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八單元健康地生活第一章傳染病和免疫第一節(jié)傳染病及其預防1傳染病病原體傳染性1.概念:由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引起的、能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叫傳染病。2.特點: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傳染病:由病原體引3.分類。根據(jù)致病病原體的不同,傳染病可分為細菌性傳染病(如細菌性痢起,具有傳染性。疾)、病毒性傳染病(如新冠肺炎)和寄生蟲傳染病(如血吸蟲病)。。根據(jù)傳播途徑的不同分類攜帶病原體種類主要傳播途徑舉例呼吸道傳染病空氣、飛沫新冠肺炎、流感、腮腺炎、肺結核等病原消化道傳染病飲水、食物蛔蟲病、細菌性痢疾、脊髓灰質炎等傳染源男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出★傳染源≠病原體,傳染血液傳染病吸血動物等血熱源攜帶病原體。體表傳染病接觸狂犬病、炭疽病、破傷風、沙眼等4.病原體:也叫病原微生物,是能引起人和其他生物患傳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的統(tǒng)稱,主要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傳染源2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傳染病能夠在人群中流行,必須同時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傳播途徑人群這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缺少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傳染病就流行不起來。1.傳染源:指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如攜帶禽流感病毒的雞。易感人群2.傳播途徑:指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人或動物所經過的途徑,如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3.易感人群:指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如女媒介生物只是攜帶和未出過麻疹的一些兒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傳播病原體,而不患傳染病,所以不屬于傳染源,而3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屬于傳播途徑。1.控制傳染源。不少傳染病在開始發(fā)病以前就已經具有了傳染性,當發(fā)病初期表136第一章傳染病和免疫現(xiàn)出傳染病癥狀的時候,傳染性最強。因此,對傳染病人要盡可能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報告、早治療、早隔離,防止傳染病蔓延。。患傳染病的動物也是傳染源,也要及時地處理。隔離區(qū)焚燒深埋★及時隔離傳染病患者。★焚燒深埋患病死亡動物。2.切斷傳播途徑切斷傳播途徑主要是講究個人衛(wèi)生和環(huán)境衛(wèi)生。消滅傳播疾病的媒★疫情期間,做好日常消介生物,進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等,可以使病原體喪失感染健康人毒、勤洗手等,可切斷傳的機會。播途徑,降低感染和傳播3.保護易感人群疾病的風險。。在傳染病流行期間應該注意保護易感者,不要讓易感者與傳染源接觸,并且進行預防接種,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對于易感人群來說,應積極進行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增強抗病能力。4.綜合防治。在預防傳染病時,既要針對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huán)節(jié),采取綜合措施,又要根據(jù)不同病種的特點和具體情況,在三個環(huán)節(jié)中抓住主要環(huán)節(jié),做到綜合措施和重點措施相結合。。舉例:對麻疹和脊髓灰質炎,要以預防接種、保護易感人群為重點;對蛔蟲病等消化道傳染病,要以搞好個人和環(huán)境衛(wèi)生,切斷傳★預防接種、加強體育鍛播途徑為重點;對性傳播疾病,如由淋球菌引起的淋病,要以杜絕煉等,可保護易感人群。性濫交,切斷傳播途徑為重點,同時要對患者及時進行治療。第二節(jié)免疫與計劃免疫1人體的三道防線1.第一道防線口組成:皮膚和黏膜。。功能★皮膚的保護作用。→皮膚由表皮和真皮組成。表皮最外面是角質層,細胞排列緊密,可以防止外界環(huán)境中的病菌、化學物質等的侵入。它的分泌9南洞物還有殺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的纖毛不斷地擺動,可以清除異物,而它們的分★黏膜上纖毛的清掃作用。13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