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毛年級上冊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曹操背景資料了解作者作品,明確主題寫法一、作者作品二、主題思想及寫作特色曹操(155一220),字孟這首詩通過描寫滄海波瀾壯闊的景象,抒七德,沛國譙(qiao)縣(今安徽發了詩人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表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達了詩人豪邁自信的氣魄和寬廣的胸襟。級上事家、詩人。著有《孫子略解》這首詩想象奇特,境界宏偉。詩人用奇特《兵法接要》,詩歌《蒿里行》的想象,把讀者帶進了一個宏偉的境界:“日月《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等,與其子曹丕、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此句寫曹植并稱“三曹”。出了一種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威力和氣勢。課文全析全面解析課文,漫畫圖解重點◆東臨①碣石2,以觀滄海。①臨:到達,登上。往東到達碣石山,來看那蒼茫的大海。②碣(jié)石:山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在今河北昌黎西北。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烏桓時曾路經這里。評析:“觀”字統領全篇,以下幾句皆由此展開,具體寫登山之所見所思。水何澹澹3,山島竦峙④。樹木叢生,百草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海水起伏蕩漾,山島都高高地聳立。島上草木叢生,豐盛而顯得很質樸。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茂密。秋風吹來,發出瑟瑟的聲響,無數的巨浪,被高高地卷起。「③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④竦峙(sǒngzh):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立。竦、峙,都是聳立的意思。⑤蕭瑟:秋風聲。評析:以上六句描寫海水和山島,全是寫實景,寫了從碣石山往下看“滄海”的情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6燦爛,若太陽、月亮此起彼落,好像出沒于大海中;銀河星光閃爍,好像寫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出其里。「⑥星漢:壯麗。(福建省中考)來自大海之底。銀河。·古代詩歌四首·評析:兩個“若”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借助奇特的想象來知識拓展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曹操在北征烏桓,并取幸甚至哉⑦,歌以詠志。⑦幸甚至哉:幸得勝利后,登上碣石山,心潮幸運得很,好極了,用詩歌表達我的志向。運得很,好極了。澎湃,寫下《觀滄海》。他將幸,幸運。至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達到極點。詩中,使這首詩具有雄渾蒼評析:合樂時所加的套語,與正文內容沒有直接關系。勁的風格。七年級上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背景資料了解作者作品,明確主題寫法。一、作者作品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式,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借明月來表達對友人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有“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對友人的關切、安仙”之稱。李白曾任翰林院供慰之情。奉,因性格傲岸,不為權貴所容。本詩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詩人寫景,獨宮廷的經歷使他加深了對腐敗社會的認識。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他寫下了許多抨擊帝王權貴荒淫奢侈和控訴全詩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切合當時情境,現實政治黑暗的詩篇。有《李太白全集》。融情入景,因此詩句于景中見情,雖不著悲痛二、主題思想及寫作特色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詩人以形象思維的方課文全析全面解析課文,漫畫圖解重點。楊花落盡子規②啼,聞道龍標3柳絮落盡,杜鵑啼聲凄婉,得知你被貶為龍標尉,(行程艱難,)我寄愁心與明月過五溪。「①楊花:柳絮。②子規:即布谷鳥,又稱“杜鵑”。③龍已過五溪。標:指王昌齡。古代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個人。評析:“楊花”“子規”兩種景物點明暮春時令,烘托出凄涼悲惋的氛圍。(天津市中考)詩人讓明月把他的愁心帶到我寄愁心夜郎以西去,想象奇特。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④將我的懷念之心托付給多情的明月,讓它伴隨你一同到夜郎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