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考2024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第十單元走向整體的世界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第24講走向整體的世界(10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考2024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第十單元走向整體的世界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第24講走向整體的世界(10份打包)

資源簡介

第24講 走向整體的世界
(新航路開辟的動因、條件、經過;新航路開辟對人類全方位的影響)
課程標準 命題點 考題取樣 核心素養解讀
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 新航路開辟的背景 2021福建T12 1.運用唯物史觀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動因。 2.立足時空觀念,梳理新航路開辟的航線,認識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文明區域的變化。 3.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從全球史觀的角度審視新航路的開辟,理解新航路開辟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意義。
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2023江蘇T13; 2023廣東T13; 2023北京T18; 2022山東T11; 2022福建T19; 2022.6浙江T29(1); 2021天津T10
命題分析預測 1.分析:本講內容是高考高頻考點,其中新航路開辟的背景和影響是考查重點。 2.預測:高考可能會重點考查新航路開辟對世界政治、經濟、文明交流的影響,以及早期殖民擴張對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等。
知識點一 全球航路的開辟
一、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
1.動因
(1)經濟根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1] 資本主義萌芽 的出現,對金銀財富和市場的需求增加。
(2)社會根源:[2] 《馬可·波羅行紀》 引起歐洲人的“尋金熱”。
(3)商路危機:奧斯曼帝國控制東西方商路,威脅傳統東西貿易通道的安全。
(4)精神動力:[3] 人文主義 鼓勵冒險精神;傳播基督教的狂熱。
2.條件
(1)主觀: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航海家的探險精神。
(2)客觀: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地理和航海知識的完善。
         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探尋新航路的原因
(1)地理位置優越,都處在大西洋沿岸,便于進行海上探險。
(2)掌握了先進的航海技術。
(3)都是中央集權的國家,有能力支持和供應遠洋航行所必需的裝備和費用。
(4)兩國都熱衷于傳播天主教。
二、新航路的開辟
支持國家 時間 航海家 方向 開辟的新航線
葡萄牙 1487—1488年 [4] 迪亞士  向東 到達非洲好望角。
1497—1498年 [5] 達·伽馬  向東 繞過好望角駛達印度。
西班牙 1492年 哥倫布 向西 開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1519—1522年 [6] 麥哲倫船隊  向西 完成環球航行。
三、其他航路的開辟
1.背景: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據了歐洲至亞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路線。
2.航線開辟
北大西洋 海上航線 ①1497年,英國卡伯特父子發現紐芬蘭島。 ②16世紀,法國人卡蒂埃到達拉布拉多半島。
北冰洋地 區的航路 ①16世紀,荷蘭的巴倫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 ②17世紀初,英國人哈得遜多次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路。 ③俄羅斯人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
南半球航 線的開辟 ①1578年,英國人德雷克到達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②1642—1643年,荷蘭人塔斯曼環航澳大利亞時,到達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
3.影響:進一步豐富了人類的地理知識,開辟了眾多重要的新航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
知識點二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
1.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
人口遷移 ①背景:新航路開辟。 ②表現:歐洲殖民者入侵并在[7] 美洲 建立殖民地;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被販賣到美洲。 ③結果:美洲的[8] 印第安人 人口減少,美洲成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
物種交換 ①因素:人口遷移。 ②表現: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家畜家禽、農作物、水果等引入美洲;美洲的物產也流向世界各地。 ③影響:豐富了食物種類,增加了糧食產量,促進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
疾病傳播 ①因素: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 ②表現: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9] 美洲和大洋洲 。 ③結果: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和原有社會解體;使得歐洲人能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
2.商品的世界性流動
(1)印度洋貿易:歐洲商人在與[10] 阿拉伯商人 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
(2)大西洋貿易:歐洲與非洲、美洲之間形成了罪惡的[11] 三角貿易 。
(3)太平洋貿易
①葡萄牙:形成以[12] 澳門 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參與中日之間的絲銀貿易。
②西班牙:主要在其殖民地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進行貿易。“馬尼拉大帆船”運載中國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產品到[13] 墨西哥 交換白銀,再將白銀運回馬尼拉。
③影響:日本和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14] 貿易網絡 逐漸形成。
3.早期殖民擴張
(1)概況
①16世紀,葡萄牙將巴西變為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15] 印度果阿 、馬六甲和澳門等地建立殖民據點和商站。
②16世紀,西班牙殖民侵略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地區,亞洲的[16] 菲律賓 淪為其殖民地。
③17世紀,荷蘭、英國、法國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建立多個殖民地。
(2)影響
對美洲、非洲 中斷了美洲和[17] 非洲 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
對亞洲 亞洲的古老帝國受到沖擊。
對歐洲 ①引發商業革命:商品種類與流通量成倍增長;股份公司與證券交易所出現;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轉移到[18] 大西洋沿岸 ,英國、法國、荷蘭等新的商業強國崛起。 ②引發[19] 價格革命 :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投機活躍;依賴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展,[20] 封建制度 瀕于解體,推動了歐洲社會轉型。
對人類社會 打破了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時代。
對世界市場 促進了國際勞動分工的出現,[21] 世界市場 初步形成。
情境1 哥倫布給西班牙國王的書信
哥倫布在給西班牙國王的書信中說:“黃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寶貴的,黃金是財富,誰占有黃金,誰就能獲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
此段材料反映了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由于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人們對黃金的追求日趨狂熱。
情境2 葡萄牙的航海活動
從葡萄牙的亨利王子開始,地理大發現和航海探險開始變得有計劃、有組織。他部署了一系列的探險活動,使遠航成為全國感興趣的事業。
——摘編自張箭《地理大發現研究》
根據材料說明為什么葡萄牙的航海活動能成為“全國感興趣的事業”。
答案 葡萄牙王室的大力支持。
圖解歷史
新航路的開辟過程
情境3 卡伯特父子航海探險的意義
15世紀末,英國卡伯特父子發現了紐芬蘭島,而且把哥倫布開辟的新航線擴展到北美和北大西洋。
——摘編自張箭《地理大發現研究》
卡伯特父子的航海探險對英國有何重大意義?
答案 使英國加入地理大發現的行列,成為英國進行海外擴張的前端。
概念
新航路、全球航路
(1)新航路:15、16世紀之交,西歐各國本想探尋通往東方的航線,經過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等人的探索活動后,開辟了通往亞洲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這些航路通常被叫作“新航路”。這一時期被稱為大航海時代。
(2)全球航路:指新航路和其他航路的總和。其他航路主要指北大西洋航線、北冰洋航線和南半球航線。
情境4 非洲奴隸被迫移民對非洲的影響
  16世紀被迫移民的非洲奴隸約有30萬,17世紀約有190萬,18世紀則有近700萬。
——[比]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導論》
  大量奴隸被迫移民,對非洲產生了哪些影響?
答案 使非洲喪失了大量精壯勞動力,極大地破壞了非洲社會生產力,打斷了非洲社會發展的正常進程;是黑人傳統文明衰落、非洲落后的禍根;對黑人的種族歧視是黑奴貿易帶來的直接惡果。
情境5 全球物種交流的加深
  上圖是有關英國咖啡館的繪畫,這幅1674年的木刻畫來自一張“讓人清醒并有益健康的咖啡飲品的優點”的廣告單頁。
  這幅繪畫說明了什么?
答案 原產于非洲的咖啡走進了英國的咖啡館,說明新航路開辟后,隨著世界市場不斷開拓,全球物種的交流加深。
概念
資本原始積累
資本原始積累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通過暴力等非正當手段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使生產資料聚集在少數人手里的過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一方面用暴力手段迫使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分離,積累資本,以英國的圈地運動最為典型;另一方面用武力征服殖民地、搶劫金銀財物、販賣奴隸等手段來聚斂財富。第25講 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興起與啟蒙運動的背景、概況、影響;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之間的關系)
課程標準 命題點 考題取樣 核心素養解讀
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淵源。 文藝復興 2023湖南T13; 2023.1浙江T13; 2022湖北T12; 2022江蘇T13; 2022全國卷乙T33; 2021重慶T11; 2021河北T12; 2020江蘇T23(1) 1.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發生的原因和影響。 2.比較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對二者的異同作出正確的歷史闡釋。 3.從歷史解釋角度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近代科學興起和發展的內在聯系,認識科學精神與理性精神的相互作用。
宗教改革 2022重慶T12; 2021遼寧T19; 2020全國卷ⅢT32
近代科學的興起 2022重慶T13; 2022廣東T11; 2021江蘇T13
啟蒙運動 2022山東T12; 2022湖南T12; 2021湖南T13
命題分析預測 1.分析:本講內容是高考高頻考點,其中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是高考命題的重點。 2.預測:高考可能會重點考查文藝復興發生的背景及其在文學、藝術、教育等多方面的影響,宗教改革的具體實踐,啟蒙運動的思想內涵及其對社會、科技、教育尤其是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影響等。
知識點一 文藝復興(14—17世紀)
1.背景
(1)根本原因:西歐中世紀晚期[1]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的萌芽。
(2)文化基礎:西歐文化自身的傳承與發展;意大利擁有豐厚的[2] 古希臘羅馬文化 積淀;從東方汲取大量文化養料。
(3)人才優勢:意大利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學者文人。
2.實質:創立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
       文藝復興借助古希臘羅馬文化復興外衣的原因
(1)當時封建神學占統治地位,不允許其他思想和學說傳播,封建神學的理論體系大多建立在古希臘羅馬的科技、思想文化基礎之上。
(2)古希臘羅馬文化擁有深厚的人文精神。
(3)歐洲資本主義剛興起,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弱小,無力與封建神學正面沖突,所以借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之名,而行反對封建神學,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之實。
3.精神的內核:[3] 人文主義 。
(1)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2)反對禁欲主義,抨擊教會腐敗和守舊思想,崇尚理性。
(3)重視發揮人的才智和創造力,追求現世社會的幸福生活。
(4)提倡探索人與自然的奧秘。
4.發展歷程
階段 時間 代表人物 思想特色 其他成就
興起 14世紀 意大利“文學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諷刺教會的封建腐朽,宣揚人性的自由。 文藝復興同時影響了史學、政治學、自然科學、教育等方面的發展,促進人們日常行為方式文明化。
發展 15世紀 意大利“美術三杰”: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 運用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突破中世紀呆板僵硬的風格,描繪現世生活,展現人物內心世界。
擴展 15世紀 后期 [4] 莎士比亞 等 充分體現人文主義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觀念。
5.影響: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長期被宗教戒律壓抑和禁錮的人性,使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人本身與現世世界;過分強調個人主義,造成了個人私欲的膨脹泛濫和社會的混亂。
知識點二 宗教改革(16世紀)
1.背景:文藝復興使[5] 天主教會 的權威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人們對羅馬教廷的長期盤剝日益不滿。
2.過程
序幕 1517年,馬丁·路德撰寫《[6] 九十五條論綱 》。
馬丁· 路德宗 教改革 主張 改革教義:人的靈魂獲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煩瑣的宗教儀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改革教會:建立獨立的民族教會和廉儉教會,用民族語言進行宗教活動。
結果 形成了新教中的[7] 路德派 。
宗教改革的擴展 繼德意志之后,西歐其他國家也進行宗教改革,建立了獨立于羅馬教廷的新教,其中瑞士的[8] 加爾文派 和英國的[9] 國教 影響最大。
3.評價
(1)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
(2)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成長。
(3)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4)具有濃厚的反理性、反科學色彩。
知識點三 近代科學的興起(16—17世紀)
1.背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深入發展,促使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發生了革命性變化。
2.主要成就
天文學 哥白尼提出“[10] 日心說 ”,否定天主教會宣揚的“地心說”,建立起一種新的宇宙觀。
物理學 牛頓發現[11] 萬有引力定律 ,確立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為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其他 近代科學在光學、熱學、電磁學、解剖學等領域也取得了巨大進步。
3.影響
(1)形成了重視經驗和事實的理性化思維方式,確立了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和綜合等基本途徑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
(2)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近代科學產生和發展的原因
內因 ①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 ②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為其奠定思想基礎。 ③歐洲資本主義國家保護獎勵科技發明、改革教育制度和專利制度、組織科研機構等措施的推動作用。 ④科學家的努力探索,促進了科學的發展。
外因 中國的四大發明、阿拉伯文化、古希臘自然哲學的傳入。
知識點四 啟蒙運動(17—18世紀)
1.背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學的發展,促使人們思想得到進一步解放,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12] 專制王權 和教會的思想束縛。
2.實質:以理性和科學的光芒,驅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熱和專制統治帶來的黑暗。
3.發展歷程
17世紀 英國出現早期啟蒙思想。
18世紀 [13] 法國 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
18世紀后期 達到高潮,并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及北美地區。
          法國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的原因
法國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而不是資本主義更加發達的英國,這是因為法國的啟蒙思想是資本主義發展受到封建專制制度阻礙在思想上的反映,是法國社會矛盾尖銳的產物。而此時期的英國,君主立憲制已經確立,國內矛盾漸緩,資本主義發展走上正軌,英國國內失去了產生劇烈思想斗爭的基礎。
4.精神內核:“[14] 理性 ”,強調獨立思考與自主精神。
5.主張
法國 ①孟德斯鳩主張立法、司法、行政三大權力,相互監督、制衡。 ②伏爾泰主張[15] 君主立憲制 。 ③盧梭主張主權在民和直接民主制。
英國 亞當·斯密認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和衡量價值的尺度,主張[16] 自由競爭 。
德國 康德認為人應該獨立思考,理性判斷,主張民主、自由、平等。
6.影響
(1)進一步解放了思想,為[17] 資本主義制度 的建立作了理論準備和輿論宣傳。
(2)直接推動了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有助于在這些國家建立資產階級統治。
(3)啟蒙思想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精神武器。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的區別
三者都是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但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處于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資產階級力量較小,資產階級將反封建的主要矛頭對準了天主教會,一般支持封建君主。啟蒙運動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將天主教會和封建君主同時推上了歷史的被告席。
情境1 意大利最先突破中世紀宗教神學觀的原因
  在中世紀,人類意識……一直是在一層共同的紗幕之下,處于睡眠或者半醒狀態。這層紗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見織成的,透過它向外看,世界和歷史都罩上了一層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這層紗幕最先煙消云散。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
  材料中“紗幕”指的是什么?為什么“這層紗幕”最先在意大利煙消云散?
答案 “紗幕”指的是中世紀的宗教神學觀念。原因:在意大利最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最先發生了文藝復興。
易錯
文藝復興時期并不反對宗教信仰
  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將斗爭的矛頭指向天主教會,但并不反對宗教信仰。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是信仰宗教的,只是反對教會宣揚的禁欲苦行,抨擊教會的腐敗。
馬丁·路德的主張也體現人文主義精神
  馬丁·路德認為只要有虔誠的信仰,靈魂便可以得救;每個基督徒都可以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而不是盲目聽從教皇和教會的說教。這一思想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帶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
情境2 牛頓經典力學提出的意義
  300年前,人類的思想還充斥著迷信和恐懼,水為什么往低處流?太陽為什么升起落下?這些今天看來簡單至極的問題,在當時卻是根本無法認識和把握的。直到艾薩克·牛頓出現,人類才終于結束了這種狀態。
——《大國崛起》
  根據材料談談牛頓經典力學提出的意義。
答案 牛頓經典力學對自然界中原來人們不能理解的現象作出了合理的解釋,使科學擺脫了神學的束縛。
圖解歷史
理性主義
情境3 孟德斯鳩的主張
孟德斯鳩認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變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為解決此問題,孟德斯鳩提出了什么主張?
答案 主張實行權力的制約與平衡。
圖解歷史
啟蒙運動中的國家學說
情境4 伏爾泰、盧梭思想主張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成為階下囚后,在獄中閱讀了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并感慨道:“原來是伏爾泰和盧梭毀了法國”“是這兩個人,而不是雅各賓派推翻了波旁王朝。”
  為什么路易十六說“是伏爾泰和盧梭毀了法國”?
答案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和盧梭高舉理性主義旗幟,批判專制主義、教權主義,反對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度,主張建立一個自由、平等、博愛的新世界。隨著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從而推動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第26講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過程、特點及影響;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過程及特點;資本主義的擴展)
課程標準 命題點 考題取樣 核心素養解讀
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實現。 英、美、法資 產階級革命 2023全國卷乙T33; 2023北京T13; 2023新課標卷T33; 2021重慶T12; 2021海南T15; 2020.7浙江T17 1.立足時空觀念,認識近代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歷程。 2.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及影響。 3.運用唯物史觀,正確認識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局限性與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實質。 4.對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作出歷史解釋。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2023湖南T15; 2023.6浙江T18; 2022.6浙江T19; 2021河北T13
資本主義的擴展 2023江蘇T14; 2023新課標卷T34; 2023廣東T7; 2023全國卷甲T45; 2022廣東T14; 2022湖北T14; 2022遼寧T19
命題分析預測 1.分析:本講內容是高考高頻考點,高考主要結合選擇性必修一中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文官制度、民族國家的形成等知識點進行綜合考查。 2.預測:高考可能會重點考查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各國政治制度的特點、運作模式及其產生的影響等。
知識點一 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背景:16—17世紀,英國[1]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在經濟上日益強大,向專制王權發起挑戰。
(2)過程
①爆發: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經過兩次內戰,議會獲勝。
②曲折:經歷了共和國、軍事獨裁和王朝復辟時期的反復斗爭。
③鞏固:1688年,發生“[2] 光榮革命 ”,革命成果獲得鞏固。
(3)成果
時間 法案 內容
1689年 《[3] 權利法案 》 擴大議會權力,限制[4] 王權 。
1701年 《[5] 王位繼承法 》 規定此后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
(4)意義: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步確立。
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初步確立君主立憲制,但此時國王仍有較大的行政權,可以領導政府;18世紀責任內閣制確立后英王才真正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
2.美國獨立戰爭
背景 18世紀中葉,[6] 英國 對北美殖民地的限制與剝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強烈不滿。
過程 ①開始:1775年4月,美國獨立戰爭開始。 ②獨立: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闡述[7] 人民主權 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 ③承認美國獨立: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性質 是一場民族獨立運動,也是一場[8] 資產階級 革命。
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背景 ①18世紀,法國[9] 專制制度 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②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 ③[10] 啟蒙思想 的影響。
過程 ①1789年7月14日,法國民眾攻占巴士底獄,大革命爆發。 ②1789年8月,制憲議會頒布《[11] 人權宣言 》,提出人權、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權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 ③1791年,議會頒布憲法,確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④1799年,拿破侖建立[12] 軍事獨裁統治 。拿破侖的統治維護了大革命所確立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他實行帝制,入侵一些歐洲國家。 ⑤1815年,拿破侖帝國覆滅。
意義 沉重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則隨著拿破侖的軍隊傳播到歐洲各地。
            法國共和制確立艱難的原因
國內 局勢 ①政治上:君主派勢力強大,工業資產階級力量相對弱小,民眾對共和制未能穩定局勢感到失望。 ②經濟上:小農經濟發達,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對緩慢。 ③思想上:封建專制主義觀念根深蒂固。
國際 環境 歐洲大陸多是封建君主專制國家,法國率先廢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對,甚至引起外來武裝干涉。
知識點二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與擴展
一、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1.經濟制度: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為基礎,實質是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制度。
2.政治制度
(1)條件: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逐漸確立,資產階級為維護自身利益。
(2)類型:主要實行君主立憲制和共和制。
(3)政治制度類型
英國君主 立憲制 內容 ①君主權力受到限制,[13] 議會 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和權力機關。 ②內閣掌握行政權,受議會監督,對議會負責。
美國 [14] 共和制  確立:1787年憲法。
內容 確立“[15] 三權分立 ”原則: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彼此制衡。
規定美國是[16] 聯邦制 國家,聯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力,各州政府擁有一定自治權。
評價 第一部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承認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權利等。
法國共和制 19世紀,法國經歷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復,最終確立了[17] 共和 制度。
(4)政黨制度:兩黨制或多黨制,代表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的政黨,通過[18] 定期選舉 輪流執政。
二、資本主義的擴展
1.俄國1861年改革
背景 沙皇政府面臨空前危機。
內容 ①廢除[19] 農奴制 :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通過贖買得到土地。 ②其他改革:實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選舉、實施統一的司法制度、進行教育改革、實行義務兵役制等;采取措施刺激工業發展。
評價 ①促進了俄國[20] 資本主義 的發展。 ②沒有直接觸及[21] 沙皇專制 制度,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
2.美國內戰
背景 南北雙方在關稅、西部領土建州等問題上矛盾尖銳,焦點是[22] 奴隸制 的存廢問題。
經過 1861—1865年,林肯領導的聯邦政府先后頒布《宅地法》和《[23]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最終贏得勝利。
評價 ①維護了美國的[24] 國家統一 ,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在法律上承認了黑人的公民權利,為此后美國的發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 ②黑人仍備受歧視。
3.意大利的統一: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實行[25] 君主立憲 制;1870年,實現國家統一。
4.德意志統一
①1864—1871年,普魯士在主張“[26] 鐵血政策 ”的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
②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實行[27] 君主立憲 制。
5.日本明治維新
背景 19世紀中期,日本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幕府統治被推翻。
內容 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封建等級制度,推行“富國強兵”“[28] 殖產興業 ”“文明開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國家制定憲法。
影響 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官僚寡頭和軍閥掌握實權,成為[29] 軍國主義 的社會基礎。日本很快開始對外侵略擴張。
三、評價
  與封建制度比較,資本主義制度是巨大的歷史進步。但是資本主義列強大肆推行[30] 殖民擴張 政策,把亞非拉廣大地區變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進行壓榨和掠奪。
情境1 英國國王和議會的矛盾
  17世紀20年代,國王常因為增加新稅與議會發生爭論,國王解散議會的現象多次發生。1629年,查理一世解散議會,英國開始了長達11年之久的無議會統治時期。國王和議會的矛盾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摘編自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
  “國王和議會的矛盾”反映了怎樣的階級矛盾?
答案 封建統治階級與資產階級、新貴族的矛盾。
情境2 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英國統治當局決定把稅收的負擔轉嫁到殖民地居民身上。1765年頒布的《印花稅法案》和1767年頒布的《湯森法案》……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強烈抗議。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
  據材料指出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答案 英國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情境3 對《人權宣言》的評價
  《人權宣言》宣稱,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人民享有言論、信仰、著作和出版的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是天賦不可剝奪的人權。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對《人權宣言》作出簡要評價。
答案 宣揚了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等思想,體現了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等級制度的要求,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綱領性文件。
情境4 民主形態的多樣性
  民主是歷史的、具體的、發展的,各國民主植根于本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成長于本國人民的實踐探索和智慧創造,民主道路不同,民主形態各異。
——2021年國務院新聞辦《中國的民主》
  以英、美為例來說明“各國民主植根于本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成長于本國人民的實踐探索和智慧創造”。
答案 英國具有議會傳統,近代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新興資產階級利用議會與國王進行了長期的斗爭,限制了王權,使議會成為國家權力的中心,英國成為典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美國則不同,沒有經歷封建社會,各州在抗英斗爭中走向聯合,確立共和制。
圖解歷史
美國共和制
情境5 俄國1861年改革的特點
  1861年俄國宣布廢除農奴制,但農奴通過贖買才能得到土地,對其并沒有所有權,而只能“永久使用”,同時農奴獲得從事手工業、訂立合同等權利,未經村社允許,仍舊不得離開村莊。
  上述材料反映出俄國1861年改革的什么特點?
答案 農奴制改革不徹底,仍保留大量封建殘余。
情境6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直接影響
  自1863年1月1日起,凡當時仍在叛亂的任何一個州或地區,其境內所有奴隸都應永遠獲得自由。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林肯政府頒布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有什么直接影響?
答案 贏得了民眾支持,最終聯邦政府打敗南方分裂勢力,維護了國家統一。
概念
鐵血政策
指作為德意志最大邦國之一的普魯士,憑借強權武力統一德意志的政策,其核心是強權。該政策不僅有武力征服的一面,還有對內鎮壓的一面。它是德意志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也是德意志民族統一的必然選擇。
情境7 日本明治維新的特點
  明治時代(1868—1912年),工業和金融的現代化與政治革命同時進行……這些舶來品——科學﹑技術、機械、武器、政治和法律的組織形式——作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往往是其他民族所缺少的,是他們希望在不喪失本身的精神獨立的情況下所采用的。
——摘編自[美]帕爾默等《工業革命:變革世界的引擎》
根據上述材料,指出日本明治維新的特點。
答案 經濟變革與政治變革同時進行;既學習西方先進科技,又維護日本傳統思想。探究1 航海史上的壯舉
材料一 1405—1433年,明代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先后訪問亞洲、非洲30余國和地區,最遠抵達今東非肯尼亞的馬林迪,并有完整的航海圖,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印度和阿拉伯的航海家早就航行在印度洋上,他們還沿非洲東岸向南航行,最遠到達今莫桑比克。15世紀末,葡萄牙人達·伽馬就是利用上述航海成就,開辟了繞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直達印度的新航路。
——摘編自孔祥民主編《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 15—16世紀的西歐社會在“尋金熱”和傳教熱的鼓動下,具有強烈的海外擴張欲望,航海探險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這是中國航海所無法相比的……其中專制君主“對于權勢和財富的追求”,新興資產者擴大原始積累的愿望更為強烈。……對物質利益的共同追求,為專制君主與私人航行相結合提供了社會前提。這些決定了西方航海社會基礎的廣泛性,使之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摘編自李隆慶《十五至十六世紀中西航海不同結局的原因初探》
材料 主旨 材料一介紹了中國、印度和阿拉伯人的航海成就助推了葡萄牙人達·伽馬開辟直達東方的新航路。材料二主要介紹了西方航海探險的前提條件的特點。
思考:
(1)根據材料一,指出哪些因素促進了新航路的開辟。
試答: 中國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擁有完整的航海圖、印度和阿拉伯的航海家在印度洋上的航海成就助推了新航路的開辟。 
(2)根據材料二,歸納西方航海探險的特點。
試答: 物質利益為主要動力;專制君主與私人航海相結合;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歷史解釋——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比較
鄭和下西洋 新航路開辟
背景 封建君主專制的強化。 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目的 主要是政治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尋找奇珍異寶。 主要是經濟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奪財富。
性質 封建性政治行為的貢賜貿易。 資本主義經濟行為的海外殖民。
方式 進行朝貢貿易,以和平友好交往為主要方式。 以武力掠奪為主要方式。
影響 增強了中國和亞非國家人民的友好往來;但朝貢貿易無益于國計民生,沒有帶動民間商業貿易的發展。 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引發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
相同 點 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都促進了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都有王室的支持;都有航海家的冒險精神;都增進了往來,促進了文明的傳播等。
歷史解釋——新航路開辟的基礎和背景
(1)一般的和普遍的因素
①政治因素:到15世紀末,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都由等級君主制國家發展到專制君主制國家,實現了民族獨立、國家統一、中央集權,這些國家積極謀求擴張勢力、擴大版圖、擴充臣民。
②經濟因素:14—15世紀,西歐商品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資本主義萌芽和成長,歐洲社會需要比較多的金銀來鑄造貨幣,當時的歐洲人,特別是西歐的商人和探險家醉心于到海外去冒險、擄掠金銀珍寶。
③宗教因素:基督教自認為是普世宗教,基督教的理想是探險、發現、擴張的催化劑和助燃物,它使各種
各樣世俗的要求都罩上了神圣的光環,成為探險家和征服者的精神支柱之一。
(2)歐洲獨特的因素和條件
①地理條件和商路問題:歐洲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地緣優勢,而且選擇了“正確的”擴張方向,“科學的”推進目標,繞過東地中海地區的穆斯林勢力,開辟到東方國家的新航路,直接與它們通商做生意,是新航路開辟最直接、最主要、最獨特的因素。
②馬可·波羅和眾多旅行家的催化誘發:《馬可·波羅行紀》和其他一些著作在歐洲傳頌,激起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和冒險遠游的熱情,這也是新航路開辟較為重要、直接、獨特的因素。
③自然地理學基礎:歐洲具備了從事新航路開辟所必需的基礎和條件,即了解了大地的形狀、大小、水域包圍陸地抑或陸地包圍水域、氣候帶等自然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
④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文藝復興在思想上、文化上和精神上哺育了新航路開辟,宗教改革加速了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也使西方列強加緊了在探險、發現、殖民、掠奪方面的競爭。
(3)其他的因素和條件
①覓友遏制土耳其和仙島金地的傳說:尋覓聯絡盟友反擊土耳其和阿拉伯穆斯林,尋找各種傳說中的大陸、島嶼、產金出寶之地,也是歐洲、特別是西歐從事新航路開辟的重要因素。
②造船術、航海儀器、天文學和制圖術的發展:新航路開辟前歐洲已具有相當高的造船能力和航海技藝,在海圖、羅盤、星盤以及計時器的研制方面,西方逐漸走到了東方的前頭。
③造紙術、印刷術和熱兵器的發展:新航路開辟前造紙術、印刷術在歐洲已相當普及,這就創造了大量保存、廣泛傳播、迅速普及人類積累的各種知識的可能性;熱兵器的發展為歐洲人征服美洲、大洋洲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
探究2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
材料 由于歐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遠洋貿易的航線,全球貿易和物種交流發展起來……地理知識的積累使他們能夠把世界各地區通過便捷的貿易網絡連接起來……糧食作物、牲畜品種、病菌與人類移民也漂洋過海……農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傳播改善了人類的營養狀況,增加了東半球的人口……大量移民和人類群體的遷移改變了美洲的社會文化圖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融合……推動了全球一體化進程。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
材料 主旨 材料主要介紹了新航路開辟對世界航線、全球貿易、物種交流、人口遷移、文化交融等方面的世界性影響。
思考:根據材料信息,歸納新航路開辟對世界歷史進程的影響。
試答: 全球貿易網絡建立,世界市場雛形出現;促進了商品、物種和人口的世界性流動;人類的食物結構發生改變,東半球人口增加;美洲土著人口減少,文化結構發生改變,不同地區文化融合加速;世界開始連為一體,全球一體化進程開始。 
歷史解釋——多視角認識新航路開辟
“世界市場 聯系之路” 引起商業革命,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聯結通道,世界市場初具雛形。
“文明交 流之路” 促進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相互往來和動植物的大交流,推動了人口的遷移,打破了各個文明區域間孤立、分散、隔絕的狀態,推動了人類文明的交融。
“思想震 撼之路” 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沖擊了神學理論,開闊了人們的眼界,促進了自然科學發展。
“殖民掠 奪之路” 作為資本原始積累重要手段的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登上歷史舞臺,給亞非拉國家帶來空前的災難。
“社會轉 型之路” 引起價格革命,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探究3 新航路開辟對中國的影響
材料 西班牙占領菲律賓后,很快就開展了西班牙與中國商人之間經馬尼拉、新西班牙(墨西哥)至西歐的貿易往來。在殖民統治時期,墨西哥上流社會以擁有中國綢緞、瓷器和工藝品為榮耀,而歐洲各國宮廷貴族也以穿著中國絲綢錦緞為華貴。一些原產美洲的物產,如玉米、土豆、西紅柿、花生、番薯、煙草,由墨西哥經馬尼拉逐漸傳入中國,并成為中國廣泛種植和食用的物品。除此之外,天主教會的傳教士也經馬尼拉來到福建、浙江和臺灣進行傳教活動。
——摘編自黃邦和、薩那、林被甸主編《通向現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 主旨 材料介紹了新航路開辟后,中國物產在美洲和歐洲的興盛,以及美洲的農作物和西歐的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
思考: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新航路開辟對中國的影響。
試答: ①促使中國同西歐和美洲地區開展貿易往來。②原產于美洲的農作物傳入中國,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使糧食產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促進了中國人口的增長。③西方天主教會的傳教士來到中國,把歐洲進步的科學技術知識傳到中國,同時把中國的歷史文化介紹給西方,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 
唯物史觀——新航路開辟對中國的影響
(1)經濟
①給中國帶來了新的農作物,如玉米、甘薯等,增加了糧食產量,對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的增長和貧瘠地區的開發產生了直接影響。
②中國更多的土地種植經濟作物,出現專業生產區域,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
③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推動白銀成為明清時期的主要貨幣及中國的稅制改革。
(2)文化
  “西學東漸”開始,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東來,帶來了一些西方先進科技,促進了有識之士的思想解放,為中國科技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如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介紹了歐洲先進的水利技術。
(3)對外關系
①西方殖民者開始侵擾我國東南沿海,如葡萄牙侵占中國澳門,荷蘭侵占中國臺灣,既破壞了中國主權,又給沿海居民帶來深重災難。
②一方面,中國被迫開始進行反侵略斗爭,如鄭成功收復臺灣;另一方面,為抵制西方殖民者的侵擾,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這一政策使中國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阻礙了中西方正常的經濟文化交流,導致中國逐漸落伍。
探究4 西方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
材料一 與哥倫布開辟通往美洲新航路的同時,西班牙人就開始對西印度群島的征服和掠奪。西班牙殖民者以海地為基礎,進而征服了整個西印度群島。他們對印第安人肆意屠殺,到16世紀40年代,海地島上6萬多印第安人僅剩下500人,而牙買加、波多黎各、古巴等地的幾十萬印第安人已被斬盡殺絕。……西班牙殖民者還在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白骨上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摘編自孔祥民主編《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 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及接踵而來的葡萄牙人、英國人、法國人等,通過對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與土著居民的接觸、交往和融合,給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還使新舊大陸的物產得以交換和傳播……東西兩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匯合,開啟了人類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
——摘編自黃邦和、薩那、林被甸《通向現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 主旨 材料一從屠殺印第安人和掠奪美洲大量財富兩方面介紹了西班牙對美洲的征服和掠奪。材料二主要說明哥倫布發現美洲后西方殖民擴張的客觀進步影響。
思考:
(1)根據材料一,簡要歸納西班牙在美洲殖民擴張的影響。
試答: ①屠殺、奴役印第安人,使印第安人口數量銳減,國家被毀滅,文化被湮沒。②販賣黑人奴隸開墾美洲,阻礙了非洲的文明進程。③美洲金銀財富被大量掠奪。 
(2)根據材料二,簡析近代西方殖民擴張帶來的客觀影響。
試答: 促進了世界人口的遷移;給美洲帶去了新世界的文明,促進了美洲的發展;推動了物種交流與傳播;推動了東西不同文化的融合;推動了人類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進程。 
歷史解釋——西歐國家早期殖民擴張的多重影響
對世界 市場 殖民擴張和掠奪是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得到拓展,越來越多的國家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促進了世界的一體化。
對殖民 國家 從殖民地掠奪的大量財富轉化為資本,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對殖 民地 殖民主義帶來災難和禍害,造成了亞、非、拉美地區的落后;殖民擴張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有利于殖民地的發展進步。
對國際 關系 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引起了殖民爭霸戰爭。如經過英荷戰爭、英法戰爭,18世紀中期英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探究1 文藝復興的特征
材料 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育吸取了希臘羅馬古代文化的養料,并受到當時新文化的滋潤,人文主義教育家所要培養的已不再是僧侶和神職人員,而主要是社會、政治、文藝、商業方面的活動家和冒險家。他們以培養身心健康、知識廣博、多才多藝的新人為教育理想,要求進行教育革新。……有些人文主義教育家主持的學校除教育王公貴族和富商子弟外,也收容個別平民子弟,為近代歐洲資產階級的學校教育開創了端倪,在教育史上具有巨大的進步作用。
——摘編自[美]斯皮瓦格爾《西方文明簡史》
材料 主旨 材料主要闡述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對教育的影響,同時折射出文藝復興的特征。
思考: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教育發生了巨大變化,據材料概括文藝復興時期新教育的特點。
試答: 以人為本(突出人文主義);吸收古希臘羅馬文化養料;培養目標發生改變(主要培養社會、政治、文藝、商業方面的活動家和冒險家);教育理念革新,強調人的身心健康和學識修養;教育對象范圍擴大。 
歷史解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特征
(1)集中于人文學科,人文主義者推崇古典文化并將其作為仿效的典范。
(2)主要以文學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3)人文主義的實質是強調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突出人的優越性。
(4)人文主義肯定人的現世生活,要求個人自由和個性解放,昭示了一種全新的個人主義的倫理觀。
(5)對教會和貴族的虛偽和腐敗進行猛烈批判,從側面揭露禁欲主義與人性的沖突和人性的扭曲。
探究2 近代歐洲科學革命的興起
材料 從15世紀末起,近代自然科學開始產生。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既是文藝復興運動的一項重大成就,也是文藝復興運動的重要內容,它是科學技術史上一場重大的革命。
人文主義者對天主教會和神學的攻擊,提倡理性和科學,沖破神學的長期禁錮,為自然科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許多優秀的自然科學家,為堅持科學和真理,敢于向神學挑戰,同神學決裂,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和重大成果。
——摘編自孔祥民主編《世界中古史》
材料 主旨 材料介紹了近代自然科學產生的原因,并指出了人文主義者與自然科學家的雙向影響。
思考: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近代科學革命興起的原因。
試答: ①是社會生產長期發展的結果。②新航路的開辟和航海事業的發展推動人們直接觀察和研究大自然。③人文主義者提倡理性和科學,沖破了神學的長期禁錮,為自然科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④許多優秀自然科學家對科學的不斷研究。 
歷史解釋——近代思想解放與近代科學技術產生和發展的關系
  近代思想解放促進了近代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如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對人們思想的解放為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思想條件。
  反過來,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新的思想解放。如“地心說”給神學以極大沖擊;牛頓用數學的研究方法描述宇宙運行的自然法則,為啟蒙思想提供了科學理論依據;印刷術等科技進步與傳播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出現準備了條件;等等。
探究3 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的發展
材料一 18世紀啟蒙學者高舉理性與科學的大旗,猛烈抨擊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主義,宣揚自由、平等、博愛、人權和法制,強調發展科學、張揚個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國”。不難看出,啟蒙運動實質上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文藝復興運動的延續,是人文精神的繼續弘揚。
——摘編自高九江《啟蒙推動下的歐洲文明》
材料二 啟蒙運動思想家保障人權和實行法治的主張,崇尚知識、提倡科學的態度,以及對未來理性社會的種種設想,都已超出了國界,跨越了時代,有著非常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同時,他們卓越的見解為歐美的民主進程奠定了思想基礎。
——摘編自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
材料 主旨 材料一認為啟蒙運動發展了文藝復興運動,弘揚了人文精神。材料二闡述了啟蒙思想家主張的影響。
思考: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的新發展。
試答: 崇尚理性,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構建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其反封建思想比文藝復興運動更為徹底。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啟蒙運動對歐美民主進程的影響。
試答: 推動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如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為近代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如美國1787年憲法。(其他例子亦可) 
歷史解釋——啟蒙運動對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批判 對象 文藝復興運動的矛頭指向天主教會的神學世界觀,而啟蒙運動則直指整個“黑暗的中世紀”,把批判重點放在封建專制制度上。
涉及 領域 文藝復興集中于文學、藝術領域,啟蒙運動擴展到政治、哲學、經濟、史學、法學等多個領域。
批判 形式 啟蒙運動擺脫了文藝復興的宗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斷。
思想 特點 啟蒙運動的思想家不再承認外界的任何權威,而把理性作為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他們高舉民主、科學大旗,為解放全人類宣傳真理。
歷史解釋——啟蒙運動對歐美社會轉型的推動作用
對近 代世 界的 影響 ①有力地批判了封建專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動搖了封建統治。 ②為資本主義社會提供了一套政治構想,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做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架構。
對各 國政 體的 影響 ①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英國逐漸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和責任內閣制,限制了王權,擴大了議會的權力,確立了議會權力高于王權、司法權獨立于王權的原則,這體現了啟蒙思想家的分權思想。 ②對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后,美國制定了1787年憲法,確立了共和政體,規定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分掌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彼此制衡,這體現了啟蒙運動中的人民主權思想和三權分立思想。 ③對法國:19世紀70年代制定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從法律上確立了共和政體,體現了人民主權思想。探究1 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
材料一 “光榮革命”其實是一場不流血的革命,說其“光榮”就在于它不流血。其原因在于國家的統治階層已齊心協力,下決心要把詹姆士二世搞下臺。他們不能容忍專制制度的恢復,更不能接受天主教的復辟;但同時,他們也不愿再看到新的革命,不愿讓下層民眾再參與國家政體的設計。“光榮革命”是英國歷史的轉折點,雖然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沒有變,只是換了國王。但實質上,新國王是由議會創造出來的,沒有議會就沒有國王的王位。
——摘編自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
材料二 法國深受北美獨立戰爭的影響。路易十六即位時,法國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其集中點便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封建專制制度之間的沖突。1789年7月14日,革命群眾攻克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開始。路易十六不得已而妥協,但這樣的行動受到了頑固派貴族的反對。貴族們很快逃往國外,并勾結外國勢力干涉本國革命。此后,革命歷經波折,最終在1875年確立起共和制度。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
材料 主旨 材料一分析了英國“光榮革命”不流血的原因。 材料二分析了法國大革命的特點。
思考: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光榮革命”采用“不流血”方式的原因。如何理解“‘光榮革命’是英國歷史的轉折點”?
試答: 原因:政治上,統治階層不能容忍專制制度的恢復,其內部達成妥協;社會上,不愿下層民眾參與國家政體的設計;經濟上,處于工場手工業階段,資本主義發展相對緩慢,資產階級實力比較薄弱。理解:社會性質上,由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政治制度上,由君主專制向君主立憲制轉變;國王權力來源上,由君權神授向法律賦予轉變。 
(2)根據材料二指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法國大革命的有利條件。
試答: 特點:深受美國獨立戰爭的影響;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封建專制制度之間的沖突嚴重;遭到本國頑固派貴族反對和歐洲其他國家干涉;革命歷程曲折漫長。有利條件: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為法國大革命做了理論準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增強;民族主義的興起。 
歷史解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的比較
(1)不同點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美國獨立戰爭 法國大革命
斗爭矛頭 封建專制統治。 英國殖民統治。 專制制度和等級制度。
革命任務 推翻封建專制統治。 擺脫英國殖民統治。 推翻封建專制統治。
領導階級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 資產階級。
性質 資產階級革命。 既是資產階級革命,又是民族獨立運動。 資產階級革命。
革命程度 不徹底,革命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王權、貴族進行妥協,保留了君主。 美國獨立戰爭后,南北雙方進行妥協,在南方保留了種植園奴隸制經濟。 最徹底,不僅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制度,而且撼動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秩序。
頒布文獻 《權利法案》 《獨立宣言》 《人權宣言》
(2)相同點
①都是發生在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
②都是因為資本主義發展受到阻礙。
③領導階級都以資產階級為主。
④斗爭充滿了曲折,但最終都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
⑤都頒布了法律性文件來鞏固政權。
⑥都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
⑦都受到了資產階級思想理論的影響。
歷史解釋——19世紀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的比較
英國 美國 法國 德意志
政體 君主 立憲制 共和制 共和制 君主 立憲制
確立 標志 1689年《權利法案》 1787年憲法 1875年憲法 1871年憲法
國家 元首 國王(世襲,終身制) 總統(選舉,任期四年) 總統(選舉,任期七年) 皇帝(世襲,終身制)
立法權 上院、下院 參議院、眾議院 參議院、眾議院 聯邦議會、帝國議會
行政權 首相 總統 總理 皇帝、宰相
議(國) 會與政 府關系 政府由議會選舉多數黨組閣產生,對議會負責。 政府成員由總統任命,對總統負責,受國會監督。 政府成員由總理任命,由議會批準,受議會監督。 政府成員由皇帝任命,對皇帝負責,議會權限較小。
政黨 制度 兩黨制 兩黨制 多黨制 多黨制
特點 君主虛位,議會至上。 三權分立,相互制衡。 議會共和,相互制衡。 軍事封建,皇帝權重。
評價 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形成和演變決定著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社會結構、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的變化無不影響著歐美資本主義制度的具體運作。
探究2 資本主義的擴展
材料 明治天皇一改過去涂脂抹粉之形象,以斷發蓄須、軍裝戎馬之形象做出表率,皇室開啟西方近代飲食習慣,這種先導性示范效應很快影響到普通日本國民。明治時期思想家森有禮以“開啟民智、文明開化”為己任,通過刊物引導日本國民移風易俗;教育家福澤諭吉創辦學堂,培養具備西方近代知識和國際視野的學生。
——摘編自《明治維新如何讓日本移風易俗》
材料 主旨 材料主要闡述了明治維新時期文明開化政策的具體措施。
思考: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各種社會力量在日本近代社會轉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試答: 明治天皇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日本皇室學習西方生活方式起到了示范作用;明治維新時期的思想家積極宣傳自由、平等、民主的先進思想,引領社會習俗的變化;明治維新時期的教育家創辦新式學堂,培養新型人才。 
唯物史觀——對明治維新的評價
(1)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資本主義)道路的標志。體現在:
①經濟: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實現了由落后農業國向先進工業國的轉變。
②政治:結束封建割據狀態,建立起中央集權的統一民族國家,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
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傳播,社會面貌發生深刻變化。
④影響:擺脫了民族危機,走上獨立富強的道路;為亞洲近鄰提供了啟迪和經驗。
(2)局限性: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官僚寡頭和軍閥實際掌握權力,成為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
①經濟: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極性不斷顯現,農民的貧困影響市場擴大,制約工業發展。
②政治:憲法頒布后,藩閥依然長期壟斷政權,議會形同虛設,人民沒有民主權利。
③思想:崇拜天皇思想根深蒂固。
④軍事:保留軍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給亞洲各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探究3 對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認識
材料 (美國)國會擁有國家意義上的最高權力,這種權力可以制裁以州為基礎的派別活動,防止州與州之間的惡性競爭,并為各州的民主政體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時憲法也讓各州以種種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權……國會制定法律,但總統可以否決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經國會通過并經總統簽署的法律違憲,但總統經參議院批準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總統執行法律,但必須由國會給予財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須經兩院批準才能生效,故參議院和眾議院在制定法律過程中互有對另一方的絕對否決權。
——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
材料主旨 材料闡述了美國權力的運行模式。
思考:根據材料,指出美國國家權力機關之間的關系及其具體表現。
試答: 關系:分權制衡。表現:各州和聯邦政府都擁有一定的權力,相互制衡;聯邦內部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權力相互制衡;具有立法權的參議院和眾議院互相制約。 
唯物史觀——全面認識近代資本主義政治制度
理論 依據 西方思想家提出的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分權學說和人民主權學說,是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論依據。
建立 方式 以英國為代表,先激進(資產階級革命)后溫和(“光榮革命”);以美國和法國為代表,采取了激進的革命方式;以俄國和日本為代表,采取了溫和的改革方式。
建立 過程 經歷了曲折、反復的發展過程,最終確立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
政體 類型 君主立憲制、共和制。
體現 原則 通過立法的形式確立資本主義政治體制,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法制原則;立法、行政和司法之間遵循分權與制衡的原則;實行資產階級政黨政治;議會形式上代表民意并行使國家權力。
積極 作用 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的經驗。
歷史 局限 資本主義民主是資產階級精英統治下的民主,而不是普通民眾的民主;資本主義法律將事實上的不平等合法化;資本主義政黨制是一種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政治制度。第31講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進程、影響;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內容及對其評價;國際聯盟的建立及對其評價)
課程標準 命題點 考題取樣 核心素養解讀
通過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理解20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變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 爆發的背景 2022.6浙江T21; 2021重慶T14 1.結合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國際形勢,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 2.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其產生的多方面影響。 3.了解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內容,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實質,并對其進行全面評價。 4.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國際聯盟的成立及其實質。
第一次世界 大戰的過程 2022山東T14; 2022北京T20
第一次世界 大戰的影響 2021遼寧T13; 2020山東T12
命題分析預測 1.分析:本講知識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及熱點,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過程及其影響,另外,華工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貢獻成為新的命題角度。 2.預測: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及對世界的影響,尤其是對歐洲局勢、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影響要重點關注;還可能考查一戰后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局限性。
知識點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
1.背景
世界形 勢動蕩 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1] 帝國主義 階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列強矛 盾激化 原因 帝國主義各國[2] 經濟政治 發展不平衡,導致它們的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
表現 ①英德矛盾:爭奪在歐洲乃至世界的領導地位。 ②法德矛盾:領土爭端(阿爾薩斯—洛林);對北非殖民地的爭奪。 ③德俄矛盾:貿易摩擦不斷,關系惡化。 ④奧匈與俄矛盾:爭奪巴爾干半島,使這里成為歐洲“火藥桶”。
兩大軍 事集團 的形成 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 ②表現: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3] 同盟國 ”;英國、法國、俄國組成“協約國”。 ③影響:兩大軍事集團競相擴軍備戰,制定戰爭計劃,制造政治危機和局部軍事沖突,國際局勢日益緊張。
導火索 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
2.爆發:1914年7月28日,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
3.性質: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
4.進程
1914— 1915年 ①1914年,馬恩河戰役德軍戰敗,標志德國“速決戰”破產。 ②1914年,日本占領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租借地,1915年提出企圖滅亡中國的“[4] 二十一條 ”。
1916年 ①西線的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雙方傷亡慘重。 ②英德日德蘭海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
1917— 1918年 ①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 ②俄國在[5] 十月革命 勝利后退出戰爭。 ③1918年11月11日,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
5.影響
對歐洲造成 毀滅性的打擊 ①給歐洲帶來經濟危機,歐洲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下降。 ②給歐洲帶來政治危機,各國爆發無產階級革命。
催生出一個 新世界 ①歐洲衰落,美國大發橫財,日本乘機擴張,兩國獲得發展。 ②民族解放運動掀起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給人類社會 提供了進步 的契機 ①新技術發展的催化劑:新的發明創造不斷涌現,促進社會發展。 ②婦女地位得到提高:婦女活動范圍擴大,社會作用增強。 ③政府機構職能改變: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職能加強。 ④人們思想觀念變化:和平主義、社會主義思潮盛行。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啟示
(1)帝國主義的掠奪本性及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是戰爭的根源。
(2)科技是一把雙刃劍。
(3)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和平的環境,和平的環境需要全人類共同營造和維護。
(4)在全球化時代,我們更應該珍視和平,克服狹隘民族主義,實現和平崛起。
知識點二 一戰后的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建立:1919年巴黎和會締結《[6] 凡爾賽條約 》;1921—1922年華盛頓會議締結《九國公約》。
2.內容
(1)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7] 海外殖民地 被戰勝國瓜分。
(2)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
(3)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
(4)中國收回[8] 山東 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
(5)列強同意將“[9] 門戶開放 ”“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
            凡爾賽體系的實質
  凡爾賽體系的實質是戰后帝國主義戰勝國重新瓜分世界的體系,是建立在對戰敗國的制裁和掠奪與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奴役和掠奪的基礎之上的國際體系。
(6)成立國際聯盟
性質 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
宗旨 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世界[10] 和平與安全 。
評價 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其失去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無法制止戰爭發生。
英法將國聯作為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
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3.影響:戰勝國以強權政治原則建立的新秩序,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了禍根。
            一戰期間及一戰后的美國
(1)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威爾遜提出以“十四點原則”為代表的新的國際關系理念,使美國國際影響力迅速上升,但其軍事實力仍然有限。
(2)一戰后,美國企圖支配世界事務的努力遭到英法等國的阻撓,說明歐洲雖然失去了經濟霸權,但綜合實力依然強大,美國稱霸世界的時機尚不成熟。
情境1 德國的外交政策
德國向自己的一個鄰國讓出陸地,向另一個讓出海洋,而給自己留下了一錢不值的天空,這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我們不愿意把任何人擠到陰暗的角落,但我們也要給自己一塊光明之地。
——1897年德國外交國務大臣皮洛夫在國會上的演說
這反映了德國的什么外交傾向?
答案 積極向外擴張,爭奪世界殖民地。
情境2 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上圖反映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情境3 一戰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在帝國主義國家仍然統治著它們舊的殖民地和新的保護國的情況下,歐洲的全球霸權看起來更加安全。然而,這與現實不符。
——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美]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
為什么說“這與現實不符”?
答案 一戰使德、奧戰敗,英、法等國受到重創,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遭到動搖;美、日崛起,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情境4 《九國公約》的實質
◆締約各國尊重中國的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的完整。
◆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工商業機會均等的原則。
◆各國不得在中國謀取特殊權利而損害友邦人民的權利,不得鼓勵有害友邦安全的舉動。
——摘編自《九國公約》
材料反映了《九國公約》的實質是什么?
答案 帝國主義以“門戶開放”的名義共同支配和控制中國。
易錯
  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新秩序;華盛頓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新秩序。兩者都未從根本上解決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情境5 《凡爾賽條約》體現的矛盾
上圖反映了《凡爾賽條約》簽訂后,德國人上街游行,反對《凡爾賽條約》。它反映了哪一對矛盾?
答案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第32講 十月革命、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與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十月革命的背景、過程及意義;蘇俄(聯)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過程及對其評價;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背景、特點及意義]
課程標準 命題點 考題取樣 核心素養解讀
了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過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理解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對國際秩序的影響。 十月革命 2022湖北T15; 2022全國卷乙T35; 2022河北T20 1.立足時空觀念,梳理俄國十月革命的發展過程;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十月革命的特點和偉大意義。 2.立足時空觀念,梳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蘇聯模式的演變脈絡,認識蘇俄(聯)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經驗教訓。 3.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特點及意義。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2023.1浙江T16; 2022江蘇T15; 2022湖南T14; 2021全國卷甲T34
新經濟政策 2021天津T11; 2020江蘇T19
蘇聯模式 2023廣東T15; 2023遼寧T15; 2022天津T11; 2021山東T13; 2021廣東T15
亞非拉民族民主 運動的高漲 2023湖北T14
命題分析預測 1.分析:十月革命、戰時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蘇聯模式等是高考考查的重點,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考查較少,題型以選擇題為主。 2.預測:十月革命的背景、過程及意義,蘇俄(聯)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探索等會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對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考查概率也可能會增加。
知識點一 十月革命的勝利
一、列寧主義的形成
1.條件
經濟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
政治 [1] 沙皇專制 統治持續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階級 俄國第一代產業工人產生。
組織 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宣告成立,展開了有組織的工人運動。
個人努力 列寧創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
2.標志: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黨的指導思想是“[2] 布爾什維主義 ”,也就是列寧主義。
3.主要內容
帝國主義理論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
國情認識 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
無產階級 革命理論 ①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 ②工人階級要以[3] 暴力 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4.意義: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列寧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
  關于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理論、關于帝國主義的理論、社會主義革命“一國勝利”理論、關于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理論。
二、十月革命
1.背景
兩個政 權并存 [4] 二月革命 勝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的領導人將政權交給臨時政府,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并鎮壓人民的反抗。
指明革 命方向 1917年4月,列寧提出了將俄國革命從[5]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略和策略。
2.過程
(1)占領冬宮:1917年11月7日。
(2)成立新政權: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布推翻臨時政府,成立蘇維埃政權。這次大會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在俄國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6] 社會主義國家 的誕生。
3.意義
(1)十月革命的勝利是俄國與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劃時代事件。
(2)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
(3)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
(4)從此,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與競爭,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
知識點二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勝利后,國內外的敵對勢力聯合起來,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戰爭的勝利。
3.內容:最重要的是[7] 余糧收集制 ,將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收集到國家手中。
4.影響:余糧收集制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但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二、新經濟政策(1921年3月開始實行)
內容 ①農業:重心是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通過[8] 糧食稅 等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 ②工業:允許[9] 私營企業 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并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
影響 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三、蘇聯模式
背景 1922年12月,蘇聯成立。1924年,斯大林確立領導地位。
措施 先后實施“[10] 社會主義工業化 ”和“農業集體化”。
成就 到1937年,蘇聯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目標,主要工業部門的產量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特點 經濟上表現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11] 指令性計劃 體制;政治上表現為權力高度集中。
評價 ①積極性:使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 ②消極性: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影響了蘇聯的發展。
        列寧和斯大林向社會主義過渡方式的比較
(1)列寧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以使蘇俄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這是落后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2)斯大林單純利用行政手段,過分強調生產關系的變革,通過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過渡,造成農業長期落后、國民經濟各部門比例失調。
知識點三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勝利,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
2.表現
地區 國家 概況
東亞 中國 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中國收回漢口、九江的英租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
東南 亞 印度 尼西 亞 ①1926—1927年,印尼共產黨發動反對[12] 荷蘭 殖民統治的民族大起義,遭鎮壓失敗。 ②1927年,蘇加諾等人成立印尼民族黨,采取與殖民當局不合作政策,[13] 民族資產階級 開始掌握獨立運動的領導權。
越南 掀起反抗[14] 法國 殖民統治的斗爭。
西亞 伊拉 克等 爆發反對英法占領的斗爭。
南亞 印度 在甘地和國大黨的領導下,多次發起“[15] 非暴力不合作 ”運動。 ①第一階段(1920—1922年):通過放棄英國人授予的爵位、封號和名譽職位,罷課、離職、抵制法院和立法機關,恢復手工紡織和不買英國布,以及抗稅等手段,與英印當局斗爭。 ②第二階段(1930—1934年):甘地進行“[16] 食鹽進軍 ”。 ③第三階段(1940—1942年):發動要求英國立即撤離的“退出印度”行動。
二、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
1.特點:一戰后非洲多數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尚處于萌芽和醞釀時期,但一些北非和東非國家的民族獨立意識已經覺醒。
2.表現
埃及 ①在華夫脫黨領導下,迫使英國承認埃及為獨立主權國家,但英國保留了在埃及駐軍、控制[17] 蘇伊士 運河、領事裁判權等特權。 ②1922年,埃及宣布為獨立的君主立憲國家,次年頒布第一部憲法。之后,華夫脫黨進行了護憲運動,但未獲完全成功。
摩洛哥 克里姆領導摩洛哥里夫地區人民英勇反抗西班牙和法國侵略軍,一度建立里夫共和國,但最終失敗。
埃塞俄 比亞 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人民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軍隊一起,擊敗意大利侵略軍,1941年恢復國家獨立。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
阿根廷 工人在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反對外國資本的罷工。
智利 左派力量團結其他社會階層,成立民族陣線聯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勢力上臺。
尼加 拉瓜 1926年,桑地諾帶領游擊隊,與美國扶植的反動獨裁政權展開武裝斗爭。桑地諾的部隊迫使美軍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墨西哥 卡德納 斯改革 ①背景:1917年[18] 墨西哥憲法 頒布后,進步勢力為維護憲法作出不懈努力。 ②內容:對內推行土地改革,改組國民革命黨,發展教育,限制教會,遏制軍人勢力,確立總統一任制度;對外捍衛國家主權和本國資源,將石油行業收歸國有。 ③影響:引領墨西哥走上現代化之路。
四、意義
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成為影響國際秩序的重要因素。
情境1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的現狀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俄國是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農業人口占全國的4/5。……1901年,西歐資本家控制了俄國工業中最重要的部門,1913年俄國的鋼產量只及美國的1/11,德國的1/8。
——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現代史》
  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
答案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依然是一個工業落后的帝國主義國家。
情境2 列寧無產階級革命理論
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中獲得勝利。
——列寧《無產階級革命的軍事綱領》
  列寧為什么會認為社會主義“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中獲得勝利”?
答案 資本主義在各個國家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情境3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俄國革命的影響
假如沒有戰爭,俄國也許幾年甚至幾十年內不會發生反對資本家的革命。
——列寧
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
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俄國的社會矛盾,加速了革命的到來。
情境4 十月革命的意義
十月革命不僅產生了一種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新的思想意識”,還“深刻影響了戰后數年世界歷史的模式”。俄國不再是西歐資本主義的仿效者,而是世界歷史的引領者。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說明十月革命的意義是什么?
答案 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改變了世界格局。
情境5 列寧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評價
列寧在評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說:“當時所處的戰爭條件下,這種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
列寧為什么會這樣評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答案 因為這一政策在當時有利于蘇維埃政權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戰勝敵人。
情境6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特點
蘇聯“一五”“二五”計劃期間農輕重產業的增長率(%)
時間 農業 輕工業 重工業
“一五”計劃期間 負增長 90 143
“二五”計劃期間 54 100 139
  根據上表歸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特點。
答案 重點發展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發展緩慢,國民經濟畸形發展。
圖解歷史
蘇聯模式
情境7 20世紀初民族解放運動的背景
(20世紀初)戰爭和革命的年代促發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第一波高潮。
——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
這里的“戰爭和革命”指的是什么?
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
概念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甘地在20世紀20—40年代領導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運動。印度民眾在甘地的倡導和領導下,以和平方式抵制英印當局的機關、法庭、學校,并采取總罷業、抵制英貨、抗稅等非暴力手段進行反對殖民統治的斗爭。主要有四次運動高潮,分別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文明不服從運動、個人文明不服從運動、退出印度運動。
情境8 墨西哥1917年憲法
1910年,墨西哥爆發資產階級革命,雖然美國干涉造成了革命的反復,但是1917年墨西哥仍頒布了資產階級憲法。1917年憲法規定:“一切礦物或存在于礦脈、礦層、礦塊或礦床中構成礦藏之物質……其所有權皆直接屬于國家。”
上述材料體現了墨西哥怎樣的立場?
答案 墨西哥利用憲法維護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并以法律形式保護國家礦產資源,體現了墨西哥維護國家主權的堅定立場。第33講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經過、影響;二戰后國際秩序建立的背景、內容及對其評價)
課程標準 命題點 考題取樣 核心素養解讀
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理解20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變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 爆發的背景 2022廣東T21 1.了解法西斯主義興起與亞歐戰爭策源地形成的史實,對其形成的共同原因作出歷史解釋。 2.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英法綏靖政策的本質及影響,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3.立足時空觀念,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過程,從唯物史觀角度對其進行評價。 4.了解雅爾塔體系的形成和聯合國的建立,對20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變動作出歷史解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 2023.6浙江T24; 2022天津T12; 2022重慶T18; 2021湖北T14; 2021.6浙江T23
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 2023北京T15
命題分析預測 1.分析:本講知識屬于高考的高頻考點,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進程及其對戰后國際秩序演變的影響等。命題多以選擇題形式出現,非選擇題偶有涉及。 2.預測:德日法西斯建立、英法綏靖政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以及二戰的影響等可能會成為高考命題的重點。尤其要注意一戰后的國際局勢對二戰爆發的影響、二戰對國際格局演變的影響等。
知識點一 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義的形成
形成 意大利 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權。
德國 1920年,德意志工人黨改名,簡稱“[1] 納粹黨 ”,德國法西斯運動開始。
日本 1921年,岡村寧次、東條英機等軍人訂立密約,日本軍部法西斯運動開始。
特征 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主張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
2.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亞洲 背景 ①經濟大危機重創日本經濟。 ②日本法西斯分子妄圖把中國東北變成日本獨占的海外市場和殖民地,進而征服中國,最終征服世界。
過程 ①1931年,日本軍隊發動[2] 九一八事變 ,侵占中國東北。 ②1936年,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以擴大對外侵略為基本國策。
歐洲 背景 ①經濟大危機使德國社會各階層普遍對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勢力迅速發展。 ②納粹黨利用民眾對《[3] 凡爾賽條約 》的強烈不滿,煽動民族復仇主義,種族狂熱和對外擴張得到了廣泛支持。
過程 ①1933年,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積極擴軍備戰。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 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國結成[4] 軸心國 。
3.綏靖政策
背景 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
表現 英法與德意簽訂《[5] 慕尼黑協定 》,把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
影響 更加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
知識點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
1.法西斯國家的侵略
亞洲 局部 戰爭 序幕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了侵華戰爭。
爆發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6] 七七事變 ,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爆發的標志。
歐洲 戰場 全面 爆發 1939年9月,德國以“閃擊戰”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
擴大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聯戰場成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場。
全球 戰爭 太平洋 戰爭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美國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
          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共同原因
(1)德、日兩國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滿:德國受到凡爾賽體系的壓制,日本受到華盛頓體系的壓制。德、日兩國都企圖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歷史傳統的影響:德國專制主義、軍國主義傳統濃厚,日本政權有濃厚的封建性和軍國主義色彩。
(3)經濟大危機的影響:經濟大危機不僅使德、日經濟受到重大沖擊,而且導致社會矛盾異常尖銳,法西斯勢力趁機上臺。
2.世界人民的反抗
(1)中華民族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抗日,開辟了對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戰的[7] 東方主戰場 。
(2)1942年1月,以美、英、蘇、中為首的26國簽署《[8] 聯合國家宣言 》,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3.戰爭結束: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4.影響
對歐洲 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致命打擊,各國的國力受到嚴重消耗。
對美國 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掌握制海權和制空權,一度壟斷[9] 核武器 。
對蘇聯 軍事和政治十分強大,因其在戰爭中的巨大貢獻而贏得很高的威望。
對國際 格局 二戰的結束是國際格局從歐洲中心走向美蘇對峙的[10] 兩極格局 的真正轉折點。
知識點三 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
1.雅爾塔體系的建立
(1)建立:二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首腦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等地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戰后[11] 國際秩序 ,史稱“雅爾塔體系”。
(2)主要內容
①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的版圖。
②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12] 軍國主義 。
③日本退出一戰以來在太平洋區域所占的一切島嶼以及竊取于中國的領土。
④承認朝鮮最終獨立。
⑤對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國聯的委任統治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
⑥美、蘇、英劃分勢力范圍。
⑦成立[13] 聯合國 。
(3)評價
①積極性: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
②消極性: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明顯的[14] 強權政治 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
2.聯合國的成立
標志 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生效。
性質 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
宗旨 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
原則 實行形成實質性事項的決議需要五個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15] 大國一致 ”原則。
意義 使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情境1 希特勒的外交政策
希特勒認為,只有“當一國(種族上最優秀的那一國)取得了完全而無可爭辯的霸權時”,世界和平才會到來。
——[美]格哈特·溫伯格著,何江等譯《希特勒德國的對外政策》
材料反映了希特勒怎樣的野心?
答案 無限擴張直至獲得全球霸權。
概念
綏靖政策
  綏靖政策,是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20世紀30年代前,綏靖主要表現為英、法、美等國扶植戰敗的德國、支持日本充當防范蘇聯的屏障和鎮壓人民革命的打手。綏靖政策實質是一種縱容戰爭、挑撥戰爭、擴大戰爭的政策。它無法滿足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卻鼓勵了侵略者冒險,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易錯
德、日法西斯上臺的方式不同
德國法西斯是納粹黨通過議會選舉而上臺的,其取得政權的途徑是合法的,可以說德國法西斯上臺是民主政治結出的惡果,充分說明民主制度也不是萬能的。而日本法西斯勢力則是通過武裝暴動取得政權的,是日本代議制不成熟的表現。
情境2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意義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證對與各該政府作戰的三國同盟成員國及其附從者使用其全部資源,不論軍事的或經濟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證與本宣言簽字國政府合作,并不與敵人締結單獨停戰協定或和約。
——《聯合國家宣言》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有何意義?
答案 增強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從根本上扭轉了國際力量對比,是二戰取得最后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情境3 二戰對英、美、蘇三國的影響
1943年德黑蘭會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無奈地自嘲:我的一邊坐著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材料反映了當時英國、蘇聯、美國怎樣的國際地位?
答案 英國喪失了世界一流強國的地位;美國和蘇聯的國際地位提高。
情境4 雅爾塔體系的影響
作為二戰的重要成果,二戰后期確立的國際秩序依然是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基礎,但是,它也需要與時并進,需要不斷反映國際政治經濟變化的現實,通過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和國際治理法治化,使之得到進一步補充、完善與發展,并能夠可持續地維護和平。
——徐藍《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的新進展》
  材料中“二戰后期確立的國際秩序”產生了哪些影響?
答案 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和國際治理法治化;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因其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
概念
國際托管制度
  國際托管制度,是指根據《聯合國憲章》建立的將有關非自治領土置于聯合國管理和監督之下的制度。其旨在增進該領土居民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教育的進展并促使其最終實現自治或獨立。
情境5 “鑄劍為犁”
  上圖的“鑄劍為犁”雕塑位于聯合國總部花園中。它反映了人們什么愿望?
答案 反映了人們期盼聯合國能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終結戰爭,把毀滅的武器變為創造的工具,造福人類。探究1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材料 1897年,英國雜志《星期六評論》談到英德矛盾的尖銳化時說:德國的商販和英國的行商……在地球上每個角落里都彼此競爭。無數小沖突會成為大戰的借口,總有一天世界上會發生這種大戰。假使德國明天從地面上被消滅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個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國人。過去,各國為爭奪某一城市或某種遺產而廝殺若干年,難道現在它們不應該為每年五十億英鎊的商業收入而從事戰爭嗎?
——摘編自周一良、吳于廑總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近代部分》
材料主旨 材料分析了19世紀末英德矛盾尖銳化的原因。
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德矛盾尖銳化的原因,并指出這一矛盾產生的后果。
試答: 原因:商業競爭激烈;對海外殖民地的爭奪;兩國民意對立情緒的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德國實力增強,向英國霸權發起挑戰。后果: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唯物史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偶然性與 必然性的 統一 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這一事件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卻是必然的。兩大軍事集團已經對戰爭進行了精心準備,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經濟政治 發展的不 平衡 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各帝國主義國家矛盾產生的根源。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經濟發展迅速,超過老牌的英法等國家,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間的力量對比。
歐洲各國 之間的 矛盾 列強之間圍繞瓜分世界問題的矛盾日益尖銳,逐漸形成兩大軍事集團。他們瘋狂地進行擴軍備戰,國際關系日趨緊張,大戰一觸即發。
物質條件 19世紀末20世紀初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為大戰的爆發和擴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和技術基礎。
意識形態 的影響 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泛濫,使得兩大軍事集團之間斗爭愈發激烈,推動了戰爭的爆發。
歷史解釋——歐洲近現代主要矛盾的演變
(1)從英西、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新航路開辟后的一個時期內,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了國際關系的主角。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確立海上霸權。17世紀中葉,經過三次英荷戰爭,荷蘭喪失歐洲強國地位。18世紀中期,英法爆發七年戰爭,英國打敗法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從英法矛盾到英俄矛盾: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進攻法國,1815年拿破侖帝國覆亡,法國喪失歐洲大陸霸主地位。之后,沙俄在歐洲大陸稱霸,英俄矛盾尖銳。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喪失歐洲大陸霸權。
(3)從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造成了它們之間新的矛盾。19世紀七八十年代根源于普法戰爭的法德矛盾一時成為歐洲大陸的主要矛盾。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的“大陸政策”變成了“世界政策”,德國成為英國的主要競爭對手。英德矛盾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
探究2 一戰后的國際秩序
材料一 下面是一幅刊登在1921年德國一家雜志上的漫畫。漫畫將英、法、美、意、日比作一只五頭怪獸,它將德國踩在腳下,貪婪地將其內臟吞食殆盡。
材料二 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列寧
材料 主旨 材料一反映了一戰后英、法、美、意、日對德國的嚴厲懲處和剝奪。材料二體現了列寧對凡爾賽和約的評價。
思考:
(1)材料一表達了德國人怎樣的情緒?
試答: 表達了德國人對《凡爾賽條約》的不滿和憤怒。 
(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材料二中的評論正確嗎?為什么?
試答: 正確。理由:凡爾賽體系是戰勝國以強權政治原則建立的,它沒有解決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反而激起戰敗國的憤怒和復仇情緒。在該體系之下,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加劇。這些都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了禍根。 
唯物史觀——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評價
進 步 性 ①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創造了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資本主義經濟獲得了高速發展。 ②大多數歐洲國家的領土基本上在民族自決的基礎上重新劃定,這一狀況至今保持不變。 ③用召開國際會議的方式來解決國際爭端、成立常設國際機構是歷史的進步,對以后國際關系發展有重大影響。
局 限 性 ①它犧牲弱小民族利益,反映了大國強權政治,具有鮮明的帝國主義特征。該體系建立在戰勝國對戰敗國掠奪的基礎上,必然導致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矛盾的加劇。 ②帝國主義的侵略特征和戰勝國內部分贓不均,使得戰勝國之間矛盾重重。 ③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以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矛盾加劇。
歷史解釋——比較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
巴黎和會 華盛頓會議
背景 協約國戰勝同盟國,帝國主義戰勝國重新瓜分世界。 美日爭奪亞太地區霸權的矛盾激化、海軍軍備競賽激烈。
目的 協調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非洲、中東的矛盾。 協調帝國主義國家﹐尤其是美日在亞太地區的矛盾。
參加 國 美、英、法、意、日等國,其中美、英、法政府首腦操縱和會。 九國參加,美國占主導地位。
主要 內容 《凡爾賽條約》規定了德國領土、殖民地、軍備和戰后賠款等問題;簽訂了對奧、保、匈條約;討論了國際聯盟問題。 《四國條約》拆散英日同盟;《五國條約》限制海軍軍備,規定美英具有同等制海權;《九國公約》造成多國支配中國的局面。
評價 ①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列強對世界勢力范圍的再一次瓜分。②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③不但未消除各大國之間的矛盾,而且埋下了更大沖突的種子。
唯物史觀——辯證評價國際聯盟的建立
(1)從出發點看:美國的倡議迎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各國人民渴望根除戰爭、保障和平的愿望;為美國介入國際事務、爭奪世界霸權創造了條件。
(2)從進步性看:國聯是世界上第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國際組織,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政治性的國際組織,在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各國之間的國際合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也為聯合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它的出現標志著世界人民反戰運動的興起。
(3)從局限性看:一方面,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沒有參加,嚴重削弱了國聯的權威性。另一方面,國聯淪為了英法維護其霸權的工具,最終未能制止世界大戰的爆發。
歷史解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促使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崩潰的因素
(1)歐洲的衰落:一戰造成了歐洲各國的衰落,而歐洲列強則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主要維護者,但是在眾多問題上(比如德國的賠款問題)不得不仰仗美國的支持,英法已經無力維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民族解放運動高漲,這些運動大都以失敗告終,但是推動了亞非拉民族民主意識的發展,動搖了西方列強的殖民體系,也促使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崩潰。
(3)十月革命的勝利:十月革命打破了帝國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引發了歐洲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浪潮,推動了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形成了東西方的反帝統一戰線,動搖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4)法西斯的侵略擴張: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遭到壓制,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極度不滿的德、日、意結成軸心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摧毀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志丹县| 杭锦后旗| 德兴市| 射洪县| 芦山县| 隆安县| 栾城县| 甘南县| 南开区| 海淀区| 前郭尔| 郧西县| 喀喇沁旗| 新竹县| 万源市| 余江县| 收藏| 遂平县| 温泉县| 隆回县| 黄龙县| 长春市| 许昌市| 宜川县| 天峻县| 塘沽区| 奈曼旗| 丘北县| 勐海县| 铜川市| 博白县| 巩义市| 河南省| 土默特左旗| 平远县| 固安县| 荥阳市| 河池市| 海原县| 漠河县| 苍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