題)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中,無毒性的R型活細菌與被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體內,從小鼠體內分離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細菌。某同學根據上述實驗,結合現有生物學知識所做的下列推測中,不合理的是( )A.與R型菌相比,S型菌的毒性可能與莢膜多糖有關B.S型菌的DNA能夠進入R型菌細胞指導蛋白質的合成C.加熱殺死S型菌使其蛋白質功能喪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響D.將S型菌的DNA經DNA酶處理后與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2.(2023·浙江·統考高考真題)某研究小組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別標記噬菌體,然后將大腸桿菌和被標記的噬菌體置于培養液中培養,如圖所示。一段時間后,分別進行攪拌、離心,并檢測沉淀物和懸浮液中的放射性。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甲組的懸浮液含極少量標記的噬菌體DNA,但不產生含的子代噬菌體B.甲組被感染的細菌內含有標記的噬菌體DNA,也可產生不含的子代噬菌體C.乙組的懸浮液含極少量標記的噬菌體蛋白質,也可產生含的子代噬菌體D.乙組被感染的細菌內不含標記的噬菌體蛋白質,也不產生含的子代噬菌體3.1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1.S型肺炎雙球菌有莢膜,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能使小鼠患病死亡。R型肺炎雙球菌沒有莢膜,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不能使小鼠患病死亡。2.格里菲思的肺炎雙球菌體內轉化實驗,證明了S型細菌中有轉化因子。3.艾弗里的體外轉化實驗,主要依據是DNA能使生物發生可遺傳的變異,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轉化的實質是基因重組。4.噬菌體是侵染細菌的病毒,不能用培養基培養,只能用細菌培養。標記噬菌體分兩步:先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培養基培養細菌,再用上述細菌培養噬菌體。5.赫爾希和蔡斯的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實驗過程中保溫的目的是為噬菌體侵染細菌提供適宜條件,攪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與細菌分離,離心的目的是讓上清液中析出較輕的噬菌體,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細菌。6.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DNA病毒的遺傳物質也是DNA,只有RNA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常見的RNA病毒有煙草花葉病毒、流感病毒、HIV、SARS病毒等。因為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所以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培優第一階——基礎過關練1.在肺炎鏈球菌的轉化實驗中,將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物質是( )A.S型細菌的蛋白質 B.S型細菌的DNAC.R型細菌的蛋白質 D.R型細菌的DNA【答案】B【詳解】在肺炎鏈球菌的轉化實驗中,艾弗里將S型細菌中的物質進行提純和鑒定,然后將提純的DNA、蛋白質和多糖等物質分別加入到培養R型細菌的培養基中,結果發現:只有加入DNA,R型細菌才能轉化為S型細菌。可見,將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物質是S型細菌的DNA,B正確,A、C、D均錯誤。故選B。2.艾弗里及其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鏈球菌進行培養實驗,結果如表。下列敘述正確的有幾項( )實驗組號 接種菌型 對要加入的S型細菌的細胞提取物所進行的處理 培養基長菌情況一 R型 — R型、S型二 R型 蛋白酶 R型、S型三 R型 RNA酶 R型、S型四 R型 酯酶 R型、S型五 R型 DNA酶 R型①實驗采用了自變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②該實驗說明DNA是生物主要的遺傳物質③第一、第三組說明RNA不是轉化因子④加入DNA酶后細胞提取物失去轉化活性A.0項 B.1項 C.2項 D.3項【答案】C【詳解】①實驗的不同組中加入不同的酶是為了特異性地去除某種物質,采用的是自變量控制中的“減法原理”,①錯誤;②該實驗說明DNA是生物的遺傳物質,不能說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②錯誤;③第一、第三組的自變量為是否含有RNA,結果兩組都有兩種菌體出現,說明RNA不是轉化因子,③正確;④加入DNA酶后細胞提取物中的DNA被分解為核苷酸,第五組只有R型菌出現,說明細胞提取物失去轉化活性,④正確。故選C。3.在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中,直接指導子代噬菌體蛋白質合成的是( )A.大腸桿菌的mRNA B.大腸桿菌的tRNAC.大腸桿菌核糖體 D.T2噬菌體的mRNA【答案】D【詳解】根據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過程分析,噬菌體的DNA進入大腸桿菌,而蛋白質外殼留在了外面,DNA經轉錄合成mRNA,mRNA作為翻譯的模板指導子代蛋白質的合成,即直接指導子代噬菌體蛋白質合成的是T2噬菌體的mRNA。故選D。4.關于赫爾希和蔡斯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實驗中不能用15N代替32P標記DNAB.該實驗無法證明蛋白質不是噬菌體的遺傳物質C.噬菌體DNA的合成原料來自大腸桿菌D.噬菌體外殼蛋白是大腸桿菌基因編碼的【答案】D【詳解】A、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中都含有N元素,用15N會將二者都標記,無法進行區分,A正確;B、本實驗證明了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沒有直接觀察蛋白質進入大腸桿菌是否有作用,實驗無法證明蛋白質不是噬菌體的遺傳物質,B正確;C、噬菌體DNA的合成原料是來自大腸桿菌體內的四種脫氧核糖核苷酸,C正確;D、噬菌體外殼蛋白是由其自身DNA編碼的,D錯誤。5.下列有關生物遺傳物質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細菌的遺傳物質是 DNAB.新冠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C.哺乳動物主要的遺傳物質是DNAD.小麥的遺傳物質是DNA【答案】C【詳解】ACD、細菌、哺乳動物和小麥是真核生物,遺傳物質是DNA,AD正確,C錯誤;B、新冠病毒是RNA病毒,遺傳物質是RNA,B正確。6.丙肝病毒(一種RNA病毒)與T2噬菌體(一種DNA病毒)相比,其特有的成分是( )A.核糖、胸腺嘧啶 B.核糖、尿嘧啶C.脫氧核糖、胸腺嘧啶 D.脫氧核糖、尿嘧啶【答案】B【詳解】A、丙肝病毒(一種RNA病毒)中沒有胸腺嘧啶,胸腺嘧啶是DNA特有的堿基,A錯誤;B、核糖、尿嘧啶是RNA特有的成分,B正確;C、脫氧核糖、胸腺嘧啶都是DNA特有的成分,C錯誤;D、脫氧核糖是DNA特有的成分,D錯誤。培優第二階——拓展培優練1.艾弗里細菌轉化實驗中,為了弄明白什么是遺傳物質,他設計了有關實驗,下列選項所列的實驗過程中,培養基中沒有光滑菌落產生的是( )A.有R型細菌的培養基+S型細菌的細胞提取物+RNA酶B.有R型細菌的培養基+S型細菌的細胞提取物+蛋白酶C.有R型細菌的培養基+S型細菌的細胞提取物+酯酶D.有R型細菌的培養基+S型細菌的細胞提取物+DNA酶【答案】D【詳解】A、RNA酶水解S型菌的RNA,培養基上可產生光滑菌落S型菌,A錯誤;B、蛋白酶水解S型菌的蛋白質,培養基上可產生光滑菌落S型菌,B錯誤;C、脂酶水解S型菌的脂質,培養基上可產生光滑菌落S型菌,C錯誤;D、DNA是遺傳物質,DNA酶水解S型菌的DNA,培養基上不能產生光滑菌落S型菌,D正確。2.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下面是實驗的部分步驟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含35S的親代噬菌體侵染細菌后,保溫培養時間長短不會影響圖中B處放射性強度B.實驗過程中,攪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外殼)與細菌分離C.含32P的親代噬菌體侵染細菌后,在圖中B、C處都可檢測到32PD.在含32P的培養基上培養,可直接獲得含32P的親代噬菌體【答案】D【詳解】A、含35S的親代噬菌體侵染細菌后,含35S的蛋白質外殼進入B上清液,保溫時間過長,大腸桿菌裂解,將噬菌體釋放出來;保溫時間過短,噬菌體還沒有完全寄生到大腸桿菌細胞內,但都不會影響圖中B處放射性強度,A正確;B、實驗過程中,噬菌體將DNA注入大腸桿菌細胞內,蛋白質外殼吸附在細菌細胞表面,攪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外殼)與細菌分離,B正確;C、含32P的親代噬菌體侵染細菌后,32P標記的DNA注入大腸桿菌細胞內,離心后進入沉淀物C,有少部分大腸桿菌裂解,將噬菌體釋放出來進入B上清液,在圖中B、C處都可檢測到32P,C正確;D、噬菌體是病毒,要寄生在活細胞內,在含32P的培養基上培養,不能獲得含32P的親代噬菌體,D錯誤。3.某團隊從下表①~④實驗組中選擇兩組,模擬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驗證DNA是遺傳物質。結果顯示:第一組實驗檢測到放射性物質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第二組實驗檢測到放射性物質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該團隊選擇的第一、二組實驗分別是( )T2噬菌體 大腸桿菌① 未標記 15N標記② 32P標記 35S標記③ 3H標記 未標記④ 35S標記 未標記A.①和④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④和③【答案】C【詳解】噬菌體侵染細菌時,只有DNA進入細菌,蛋白質外殼沒有進入,為了區分DNA和蛋白質,可用32P標記噬菌體的DNA,用35S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根據第一組實驗檢測到放射性物質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說明親代噬菌體的DNA被32P標記,根據第二組實驗檢測到放射性物質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說明第二組噬菌體的蛋白質被35S標記,即C正確,ABD錯誤。4.艾弗里為研究遺傳物質,將S型細菌的提取物平均分為五組,第一組不做處理,第二組加入蛋白酶,第三組加入RNA酶,第四組加入酯酶,第五組加入DNA酶,分別與R型活細菌混合培養,觀察菌落。下列有關該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A.該實驗設計遵循了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B.該實驗過程中,在控制自變量時應用了加法原理C.第一、二、三、四組中既含有R型細菌,也含有S型細菌D.艾弗里的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證明了DNA是肺炎鏈球菌的遺傳物質【答案】B【詳解】A、該實驗設計遵循了對照原則(分別加入不同的酶構成相互對照等)和單一變量原則,A正確;B、該實驗過程中,每個實驗組均特異性地去除了一種物質,在控制自變量時應用了減法原理,B錯誤;C、①②③④中S型細菌的DNA均未被破壞,仍具有轉化活性,因此,①②③④中既含有R型細菌,也含有S型細菌,C正確;D、艾弗里分別在S型細菌的提取物加入不同的酶,結果證明了肺炎鏈球菌的遺傳物質是DNA,蛋白質等其他物質不是遺傳物質,D正確。5.下圖表示科研人員研究煙草花葉病毒(TMV)遺傳物質的實驗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降解目的是將RNA和蛋白質水解為小分子B.該實驗說明RNA也能控制生物性狀C.該實驗證明了RNA是TMV的主要遺傳物質D.煙草細胞為TMV的復制提供模板、原料等所需的條件【答案】B【詳解】A、由圖觀察可知,降解目的是將煙草花葉病毒TMV的蛋白質和RNA分開,A錯誤;B、接種RNA煙葉會感染病毒,也就是說RNA也能控制生物性狀,B正確;C、該實驗得目的是證明煙草花葉病毒TMV的遺傳物質是RNA,C錯誤;D、煙草細胞為TMV的復制提供原料、酶等所需的條件,模板是由煙草花葉病毒(TMV)提供的,D錯誤。6.下列關于“肺炎鏈球菌的轉化實驗”和“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和T2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均用到了病毒的培養技術B.艾弗里實驗中用“S型細菌提取物+DNA酶”作為對照組,更充分說明“轉化因子”就是DNAC.T2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35S和32P分別用于標記噬菌體蛋白質的R基和DNA的堿基部位D.35S標記的T2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保溫時間過長對放射性檢測結果不會產生明顯影響【答案】D【詳解】A、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中,需要用細菌培養技術對肺炎鏈球菌進行體外培養,并未涉及到病毒的培養,A錯誤;B、艾弗里利用減法原理,在實驗中用“S型細菌提取物+DNA酶”去除DNA,這是實驗組,B錯誤;C、用35S和32P分別標記T2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這兩種元素分別存在于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R基和組成DNA的脫氧核苷酸的磷酸分子中,C錯誤;D、35S標記的T2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親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具有放射性,但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該蛋白質并不會進入細菌體內,所以保溫時間過長,對上清液中蛋白質的放射性強度無影響,D正確。7.下面是關于遺傳物質探索實驗的拓展分析,其中正確的是( )A.格里菲斯實驗中的R型菌轉化為S型菌是基因突變的結果B.赫爾希和蔡斯實驗中T2噬菌體的 DNA 是用35S直接標記的C.艾弗里實驗用到的科學方法有分離提純法和同位素標記法D.赫爾希和蔡斯的實驗不能說明大腸桿菌的遺傳物質是DNA【答案】D【詳解】A、艾弗里實驗中R型菌轉化為S型菌的實質是基因重組,A錯誤;B、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由于噬菌體是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存,因此不能用35S直接標記T2噬菌體的蛋白質,B錯誤;C、艾弗里等使用物質分離、提純等方法,證實DNA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即DNA是遺傳物質,沒用同位素標記法,C錯誤;D、赫爾希和蔡斯的實驗只能說明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不能說明大腸桿菌的遺傳物質是DNA,D正確。8.下列有關核酸和遺傳物質證據的敘述,錯誤的是( )A.若某生物具有細胞結構,則可推測其遺傳物質為DNAB.若將煙草花葉病毒與煙草細胞的核酸水解,分別可以得到4種和8種核苷酸C.若分別用加熱殺死的S型菌與活的S型菌為材料進行肺炎鏈球菌離體轉化實驗會得到不同的結果D.將未標記的噬菌體與標記的大腸桿菌混合培養,攪拌離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答案】C【詳解】A、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包括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其遺傳物質一定是DNA,只有RNA病毒的遺傳物質才是RNA,A正確;B、煙草花葉病毒的核酸只有RNA,因此水解后得到4種核糖核苷酸,而煙草細胞的核酸包括DNA和RNA,因此水解后得到8種核苷酸,B正確;C、肺炎鏈球菌離體轉化實驗的本質是S型菌的DNA進入R型菌體內,通過基因重組讓R型菌轉化為S型菌,加熱殺死的S型菌和活的S型菌的DNA都具有活性,故用加熱殺死的S型菌與活的S型菌為材料進行離體轉化實驗會得到相同的實驗結果,C錯誤;D、懸浮液主要是親代噬菌體的蛋白外殼,沉淀物中主要是大腸桿菌及子代噬菌體,將未標記的T2噬菌體與3H標記的大腸桿菌混合培養,攪拌離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D正確。培優第三階——高考沙場點兵1.(2023·全國·高考真題)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中,無毒性的R型活細菌與被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體內,從小鼠體內分離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細菌。某同學根據上述實驗,結合現有生物學知識所做的下列推測中,不合理的是( )A.與R型菌相比,S型菌的毒性可能與莢膜多糖有關B.S型菌的DNA能夠進入R型菌細胞指導蛋白質的合成C.加熱殺死S型菌使其蛋白質功能喪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響D.將S型菌的DNA經DNA酶處理后與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答案】D【詳解】A、與R型菌相比,S型菌具有莢膜多糖,S型菌有毒,故可推測S型菌的毒性可能與莢膜多糖有關,A正確;B、S型菌的DNA進入R型菌細胞后使R型菌具有了S型菌的性狀,可知S型菌的DNA進入R型菌細胞后指導蛋白質的合成,B正確;C、加熱殺死的S型菌不會使小白鼠死亡,說明加熱殺死的S型菌的蛋白質功能喪失,而加熱殺死的S型菌的DNA可以使R型菌發生轉化,可知其DNA功能不受影響,C正確;D、將S型菌的DNA經DNA酶處理后,DNA被水解為小分子物質,故與R型菌混合,不能得到S型菌,D錯誤。2.(2023·浙江·統考高考真題)某研究小組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別標記噬菌體,然后將大腸桿菌和被標記的噬菌體置于培養液中培養,如圖所示。一段時間后,分別進行攪拌、離心,并檢測沉淀物和懸浮液中的放射性。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甲組的懸浮液含極少量標記的噬菌體DNA,但不產生含的子代噬菌體B.甲組被感染的細菌內含有標記的噬菌體DNA,也可產生不含的子代噬菌體C.乙組的懸浮液含極少量標記的噬菌體蛋白質,也可產生含的子代噬菌體D.乙組被感染的細菌內不含標記的噬菌體蛋白質,也不產生含的子代噬菌體【答案】C【詳解】A、甲組用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由于P存在于DNA中,懸浮液含極少量標記的噬菌體DNA,說明這一部分DNA沒有和蛋白質外殼組裝在一起,不會產生含的子代噬菌體,A正確;B、甲組用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由于P存在于DNA中,在侵染過程中,DNA進入大腸桿菌體內,由于噬菌體繁殖所需原料來自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且DNA復制為半保留復制,所以可產生含的子代噬菌體和不含的子代噬菌體,B正確;C、由于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不會進入大腸桿菌,所以乙組的懸浮液含較多標記的噬菌體蛋白質,不會產生含的子代噬菌體,C錯誤; D、由于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不會進入大腸桿菌,乙組被感染的細菌內不含標記的噬菌體蛋白質,也不產生含的子代噬菌體,D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