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考2024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第十九單元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第49講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8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考2024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第十九單元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第49講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8份打包)

資源簡介

第49講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演變歷程、特點、作用;中國古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的演變歷程;中國古代社會救濟的表現、特點、作用)
課程標準 命題點 考題取樣 核心素養解讀
了解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層管理組織;知道中國古代王朝在社會救濟和優撫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2023.1浙江T4 1.立足時空觀念,把握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變遷、歷代基層組織的演變;運用唯物史觀,認識古代政府管理戶籍、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根本目的。 2.結合中國地理環境、古代治國理念、經濟變遷等知識,深刻認識社會救濟對國家治理的積極意義,培養家國情懷。
歷代基層組織與 社會治理 2023廣東T5; 2023全國卷乙T27; 2020天津T3
歷代社會救濟與 優撫政策 2021遼寧T5
命題分析預測 1.分析: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內容與演變趨勢、明清時期的基層治理是高考考查的重點,主要強調戶籍制度和基層治理對社會秩序的作用。 2.預測:宋代和明清時期社會救濟的方式和特點等可能會成為高考考查的重點。
知識點一 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戰國 ①國家大規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 ②公元前375年,秦獻公以五家為“伍”的辦法編排戶口。
秦朝 實行分類登記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戶籍外,還有[1] 宗室籍 、宦籍、市籍等。
漢朝 ①丞相主管全國戶籍工作,各級地方政府均有專門人員主管戶籍。 ②戶是政府征派賦役的單位,百姓編入戶籍后,成了封建國家的“[2] 編戶齊民 ”。 ③政府定期進行人口調查。東漢末年,戶籍散亂。
隋朝 命州縣官“[3] 大索貌閱 ”,重新核定戶籍。
唐朝 唐承隋制,戶籍三年一造。
宋朝 戶籍分主戶與客戶。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
元朝 按[4] 職業 劃分,統稱為“諸色戶計”,一旦定籍,世代相襲,不得變動。
明朝 以職業定戶籍,戶籍分民籍、軍籍、匠籍等。戶籍冊稱“[5] 黃冊 ”,以里甲制為基礎。
清朝 ①普通戶籍基本沿襲明制,戶籍管理相對松弛。 ②清前期,賦役實行固定丁銀、攤丁入畝,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 ③乾隆年間,戶籍永停編審,此后政府按照一定的組織制度登記人口數量。
知識點二 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1.基層組織
(1)特點:縣是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下設直接管理民眾的基層組織。
(2)任務:[6] 征發賦役 和維護穩定。
秦漢 ①縣下設鄉和里。 ②鄉設三老,掌教化;設嗇夫,掌獄訟、賦稅;設游徼,掌捕盜。里設里正。 ③鄉、里之外有亭,設亭長,負責傳遞政令和維護治安。
唐朝 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城內設坊,郊外設村,設里正、坊正、村正。
明朝 實行[7] 里甲制 ,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里,設甲首、里長。
2.社會治理
(1)特點:注重建立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機制。
(2)演變
秦漢 實行什伍組織,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互相監督。
唐朝 實行[8] 鄰保制度 ,以四家為鄰,五鄰為保,彼此之間相互監督。
北宋 實施保甲制。
明朝 推行[9] 十家牌法 ,要求十家總編為一牌。
清朝 清初實行里甲制,后來推行保甲制。
(3)趨勢:兼具區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10] 鄉里制 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地方治理的作用
(1)維護社會治安,有利于鄉村社會秩序的穩定。
(2)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3)有利于社會教化,規范鄉民日常行為。
(4)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維護農業發展和鞏固小農經濟的主體地位。
(5)有利于基層經濟、文化、習俗的發展。
知識點三 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1.歷代社會救濟
(1)發展
漢朝 建立[11] 常平倉 制度,積谷備倉,調節糧價。
隋唐 政府既重視官方儲備,也大力提倡民間積儲。
宋朝 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北宋[12] 范仲淹 在族內創設義田,賑濟族人。
明清 慈善組織開始興起,出現了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
(2)特點:政府處于主體地位,救濟的重點在救災,核心在于保證糧食供應;民間組織處于輔助地位,社會力量側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賑濟。
(3)作用:為民眾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證人口繁衍和正常生產活動的進行,有利于維護統治。
2.古代優撫政策
(1)皇帝賞賜:秦漢時期,皇帝賜給高齡老人鳩杖,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優撫高年平民。
(2)設置機構:從唐朝開始,政府設有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如唐朝的養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眾濟院、明清的養濟院。
情境1 商鞅變法整頓戶籍
《商君書·去強》中說:欲使國家富強,必須詳細了解國內成年男女、年老和弱小者、官員和士兵、以游說謀生者及從事工商業者等的數量。
  商鞅變法整頓戶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強化統治,實現富國強兵。
情境2 唐朝戶籍制度的特點
每一歲一造計帳,三年一造戶籍??h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戶部總而領焉。
——《唐六典》
材料反映出唐朝戶籍制度的什么特點?
答案 戶籍制度管理嚴密。
概念
“諸色戶計”
“諸色戶計”是元代各種人戶的總稱。元代戶籍制度十分復雜,政府根據全國居民的職業將其劃分為各種人戶,稱為“諸色戶計”或“諸色人戶”。民戶是主要人戶,也是諸色戶計的基礎。元政府在民戶中實行戶等制,以三等九甲為序征發賦役。
圖解歷史
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作用
概念
鄉里制度
鄉里制度指中國古代縣以下的各級基層行政區劃的制度。以對全體鄉村居民進行什伍編制為起點,以“什伍相保”“什伍連坐”為基本組織原則,擁有編排戶口、宣布教化、督催賦稅、攤派力役、維持治安、兼理司法等職權。
情境3 宋代的救荒
(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賑糶(賣出),義倉以賑濟,不足則勸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糴(買入)有禁,抑價有禁。
——董?!毒然幕蠲駮?br/>材料反映了什么歷史信息?
答案 宋代賑災救助措施具有多樣性。
情境4 漢代對弱勢群體的關懷
從《史記》《漢書》《后漢書》的記載來看,漢代皇帝多次下詔“賜高年帛”“賜高年米”“賜鰥寡孤獨帛,貧窮者粟”等。據統計,兩漢關于這方面的詔令達八十多條,平均不到五年就有一次,是各種詔令中最多的一種。
兩漢對弱勢群體進行賑濟有哪些積極影響?
答案 緩和了社會矛盾,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社會公平。第50講 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表現、特點及作用;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雙重影響)
課程標準 命題點 考題取樣 核心素養解讀
知道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特點及其由來;了解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及其實行情況。 西方社會保障制度 2022湖北T16 1.立足時空觀念,梳理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發展脈絡,歸納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發展的原因、特點。 2.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原因,辯證看待其影響。 3.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及其取得的成就,培養家國情懷。
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 2022湖南T10; 2022海南T17
命題分析預測 1.分析:高考主要考查西方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如雅典城邦的村社自治的弊端、現代西方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局限性、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調整的原因等。 2.預測:復習備考時,可重點關注中古西歐莊園自治、現代西方國家的社區建設以及西方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局限性等。
知識點一 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與特點
1.歷史
時期 社會功能
古希臘 ①基層治理依靠[1] 村社 進行,村社實行自治。 ②村社大會是村社最高權力機關,處理與村社有關的事務。
中古時期 (1)莊園:主要的基層單位,莊園主或管家管理莊園事務,組織生產,征收地租,并主持[2] 莊園法庭 的審判,裁決糾紛。 (2)城市治理:城市獲得[3] 特許狀 ,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行會或商會上層分子把持城市政權,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 (3)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代 ①1835年,英國確立了近代自治市制度。 ②[4] 鄉鎮 是美國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承擔著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 ③法國形成了以自治市鎮為基層單位的制度。
第二次世 界大戰后 ①社區成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 ②社區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組織下,實行居民自我管理。 ③社區不僅提供各項服務,還參與相關的[5] 城市規劃 、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決策。
20世紀80年代后 ①基層治理更加強調政府、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社區承擔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②公眾、[6] 志愿者 和私人部門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
2.特點:強調自治,即擁有一定的自治權。
3.作用:提高了基層治理的效率,降低了成本;緩和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
知識點二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1.西方社會保障制度
(1)過程
時間 概況
17世紀初 英國頒布了[7] 濟貧法 。此后,歐洲各國紛紛建立了濟貧制度。
19世紀80年代 德國初步建立了[8] 社會保險制度 ,涉及疾病、工傷和養老等方面。
1935年 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
二戰后 ①英國率先構建了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 ②瑞典、挪威、芬蘭、丹麥等北歐國家和澳大利亞等國都建成了[9] 福利國家 ,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2)實質:它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3)影響
①積極:改善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經濟發展。
②消極:過度的社會保障加重了國家財政負擔,容易助長懶惰行為。
2.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
(1)過程
時間 概況
1951年2月 政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這是新中國制定的第一部社會保險法規。
改革開放后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日趨成熟,在滿足人民生活需求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保障水平穩步提高。
(2)影響:減輕了人們的后顧之憂,促進了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社會功能
(1)保障權利公平: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把保障每個人的生存權、發展權放在首位。民眾享受社會保障,意味著基本生活得到了保證,從而在一個公平的起點上參與社會競爭。
(2)保障機會公平:任何社會成員只要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都應被覆蓋在社會保障范圍內,平等地獲得社會保障的機會。
(3)維護規則公平:既不能歧視弱勢群體,又不能向特權階層傾斜。社會保障機制重點保護社會的極端貧困人口。
(4)促進分配公平:社會保障通過收入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貧富差距,有利于社會穩定。
情境1 中古西歐的城市自治
一些比較富裕的城市,就用贖買的辦法擺脫領主的統治;有的城市則采用武裝斗爭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則兩種辦法交替使用。米蘭、瑯城等都經過長期反復的斗爭,才取得城市自治權利。
——白樂天主編《世界通史》
中古西歐城市在取得自治權的過程中采用了哪些方式?
答案 采用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等形式。
概念                  社區
社區是若干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聚集在某一個領域里所形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是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內容,是宏觀社會的縮影。社區有一定的地理區域和一定數量的人口,居民之間有共同的意識和利益,有著較密切的社會交往。
情境2 德國的社會保險制度
19世紀80年代,德國出臺了《疾病社會保險法》《工傷事故保險法》《老年和殘疾社會保險法》三部法案,從而確立了德國社會保險的基本體系,德國社會保險制度開始建立起來。
——摘編自劉芳、畢可影主編《社會保障制度史》
德國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保障民生,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
易錯
發達國家福利國家制度的本質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推行的福利國家制度是壟斷資產階級通過國家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來維護其統治的一種方式,它的本質是改良的,并沒有觸動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
情境3 “福利”的流浪漢
根據漫畫,說明社會“福利”過高對民眾產生的不良影響。
答案 降低人們生產的積極性,容易助長懶惰行為。探究1 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演變
材料 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朝已開始實行人口登記制度,有臨時征集兵員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擴大兵源、增加賦役、穩定社會秩序,紛紛建立嚴格的戶口登記制度。秦朝戶口登記更加嚴密,內容更加詳盡,對不報、虛報和假報戶口等行為嚴加懲罰。漢承秦制,戶籍管理又有發展。漢丞相蕭何編制《九章律》,其中的“戶律”規定了詳細的戶籍管理辦法,實行編戶齊民,歷史上首次將戶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規范。此后,秦漢戶籍制度一直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沿用。
——摘編自江立華《我國古代的戶籍制度及其特點》
材料主旨 材料主要分析了從商朝到秦漢時期戶籍制度的演變。
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
試答: 特點:出現時間早,歷史悠久;愈加嚴密詳細;與刑法、征發徭役、征收賦稅緊密聯系;對后世影響深遠。影響: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不利于人口自由流動和遷徙;便于征發兵役、徭役及課取賦稅,保證國家有充足的賦稅收入;成為古代中國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br/>歷史解釋——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特點
地域性 政府將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圍中,限制其流動。
等級性 中國傳統社會曾出現過特權戶種、民籍戶種和賤籍戶種等類別,其戶籍地位逐級降低,界線分明。民籍戶種是平民百姓擁有的戶籍,是國家賦役的重要承擔者。
世襲性 不同等級、職業間的流動受到制約,有些戶籍是世襲的,如軍戶、匠戶等。
功能全面性 征發徭役;征收賦稅;限制人口流動;維護社會治安;控制職業身份;維護等級特權。
唯物史觀——古代戶籍制度演變的原因
(1)農耕文明及小農經濟的不斷發展。
(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的需要。
(3)土地兼并的嚴重、商品經濟的發展導致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
(4)土地制度與賦稅制度的變化,如唐代兩稅法、宋代田制不立、明代一條鞭法、清代攤丁入畝。
唯物史觀——對中國古代戶籍制度演變的認識
(1)中國古代戶籍制度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穩定社會秩序,為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環境,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戶籍制度束縛了人口的自由流動,不利于古代商業的發展,對我國古代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產生了阻礙作用。
從根本上講,戶籍制度是統治者維護統治的重要工具。
探究2 中國古代社會基層治理
材料一 在古代中國,縣以下基層社會,由具有強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鄉族等組織系列(里社保甲與行會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實體組成)……成為國家末端政權的補充,起到所謂“結構—功能替代物”的作用。費正清曾說:“地方長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該地唯一代表。這種表面地位造成的結果,就是地方長官只有在與當地士紳頭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br/>——摘編自張研、牛貫杰《清史十五講》
材料二 中國古代社會,歷代統治者對于治理鄉村都十分重視,其鄉村治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秦漢時的鄉里制度逐步成熟,基層組織既發揮基層政權的作用,又帶有半自治的性質。唐宋時期處于由鄉里制向保甲制、由鄉官制向職役制的轉折時期,官方的控制與統治逐步增強。明朝鄉約制度進一步與保甲制度相結合,使得百姓受到更加嚴密的社會控制。保甲制取代鄉里制,職役制取代鄉官制,使得明代鄉村治理結構的自治性質大為降低。清代的鄉村治理制度基本因襲前朝,保甲對鄉里的控制更加嚴密,鄉村自治的色彩越來越弱。
——摘編自唐鳴、趙鯤鵬、劉志鵬《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歷史變遷》
材料 主旨 材料一闡述了中國古代基層治理的特點。材料二闡述了中國古代鄉村治理演變的基本趨勢。
思考:
(1)根據材料一,歸納中國古代基層治理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歷史意義。
試答: 特點:地方自治色彩鮮明;宗法關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員治理與士紳管理相結合。意義:有效治理了基層地方;穩定了基層社會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基層經濟發展;等等?!?br/>(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鄉村治理演變的趨勢,并分析其原因。
試答: 趨勢:由鄉里制向保甲制、由鄉官制向職役制轉變;國家對鄉村治理的干預和控制逐步增強,鄉村自治功能逐步減弱。原因:國家的統一,封建專制的強化;維護小農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需要。 
歷史解釋——中國古代基層治理的特點
(1)宗法關系扮演了重要角色,皇權與族權相結合。宗族勢力往往得到皇權的認可,鄉官里吏在催征錢糧時往往需要族長的配合,有時則表現為宗族家長直接擔任鄉官里吏,使行政組織與宗族組織合二為一。
(2)忠孝治理鄉村。家國意識反映在鄉村政治文化中,就是忠孝治村,忠和孝作為兩種重要的價值觀,維系著鄉村秩序。
(3)官員治理與士紳管理相結合,鄉紳有限自治。政府在鄉村選擇的管理者,主要是有德行的長者、有名望的鄉紳、有財產的地主等,這些人往往在知識、智力和財富上占有優勢,能夠解釋鄉規民約,用道德感召力維持鄉村秩序。
(4)地方自治色彩鮮明。
歷史解釋——中國古代戶籍制度、基層組織、社會救濟的統一性
(1)政府主導
①戶籍制度:伴隨封建政權的建立而出現,是封建國家有效運轉的重要保證,歷代戶籍制度演變始終圍繞著政府實現對基層社會有效控制展開。
②基層組織:是縣級行政機構治理基層社會的重要輔助,是貫通行政機構與基層民眾的重要中介,其主要任務是征發賦役和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
③社會救濟:其主體是掌握大量資源的政府,政府救濟的重點在救災,其主要目的是保證人口繁衍和正常生產活動的進行,從而維護統治。
(2)基層參與
①戶籍制度對民眾信息的收集一般經過行政機構與基層民眾的雙向確認,基層民眾往往以多種方式隱匿戶籍以實現逃避賦稅徭役的目的,參與度不高。
②歷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機制,什伍組織、鄰保制度、十家牌法、里甲制、保甲制等組織制度的有效運轉都有賴于基層民眾的直接參與。
③在社會救濟中,民間組織處于輔助地位,如隋唐時期鼓勵民間自置“義倉”,宋朝以后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明清時期慈善組織興起。
(3)功能互濟
①從政府方面來說:戶籍制度、基層組織、社會救濟統一于基層治理這一總目標之下,是國家治理體系與基層社會雙向互動的產物,三者之間具有明顯的功能互濟特點。
②從民眾方面來說:戶籍制度、基層組織、社會救濟有利于保障基層社會持續性發展,民眾在承擔國家義務的同時也能得到一些生活保障,帶有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色彩。
探究3 中國古代社會救濟
材料 明朝鄉村社倉制度規定,各村二三十家為一會,以戶等的高下,分別捐糧收儲于倉,而推有德者為社正,進行具體管理。若遇兇年,則計戶給散,先中下戶,后及上戶,上戶需償還,中下戶則免其償還。這種社倉模式,強調完全由民間獨立經營,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現官吏侵吞舞弊行為。然社倉完全由民間經營,其建設狀況取決于鄉間士紳和富戶的良德與努力。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社倉發展較好,反之則流于形式,沒有實效。
——摘編自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
材料主旨 材料主要闡述了明朝社會救濟的方式和作用。
思考:根據材料,概括明朝社倉的救濟方式及局限性。
試答: 救濟方式:取之于富,民間經營。局限性:具有不平衡性,實效性差。 
歷史解釋——中國古代社會救濟的特點
(1)時間久遠,源遠流長。先秦時期的《周禮》中就有“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等關于社會救助的政策。
(2)政府主導、民間輔助。政府主要承擔災害與災難時的社會大范圍救濟,民間承擔社會弱勢群體的生活日常救助,二者相輔相成。
(3)機構完善并具有法律保障措施。政府救濟典型地體現了“為民父母行政”的特征,政府設置不同類型與層級的社會救濟救助機構,并制定法律予以保障。
(4)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儒家思想宣揚“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主張“仁”“仁政”,倡導救困濟難,體現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本質和精神。
(5)救濟方式多樣。如政府設專門機構、頒布相關法律實施救助,宗族內部利用族產收入實現互助互濟,慈善組織實施救濟等。探究1 西方的基層治理體制
材料一 歐洲中世紀的封建莊園中(見下圖),貴族領主住在領地的城堡里,農奴在領地的莊園里勞作。領主在自己的領地內隨意制定法律,鑄造貨幣,控制貿易,征收稅款,而且彼此經?;鞈?。
——據蔣國維主編《新編世界中古史》等整理
材料二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后,受新自由主義影響,西方發達國家第三條道路興起……社區重新進入政府的決策視野,積極的公民權利和社會融合成為公共政策的主旋律?!罢蠓鳒p公共開支,積極推進公共部門的私有化,導致政府對社區服務的投入急劇下降”“政府逐漸從服務供給的壟斷者身份轉變為服務購買的最大雇主,形成了以社區為依托的社區照顧政策”。發達國家的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的空間得以擴大,在美國發展出一些以發展經濟為重點的“社區發展公司”。
——摘編自吳曉林、郝麗娜《“社區復興運動”以來國外社區治理研究的理論考察》
材料主旨 材料一介紹了中世紀歐洲封建莊園的內部功能。材料二介紹了現代西方發達國家的社區治理。
思考:
(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世紀莊園治理的特點。
試答: 封建領主在領地內有相對獨立的統治權;封建莊園經濟具有分散性和自給自足的特點?!?br/>(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后,西方城市基層治理發生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
試答: 變化:政府減少對基層治理的干預;基層治理走向市場化;強調公民的自愿積極參與;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的空間擴大。原因: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和社會福利危機的影響;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城市化發展的社會需求?!?br/>歷史解釋——西方國家基層治理的發展趨勢
(1)基層治理以鄉鎮與市鎮自治為主,自主權逐漸擴大。
(2)基層自治的建立、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
(3)地方分權和地方自治的發展圍繞地方自治的民主性和獨立性進行,即對內的民主治理和對外的獨立自主。
(4)基層治理向規范化、法治化、市場化等方向發展。
歷史解釋——西方社區治理的特點及作用
(1)特點
①組織體系完善,政府與企業、社會組織密切合作。
②法律法規健全,社區管理依照法律法規和制度運行。
③服務理念突出,社區設計、設施建設強調人性化。
④資金渠道較廣,政府購買和公益捐贈成為主要渠道。
⑤專業要求較高,社區工作人員具備較高專業素質。
(2)作用
①給居民生活帶來便利,在提供就業、緩和矛盾和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②調動了居民參與社區管理和社區建設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社區成員民主自治的主體意識和能力,進而提高社區管理水平。
③既節省了政府開支,降低了行政管理費用,又提高了效率。
歷史解釋——西方社會基層治理的借鑒意義
(1)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層社會治理是治國理政和公眾參與國家治理的基本結合點,不僅直接決定著社會治理的整體效果,而且關系到國家整體政策目標的實現,影響著國家治理的整體水平。
(2)隨著經濟社會的長足發展和公民民主意識和權利意識的增強,人們社會治理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與此同時,國家治理水平不斷提升、治理模式不斷創新,為人們參與社會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式,有力地推動了從政府行政管理本位向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制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轉變。
探究2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
材料一 英國圈地運動開始后,偷盜者、乞討者等日益增多,社會不安定因素急劇增加。1601年,英國頒布濟貧法。救濟辦法因類而異,凡年老及喪失勞動力者,在家接受救濟;貧窮兒童則在指定的人家寄養,長到一定年齡時送去做學徒;流浪者被關進監獄或送入教養院。1834年,新濟貧法規定,有勞動能力的失業者必須進“貧民習藝所”,才能得到救濟,而那里的條件比最低工資收入的自由勞動者還要惡劣得多。
——摘編自陳曉律《英國福利制度的由來與發展》
材料二 二戰后,西歐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會保障網,除退休、失業和醫療工傷三大保險外,還設立了產婦補貼、學童補貼等幾十種項目。20世紀70年代,歐共體制定了社會行動綱領,其把解決青年人和殘疾人的就業問題列入優先目標之一。20世紀80年代,西歐各國為了緩和財政不平衡狀況,削減了社會保障支出。
——摘編自李琮主編《西歐社會保障制度》
材料 主旨 材料一主要闡述了英國近代濟貧制度的特點。材料二反映了二戰后西歐社會保障制度的新發展。
思考: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近代濟貧制度的特點,并分析1834年新濟貧法出臺的背景。
試答: 特點:以救濟弱勢群體為主;以維護社會穩定為目的;由政府主導;設置專門救濟機構;立法保障;救濟方法因類而異;對有勞動能力的失業者帶有懲戒性質。背景:舊的濟貧法不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工業革命的開展;兩大對立階級出現,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矛盾尖銳?!?br/>(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二戰后西歐社會保障制度的新發展,并分析其原因。
試答: 新發展:社會保障種類多,覆蓋面廣;歐共體加強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協調;20世紀80年代西歐國家削減社會保障支出。原因:二戰后西歐國家普遍實施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西歐的一體化建設密切了各國間的經濟聯系;20世紀80年代西歐國家經濟增速減緩。 
歷史解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
強制性 社會保險是通過立法強制實施的,社會保障的內容和實施都有法律依據。
普遍性 社會保險是面對整個社會成員的,凡是符合法律規定的企業和社會成員都應參加。
福利性 指社會保險不以營利為目的,實施社會保險是為了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
公平性 同等條件下的公民所得到的保障是相同的;在形成和使用保險基金的過程中,個人享有的權利與承擔的義務并不嚴格對價,體現出一定程度的社會公平。
互濟性 通過法律的形式向全社會有繳納義務的單位和個人收取社會保險費,建立社會保障基金,并在全社會統一用于救助被保障對象,同時各項社會保險基金可以從統一基金中相互調節。
歷史解釋——近代以來西方社會保障制度不斷發展的原因
(1)工業化的深入發展。
(2)凱恩斯主義的盛行。
(3)二戰以后,產業結構發生了變革。
(4)通過社會保障體系實現社會財富的再分配。
(5)工人階級長期斗爭的結果。
(6)西方國家民主制度進一步發展。
家國情懷——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
(1)逐漸成熟,保障水平穩步提高。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日趨成熟,在滿足人民的醫療、教育、就業、養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2)更公平,突破城鄉分割的藩籬。建立起了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3)全覆蓋,讓億萬人享有基本保障。中共十八大以來,社會保障覆蓋范圍越來越廣。目前,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超過13億人,全民醫?;緦崿F。第43講 中國古代的法治教化和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
(中國古代法律體系、傳統教化的特點及作用;當代中國主要的法治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成就)
課程標準 命題點 考題取樣 核心素養解讀
知道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生過程以及這一時期思想家對于德治、法治關系的討論;知道自西漢起歷代王朝法律、禮教并用的統治手段;了解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成就。 中國古代的法治 與教化 2022天津T16; 2022北京T3; 2022海南T5; 2021湖北T4 1.立足時空觀念,把握秦漢至明清時期法律的演變歷程,運用史料實證探究古代的法治與德治從相爭到融合的發展趨勢。 2.對法律與禮教并用對維護統治的作用作出歷史解釋。 3.了解新中國成立后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成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作出歷史解釋。
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 2023.1浙江T23(3); 2020北京T10
當代中國的精神 文明建設 2022天津T9; 2022廣東T18; 2021江蘇T10; 2021湖北T10
命題分析預測 1.分析:本講內容在高考中考查頻率較高,難度中等,考查點主要集中在古代中國的法治與教化等主干知識。以經典史料為主,注重挖掘史料內在的隱性信息。 2.預測: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新中國的法治建設、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精神文明建設的成就可能是考查的重點,德治與法治的關系、歷代法律與社會治理的聯系、法治對國家發展的影響、不同時期的時代精神也應給予關注。
知識點一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1.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
(1)早期社會治理思想:西周時期,建立了以宗法為核心的禮制,提出“[1] 敬天保民 ”的思想。
(2)先秦時期的法治思想
①《左傳》記載,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湯刑》,周朝有《九刑》。
②鄭國的子產“[2] 鑄刑書 ”,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引發了早期的德治與法治之爭。
(3)德治與法治之爭
儒家 法家
主張 人性善,主張[3] 德治 。 人性惡,主張法治。
代表人物 及其觀點 孔子:提出統治者要“為政以德”,不要過度消耗民力。 商鞅:在秦國頒行法令,進行改革。
孟子:建議統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 韓非:主張君主要以法、術、勢駕馭臣下;“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特點 以禮為主(王道)。 以刑為主(霸道)。
評價 主張通過道德禮義教化民眾,重視民生與民意,但不適用于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時期。 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
2.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時期 特點 表現
秦漢 — 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 ②漢朝制成《[4] 九章律 》。 ③秦漢發布法律文告,稱為“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魏晉 律令儒家化 ①原因: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魏明帝設律博士,專用儒學思想來解釋律令。 ②量刑原則: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 ③實施目的: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
隋唐 禮法結合 ①《[5] 唐律疏議 》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 ②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禰6] 大唐開元禮 》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 ③唐朝政府重視家訓,強化基層教化。
            中國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原因
(1)儒家法律思想的實質是“德主刑輔”,禮法結合。它綜合了道德教化與刑罰鎮壓兩種統治策略,更適合統治階級的要求。
(2)儒家法律思想中所強調的貴賤、長幼、親疏、等級有別,適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要求。
(3)儒家學說中所強調的“親親、尊尊”原則,適合中國封建社會的家族制度。
(4)中國封建社會實行的是中央集權制度,也需要用儒家學說來體現法律的等級性、特權性。
            中國古代刑法典的楷?!坡?br/>唐律以儒家倡導的“德主刑輔”學說為立法指導思想,匡正了秦朝以來中國封建法律所遵循的重刑主義傳統,強調慎刑原則。其一,死刑條款減少。其二,刑罰制度更加規范、合理。其三,量刑幅度減輕。其四,慎用刑罰。唐律從總體原則到具體條文,都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儒家的禮教精神,成為中國古代刑法典的楷模。
3.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1)法律制定
時期 概況
宋朝 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如《[7] 宋刑統 》《天圣令》等。
元朝 對唐宋法律整體上棄而不用,但在司法實踐中廣泛援引唐律。
明朝 以唐律為藍本制定《[8] 大明律 》,司法實踐中重視“例”,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
清朝 沿襲《大明律》,重視例,制定了《[9] 大清律例 》。
                明律的主要特點
(1)加強了對危害封建專制統治行為的刑事鎮壓。
(2)設立“奸黨罪”專條,嚴禁臣下結黨和內外官勾結。
(3)以重典整飭吏治,嚴懲貪官污吏。
(2)基層教化
宋朝 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10] 鄉約 教化鄉里。呂大鈞兄弟創造鄉約,《呂氏鄉約》是儒學士人教化鄉里的范本。
明朝 后期 鄉約改為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諭”。六諭主勸諭,有禁約成分,使鄉約逐漸帶有強制力。明朝儒學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來解釋六諭。
清朝 鄉約宣講內容變成了康熙帝“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11] 圣諭廣訓 》,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并與法律合流。
              鄉約制度形成的原因
封建士大夫的積極推動;統治者挽救社會危機,加強基層管理的需要;小農經濟的封閉性和脆弱性;民間自治的傳統;宗法性社會結構。
知識點二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
1.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
階段 成就
20世紀50年代(社會主義法制初創時期) ①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②1954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法律,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
改革開放后至80年代(發展) 1982年,我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形成) ①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12] 依法治國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②1999年和2004年,將“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 ③到2010年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
中共十八大以來(完善) ①黨領導人民全面依法治國,進行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②深化司法改革,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③2018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國家根本法。 ④2020年5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
(1)法律與道德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它們互相聯系、互相補充。
(2)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應該相互結合,統一發揮作用。
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時間 概況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①涌現大批英雄模范集體和個人。 ②全社會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的熱情和干勁。
20世紀80年代 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
20世紀90年代 ①開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的創建活動,促進社會風氣好轉。 ②1994年,把[13] 愛國主義教育 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
2001年 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從[14] 以德治國 的高度進一步規劃思想道德建設。
2006年10月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
中共十七大 中共十七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
中共十八大 形成社會主義[15] 核心價值觀 。
概念
敬天保民
敬天,即必須以崇敬的態度對待上天;保民,即以愛護的態度治理百姓;天命是可以改變的,而改變的依據是“德”。作為君臨天下的統治者應該“以德配天”?!熬刺毂C瘛睂θ寮颐癖舅枷氘a生重要影響。
圖解歷史
人治和法治的區別
情境1 “改法為律”
春秋時期的法律形式主要有誓、誥、命、令、盟、典、常、制、則、法、禮、刑等12種(后都稱法)。其中并沒有律這種形式。史載商鞅變法時,挾《法經》入秦,而改法為律(《說文解字》:“律,均布也?!保?br/>——摘編自劉篤才《古代法制的生成及其演進邏輯——以事制為中心》
簡析“改法為律”的現實意義。
答案 改法為律,強調了法律的普遍適用性,利于否定貴族特權,為秦及以后的法律制度奠定基礎。
易錯
秦漢時期的“律”與“令”
“律”是經國家有關機構制定的比較成熟的并以國家名義頒布的法律規范;“令”是根據統治形勢的需要,經過一定的議定程序后以皇帝的名義頒布的法律規范,其主要是對“律”或對現有的“令”起補充作用。
情境2 唐律的特點
《唐律疏議》卷28規定:“諸鄰里被強盜及殺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聞而不救助者,減一等;力勢不能赴救者,速告隨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論?!碧瞥瑫r規定國家對捕獲罪犯、見義勇為者給予物質獎勵。
這些規定體現了唐律怎樣的特點?
答案 強調民眾的社會責任。
情境3 宋代的社會教化
侯官《云程林氏家乘》卷十一《家范》載:“凡女子及笄,須于十六歲以下先令講讀孝經、烈女傳、小學,能知大義,方可舉行?!?br/>這反映了宋代在社會教化方面的什么特點?
答案 程朱理學深入族規、家訓之中。
易錯
法制與法治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于制度的范疇;“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于“人治”而言的。法制的本質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法治的本質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但只有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圖解歷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主要內容
情境4 新中國的法治建設
下圖所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同階段中國制定法律的相關情況,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答案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制定的法律數量不斷增加,說明國家法治建設步伐不斷加快。
情境5 申紀蘭事跡
1954年,在申紀蘭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男女同工同酬”被正式寫入憲法。1985年,西溝村建立起第一個村辦企業鐵合金廠。2012年,為了響應黨中央保護環境的號召,申紀蘭和西溝村村民決定,拆除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鐵合金廠。幾十年來,她始終堅持“不領工資、不轉戶口、不定級別、不坐專車、不要住房、不脫離農村”的原則。
——摘編自《申紀蘭:永遠的人民代表》等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闡述申紀蘭事跡體現的時代精神。
答案 深切濃厚的愛國精神;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與時俱進的進取精神;以身作則的敬業精神。第44講 近代西方的法律與教化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和基本特征;宗教倫理在西方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
課程標準 命題點 考題取樣 核心素養解讀
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倫理在西方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 淵源及發展 2023全國卷甲T32; 2021湖南T12; 2021河北T11; 2021.6浙江T19; 2020.1浙江T15 1.立足時空觀念,梳理羅馬法、中古時期歐洲法律的發展狀況,從史料實證角度探究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形成淵源。 2.從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角度分析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不同。 3.運用唯物史觀認識中古以來基督教倫理對西方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 基本特征 2021湖南T15; 2020海南T14
命題分析預測 1.分析:本講內容在高考中以選擇題為主,難度中等,多創設新情境,強調合理的歷史解釋。羅馬法的深遠影響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考查的重點,強調社會發展與法律之間的內在關系。 2.預測:《十二銅表法》的作用、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比較、近代西方法律存在的局限性、宗教改革的影響可能成為高考考查的熱點及難點。
知識點一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及發展
進程 內容
淵 源 羅馬法 ①《[1] 十二銅表法 》:公元前450年左右頒布。 ②《羅馬民法大全》:6世紀編纂,是古羅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
發 展 “日耳曼法” 中古時期,由各日耳曼王國編纂,作為[2] 莊園法庭 審判的依據。
教會法 教會根據基督教神學,制定和頒布了教會法。
普通法系 ①12世紀前后,建立在羅馬法和習慣法基礎上、全國普遍適用的法律在英國逐漸形成,這就是普通法。 ②13世紀,英國通過《大憲章》,確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權有限的原則。 ③“光榮革命”后,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法律體系更加完善。 ④美國等很多國家在學習[3]  英國法律 的基礎上制定了本國法律,它們構成了普通法系,也稱“英美法系”。
“大陸法系” ①13世紀以后,建立在[4]  羅馬法 基礎上的法律體系日益成熟。 ②1804年,《法國民法典》頒布,它與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一起被統稱為《拿破侖法典》。與此前頒布的法律,構成了法國的成文法體系。 ③逐漸形成了以羅馬法為基礎、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體系,稱為“[5]  大陸法系 ”或“民法系”。
            “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
英美法系 大陸法系
相 同 點 性質 都是資本主義法律體系。
指導思想 都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影響。
背景 都以商品經濟、資產階級統一的民族國家、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為基礎。
傳統 都繼承了中古時期的羅馬法。
不 同 點 法律淵源 以判例法為主,遵循先例。 以成文法為主,強調憲法,一般不承認判例。
立法和司 法的關系 法官地位突出,可創立、解釋先例——司法處于絕對中心地位。 明確立法和司法分工,法官作用不太突出——立法處于絕對中心地位,司法處于從屬地位。
受羅馬法 影響程度 受羅馬法影響較小。 以羅馬法為基礎。
法律 編纂 傾向法典形式。 傾向單行法。
知識點二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
方面 特點 表現
權力機構 堅持[6] 權力制衡 、三權分立。 ①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 ②法律由議會制定。行政機構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行使行政權,法院根據法律獨立掌握[7] 司法權 。
法律內容 注重保護個人權利。 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等。
司法實踐 堅持[8] 程序公正 和無罪推定。 ①建立了律師制度和陪審團制度。 ②無罪推定原則指的是所有被審判者在判決之前都被視為無罪。
               無罪推定原則
無罪推定原則的核心意義在于保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主要強調了三層意思:對任何人有罪決定的宣告,只能由法院決定,其他任何機關和組織都無權決定;強調證據裁判主義精神,法院應當用證據證明被告人有罪,不能推定或假設;在判決生效之前,被告人是無罪的,不能因為其被逮捕、被起訴、被審判而認為其有罪。
2.局限:確認了[9] 私有財產 制度,每個人財產的多少決定著法律地位的高低;對[10] 個人權利 的認定也有逐漸改進的過程。
知識點三 宗教倫理與教化
1.基督教的影響
文化 搜集和抄錄經典,保存了[11] 古典文化 ,宣講了基督教教義。
教育 ①開辦學校,有宗教學校和世俗學校。 ②學校主要講授宗教內容,也教授算術、幾何、天文、音樂、文法、修辭和邏輯。
日常生活 介入人們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幾乎所有的節日都與基督教有關。
社會倫理道德 告誡人們必須孝敬父母,不許偷盜、奸淫、殺人、貪戀別人的財物等,要求人們逆來順受,忍受世間的一切痛苦。
2.宗教改革后的新教
主張 ①反對教皇權威,主張信徒通過閱讀《圣經》理解教義。 ②提倡節儉和[12] 積極入世 的態度,鼓勵人們發財致富。
影響 ①新教適應了原始積累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訴求。 ②新教堅持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束縛人們的行為,麻醉人們的思想。 ③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多次宗教沖突,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④一些對教義持有不同意見的人被斥為“異端”。
情境1 羅馬法的地位
德國著名法學家魯道夫·馮·耶林在其《羅馬法精神》一書中說:“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宗教隨著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br/>為什么說羅馬帝國“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
答案 羅馬法是近現代資本主義法制的先聲,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世界資本主義法制的發展。
情境2 《法國民法典》
第8條 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
第537條 除法律規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處分屬于其所有的財產。
第1134條 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于法律的效力。前項契約,僅得依當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規定的原因取消之。
——摘自1804年《法國民法典》
材料體現了哪些立法原則?
答案 原則:自由平等原則;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原則;契約原則。
圖解歷史
羅馬法與近代西方法律關系
羅馬法
情境3 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作用
有學者認為,一般的新教傳統認為,宗教改革是使基督教信仰恢復它原來的單純與直接的狀態,將人與上帝之間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閡除去。
材料體現了歐洲宗教改革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是什么?
答案 沖擊了教會的權威,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
概念
宗教倫理
宗教倫理是以宗教信仰為基礎的道德修養體系。集中體現為人與超越性對象、人自身精神與肉體、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諸關系的處理原則,其中人與超越性對象的關系是基礎和核心。其社會作用主要體現為通過道德的感化而影響信眾。
情境4 新教的婚姻改革
新教的婚姻改革家們在付諸實踐的時候比較保守,往往沒有家長同意的簽字就不給辦理結婚登記,這使得父母們實際上控制了兒女的婚姻。新教徒視婚姻為大事,強調必須舉行公開的婚禮,并且一定要有證婚人,才算完成了結婚。
——摘編自史仲文、胡曉林主編《世界全史》
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導力量發生了什么變化?上述婚姻改革對西歐社會產生怎樣的積極影響?
答案 變化:由以教會為主導轉變為以世俗力量(政府和家長)為主導。積極影響:沖擊了傳統婚姻;削弱了教會權力;宣揚了人文主義;增強了人們的法治觀念。探究1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材料一 中國歷代有卷冊浩繁、分支眾多的法律,法有“六典”,刑有“八議”,都是對特權與等級的保護。中國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遺訓更具威力。因為法自君出,皇帝“欽定”法律,皇權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對皇權的約束作用微乎其微。
——摘編自史仲文《中國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宋代一些地方實行鄉約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揚善懲惡,制定規約進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間組織和相關的賞罰制度。明清時期,宣講“圣諭”成為鄉約最重要的內容。當時,由地方官吏廣泛推行鄉約制度,建立鄉約組織,每月召集百姓宣講、教化。
——摘編自楊開道《中國鄉約制度》等
材料 主旨 材料一主要論述了中國古代法律的特點。材料二介紹了宋代鄉約制度的功能以及到明清時期的變化。
思考: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封建社會歷朝法律的基本特點。
試答: 法律繁多,但僅僅是維護封建皇權統治及各種特權的工具;法律的界定模糊,法自君出,皇權凌駕于法律之上?!?br/>(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代到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鄉約制度的積極作用。
試答: 變化:宋代以道德教化為主,明清時期增加了宣講“圣諭”的內容;鄉約組織從民間自發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動設立。積極作用: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有利于發展生產,促進經濟發展;有利于匡正民風,協調人際關系;有利于儒家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傳播;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br/>歷史解釋——中國傳統法治的基本特征
刑法為主,諸法合一 中國封建時代頒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有關民法、訴訟法以及行政法等各個方面的法律內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諸法合體的結構,且始終以刑法為主,并以統一的刑法手段調整各種法律關系。
禮法結合,德主刑輔 多種思想的發展對我國古代法律的影響非常深刻,而其中最重要的沉淀物便是法律儒家化。法律實施的過程本身就是教化推行的過程。
法有等級,法外特權 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權,其次是統治集團的成員,在不危害皇權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權。
以法治吏,維護統治 封建專制制度下,中國古代社會所說的人治其實就是官治。為了發揮官治的作用,需要控制官吏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
家族主義,家國一體 古代中國,天下一家、家國一體的觀念根深蒂固。家族倫理與法律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從而使法律帶有濃厚的家族主義色彩。
追求和諧,注重調解 古代中國和諧觀念十分突出,主張法須與天道相和諧,與社會相和諧。基于這一理念,注重調解成為中國傳統法治的一大特色。
歷史解釋——中國傳統教化的特點
教化理念德育化 德教為先與道德至上這一核心理念貫穿中國古代教化思想。
教化途徑系統化 傳統教化系統包括各級各類組織化的學校系統和鄉約、族法、家規、祭祀禮儀、蒙學等自發的社會教化系統。
教化手段多樣化 典范塑造、榜樣作用成為古代教化的重要方法,制度規約是傳統教化活動的又一方法。
教化內容綜合化 我國古代傳統教化的顯著特征是以儒學經典教育為主,并以通俗教育輔助之。
歷史解釋——德治與法治之爭
(1)思想領域:儒家認為人性善,主張通過道德禮義教化民眾,重視民生與民意,宣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法家認為人性惡,主張通過嚴刑峻法治理民眾,提倡君主以法、術、勢駕馭臣下,做到“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2)治國實踐:儒家的仁政與德治思想難以落到實處,并不適用于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時期,無助于各國國君快速實現他們的強國抱負;法家思想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指引下,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歷史解釋——法律與禮教并用
(1)思想領域:戰國晚期荀子屢次言及禮法之分,主張賞罰禮刑皆不可廢;漢儒董仲舒以陰陽四時比擬刑、德之不可偏廢,稍后在石渠閣會議上賢良文學之士承認法律之用,主張以禮教為主、以刑罰為輔,此后儒法之爭轉向儒法合流。
(2)治國實踐:漢朝在沿用秦律的同時,以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霸王道雜之”;自漢朝萌發的律令儒家化在魏晉以來逐步發展,至唐代形成完備的《唐律疏議》《大唐開元禮》,宋元至明清時期統治者均沿用法律與教化相結合的治國策略。
探究2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
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如果說憲法重在限制公權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護私權利。編纂民法典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實需要,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增進人民福祉、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摘編自《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等
材料二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們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材料主旨 材料一闡釋了中國民法典的地位及意義。材料二強調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思考: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地位及頒布的意義。
試答: 地位: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意義:有利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完善;有利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利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利于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br/>(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
試答: 精神文明建設需要物質文明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它的發展又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br/>唯物史觀——依法治國的特點
(1)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前提條件、本質要求和核心內容。
(2)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經濟根基。
(3)無產階級政黨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領導力量、必要條件和成敗關鍵。
(4)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思想和道德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精神支柱。
家國情懷——全面認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1)概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過程中,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發展的成果。主要表現為教育、科學、文化知識的發展和人們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
(2)內容: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思想道德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科學文化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現代化建設的智力支持問題。
(3)地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
歷史解釋——改革開放以來的民主法治建設
(1)實現了治國方略由“政策治國”到“依法治國”的轉變。
①三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②基本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有利于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和建設法治國家。
③形成了多途徑的公民參與政治方式,村民委員會實行直接選舉、民主選舉。
④政府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化。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擴大地方權力,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2)結合國情進行創新。例如,在城鄉社區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確立了“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探究1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
材料一 萬民法成長和法學家活躍時期是羅馬法律和法學空前繁榮時期。這一時期,內戰停止,國土擴張,各地交通發展起來,人口流動加劇,各族人民之間聯系加強,羅馬的商業和手工業興盛,出現了許多新興的大城市。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使各族人民的平等權利得到充分表現。
——摘編自曹全來《西方法·中國法與法律現代化》
材料二 羅馬法制文明的進程是循序漸進的;羅馬法對羅馬國家發展和強盛起到過巨大的推進作用;羅馬法中所蘊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原則,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恒價值。
——據刁純志主編《西方文化源流》等
材料主旨 材料一點明了影響羅馬法發展的因素。材料二反映了羅馬法對羅馬統治及世界歷史的影響。
思考:
(1)根據材料一概括影響羅馬法發展的因素。
試答: 政局的穩定與領土的擴張;各民族人民之間交往與聯系增強;商品經濟的發展;各族人民平等權利的發展?!?br/>(2)根據材料二,談談你對羅馬法具有的即時作用和“永恒價值”的理解。
試答: 羅馬法在當時起了緩和社會矛盾和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有利于維系和穩定羅馬帝國的統治。其影響超越了時間、地域與民族的范圍,具有永恒價值,尤其是對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和歐美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br/>歷史解釋——羅馬法的基本原則
(1)平等原則:羅馬法時代是奴隸制社會,不會存在人人平等。但是對于民事活動中當事人的地位,主張平等原則,該原則發展成后來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2)法人制度:羅馬法沒有法人名詞,但是設立了法人制度,把法人分為社團和財團,并對法人的權利義務作了比較系統的規定。
(3)物權法定:羅馬法強調物權的范圍和種類都由法律規定,所有權為自然權,為核心權利。后來該原則發展成“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4)繼承制度:實行遺囑至上原則,遺囑繼承優先于法定繼承,尊重當事人的意愿。
唯物史觀——羅馬法的影響
(1)對當時:①維護私有財產,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成為維系羅馬統治的工具;②為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保護了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2)對后世:①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②近代資產階級根據羅馬法中的思想制定保障自己權益的法律,如美國1787年憲法和《法國民法典》。
探究2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特征
材料 13世紀,英國通過《大憲章》,確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權有限的原則。英國法律體系更加完善。美國等很多國家在學習英國法律基礎上制定了本國法律,構成了“英美法系”。《法國民法典》繼承了羅馬法傳統,很快推廣到歐洲各地,形成了“大陸法系”?!坝⒚婪ㄏ怠焙汀按箨懛ㄏ怠庇幸韵鹿残浴痉▽嵺`中堅持程序公正和無罪推定。
——摘編自齊世榮等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
材料主旨 材料主要講述了“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形成及特點。
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歐洲近代法律體系的特點。
試答: 歐洲法律體系強調法律至上和王權有限原則,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法律體系;歐洲司法實踐中堅持程序公正和無罪推定原則。 
歷史解釋——近代西方法律體系的主要特點
強調依法統治 把法治作為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主要方法,主張一切個人或機構都處在法律之下,受事先制定的法律規則的統治和約束。
強調法律自治 即法律與道德和宗教等手段相分離,具有獨立性卻又與其他調控手段相互協調、和諧共存。
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即形式上的平等,反對旨在追求結果平等或限制實際不平等的措施。
主張司法獨立 強調形式公正或程序公正,反對摻入具有價值意向的道義原則等。
維護個人自由 堅持市民社會與國家的區分,維護作為私域的空間,以使個人不受政府、團體或他人的非法干預。
主張法律穩定 堅持法律的公開性和明確性,反對以秘密法律不教而誅,反對制定模棱兩可的法律并隨意解釋。
歷史解釋——近現代中西方法律與教化的對比
西方 中國
形成 過程 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持續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三大思想解放運動后個人主義成為核心價值觀念;經歷資產階級革命、改革后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建立起維護資本主義法律制度與宗教格局的機制。 封建自然經濟遲遲未退出歷史舞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使民族主義情緒持續高漲;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傳播為先進的中國人指明革命方向;經歷艱辛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最終建立起新中國,逐步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體系。
基本 特征 在法律制度上,堅持權力制衡、三權分立,堅持程序公正和無罪推定,確立私有財產制度,保障個人權利;在倫理教化上,新教反對教皇權威,堅持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提倡節儉和積極入世的態度,鼓勵人們發財致富。 在法律制度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體現廣大人民的意志,保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實行議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道德精神上,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實踐 效果 三權分立的政治原則以及新教資本主義精神,在資本主義上升期滿足了新興資產階級參與政權、創造財富的愿望;私有財產制度確立,個人財產的多少往往決定著個人法律地位的高低;新教對其他教派的排斥更是造成嚴重的宗教沖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法制基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探究3 中古及近代西方基督教的倫理與教化
材料一 在神學統治的年代,盲目信仰、禁欲主義成為至上的美德和追求,人類失去了真實的自我和真實的生活。
——摘編自張成崗《從神本到人文:“文藝復興”時期人文精神解讀》
材料二?。ㄇ褰蹋┲鲝埾拗葡M,尤其是奢侈品消費;認為把追求財富本身作為目的是極應譴責的,但是若作為從事一項職業勞動的果實而獲得它,那便是象征著上帝的賜?!瓘娖裙澥〉慕麑е铝速Y本的積累。在財富消費方面的限制,自然能夠通過生產性資本投資使財富增加。
——摘編自[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材料主旨 材料一反映了中古西歐的宗教倫理與教化。材料二主要論述了清教的主張。
思考:
(1)根據材料一,歸納中古西歐倫理與教化的特征。
試答: 教會(神學)控制著人們的言行舉止;在神權統治下,人的精神(人性)和自我受到禁錮和壓抑?!?br/>(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教的主張及其積極意義。
試答: 主張:限制消費,尤其限制奢侈品消費,崇尚節儉;肯定勤奮工作,合理地追求財富。積極意義:有利于資本原始積累;推動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 
歷史解釋——宗教倫理在西方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
(1)中古時期的基督教倫理
①中古時期的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古典文明的“傳承者”和蠻族的“文明教化者”,對歐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都起著重要作用。
②基督教的宗教規范和宗教信仰對西歐社會的立法和司法活動有著一定的影響,有助于使社會成員遵守法律和道德規范,維持社會秩序。
③基督教能滿足當時歐洲人的心理需要而且具有多種社會功能。
(2)近代西方社會的基督教倫理
①經濟:新教倫理主張合理地追求財富,提倡世俗的禁欲主義,適應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要求,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政治:基督教所體現的個人主義和權力悲觀主義成為西方憲政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新教的個人觀念成為近代財產法和契約法發展的核心,奠定了統治者統治觀念的宗教依據。
③思想:人文主義者們對基督教思想的揚棄和利用,促進了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啟蒙學者不再披著宗教外衣,而是進行了反封建和反教會的斗爭,提出了建立理性王國的藍圖。
④自然科學:宗教與科學相互影響,促進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祥云县| 金坛市| 望江县| 页游| 佛坪县| 黄浦区| 宁津县| 安阳市| 新昌县| 顺昌县| 富锦市| 平陆县| 昆明市| 象山县| 湟中县| 溧阳市| 雷山县| 抚宁县| 孙吴县| 秦安县| 湘阴县| 炉霍县| 娱乐| 桓仁| 红河县| 屏山县| 武汉市| 临安市| 万荣县| 墨玉县| 竹溪县| 客服| 周口市| 沭阳县| 富川| 九江县| 武城县| 汤阴县| 合江县| 志丹县| 双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