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知識性自我評價表項目 評價內容 掌握情況很好 一般 不好科學知識 1 通過材料分析,知道農業區位因素。2 通過材料分析,理解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探究能力 1.通過案例分析,探究亞洲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2.通過讀圖分析,說明區位因素變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科學態度 培養合作精神、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小組評價表評價內容 得分標準 成員一 成員二 成員三團隊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務3分:重大問題能有效溝通1分:各自獨立,不能完成任務實施能力 5分:能準確設計詳細的實驗過程和所用實驗道具3分:能設計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夠準確和詳細1分:不能設計出任何過程和方案結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學、客觀、簡潔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1分:不能有效表述實驗結果和結論總分(共48張PPT)第一節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人教版高一年級第二冊第1課時內容總覽課標要求01學習目標02探究新知03課堂檢測04課堂總結05課后作業06目錄2020新課標要求結合實例,說明農業的區位因素。素養要求與學習目標學習目標:1.根據給出的案例,說明某地區的農業區位因素。2.根據多則案例,分析某地農業區位因素變化的原因。3.結合圖文材料,解答出環境因素對農業布局的影響,并能寫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經濟的相關舉措。素養要求:1.區域認知:能夠從區域的角度分析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形成空間觀念,提高區域認知素養。2.綜合思維:能夠根據給定的材料和地理圖表,從多角度、多層次分析農業生產活動。3.地理實踐力:結合學生生活區域的農業生產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與他人溝通交流,培養團隊合作意識,提高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能力。4.人地協調觀:進行農業區位選擇時,學會尊重自然規律,協調好農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情境導入“世界桑蠶看中國,中國桑蠶看江浙”。種桑養蠶一直是我國江浙地區的傳統農業。21世紀初,廣西迅速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現在“世界桑蠶看中國,中國桑蠶看廣西”。為什么我國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由江浙地區轉移到廣西呢?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任務一1.農業生產活動:人們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等,以獲得所需的產品。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任務一2.農業生產活動特點:南稻北麥南蔗北菜據圖思考?農業生產活動具有怎樣的特點。地域性橘生淮南則為橘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任務一2.農業生產活動特點:據圖思考?農業生產活動具有怎樣的特點。季節性周期性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農業生產要注意: 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任務一3.農業區位因素的含義:影響一定地方農業生產選擇的因素稱為農業區位因素。思考:造成兩地形成完全不同的農業景觀的原因有哪些呢?①圖a為湄南河平原地區人力耕種的水稻田、地勢低平、氣候濕熱、機械化程度低。②圖b為澳大利亞牧場上放養的羊群、牧草茂密,遠處有樹林;該地區地勢平坦,降水較圖a少。③這兩個地方 氣候、地形、勞動力、市場 等因素差異顯著,從而導致農業生產所選擇的對象和生產方式完全不同。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任務一除圖中所列出的因素外,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還有那些?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可從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兩方面分析。除了圖中的區位因素外,還有科學技術、資金、化肥、農藥、機械化、歷史、文化、飲食偏好、良種、冷藏保鮮技術等。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任務一4.農業區位因素:⑴ 自然因素——氣候新疆夏季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積累;東北氣溫低,病蟲害少,農作物生長周期長,品質好。思考:1.為什么新疆的瓜果那么香甜?2.為什么東北的大米那么優質、飽滿?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任務一4.農業區位因素:⑴ 自然因素——氣候光 照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作物地區分布、質量和產量新疆瓜果比較甜光照強,利于農作物光合作用。歐洲西部適宜多汁牧草生長光照弱,不利于谷物的生長。我國東北平原農業發達光照時間長,一定程度上彌補熱量不足。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任務一4.農業區位因素:⑴ 自然因素——氣候我國東部地區農作物的熟制存在顯著差異,糖料作物的分布也呈現出了“南蔗北甜”的格局,主要受哪種自然因素的影響?決定農作物種類、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熱 量一年一熟兩年三熟一年兩熟一年三熟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任務一4.農業區位因素:⑴ 自然因素——氣候柑橘是亞熱帶水果,蘋果是暖溫帶水果;由于我國南北氣溫的差異,柑橘種植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區,蘋果種植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任務一4.農業區位因素:⑴ 自然因素——氣候思考:造成我國東耕西牧、南稻北麥農業布局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降水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任務一4.農業區位因素:⑴ 自然因素——水 源綠洲農業灌溉農業是干旱、半干旱地區發展農業生產的決定性因素, 年降水量少于 250mm 的干旱地區,無灌溉水源(河湖水 冰雪融水 地下水等)不能發展農業(種植業)。水 源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任務一4.農業區位因素:⑴ 自然因素——地形思考:為什么千煙洲要采取這樣的農業布局模式呢?陡坡: 坡度大,容易發生水土流失,適宜發展林業和人工草場;緩坡: 坡度小,土層較厚,不易發生水土流失,適宜發展耕作業;溝谷: 地勢低洼,容易積水,適宜發展魚塘養漁業。(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魚果糧)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任務一4.農業區位因素:⑴ 自然因素——土壤土壤不同的土壤類型和肥沃程度會影響農作物的類型及產量我國杭州的“明前龍井”茶聞名世界,日本茶道研究者曾經把茶種帶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終不好,這可能與哪種自然因素有關?茶葉 酸性土壤甜菜 堿性土壤棉花 沙質土壤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任務一區位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氣候 光照 光照的強弱影響農產品的品質 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習性,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適當的農作物品種和耕作制度熱量 積溫直接影響作物的品種和耕作制度 降水 降水的多少和季節分配影響土地的利用狀況、生產能力等 地形 影響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和機械化水平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發展種植業,宜發展林牧業;低洼易澇地適合發展漁業土壤 不同的土壤類型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土壤的肥沃程度直接影響著農作物的生長狀況 根據不同的土壤類型,發展適宜生長的農作物,如酸性紅壤適宜種植茶樹水源 干旱地區,水源成為發展種植業的關鍵 在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區,種植業要布局在灌溉水源豐富的地區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任務一4.農業區位因素:⑵ 人文因素——市場城市周圍的鄉村地區較多地發展蔬菜、水果、肉、蛋、奶及花卉等農副產品的生產。關注市場動態,發展市場需求的農作物品種。思考:如何依據市場因素進行農業區位選擇?市場的需求、農產品的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任務一4.農業區位因素:⑵ 人文因素——交通交通運輸快捷,可以節省農產品的運輸、存儲費用和運輸時間,提高效率。思考:園藝業、乳畜業等應布局在什么地方?交通運輸方便快捷的地方。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任務一4.農業區位因素:⑵ 人文因素——政策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法規,如稅收辦法,鼓勵或限制農業生產規模和類型,以及提高或降低農產品的價格等,都對農業生產有很大影響。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任務一4.農業區位因素:⑵ 人文因素——科技包括培育良種、機械化、化肥農藥、冷藏保鮮技術等方面。科技提高產量品質、擴大種植范圍。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量與品質擴大銷售范圍國際上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后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任務一4.農業區位因素:⑵ 人文因素——土地租金高低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任務一4.農業區位因素:⑵ 人文因素——其他資金、勞動力、歷史、文化、政治等因素也影響農業區位選擇。農業的區位選擇必須綜合考慮多種因素,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資金大棚農業勞動力亞洲水稻種植案例分析1分析亞洲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分組討論水稻好暖喜濕,播種期日均溫需要穩定在10℃以上,齊穗期的候均溫要求高于20℃。水稻需水量大,一般要求雨熱同期。1.據圖3.7分析,亞洲季風氣候區有利于水稻生產的熱量和水分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滿足水稻生產。案例分析1分析亞洲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分組討論亞洲季風區的農業以水稻種植為主,所產稻米占世界稻米總產量的絕大部分,在這里形成了水田農業。亞洲地形分布亞洲氣候類型分布亞洲人口分布亞洲水稻分布2.指出亞洲水田農業主要分布的地形區,并簡述原因。主要分布: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亞沿海平原、朝鮮半島沿海平原、印度恒河平原及沿海平原、日本沿海平原等地。地形平坦開闊,土層厚,有灌溉水源。案例分析1分析亞洲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分組討論亞洲人口分布亞洲水稻分布3.水稻的單位面積產量高,種植所投入的勞動量大。說明亞洲水稻種植與人口分布的關系。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區,一方面可以為水稻種植提供豐富的勞動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滿足人口眾多對糧食的需求。4.亞洲水田農業的形成還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種植歷史悠久,經驗豐富;飲食習慣。東亞、東南亞、南亞的居民喜食米飯,歐洲人愛吃牛羊肉和乳制品。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任務二區位因素 區位優勢自然因素 社會經濟因素 氣候地形水源勞動力生產經驗飲食習慣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地勢平坦,便于生產灌溉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生產歷史悠久,生產經驗豐富居民喜食大米 (市場廣闊)土壤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任務二1.自然因素:相對穩定。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很快,因此,對農業區位的選擇,要更多地考慮人文因素的發展變化。自然因素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因素發展很快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任務二2.人文因素(1)市場市場的變化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最為直接。類型和規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地區的城郊耕地經歷了“水稻田—甘蔗地—魚塘—蔬菜—花卉棚”的農業變遷。 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任務二2.人文因素(2)科技科技對光、熱、水、地形等不適宜農業生產的狀況進行人工干預,使之適宜發展農業。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任務二2.人文因素(3)交通交通運輸條件改善及冷藏、保鮮技術的改進,擴大了農產品銷售范圍。“郁金香王國”荷蘭的鮮花裝點著世界許多城市,得益于航空運輸的發展。阿根廷的牛肉能供應到西歐人的餐桌上,主要得益于海上冷凍船的發明與應用。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任務二3.中國農業的區位因素變化壽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園內蒙古乳產品生產基地思考:城鎮化的發展為什么會導致農副產品需求量大增?①經濟發展推動城鎮化的進程導致農副產品市場需求量大增+交通運輸條件改善遠離城市的廣大農、牧地區形成一大批農副產品生產基地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任務二3.中國農業的區位因素變化②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任務二3.中國農業的區位因素變化③經濟發展推動育種技術、栽培技術的進步地域擴大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經水稻品種改良,并采取室內育秧技術,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稻米生產基地。三江平原種植的水稻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任務二3.中國農業的區位因素變化④城鎮化農村勞動力減少+機械化迅速發展農民選擇易于機械化作業的農作物生產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原來越冬作物為油菜。油菜的生產需要耗用較多勞動力,而且不適宜機械化操作,這里多種植便于機械化生產的小麥。新知講解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任務二3.中國農業的區位因素變化“世界桑蠶看中國,中國桑蠶看江浙”。種桑養蠶一直是我國江浙地區的傳統農業。21世紀初,廣西迅速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現在“世界桑蠶看中國,中國桑蠶看廣西”。為什么我國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由江浙地區轉移到廣西呢?主要考査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歷史上江浙地區桑蠶業久負盛名,但隨著浙江、江蘇等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速度明顯加快,土地成本和勞動力成本上漲, 導致傳統的桑蠶生產萎縮。而廣西: 氣候條件優越; 經濟較為落后,勞動力豐富且廉價; 土地資源比較豐富,地價低; “東桑西移”政策的扶持,使得江浙地區的桑蠶生產轉移到了廣西。案例分析2以花卉種植業為例,說明區位因素變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分組討論號稱“世界花卉王國”的荷蘭,具有悠久的花卉生產歷史和先進的花卉栽培技術,以及完善的花卉銷售和流通系統。近幾十年來,南美洲的厄瓜多爾、哥倫比亞,非洲的肯尼亞、坦桑尼亞,亞洲的印度、泰國等國家也開始大力發展花卉種植業,并在國際花卉市場上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鮮切花,即切取的具有觀賞價值的新鮮的莖、葉、花、果,是花卉生產主要的銷售產品,歐洲、北美、日本是世界鮮切花三大消費市場。案例分析2以花卉種植業為例,說明區位因素變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分組討論1.說明與荷蘭相比,圖示發展中國家發展花卉種植業的優勢條件。豐富廉價的勞動力,土地資源豐富,地價更低。2.這些發展中國家要保證鮮切花在消費市場的新鮮程度,要采取哪些措施?改善交通運輸條件;改進冷藏、保鮮技術。案例分析2以花卉種植業為例,說明區位因素變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分組討論3.將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和對應的主要消費市場連線,并說明理由。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北美歐洲日本市場距離更近4.討論促使世界花卉種植業區位變化的主要因素。市場需求、技術的進步,交通的改善等課堂練習1.影響當地土地利用類型分布的主導因素是( )A.氣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2.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郊區的農業結構將發生變化。下列土地利用類型在該地農業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A.稻田 B.魚塘 C.果園 D.菜地花圃如圖為我國東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區土地利用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CA課堂練習3.西南地區適合種植蘋果的自然條件是( )A.緯度較低,生長期長 B.海拔較高,氣候溫涼C.距海較近,降水豐沛 D.土地較廣,便于栽種4.拉薩河谷成為西藏重要的蘋果產區,主要是因其( )A.海拔較低 B.緯度較高 C.地形較平坦 D.灌溉較便利5.西南地區早熟蘋果售價較高是由于其( )A.果品優質,口感獨特 B.地處偏遠,運輸不便C.人工采摘,產量有限 D.錯峰上市,需求量大蘋果喜溫涼,是我國暖溫帶代表性水果。我國蘋果優勢產區主要在陜西、山東一帶。黃州、西藏等西南地區種植的蘋果(同一品種)較優勢產區早1個月成熟上市,市場售價較高。據此完成3~5題。BAD課堂總結你學到了什么?板書設計第一節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二、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1.自然因素2.人文因素3.中國農業的區位因素變化一、農業區位因素1.農業生產活動2.農業生產活動特點3.農業區位因素的含義4.農業區位因素作業布置第一節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同步作業12 1---10題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第一節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第1課時) 課堂教學評價表評價 指標 權重 評 價 因 素 評價等級 簡要評價優 良 中 一般教學 目標 (1) 10 1、根據課標、教材內容、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合理具體的教學目標。 2、整節課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教學結構 (2) 15 1、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和能力特征,結合教材內容,靈活安排教學環節,具有自己的特色。 2、過程設計科學合理,抓住重點關鍵,突破難點。 3、過程層次清晰,布局合理,信息反饋及時。 4、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等扎實,體現學法指導。 5、注重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體現出對學生智力、自學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教學 方法 (3) 20 1、注重優化教學過程,講究教學實效。 2、注重啟發式教學,教學語言精當,富有誘導性。 3、依據教材、學生實際改進教法,指導學法。 4、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5、注意教與學的調節,科學性和藝術性相結合。教學 手段 (4) 10 1、根據教學實際,教學手段運用合理,如電教,提高教學效率。 2、精心設計常規教具和學具的操作。教學時間 (5) 10 1、根據學科特點,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節。 2、各環節耗時合理,講練時間協調. 3、作業適度,負擔合理。準時下課,不拖堂。教學氛圍 (6) 20 重視教學情況的創設, 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3、課堂氣氛活躍、和諧,師生感情融洽。教學 效果 (7) 20 1、教學措施落實,學生各方面表現出色。 2、教得實、學得活,即時效果好。 3、教學任務完成,課業負擔減輕,教學效率提高。注:優95%,良85%,好75% 一般60%評教人:【大單元整體教學】 高中地理學科人教版(2019)必修二第三單元 產業區位因素 分課時設計課題 第一節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第1課時)課型 新授課 √ 復習課 試卷講評課 其他課1.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向學生介紹了農業區位的定義和內涵,以“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與“澳大利亞東南部的綿羊牧羊”對比,引出農業區位因素,讓學生建立起不同地域條件下影響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是不一樣的認知,同時加深學生對“區位”的理解;以圖片以及案例、文字的形式呈現不同的區位因素對農業的影響,意在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區域分析方法,構建起區位分析的一般思路。本節內容作為第三章的開篇至關重要,農業是發展歷史最悠久的產業,是工業和服務業發展的基礎,也為后續學習工業和服務業的區位因素打下基礎。2.學習者分析 對于現在的學生,即使是農村的孩子,農業生產這個話題也很難提起他們的興趣,再加上好多學生從小就是生活在城市里,所以對農業不僅知之甚少,更是缺少興趣,不過學生對新聞時事、家鄉地理還是比較有興趣的。所以在教學時力求體現用身邊的地理來設計教學,使學生想學,有興趣的學;高中生已有較為準確的判斷和理解能力,也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及與其他同學合作中取長補短的能力,所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能動性,同時達到改變學生的學法,教師的教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學習目標確定與教學重難點 學習目標: 1.根據給出的案例,說明某地區的農業區位因素。 2.根據多則案例,分析某地農業區位因素變化的原因。 3.結合圖文材料,解答出環境因素對農業布局的影響,并能寫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經濟的相關舉措。 教學重點: 農業區位因素 教學難點: 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4.教學評價5.學習活動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情境導入:廣西桑田為什么我國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由江浙地區轉移到廣西呢? 【思考問題】 學生思考,并問題帶入課堂。 讓學生思考問題,并引出農業的相關知識。任務一:農業區位因素1.農業生產活動 2.農業生產活動特點 3.農業區位因素的含義 思考:造成兩地形成完全不同的農業景觀的原因有哪些呢? 除圖中所列出的因素外,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還有那些? ⑴ 自然因素——氣候 思考: 1.為什么新疆的瓜果那么香甜? 2.為什么東北的大米那么優質、飽滿? ⑴ 自然因素——水 源 ⑴ 自然因素——地形 思考:為什么千煙洲要采取這樣的農業布局模式呢? ⑴ 自然因素——土壤 思考: 我國杭州的“明前龍井”茶聞名世界,日本茶道研究者曾經把茶種帶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終不好,這可能與哪種自然因素有關? ⑵ 人文因素——市場 思考:如何依據市場因素進行農業區位選擇? ⑵ 人文因素——交通 思考:園藝業、乳畜業等應布局在什么地方? ⑵ 人文因素——政策 、 ⑵ 人文因素——科技 ⑵ 人文因素——土地租金 ⑵ 人文因素——其他 【思考問題】 學生回答:農業的概念:人們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等,以獲得所需的產品。 學生思考:地域性、周期性和季節性。 學生回答:影響一定地方農業生產選擇的因素稱為農業區位因素。 學生回答:①圖a為湄南河平原地區人力耕種的水稻田、地勢低平、氣候濕熱、機械化程度低。 ②圖b為澳大利亞牧場上放養的羊群、牧草茂密,遠處有樹林;該地區地勢平坦,降水較圖a少。 ③這兩個地方 氣候、地形、勞動力、市場 等因素差異顯著,從而導致農業生產所選擇的對象和生產方式完全不同。 學生回答:除了圖中的區位因素外,還有科學技術、資金、化肥、農藥、機械化、歷史、文化、飲食偏好、良種、冷藏保鮮技術等。 學生回答:新疆夏季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積累; 東北氣溫低,病蟲害少,農作物生長周期長,品質好。 學生總結:結合例子對光照因素的分析。 學生總結:結合例子對熱量因素的分析。 學生總結:結合例子對降水因素的分析。 學生總結:結合例子對水源因素的分析。 學生回答:①陡坡: 坡度大,容易發生水土流失,適宜發展林業和人工草場; ②緩坡: 坡度小,土層較厚,不易發生水土流失,適宜發展耕作業; ③溝谷: 地勢低洼,容易積水,適宜發展魚塘養漁業。 學生思考并總結:不同的土壤類型和肥沃程度會影響農作物的類型及產量。 學生思考并總結:關注市場動態,發展市場需求的農作物品種。 學生思考并總結:交通運輸方便快捷的地方。 學生總結: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法規,如稅收辦法,鼓勵或限制農業生產規模和類型,以及提高或降低農產品的價格等,都對農業生產有很大影響。 學生總結: 學生總結: 學生總結: 結合實例,引導學生閱讀圖文資料,說明農業區位因素的特點,分析影響農業區位因素。提升學生閱讀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升綜合思維能力。案例分析:分析亞洲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據圖3.7分析,亞洲季風氣候區有利于水稻生產的熱量和水分條件。 2.指出亞洲水田農業主要分布的地形區,并簡述原因。 3.水稻的單位面積產量高,種植所投入的勞動量大。說明亞洲水稻種植與人口分布的關系。 4.亞洲水田農業的形成還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閱讀材料】【思考問題】 學生回答: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滿足水稻生產。 學生回答:主要分布: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亞沿海平原、朝鮮半島沿海平原、印度恒河平原及沿海平原、日本沿海平原等地。 地形平坦開闊,土層厚,有灌溉水源。 學生回答: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區,一方面可以為水稻種植提供豐富的勞動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滿足人口眾多對糧食的需求。 學生回答:種植歷史悠久,經驗豐富;飲食習慣。東亞、東南亞、南亞的居民喜食米飯,歐洲人愛吃牛羊肉和乳制品。 讓學生了解亞洲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并英語相關知識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任務二: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1.自然因素:相對穩定。 2.人文因素 (1)市場 (2)科技 (3)交通 3.中國農業的區位因素變化 思考:城鎮化的發展為什么會導致農副產品需求量大增? 思考:為什么我國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由江浙地區轉移到廣西呢? 學生總結:結合例子對自然因素的分析。 學生總結:結合例子對市場因素的分析。 學生總結:結合例子對科技因素的分析。 學生總結:結合例子對科技因素的分析。 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歷史上江浙地區桑蠶業久負盛名,但隨著浙江、江蘇等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速度明顯加快,土地成本和勞動力成本上漲, 導致傳統的桑蠶生產萎縮。 而廣西: 氣候條件優越; 經濟較為落后,勞動力豐富且廉價; 土地資源比較豐富,地價低; “東桑西移”政策的扶持,使得江浙地區的桑蠶生產轉移到了廣西。 讓學生了解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2.促進不同水平的學生共同參與探究過程,激發探究欲望。 3.有利于學生掌握系統知識,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案例分析2:以花卉種植業為例,說明區位因素變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1.說明與荷蘭相比,圖示發展中國家發展花卉種植業的優勢條件。 2.這些發展中國家要保證鮮切花在消費市場的新鮮程度,要采取哪些措施? 3.將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和對應的主要消費市場連線,并說明理由。 4.討論促使世界花卉種植業區位變化的主要因素。 【小組討論】【交流總結】 學生回答:豐富廉價的勞動力,土地資源豐富,地價更低。 學生回答:改善交通運輸條件;改進冷藏、保鮮技術。 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 市場需求、技術的進步,交通的改善等。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并驗證探究得出的結論,提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書設計7.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課堂作業 課后作業 溫室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形式。下圖為某設計師設計的“蓄水菜棚”工作原理示意圖。和普通大棚相比,“蓄水菜棚”可以將地面蒸發掉的水分收集再次利用。完成下面小題。 1.“蓄水菜棚”主要改變農業生產條件中的( ) A.光照和水分 B.熱量和水分 C.熱量和土壤 D.光照和土壤 2.設計師設計“蓄水菜棚”的理念是( ) A.回收利用污染物 B.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C.減少廢棄物排放 D.保護生態系統平衡 埃塞俄比亞人口超過1億,農業人口約占80%,以小農戶為主,農業是經濟支柱,該國土地資源豐富,但灌溉農田比例小。近年來,該國引進灌溉農機具發展灌溉農業,但推廣緩慢。下圖示意埃塞俄比亞地形。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促使該國發展灌溉農業的根本原因是( ) A.河流湖泊多 B.降水總量少 C.降水變率大 D.土地面積廣 4.限制該國灌溉農業推廣的自然因素是( ) A.土壤 B.地形 C.水源 D.災害 近年來,日本各地掀起一股“植物工廠熱”,即在封閉或者半封閉環境中,借助人工光照,是配育綠葉蔬菜的場所。日本幕張地下植物工廠利用靠近東京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種植蔬菜,該地下綜合管廊閑置已久,溫度常年保持在18~22℃。植物工廠建成后,從菜苗盒送入地下到長好蔬菜送至地面,實現全程自動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日本東京出現地下植物工廠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利用緊張,耕地資源相對缺乏 B.綜合管廊普遍閑置,有適宜的溫度 C.市民空余時間較多,勞動力豐富 D.日本科技發達,地下農業種植技術先進 6.與傳統蔬菜種植方式相比,地下植物工廠蔬菜種植( ) ①距離市場近,儲運費用低②技術較成熟,開發成本低 ③全程自動化,勞動力成本低④地下溫度穩定,采暖降溫成本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大櫻桃主要生長在北緯30°~45°的溫暖、冷涼地帶。遼南、膠東和秦皇島是我國大櫻桃的主要栽培區,其中煙臺福山區大櫻桃,已有130年的栽培歷史。采摘節是該地區一種集田園風光、采摘鮮果、休閑娛樂等于一體的精彩活動。下圖為該地的優質“大櫻桃”采摘區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該地生產的“大櫻桃”與我國其他地方的普通櫻桃相比,具有品種多、早熟、個大、色艷、味甜等特點。形成此鮮明特點的主導因素是( ) A.種植技術 B.交通便利 C.水源豐富 D.光熱充足 8.為適應采摘節的需要,欲在該地建一個“農家休閑中心”,最佳的選址為( ) A.甲 B.乙 C.丙 D.丁 9.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的原因是:( ) ①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②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③生活習慣的改變④自然條件的變化 A.③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10.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制種要選擇在空間隔離的地塊上(防止不同品種作物互相傳粉)播種良種,種子收獲之后要及時晾曬并儲藏。南繁被譽為農作物育種的“加速器”。南繁是指將水稻、玉米、棉花等夏季作物的育種材料,在當地秋季收獲后拿到我國南方亞熱帶或熱帶地區進行繁殖和選育的方法。南繁育種基地,主要分布在海南的三亞、陵水和樂東三地。為更好地打造南繁制種基地,海南省劃定26.8萬畝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和5.3萬畝核心區,納入永久基本農田范圍。南繁育種基地對內扛起國家糧食安全的擔當,對外要加快引進來走出去,打造世界級種業產業集群,被稱為中國“種業硅谷”。 評價海南南部三地發展南繁育種業的自然條件。 (2)簡述海南省大力發展制種業的社會意義。 (3)為進一步發展南繁基地,提出你的合理建議。 參考答案 1.B 2.B 3.C 4.B 5.A 6.C 7.A 8.C 9.B 10(1)有利:局部地形復雜,有利于制種進行空間隔離;熱量充足,有利于冬季制種;降水豐富,滿足灌溉需求。不利:山地丘陵多,耕地面積不足;氣候潮濕,不利于種子的晾曬;氣象災害多,不利于制種的穩定。 (2)打造國家優良農作物種子“基因庫”,保障國家種業安全;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增加就業機會;維護糧食安全。 (3)做好排水防風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給予優惠政策,吸引科研人才;保護生態環境;不浪費耕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確保基地用地;進一步完善南北交通。 拓展學習 世界現代農業推行模式 世界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有兩種典型的模式,一是人少地多的美國模式,二是人多地少的日本模式(包括韓國、臺灣等)。無論那種模式,農業現代化起步時期的共同特點是: (1)人均GDP水平較高,達到10000美元以上。 (2)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很小,在30%以下。 (3)農業勞動力的比重較高,在30%以上。 (4)農產品商品率低,在40%左右。 我國現代農業運作模式 在中國建設現代農業過程中,由于各地農業生態類型、自然資源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差異,因而在現代農業的建設和運作上,各地有著不同的探索。下面簡要歸納各地在探索建設現代農業的四種運行模式。 1、外向型創匯農業模式 外向型創匯農業的模式,是指利用沿海地區的區域優勢,采取相應政策吸收扶持龍頭企業,重點發展優質種苗、特色蔬菜、優質花卉、名優水果、優質家禽和特種水產等資金和技術密集型農產品生產。生產和加工優質農產品出口,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2、龍頭企業帶動型的現代農業開發模式 龍頭企業帶動型的現代農業開發模式,是指由龍頭企業作為現代農業開發和經營主體,本著“自愿、有償、規范、有序”的原則,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組織形式,向農民租賃土地使用權,將大量分散在千家萬戶中農民的土地納入到企業的經營開發活動中。這種由龍頭企業建立生產基地,在基地進行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和產業化開發的運行模式,稱為龍頭企業帶動型的現代農業開發模式。 3、農業科技園的運行模式 農業科技園的運行模式,是指由政府、集體經濟組織、民營企業、農戶、外商投資興建,以企業化的方式進行運作,以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單位作為技術依托,引進國內外高新技術和資金、各種設施,集成現有的農業科技成果,對現代農業技術和新品種、新設施進行試驗和示范,形成高效農業園區的開發基地、中試基地、生產基地,以此推動農業綜合開發和現代農業建設的運行模式。 4、山地園藝型農業模式 山地園藝型農業是立體型、多層次、集約化的復合農業,在充分考慮市場條件和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確定適宜當地發展水平產業和項目,引進先進的技術成果與傳統技術組裝配套,待引進技術和品種試驗成熟后,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在當地推廣。這是我國的一些山區在發展水果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的實踐上總結出來的山地園藝型農業模式。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曾表示,我國發展農業現代化需要批次推進,現階段最重要的是支持和鼓勵具備條件的地方率先發展。對于農村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陳曉華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不斷地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 現代農業發展中,如何培育新型的經營主體?對此,陳曉華認為,從農村發展情況看:第一要大規模培訓種養大戶,國家對家庭農場要制定一套扶持的政策。第二,要引導和扶持農民合作社健康發展,充分地發揮其作用。第三,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第四,建立社會化的服務體系。最后,陳曉華強調,在建立社會化的服務體系的過程中,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尊重農民的意愿,不能“一刀切”。8.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應用說明 ①.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③.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發揮學生主體作用。9.教學反思與改進 本節課在設計之初,并沒有深刻理解教材編寫者的意圖,甚至和設計原有知識體系有所沖突,通過研讀課標,畫思維導圖,完成教材及教輔的練習,對教材內容和結構才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這個過程是教師備課的過程,也可以是孩子們學習新內容的一個過程。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本課時的高潮部分出現在最后,孩子們看到區域景觀的明顯變化過程,驚訝萬分,當最終發現是自己所熟悉的地方時,更是忍不住鼓掌,但限于時間,本案例反而沒有時間展開,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也是一大遺憾。另一方面也再一次感受到,努力挖掘孩子們身邊的教學素材,并能合理呈現,是提升課堂魅力的有效手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節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第1課時) 知識性自我評價表.xlsx 第一節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第1課時) 評價表.docx 第一節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第1課時).pptx 第一節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第1課時)教學設計+作業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