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論語》十二章背景資料了解作者作品,明確主題寫法。一、作者作品二、主題思想及寫作特色孔子(前551一前479),本文通過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闡述了名丘,字仲尼,魯國陬(zōu)》人應該有謙虛好學、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貧七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賤不移、求學為樂的精神,溫故知新、學思結合級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的學習方法,誠實守信、厚道仁義、堅守節操的冊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和學說,為思想品德。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本文的語言簡潔傳神,富有哲理。每一章《論語》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語錄雖然都是寥寥數語,但多運用反問、排比、編寫,以語錄體和對話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比喻等修辭手法,使用“乎”“矣”“也”等語氣其弟子的言行。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詞,使表情達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甚至說《中庸》《孟子》并稱為“四書”。從漢朝初年到話人的神態都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這十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多年,《論語》一直是學童二章中的各章都可以算作格言,這些格言具有們的必讀書目。簡練曉暢、語意含蓄、富有哲理的風格。許多中考鏈接:(百色市中考改編)《論語》,儒家經句子已演變成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有著鮮活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的生命力。(v)課文全析全面解析課文,漫畫圖解重點。子①日:“學而時習2之,不亦說③乎?「①子:古代孔子說:“學習了,然后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②時習:按時溫習。]有朋自遠方來,有朋自遠方來時,按時。③說:同“悅”,愉快。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⑤,不亦君子6乎?”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④而:連詞,表轉折,相當于“卻”“但是”。⑤慍(《學而》)(yùn):生氣,惱怒。⑥君子:指有才德的人。志同道合之人,從遠方而來,評析:本章主要談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學以致用,體現學習交流求學的心得,探索為人價值。的道理。曾子⑦曰:“吾⑧日9三省”吾身:為人謀0而不曾子說:“我每天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人謀劃事情是不是竭10·《論語》十二章·忠乎?「⑦曾子:姓曾,名參(shn),字子輿,春秋末期盡自己的心力呢?魯國人,孔子的弟子。⑧吾(wú):人稱代詞,我。⑨日:每天。⑩省(xing):自我檢查,反省。①為]與朋友交而不人謀:替人謀劃事情。②忠:竭盡自已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1曾子具體講到了他自我反省的三個方面的內容,說信⑧乎?傳吸不習乎?”①「B信:誠信。④傳:明自省是儒家弟子自我教是誠信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傳授,這里指老師育、自我修德的方法和途徑。傳授的(《學而》)知識。評析:本章強調的是加強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養。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6,四十七年級上孔子說:“我十五歲時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時能有所成就,四十五十四而不惑,⑤十有五:十五歲。有,同“又”,用于歲時心里不再感到迷惑,整數和零數之間。⑥立:立身,指能有五所成就。⑦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迷惑,疑惑。五十歲時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隨著年齡增長,思想境界也順,⑧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認為天是世間萬物的主逐步提高,這是一個循序漸同的意見,宰。命,命令。四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通常認為是進的過程。指能聽得進]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20從心所不同的意見。」七十歲時可以順從意愿,不越過法度。”欲:順從意溫故而知新愿。④逾(yú)矩:越過法《為政》)要溫習學過度。逾,越過。矩,法度。評析:本章是孔子自述其一生進德修業的發展過程。的知識。子日:“溫⑧故⑧而知新4,可以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就可以為師矣。”「②溫:溫習,復習。3故:學過的知(《為政)做老師了。”識,舊知識。②④新:新的理解和體會。“溫故而知新”強調“悟”,即評析:本章講學習方法,強調學習關鍵要思考,要“知新”。思考。子日:“學而不思則罔,孔子說:“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2闡明“學”與“思”的辯證思而不學則殆”。”2「⑤則:連詞,相當于“就”“便”。西罔關系。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wǎ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會陷無所適從。⑦殆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卻(《為政》)(dài):疑惑。不去實實在在地學習,則終評析:本章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強調學究會疑惑而一無所得。所以思結合。要把“學”與“思”結合起來。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