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九章 生活用電第3節 安全用電教學目標一、物理觀念1.知道電對人體造成的傷害與通過人體電流的大小和時間有關,電壓越高越危險。2.知道觸電事故的類型和正確的處理方法。3.知道如何防雷。二、科學思維1.根據前面所學知識,對電壓越高越危險進行理論推導。2.在學習各種觸電事故后,根據事故類型推理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對錯誤做法進行質疑和批判,修正得到正確的處理方法。3.對生活中的用電方式進行辨析,總結得出安全用電的原則。三、科學探究結合生活實例,通過實際觀察和理論分析,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四、科學態度與責任1.通過對本節課的學習,進一步培養安全用電的意識。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救護觸電人員的社會責任感。教學重點常見的觸電事故。教學難點常見的觸電事故。教具準備干電池、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新課引入播放視頻:一男子觸電后上演“教科書”般的自救,該男子全身顫抖,在無法掙脫的情況下,倒地并關閉了開關,成功獲救;各地用電導致的災害頻發。提醒學生:警鐘長鳴,防微杜漸!我國每年觸電死亡的人數超過一萬,我們如何做到安全用電呢?觸電后如何救援呢?新課講授探究點一:電壓越高越危險活動1:情景設置:小明知道了電的可怕,這一天他在家中看見了兩節干電池,產生了疑問:用手抵住干電池的兩端會觸電嗎?學生動手實驗,發現這樣并不會觸電。歸納總結:這是因為人體電阻較大,干電池的電壓非常小,只有1.5V,人體接觸到干電池后產生的電流非常小。因此不會觸電。活動2:展示《不同大小電流對人體的影響》的相關表格。學生根據表格得出信息。歸納總結:電對人體造成的傷害程度與通過人體電流的大小及持續時間有關。活動3:通過所學公式推導得出電壓越大越危險的原因。歸納總結:I=U/R,在R一定的情況下,U越大,I越大。人越容易觸電。活動4:計算人通常情況下在家里觸電時體內的電流,并比照表格《不同大小電流對人體的影響》,得出家庭電路電壓對人體的影響。會造成傷害。活動5: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們不能直接用濕手觸碰開關?學生回答出潮濕時人體電阻會降低。組織計算計算人在潮濕情況下在家里觸電時體內的電流,并比照表格《不同大小電流對人體的影響》,得出家庭電路電壓對人體的影響。會致死。歸納總結:我們不要用濕手去觸碰電器、插頭等。活動6:展示人體安全電壓、與常見電路電壓。歸納總結:這些常見電路都遠遠超出了安全電壓,都會造成生命危險。探究點二:常見的觸電事故活動1:講解什么叫做觸電;設置情景:小明在生活中發現了一些警示牌,為什么不同的電壓,我們要標注不同的警示內容呢?思考得出,這是因為它們的危險程度是不同的。歸納總結:不同電壓導致的觸電方式也不同。活動2:組織學生自學書本P113頁。并請學生上臺講解幾種觸電類型。展示兩種低壓觸電類型: 展示兩種高壓觸電類型:歸納總結:低壓觸電分為單線觸電、雙線觸電。高壓觸電分為電弧觸電、跨步觸電。例題訓練:見課件。活動3:想想議議:除了圖示的幾種情況外,還有哪些情況可能引起觸電?得出各類導致觸電的危險做法。活動4:出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辨別觸電時我們該如何救助他人。(答案見課件注釋或者說課稿)(1)當我們發現有人觸電時,能否直接去拉開觸電的人?為什么?我們該怎么辦?(2)當沒有發現電源時,只發現了帶電體,應該怎樣做?(3)如果發現高壓電線落在地上,能否用干木棍挑起線頭,應該怎么做?讓不同的小組發言,闡明自己組的觀點。例題訓練:見課件。探究點三:安全用電原則活動1:提問問題:為了安全,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來防止低壓和高壓觸電?讓不同的小組發言,闡明自己組的觀點。歸納總結:1.不接觸低壓帶電體,不靠近高壓帶電體;2.更換燈泡、搬動電器前應斷開電源開關;3.不弄濕用電器,不損壞絕緣層;4.保險裝置、插座、導線、家用電器等達到使用壽命應及時更換。等等。探究點四:注意防雷活動1:課件展示雷電的一些數據與破壞能力,以及防雷的措施。活動2:提出問題:遇到雷電怎樣做才安全。并播放相關視頻。課堂小結(板書設計)第3節 安全用電教學反思在課堂上我們應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科學方法的滲透,重視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而不是只注重于一些結論性的知識,留出空白讓學生多活動、多思考,盡可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三維目標有機整合、同步達成。本節課是一堂老師啟發講解與學生自主思考相結合的常態課、務實的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課程下的物理教學的課堂現狀。當然,在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獨立分析問題上還要增強一點,即老師的講與導還可隱退一點,把質疑、出錯、反思的機會留給學生多一些,教學中應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學生的本能,充分信任學生的學習潛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