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中東》第一課時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讀圖說出中東的位置和范圍,并描述中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區域認知、綜合思維)2、在地圖上找出中東石油的主要分布地區及主要產油國。(區域認知)3、運用地圖,統計資料等,說明中東石油輸出情況,并分析中東石油資源對本地區及世界經濟的重要影響。(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二、重難點1、中東地區的位置、范圍,并分析本區位置的重要性。(重點)2、中東石油輸出的三條重要路線和重要輸出國家與地區,分析中東石油資源對本地區及世界經濟的重要影響。(重點、難點)三、教學設計【導入新課】1、學生根據視頻回答問題,揭示今天的課題——“中東”;2、教師問“什么是中東,誰給它起的名?”3、學生個人回答,展示預習內容。4、教師:“關于中東的知識相信大家通過預習已經知道了很多,請大家上臺展示一下吧!”同學們搜集了不少關于本節的資料,如:中東的地理位置、不同國家的輪廓、自然地理特點及人文地理特點、關于等該區的熱點如:多哈世界杯、土耳其地震等,各小組代表將搜集的資料到臺前向同學們匯報,對其他同學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讓學生在黑板上板圖中東輪廓,更能激發其積極性,和其他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教師對同學們的表現表揚贊許后,提醒同學們今后改進自己的預習方法,進一步說明對于某個地區或者國家需要了解的知識確實很多,我們學習課本時還要抓重點。一名學生大聲朗讀教學目標,教師點明本節課的重難點。【預習檢測】教師:相信每位同學對本節的內容都進行了較好地預習,老師要進一步了解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請在 5分鐘之內作答預習檢測題。學生專心做題,教師巡視查看情況,進一步預設接下來該重點講解的內容。學生做完后參考答案,自行反思后,再進行同桌交流或小組交流,這樣學生能更明確本節課的重難點,促使自己認真聽講,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教師結合了解到的學情和課前預知,強化本節重難點。【課中強化】1、關于三洲五海等地理事物的識記問題學生上臺演示各地理事物名稱所在的位置,在座的同學邊看邊大聲讀出來,讓演示的同學說出自己識記的方法。教師在此圖中介紹蘇伊士運河的位置及其重要性,學生在此對石油運輸的海上路線有了初步的認知。2、關于重要地理位置的三個“咽喉”問題屏幕展示三個“咽喉”及其重要性所有同學大聲齊讀,體會中東位置的重要性,為了進一步體現霍爾木茲海峽作為“油閥”和 21世紀海上“生命線”的重要性,將一視頻展示給同學們感悟。3、關于石油外運的三條路線問題中東的石油海上運輸航線較多,經過的海域較多,三條線路又有不同的優缺點,對于這樣的問題非常適合小組之間交流合作。坐得時間長了,學生站立調整姿勢,小組在規定的 3分鐘之內能較好地完成任務,先請一位同學上臺指出關于 C線的途徑地,接下來以“小小航海家”的名義,男女同學展開對決,在屏幕中快速找到A、B兩線所經海上路線,學生介紹掌握方法。教師對圖中三線的粗細及長短展開提問,學生作答相關含義,接著師生總結出 A、B兩線的異同點。【拓展視野】教師:我們中國從中東地區進口石油要走哪條航線?學生作答:向東經馬六甲海峽的東線。教師:海運是一種速度較慢的運輸方式,除了海運,我們中國還有其它的運輸方式來進口這里的石油嗎 學生思考后展示中巴鐵路和中緬油氣管道示意圖:同學們將它們和 C線進行對比,教師簡單介紹兩線鋪設的困難,讓學生深刻體會中國的偉大,“厲害了,我的國!”適時地進行愛國教育。【拓展延伸】教師: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有誰理解“不可再生”這個詞語?學生作答,教師表揚。教師:中東的很多石油國因出口石油發家致富,成為石油經濟大國,那么用完了該怎樣持續發展呢?面臨石油資源越來越少的形勢,中東國家如何做才能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同桌討論······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引導展示相關視頻和圖片,學生根據資料總結作答,屏幕展示。【易錯點撥】鑒于有易錯易混知識點,展示圖片提醒同學們:所有同學大聲齊讀,教師提醒學生做題時千萬注意。【熱點及中考鏈接】一、選擇題1.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是()A.東南亞 B.歐洲西部C.中東 D.墨西哥灣2.中國從沙特阿拉伯進口石油,海上運輸線最近的是( )A.波斯灣-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中國B.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中國C.黑海土耳其海峽-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中國D.波斯灣--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大西洋-中國3.圖中所示海峽具有世界“石油海峽”之稱的是()關于本地區的地理問題較多,涉及的考點也不少,通過展示鏈接題目進行提升。本環節采用搶答的方式進行,以增強學生爭先恐后的信念。師生共同點明做題注意事項。【思維導圖】教師根據動畫演示,系統總結中東本節知識點及其聯系,突出本地戰爭不斷的原因,還有其它原因嗎?引導學生用今天學到的預習方法預習中東第二課時的內容。【課件游戲活動】關于本節學生預習到的基本知識點,用游戲的方式在此呈現,加以強化記憶。男女生對抗賽開始了······【系統總結】屏幕展示“我學會了”,即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體系讓學生暢所欲言,說出本節課的收獲。【當堂檢測】意在考查每位同學的聽課效率,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資料中的“達標”訓練題。學生做完后自行訂正反思,有錯誤的,同學間交流。同學們課堂表現十分優秀,送給大家一句詩詞,加以鼓勵。課后反思關于本節課,我有以下幾點感受:一節好課一定要有一條主線,本節課中就以“中東地區戰爭多發的原因”為主線,串聯起了中東“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石油資源”,同時也為下節課的兩大主題“匱乏的水資源”和“巨大的文化差異”埋下了伏筆。教學設計盡量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出發,不斷建構、完善并提升。這節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中東地區都有或多或少的認識,碎片化、關鍵詞式的認知,通過地理課堂的深化與聯系而串聯起來,對中東地區的認識更加立體而全面。引導思考,在思考中獲取知識。課堂始終以新課程理念為基礎,整個課堂貫穿了對學生獨自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的培養。教師幾乎沒有對知識點進行描述的陳述句,也就是說沒有把知識直接“告訴”給學生。更多的是以問號的形式呈現出來,在授課及學案設計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語句是“這說明什么?”“你是怎么知道是的?”“為什么做得不對呀?”“我學會了”......當然,這些問題的提出不是憑空的,而是在充分引導學生去觀察、閱讀、分析課本、課件提供的地圖信息前提下完成的。這些問號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發現、去獲得、去完善。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些問號中得到充分體現,而教師也利用這些問題完成了自己對課堂的主導使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