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十二章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第2節 核能教學目標一、物理觀念1.了解原子、原子核的結構。2.了解裂變和鏈式反應以及核電站。3.了解聚變以及反應過程。二、科學思維1.通過動手實驗與提示,得出鏈式反應的裂變方式。2.通過收集課外資料以及辯論,對相關信息提出自己的見解,論證核能的利與弊。三、科學探究通過閱讀資料和討論,培養觀察、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四、科學態度與責任通過圖文結合的學習方式,感受到核能的驚人能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養成敢于探索,熱愛科學的情感。教學重點核裂變、鏈式反應的過程。教學難點鏈式反應的過程。教具準備火柴,課外拓展資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新課引入播放視頻片段:美國向日本廣島投放原子彈,頃刻間廣島被毀滅。人們感受到了核武器的威力強大。接著播放視頻:蘇聯制造并引爆了人類歷史上最大威力的核武器——沙皇氫彈。同學們都感受到了核武器空前強大的威力與可怕之處。提出問題:原子彈和氫彈的巨大能量是怎樣產生的?它們的原理是什么呢?新課講授探究點一 核能活動1:提出問題:原子的結構是怎樣的?指導學生閱讀書本上相關內容。學生交流、討論后回答。教師進行歸納。歸納總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電子在繞核運動。原子核也是可分的,它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原子核中的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吸引電子繞核轉動。原子的質量幾乎集中在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幾乎相同。原子核的體積相對于原子的體積來說非常小,相當于足球場上的一個雞蛋。活動2:提出問題:怎么樣才能獲得核能?指導學生閱讀書本上相關內容。學生交流、討論后回答。歸納總結:質子和中子依靠強大的核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十分牢固,要使它們分裂或結合是極其困難的。但是,一旦質量較大的原子核發生分裂或者質量較小的原子核相互結合時,就有可能釋放出驚人的能量,這種能量被稱為核能。探究點二 裂變活動1:展示核裂變的資料:1934~1938年間,科學家利用中子轟擊質量較大的鈾235,使其裂變成兩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同時釋放出2~3個新的中子,這個過程釋放了巨大的能量。1kg鈾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超過 2000t煤完全燃燒時釋放的能量。活動2:提出問題:鈾235只有在中子的轟擊下才能發生裂變,那么是不是要不斷地從外界提供中子才能使反應不斷進行呢?進行實驗:利用火柴模擬鏈式反應。利用類比的方法來模擬研究核裂變過程。活動3:講解鏈式反應的過程,展示課件內容。活動4:講解核裂變的應用。也可以讓學生提前收集相關信息資料并進行展示。歸納總結:(1)在鏈式反應中,可以通過控制中子數量來控制鏈式反應的速度。應用:核電站、核動力航母等(介紹我國核電站的發展情況以及核電站的發電原理)。(2)鏈式反應如果不加以控制,大量原子核就會在一瞬間發生裂變,釋放巨大的能量,產生極大的破壞性,就如前面所見的原子彈(展示我國的原子彈)。探究點三 聚變活動1:介紹輕核的聚變,將質量較小原子核結合成新的原子核也會放出大量的能量,這是就是聚變。課件展示內容:例如把氘和氚在超高溫下結合成新的原子核──氦核,這一過程中能釋放大量核能。這一過程就是聚變。聚變也被稱為熱核反應。活動2:播放氫彈的視頻或展示圖片(展示我國的氫彈)。歸納總結:氫彈就是利用氫核的聚變,在瞬間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但現階段科學家還沒有找到控制核聚變的方法。通過可控聚變來利用核能,有望徹底解決人類能源問題!課堂小結(板書設計)第2節 核能教學反思1.多媒體輔助教學使課堂更加活躍。傳統教學大多是老師講學和掛圖相結合,但是一些現象使在課堂上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比如說核能的釋放就無法在課堂上演示完成。我在課上講裂變和聚變時,我集了大量關于原子彈、氫彈爆炸的錄像,例如《原子彈在試驗場的爆炸》、《氫彈空投》,讓學生們如同身臨其境般感受核裂變和核聚變的威力,學生們被深深地吸引。如果像傳統教學法那樣純粹地講述反應,學生一是費解,二是提不起興趣。而動畫課件和錄像的運用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兩個問題,在課堂的實踐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2.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向學生滲透環保意識。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盡管是人類和平利用核能,也有控制不好,出現事故的時候。例如: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在課堂上,我除了讓學生閱讀課本上的資料以外,還大量搜集了關于切爾諾貝利核泄漏的文字記載,展示給學生看,學生們在災難的記載面前目瞪口呆,同時也深刻地感受到了環保的重要性。 3. 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告訴學生,我國自古以來一直是維護世界和平的捍衛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