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師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下冊知識點歸納第21章 生命的發生和發展第1節 生命的起源1.神創論:生命由神或上帝創造(如女媧造人和上帝造人等)。2.自然發生論:生命由非生命物質隨時自發地發生(如腐草化螢、腐肉生蛆等)。3.生生論:生物只能來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質絕對不能隨時自發地產生新生命。①雷迪實驗②巴斯德“鵝頸燒瓶”實驗4.化學進化論:原始地球條件(宇宙射線、紫外線、閃電、高溫等)下,非生命物質通過化學途徑經過漫長時間演變為原始生命。①原始大氣主要成分:氨、氫氣、甲烷和水蒸氣等,與現代大氣主要區別是沒有氧氣②過程:原始大氣→有機小分子(氨基酸等)→有機大分子(蛋白質、核酸等)→原始生命生命誕生的搖籃:原始海洋生命發生的開端:有機小分子的形成③米勒實驗表明:類似于原始地球條件下,無機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機小分子。5.宇宙生命論:地球上的生命來源于其他星球或宇宙。6.其他學說如“熱泉生態系統學說”等第2節 生物的進化1.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化石生物進化的總趨勢: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始祖鳥和古鳥化石證實,鳥類起源于古代爬行動物。2.地質年代和生物進化史: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①前寒武紀時期(太古代+元古代):細菌、藍藻等原核生物→單細胞真核生物→多細胞真核生物②古生代:早期——“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三葉蟲時代),真核藻類和無脊椎動物中期——裸蕨植物和魚類時代后期——蕨類植物和兩棲動物時代(表明生物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階段)③中生代:裸子植物(蘇鐵等)和爬行動物(恐龍和翼龍等)時代(“恐龍時代”)④新生代: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鳥類繁盛,人類出現。3.達爾文的生物進化理論——“自然選擇學說”:1859年《物種起源》過度繁殖:生物的生殖能力很強,后代數量龐大;生存斗爭:后代之間必須爭奪有限的生存條件;遺傳變異:后代中有各種可以遺傳的變異類型(不定向);適者生存:生存斗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生存,并將這些變異遺傳給下一代,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容易被淘汰。【注意】:①變異不定向,選擇和進化有方向;②變異發生在環境選擇之前。自然選擇的結果——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環境的定向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都是定向的。第3節 人類的起源與進化現代人4個人種:蒙古利亞人(黃色人種)、高加索人(白色人種)、澳大利亞人(棕色人種)、尼格羅人(黑色人種)第22章 物種的多樣性第1節 生物的分類1.分類依據:以生物性狀差異的程度和親緣關系的遠近2.分類階層系統:界、門、綱、目、科、屬、種。(種是分類的基本單位)分類單位越大,包含物種越多,而相似特征約少,親緣關系越遠;分類單位越小,包含物種越少,而相似特征越多,親緣關系越近。依據生物特征的差異,編制出“生物檢索表”。3.生物命名:“雙名法”(瑞典科學家林奈創立):屬名 + 種名4.生物的五界分類:第2節&第3節 原生生物的主要類群 & 植物的主要類群第4節 動物的主要類群第23章 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1節 生物的生存依賴一定的環境光對植物的分布起著決定作用;日照時間的長短能夠影響生物的繁殖活動。溫度和降水總量共同作用決定著生物群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總格局。第2節 生態系統概述生態系統:一定自然區域內,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環境共同構成的統一整體。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這些生物生活的環境構成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第3節 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1.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食物鏈:不同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捕食關系)而形成的鏈條式聯系。如:草→兔→蛇→鷹①食物鏈只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②食物鏈起于生產者,止于最高級消費者;③箭頭指向捕食者(箭頭表示能量流動方向)。食物網:多條食物鏈彼此交錯形成的復雜網狀聯系。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渠道。2.生態系統的功能——能量流動、物質循環(1)能量流動:起點(最終來源):太陽能(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是整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過程: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將光能→有機物中的化學能,然后沿食物鏈依次流動特點:①單向流動:食物鏈中能量只能由被捕食者流向捕食者,一旦散失不可重復利用。所以生態系統需要源源不斷地能量輸入。②逐級遞減:能量傳遞效率10-20%。能量金字塔:食物鏈越往后,獲得能量越少(有毒物質積累得越多)(2)物質循環:概念:組成生物體的物質在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往返循環。以“碳循環”為例:·碳在生物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形式:主要是二氧化碳·碳在生物群落中傳遞的形式:含碳有機物·碳進入生物群落途徑: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碳歸還無機環境途徑:①生產者、消費者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燒第4節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1.概念:生態系統的生物與非生物物質、能量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對穩定平衡的狀態。(即生態系統的的結構和功能能夠保持相對穩定)2.原因: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有限度的)【生物種類越多,食物鏈和食物網越復雜,調節能力越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越高】3.破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①自然因素(火山爆發、地震、泥石流、洪水泛濫、臺風海嘯等)②人為因素(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引種不合理造成物種入侵) 第24章 人與環境第1節 人口增長與計劃生育1.世界人口:已突破70億,增長倍增期縮短,增長速度越來越快(世界人口日:7月11日)2.地球承載人口量有限:①糧食問題:我國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②水資源問題:潔凈的飲用水源對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健康至關重要。人口激增將引發淡水資源危機。③能源問題和生態環境問題等第2節 關注農村環境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以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提高農作物中生物能量的轉化率。廢棄物得以多層次、多途徑地再循環利用,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用量。第3節 關注城市環境城市問題:大氣污染(煙塵、二氧化硫等煙煤型污染)、水資源嚴重缺乏、城市垃圾等創建良好的社區環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第4節 家居環境與健康廚房污染:主要是空氣污染,污染物有苯并芘、一氧化碳、可吸入顆粒物、氮氧化物等建筑裝修污染:防凍劑滲出有毒的氨氣;混凝土、石材、地磚、瓷磚等能產生一定的放射性物質--氡;油漆、涂料等材料含有甲醛、苯、甲苯、氯仿等有毒或致癌氣體過敏原污染:觀賞性植物產生的植物纖維、花粉及孢子等,寵物脫落的毛發和皮屑等寵物直接攜帶病原微生物 第25章 生物技術第1節 發酵技術發酵:人們借助微生物(細菌或真菌)在有氧或無氧條件下的生命活動來制備微生物菌體本身、或者直接代謝產物或次級代謝產物的過程。微生物特點:種類多,繁殖速度快,代謝能力強,代謝方式多樣。 1.發酵食品:酸奶、泡菜、青貯飼料:乳酸菌在無氧條件下將糖類→乳酸(乳酸發酵) 米酒:曲霉和毛霉把淀粉→葡萄糖,酵母菌在無氧條件下將葡萄糖→酒精(酒精發酵) 面醬等:米曲霉將淀粉→麥芽糖、葡萄糖(甜味),蛋白質→氨基酸(鮮味)加入食鹽的目的:①抑制腐敗微生物的活動;②使產品咸味適口。2.沼氣發酵: 無氧條件下,利用微生物(如產甲烷細菌)將秸桿糞便等中的有機物制成沼氣(主要成分是甲烷)。3.工業化發酵產品: 抗生素、氨基酸、甜味劑(阿斯巴甜)、食用有機酸、酶制劑等第2節 現代生物技術1.轉基因技術(基因工程):①概念:把一種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另一種生物中,從而改變生物的性狀的生物技術。接受轉入基因的生物叫“轉基因生物”。轉基因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②應用:a.制藥:利用轉基因技術使動物、植物或微生物成為制造藥物的“微型工廠”b.遺傳病診治:基因診斷已臨床應用,基因治療尚處于試驗階段c.農業:培育抗蟲、抗病、耐除草劑、抗寒、抗旱、抗鹽堿、耐儲藏等優良品種d.環境保護:抗蟲轉基因作物減少農藥使用,轉基因細菌治理環境污染等2.克隆技術:(無性繁殖)①植物克隆:植物組織培養②動物克隆:動物細胞核移植+細胞培養+胚胎移植克隆動物性狀與提供細胞核的親本最相似,少量遺傳提供卵細胞的親本,與接受胚胎的代孕母體無遺傳關系。③動物克隆意義:拯救瀕危動物,防止良種家禽家畜的退化,醫療上克隆器官可為器官移植提供材料等3.現代生物技術引發的社會問題:(科學技術是雙刃劍)①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②克隆技術引起的倫理之爭正確態度:理性看待,合理研發和利用現代生物技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