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歷史(下)第三單元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第8課第一次世界大戰1背景德俄1.在兩次工業革命推動下,歐洲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歐洲列強在瓜分奧匈法世界的過程中充滿競爭與矛盾,最為突出的是德國與英國的矛盾。2.20世紀初,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展開瘋狂的擴意軍備戰,大戰一觸即發。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三國同盟: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以德國為中心。示意圖。三國協約:英國、法國、俄國,以英國為中心。直擊中考(1)一戰前,德國的一位大臣說:“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國的霸權,以有利于德國。”這表明德國參加一戰是為了爭奪世界霸權。(2)“歐洲變成一只‘火藥桶’,只等一粒火星將它引爆。”這說明兩★薩拉熱窩事件成為“點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戰爭一觸即發。燃火藥桶的那一粒火星”。2原因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2.直接原因:歐洲兩大軍事侵略集團的形成和對抗。★一戰的主要戰場在歐3.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洲,西線戰場是關鍵。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殺,這就是薩拉熱窩事件。3進程1.爆發:1914年7月底,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支持奧匈帝國,俄、英、法等國很快參戰。2.戰場: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在歐洲戰場上進行,后來逐漸擴大到非洲、亞洲等地。3.凡爾登戰役。概況:1916年,德、法兩國在凡爾登展開了一場陣的作粉地戰。這場戰役因交戰雙方損失近百萬人,有“絞中立國家和地區一.1914年圍界肉機”“地獄”“屠場”之稱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形勢圖。意義:德國從此陷入被動,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118第三單元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4.1917年的變化:美國對德宣戰,中國、巴西等中立國加入協約國一y提醒方;俄國爆發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啟示5.結束:1918年11月,德國投降,戰爭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1)戰爭是殘酷的,會4性質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2)珍愛和平,反對霸5影響權主義、殖民主義,反1.一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規模空前的戰爭,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對非正義的戰爭。2.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3)國家間應用和平方3.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式處理國際事務、解決民族覺醒。國際爭端。第9課列寧與十月革命1十月革命的概況★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1.背景:一戰使俄國國內各種社會矛盾激化。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專制統治,十月革命推翻命推翻沙皇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臨時政府沒有滿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足人民要求,反而繼續進行世界大戰,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滿。2.經過:1917年11月6日晚,列寧秘密來到彼得格勒的起義總指揮部一斯莫爾尼宮,領導起義。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這次革命因發生在俄歷10月,被稱為“十月革命”。直擊中考“1917年1兒月7日晚,‘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突然發出了幾聲炮響,工人士兵向冬宮發起了猛烈進攻一場偉大的革命取得了勝攻占冬宮利。”“這次革命不只是開創了俄國歷史的新紀元,而且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材料中的“革命”指的是俄國十月革命。羅提醒3.結果:建立新政權十月革命勝利的原因。宣告成立:1917年11月7日晚召開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1)俄國無產階級力量表大會,宣告全部地方政權一律轉歸當地的工兵農代表蘇維埃;壯大,布爾什維克黨的通過《和平法令》,建議參加一戰的各交戰國立即停戰或開始和領導。談,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和約;宣布成立蘇維埃政府,列寧任人(2)一戰使帝國主義國民委員會主席。家的力量削弱,給俄國。新政府的措施:①廢除了舊的國家機器,創建了新的政權機關。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俄②廢除了舊的常備軍,組建了紅軍。③將大工業、鐵路和銀行收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上歸國有,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④廢除土地私有制,沒收地主、皇的薄弱環節。室和教會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⑤廢除沙皇政府和臨時政府與11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