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科版 一年級下冊 《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第5課《認識物體的形狀》教學設計單元 《我們周圍的物體》 課題 3.認識物體的形狀 課時 1核心 概念 1.物質的結構與性質學習內容及要求 1.1物質具有一定的特性與功能1~2年級 ①觀察并描述物體的輕重、 薄厚、顏色、 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外部特征,能根據物體的外部特征對其進行簡單分類。②識別生活中常見的材料。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對客觀事物的總體認識) 科學思維(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方式) 探究實踐(科學探究能力 技術與工程實踐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 態度責任(科學態度 社會責任)科學觀念知道不同物體形狀不同,能夠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球體、六邊形等形狀。科學思維知道不同形狀的物體每個面形狀有的是不同的,有的是相同的。探究實踐1.嘗試運用數字描述擺放結果,感受物體占據空間,逐步形成記錄數據的意識與習慣。2.在擺放活動中,發現不同物體和同一物體不同面占據空間的效果不一樣。態度責任愿意關注和客觀看待他人的測量結果。教學 重點 本課必須掌握的東西,如:科學原理需要掌握的,動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使用多種物體完成不同擺放方式,并用數字描述測量結果。教學 難點 學生難以掌握的東西,如:難理解什么?難操作什么?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組織圖表信息和整理測量結果。教學 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微課資源、實驗器材學生:學生活動手冊。教學過程教學 環節 教學活動一、聚焦問題(預設5分鐘) 1.情境導入:下雪啦、下雪啦,小動物們都來作畫了。引導學生欣賞小動物的腳印的不同形狀。2.引出:形狀是物體的一個重要特征,許多物體都有固定的形狀,動物的腳印也是如此。3.揭示課題:認識物體的形狀(板書) 4.出示生活中常見的形狀,如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引導學生認識。5.出示微課:積木的形狀設計意圖:以一年級上冊學過的“雪地里的小畫家”這一課進行導入,增加學生的熟悉感,也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學科鏈接,再從學生熟悉的積木入手,通過微課感受形狀的神奇搭配。二、探索:給物體分類(預設15分鐘))鐘) [材料準備:學生活動手冊、乒乓球、木塊、螺母、橡皮]1.出示乒乓球、木塊、螺母、橡皮4物體,交流。2.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把這些物體裝進盒子里,怎樣裝得更多?3.把大小差不多的乒乓球和木塊分別平鋪到同樣大小的盒子里,怎么放?4.學鋪”的方法5.思考:為什么把乒乓球和木塊放在一起做為一個活動,分別平鋪。學生交流分享。探索活動一:把物體分別平鋪在盒子里?哪種物體放得多?1.分發小組活動器材2.小組動手平鋪四種物體,得出結果。教師巡回,以確保每個小組能完成實驗,必要時給予指導。3.小組分享:小木塊放入盒子里的數量要比乒乓球多,你能找到原因嗎?4.生交流:乒乓球是球形的,很多空間沒有利用上。5.思考:想一想:乒乓球和小木塊你還有其它的平鋪方法嗎?為什么?探索活動二:平鋪螺母和橡皮,記錄數量1.想一想:螺母和橡皮你還能鋪得更多嗎?2.換一種平鋪的方法,能裝得更多嗎?3.比一比:為什么立起來平鋪更多?因為立起來后能夠利用更多的空間。4.思考平鋪情況與物體形狀的關系:物體形狀不同,會影響平鋪滿盒子后的數量。整理材料設計意圖:學習兩種平鋪方式,讓學生知曉體形狀不同,會影響平鋪滿盒子后的數量。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15分鐘) [材料準備:學生活動手冊]1.科學研討同一種物體的兩種平鋪方法,結果一樣嗎?2.全班交流(1)每個小組匯報小組交流的結果;(2)達成共識:可能不一樣,物體形狀不同,會影響平鋪滿盒子后的數量。同一物體的平鋪方式不同,平鋪的數量有可能不同。3.微課學習本課內容,鞏固所學知識設計意圖:請學生交流平鋪的分發,并且明白同一物體的平鋪方式不同,平鋪的數量有可能不同。四、拓展活動(預設5分鐘) 1.思考:平鋪泡沫,怎樣裝得更多?2.交流與總結五、板書設計六、課堂反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