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農民的好幫手——農具教材分析:本課是以學生訪問為主的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通過學生的實地采訪而獲得相關的信息以達到充實自己、提升自己某些方面的目的,本課所描述的內容切合生活實際,真正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為今后學生進一步體驗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學目標:通過展開調查、訪談等,了解常見農具的用途以及使用方法,使學生理解些家鄉的典型農具,通過學習,了解農具對農民的重要性。學會分工與合作,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水平。在活動中,學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農民的高貴之處,對農民產生敬佩之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學情分析:現在的學生雖然生于農村,長于農村,卻對農事一無所知,所以針對這樣的情況展開本次活動。教學重點: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提出和農具相關的知識。教學難點: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教學模式: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合社會實際問題和學生的發展需要,有效利用地方課程資源,以主題活動的形式展開教學活動,采用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方式,注重學生對實際活過程的親歷和體驗,培養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水平。教學準備:PPT、網絡資料、長輩采訪。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1、出示圖片,展示各種常見農具。2、分組討論,說說理解哪些農具。想一想,能夠從哪些方面理解各種農具?(外形方面、用途方面、使用方法))3、結合實際,理解農村常見的農業用具。(1)農具的類型:耕作農具、運輸農具、農副產品加工農具、收獲農具耕作農具:主要有鋤頭、鐵鍬、耙子、犁等。運輸農具:解放前除主要靠人力挑外,還使用單輪式木式手推車,木輪牛車。解放后,出現膠輪手推車、膠輪牛車、馬車等。農副產品加工農具:解放前,主要有簡易稻谷脫粒機、石磨、土法榨油坊、土法榨糖坊。解放后,主要是機械碾米。收獲農具:解放前,傳統收獲農具主要有鐮刀、腳踏打谷機、谷篩、谷耙、簸箕等。這些效率低。60年代后,收獲機械逐步推廣,這些農具逐漸被淘汰了。(2) 農具的用途鋤頭:用于旱地作物生長期間松土、除草、間苗。鐵鍬:用于菜園及小塊田地的挖地翻土。耙子:有釘齒耙和圓盤耙。用于碎土、平地和消滅雜草的整地工具。木犁:耕地的農具。用畜力、人力或機械牽引。因主部件為木材,故稱木犁或土犁,以別于后來的鐵制雙鏵犁。木輪手推車:用于農村窄道上運輸的人力車。手扶拖拉機:用于耕地或者運輸。 打谷機:打谷子用的農具。 石舀:用石鑿成的舂米谷等物的農具。 石磨:石制的磨干粉、水糊的工具。下盤固定,上盤旋轉,上盤的圓筒添原料,下盤的周圍出干粉、水糊。 鐮刀:用于收割麥、稻等谷物和豆類。 簸箕:凈糧工具。 篩子:凈糧工具。也可用于晾曬。二、活動過程1、出示訪談記錄樣表。引導學生初步理解訪談的要素確定:(1)訪談的目的、(2)訪談的對象、(3)訪談的時間、(4)訪談的地點、(5)訪談的內容 2、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制定訪談記錄表。 (1)根據訪談要素,確定本組訪談記錄表的內容并作組內分工安排。 (2)分工合作,確定本組訪談對象與訪談內容,制定小組訪談記錄表。 (3)初步掌握訪談法,使得學生對探究方法的學習有自己的感悟與內化。 (4)體驗訪談記錄表的制作,進一步了解訪談記錄表的要素。3、結合我們的生活實際,說說你所了解的農具都有哪些用途? 4、鞏固所學的探究方法,對訪談法有更深的理解。組內合作,討論課后探究時間與分工。 如:列出采訪問題單;明確采訪時的分工(提問、記錄、畫畫) 三、總結延伸 1、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對訪談法實行小結。布置課后活動任務,問學生:如果寫不出農具名字,能用什么方式來記錄? 2、看看真正的農具,如果有機會能夠用一下這些農具。 附: 訪 談 記 錄 表 訪談目的:訪談對象:訪談時間:訪談地點:訪談內容:記錄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