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4.2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的教案【教學目標】1.通過探究光合作用原理的實驗,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用物質和能量觀闡明光合作用過程。3.基于事實證據,進一步理解光合作用原理。與核心素養對接:1.科學探究--根據實驗目的, 設計探究實驗。2.科學思維---分析與綜合:分析光合作用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認同兩個階段既有區別又有聯系。3.社會責任----- 能夠根據光合作用原理指導生產實踐。【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光合作用的光反應、暗反應過程及相互關系。2.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環境因素。教學難點1.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變化及相互關系。2.探究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環境因素【新課導入】教師利用在第一節課中了解的恩格爾曼的實驗,得出葉綠體能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放氧的結論。接著再提問生活中早上起來公園里的空氣格外清新,這是為什么?與植物有什么關系?植物也在生長,它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從何而來?學生結合初中對光合作用的的學習,讓學生嘗試說出答案。【新課講解】光合作用的原理1.圖解:探究1.關于光合作用過程(1)有人認為:光反應必須在有光的條件下進行,暗反應必須在無光條件下進行,這種說法是否正確?(2)分析光合作用過程,思考哪些過程不需要酶的催化,哪些過程需要酶的催化?(3)利用同位素標記法分析光合作用過程中各元素的轉移途徑①用放射性同位素18O標記H2O中的氧,則能在光合作用的哪些物質中檢測到放射性?②若用14C標記CO2中的C呢?③總結光合作用中各元素的去向(用箭頭表示) 碳的轉移:CO2 → C3 →(CH2O)氧的轉移:H2O → O2 ; CO2 → C3 → (CH2O)氫的轉移:H2O → → (CH2O)小結:2.光合作用總反應式:3.光反應與暗反應的比較比較項目 光反應 暗反應場所 類囊體的薄膜上(基粒) 基質原料 H2O、(ADP+Pi) CO2 、C5、( + ATP)產物 O2 、ATP、 C6H12O6 、 C5、H2O、(ADP+Pi)條件 光、色素、酶、(水) 多種酶、不需光、(+ATP)、CO2物質變化能量變化 光能 → ATP中活躍的化學能 ATP中活躍的化學能→(CH2O)穩定的化學能量聯系 ①光反應為暗反應提供 和ATP ,且只用于暗反應的 C3的還原 階段 ②暗反應為光反應提供 ADP和Pi 。實質 物質變化:CO2和H2O → 有機物 能量變化:光能 → 化學能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探究2.分析在無光條件下,暗反應能否長期進行?若暗反應停止,光反應能否持續進行?4.光合作用中改變某一條件后,產物及中間產物的變化規律:(短時間內的相對含量變化)條件 光照減弱, CO2供應不變 光照增強 CO2供應不變 光照不變 CO2供應減少 光照不變 CO2供應增加C3 增加 減少 減少 增加C5 減少 增加 增加 減少、ATP 減少 增加 增加 減少O2 減少 增加 減少 增加(CH2O)含量 減少 增加 減少 增加探究3.植物甲:持續光照10分鐘,植物乙:光照5分鐘后再暗處理5分鐘,如此交替進行20分鐘,植物丙:光照5秒鐘后再暗處理5秒鐘,如此交替進行20分鐘。若其他條件不變,則甲、乙、丙三種植物①所制造的有機物總量:丙﹥乙﹥甲?②積累的有機物總量?小結:相同時間內,若光照和黑暗間隔處理比一直光照的有機物積累多∵、ATP基本不積累,利用充分;但一直光照會造成和ATP的積累,利用不充分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1.光合作用強度(1)概念:植物在單位時間內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糖類的數量。(2)表示方法:用一定時間內原料消耗或產物生成的數量來定量表示。(3)影響因素①光合作用的原料——水、CO2。影響CO2供應的因素:環境中CO2濃度和葉片氣孔開閉情況等。②動力——光能。③場所——葉綠體。影響葉綠體的形成和結構的因素:無機營養和病蟲害。④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如溫度。2.探究光照強度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取材↓排氣↓沉水↓分組:取3只小燒杯,分別倒入20 mL富含二氧化碳的清水、分別放入10片小圓形葉片↓光照:分別對這3個實驗裝置進行強、中、弱三種光照↓觀察并記錄:同一時間段內各實驗裝置中小圓形葉片浮起的數量3.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實例 原理間作套種 不同植物對光照的需求不同冬季大棚溫度白天適當提高,晚上適當降低 白天提高溫度,促進光合作用,夜間降溫,抑制呼吸作用“正其行、通其風” 增大CO2濃度,有利于光合作用的進行合理灌溉 水缺少導致氣孔關閉,CO2供應不足【板書】第5章 第4節 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應用二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一、探究光合作用的經典實驗二、光合作用的原理三、影響光合作用的外界環境因素(1)光照強度(2)CO2濃度(3)溫度【課后反思】在本部分內容教學中,教學目標達成,重點難點得到突破,體現了新課標的思想-----注重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和科學素養的培養。在實際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學生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討論和探究, 有關知識探究很全面,但重點不夠突出,總結提升部分也做得不是很系統,且課堂教學時間不容易控制,完成教學計劃所需要的時間比預計時間長了許多,導致后面練習方面時間不夠,還好本節內容還有第二課時,可在第二課時給予適當彌補;另外學生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對實驗的分析、討論、設計以及語言表達等方面都顯得比較薄弱,有待于多加強訓練;還有對課堂生成問題應加強組織討論,調控的能力,不一定所有問題都在課堂上統一結論,但要珍視學生有價值的提問,要敢于適當開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