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青島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五課《觸覺》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科學觀念目標:知道觸覺是怎樣產生的;知道皮膚對某些環境刺激的反應和靈敏度;知道常見的皮膚病及保護皮膚的方法。科學思維目標:通過交流和實驗,了解皮膚對某些環境刺激的反應和靈敏度;通過交流和案例分析, 了解常見的皮膚病及保護皮膚的方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探究實踐目標:表現出對皮膚的結構、功能及對刺激的反應方式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在進行多人 合作交流時,愿意傾聽、采納他人的意見,形成集體觀點。態度責任目標:了解所學觸覺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樹立保護觸覺器官、珍愛生命的意識。【教學重難點】知道觸覺是怎樣產生的;知道皮膚對某些環境刺激的反應和靈敏度;知道常見的皮 膚病及保護皮膚的方法。【教學準備】棉簽 眼罩【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課件播放冷熱、柔軟、堅硬的圖片。師:冬天,我們在室外會感覺冷,在室內則會感覺溫暖;毛絨玩具摸起來很柔軟,鐵板摸起來很堅硬……我們是怎樣通過皮膚感知到這些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二、探究新知活動一:觸覺是怎樣產生的?1.什么是觸覺。皮膚觸覺感受器接觸機械刺激產生的感覺,稱為觸覺。觸覺是接觸、滑動、壓覺等機械刺激的總稱。2.觸覺感受器。接觸感受器亦稱觸覺感受器。是接受接觸刺激,傳導觸覺和壓覺的感受器。也可看作是機械感受器的基本類型。主要是指體表或者皮膚內的顯微構造,亦即皮膚感受器,廣泛地分布于整個動物界。3.觸覺是怎樣產生的。受到冷熱、壓迫等外界刺激后,皮膚內的感覺神經把刺激信號傳給腦,觸覺就產生了。活動二:皮膚對刺激會有什么反應?師:當我們的皮膚受到冷熱或者蚊蟲叮咬等刺激時會有什么反應?生:熱的時候我們會流汗。生:冷的時候會起雞皮疙瘩。生:蚊蟲叮咬時會起紅包。流汗:人會流汗,通常是因為人體表皮存在很多汗腺,當天氣很熱或劇烈運動的時候,汗腺就會加快,使汗量增多,在皮膚表面蒸發的效果比不上汗腺的工作效率,則會形成汗滴,屬于正常現象。其次,人體為了維持正常的體溫,身體會產生大量熱,如果產生熱超過人體的需要,就必須散熱,這時就需要出汗散熱來維持正常體溫。日常避免長時間幾率運動和處于高溫環境下工作,及時補充水分,以免缺水。曬傷:皮膚曬紅是由于皮膚干燥、皮膚毛細血管擴張等原因導致。皮膚經過陽光照射之后引起屏障受到破壞,會引起皮膚干燥、缺水,此時皮膚會出現瘙癢甚至紅斑,伴有脫皮的現象。紅腫:蚊子叮咬皮膚時會釋放毒素,這種毒素會對皮膚造成一定的刺激,容易導致局部皮膚黏膜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局部出現水腫的現象。如果對蚊子的毒素過敏,被蚊子咬后會引起局部皮膚過敏,導致局部紅腫、瘙癢、皮疹等。雞皮疙瘩:雞皮疙瘩的原因是立毛肌收縮,外界刺激或情緒變化可刺激自主神經系統,通過交感神經支作用到立毛肌,使其收縮。如果長時間處于溫度較低的環境中,可能會因寒冷刺激,而導致立毛肌收縮,從而表現為皮膚上有雞皮疙瘩一樣的小凸起。活動三:測測不同部位的皮膚對刺激的敏感度。實驗探究實驗名稱:測測不同部位的皮膚對刺激的敏感度。實驗目的:讓學生體會不同部位的皮膚對刺激的敏感度。實驗步驟:1.一名同學戴上眼罩,伸出一只手臂。2.另一名同學用兩支棉棒輕輕觸碰戴眼罩同學的手指尖、手背、手肘。3.戴眼罩的同學判斷出哪個部位感覺有兩支棉棒、哪個部位感覺只有一支棉棒。4.同學交換體驗,并記錄測試結果。實驗現象:手指尖能感覺到兩支棉棒,手背、手肘感覺不明顯。實驗結論:手指尖能感覺到兩支棉棒,手背、手肘感覺不明顯,說明手指尖處的皮膚對刺激的敏感度強。活動四:常見的皮膚疾病有哪些?過敏性皮膚病一般是由于吃致敏物質或皮膚接觸致敏物質而引起的一種皮膚疾病,比如濕疹、蕁麻疹、接觸性皮炎等,會出現瘙癢、丘疹、丘皰疹等多種癥狀。細菌性皮膚病一般是指細菌感染而造成的一種皮膚疾病,常見的有毛囊炎、癤腫等,會有瘙癢、疼痛等癥狀。真菌性皮膚疾病主要是由真菌感染而引起,常見的有花斑糠疹、手足癬、脂溢性皮炎等。活動五:怎樣保護我們的皮膚?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討論保護皮膚的方法。總結:保護皮膚的方法:保持皮膚清潔、勤換貼身衣物、避免皮膚受到損傷。三、全課小結師:這節課你都學到了什么?談一談你的收獲。四、課堂小練習1.皮膚觸覺感受器接觸機械刺激產生的感覺,稱為( )。2.受到( )、( )等外界刺激后,皮膚內的( )把刺激信號傳給( ),觸覺就產生了。3.皮膚里有些地方的神經分布多,所以敏感性( );有些地方的神經分布少,所以敏感性( )。手指尖、手背、手肘三個部位中,( )的神經分布最多。五、課外拓展查閱資料,了解皮膚受到損傷后的處理辦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