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十一章 信息的傳遞第2節 電磁波的海洋教學目標一、物理觀念1.知道電磁波的產生和傳播。2.知道波長、頻率和波速,知道電磁波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3.了解電磁波的應用及其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二、科學思維1.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和討論,推理得出變化的電流能產生電磁波。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和討論,推理得到電磁波的傳播不需要介質,可以在真空中傳播。三、科學探究通過演示實驗,了解電磁波的產生與傳播,培養觀察能力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四、科學態度與責任通過對電磁波的學習,培養敢于向科學挑戰、熱愛科學的情感。教學重點電磁波的傳播。教學難點電磁波的波長、頻率、波速的認識。教具準備水槽、小木棍、音叉、鐵架臺、小球、收音機、小燈泡、干電池、導線、手機、塑料袋、木盒、真空罩、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新課引入引導學生回顧之前所學,提出問題:電話之間是靠什么進行交流的。從而得出手機之間沒有電話線的連接,那么是靠什么通話的呢?從而引出本節課。新課講授探究點一:電磁波是怎樣產生的活動1:向學生介紹手機之間的通話是靠電磁波完成的,接著播放視頻: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電磁波。讓學生知道電磁波就在我們身邊。歸納總結:電磁波在信息的傳遞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活動2:提出問題:那么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電磁波是如何產生的呢?進行演示實驗:打開收音機的開關,將調諧旋鈕旋至沒有電臺的位置,將音量開大。取一節干電池和一截導線和一個小燈泡串聯,拿到收音機附近,用導線在鋼尺上面滑動;再用導線在貼有膠帶的鋼尺上滑動,注意聽收音機的聲音和小燈泡的變化。學生觀察現象并對現象進行討論、分析。在貼有膠帶的鋼尺上滑動時收音機會發出咔咔聲,且燈泡會斷續發光。歸納總結:當有迅速變化的電流時,在周圍空間就會產生向外傳播的電磁波。活動3:提出問題:那么電磁波是什么樣的呢?進行演示實驗:(1)手持木棍,讓木棍下端接觸水槽水面上,水面上有一圈一圈凸凹相間的狀態從木棍接觸水面處向外傳播,形成水波。(2)兩個音叉并排放置,并離得很近,敲擊其中一個音叉,和另一個音叉接觸的小珠被彈起。音叉振動時,在空氣中會有疏密相間的向外傳播,形成聲波。歸納總結:迅速變化的電流會產生磁場,磁場又產生電,循環往復就產生電磁場。探究點二:電磁波是怎樣傳播的活動1:提出問題:還記得聲音的傳播需要什么條件嗎?學生思考并進行問答。進一步提出問題:我們知道聲波的傳播需要介質,那么電磁波的傳播是否也需要介質?我們想想如何做實驗才能知道電磁波傳播是否也需要介質?請同學們設計實驗探究。(啟發:回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的實驗)同學們交流、討論后回答。活動2:演示實驗:把一部手機放在真空罩中,抽出空氣,并給這個移動電話打電話。學生根據現象進行討論。歸納總結:電磁波可以在真空中傳播,電磁波的傳播不需要介質。活動3:出示圖片:用船槳擊打水面,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并進行講解。歸納總結:凸凹相間說明有凸起部分和凹下部分,這樣向上部分就形成像山峰似的浪尖,叫做波峰;向下部分就形成凹谷,叫做波谷。每上、下振動一次就形成一個波峰和波谷,若上、下振動若干次,那么這列水波就以波峰—波谷—波峰—波谷向外傳播出去。相鄰兩個波峰(或波谷)間的距離是一定的,這個距離叫波長(λ)。波在1秒內出現的波峰數(或波谷數),叫做頻率(f)。電磁波也有波峰、波谷、波速、頻率、波長。頻率的單位也是赫茲(Hz),電磁波常用的單位還有千赫(kHz)和兆赫(MHz)。活動4:出示圖片:電磁波譜,電磁波的家族非常龐大。繼續展示各類電磁波的不同應用。歸納總結:日常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天線,它們有的是發射電磁波的,有的是接收電磁波的,我們就生活在電磁波的海洋中。課堂小結(板書設計)教學反思電磁波是一種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由于學生可能對“電磁波”這個名詞還有些陌生,并不能深入體會到電磁波的存在。根據教材內容在安排本節時,是由學生身邊生活事例來引入新課的,并通過事例和演示實驗的方法,注重讓學生在從身邊的知識、熟悉的事物中去感受到新生事物的思想。本節內容密切聯系生活,與社會活動緊密結合,為學生學習無線電知識,做好了鋪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物理學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借助網絡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更直觀的、更生動的了解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