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任務群(一) 探究使命與時代,分析實用文表達方式和長句學習任務 1.探究個人使命、抱負與時代的關系。2.把握實用文本的表達方式和長句理解方法。任務一 探究個人使命、抱負與時代的關系活動一 探究作者的抱負和使命與時代的關系1.所謂“抱負和使命”,并非僅僅指人自身的理想與責任,而是要把個人的才智、熱情、意志與時代結合起來,推動歷史的進步,這樣才能實現自我的抱負,完成自己的使命。請根據這一點梳理、探索本單元四位作者的抱負和使命與時代的關系,完成下表。(第一篇作品答案已給出)作品 作者 作者所處的時代 寫作原因與對象 關注的社會事件、現象或問題 立場、觀點 寫作目的《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 馬克思 資產階級革命勃興,無產階級即將登上歷史舞臺 參加《人民報》創刊四周年宴會并發表演說;對象是參加宴會的志同道合的戰友 這個時代工業和科學的力量超乎想象,卻顯露出衰頹的征兆 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認為資產階級必然滅亡,無產階級必然勝利 宣告無產階級必將解放,以激勵志同道合的戰友《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① ② ③ ④ ⑤ ⑥《諫逐客書》 ⑦ ⑧ ⑨ ⑩ 《與妻書》 活動二 探究我們青年一代的抱負和使命2.“每一代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時代,時代賦予每一代人特定的使命。”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思考自己應當具有怎樣的抱負,承擔怎樣的使命,請對此談談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務二 把握實用文本的表達方式和長句理解方法活動一 理解寫作對象、目的與表達方式、語體風格的關系1.實用性文本發表見解,敘述事實,抒發情感,或重在溝通與交流,或意在鼓舞與動員,或旨在勸說與安慰,都有一定的實用目的。請借助相關背景資料,理解作者為文的目的,思考作者為此運用了哪些特定的表達方式和策略,舉例作出說明,完成下表。比較點 《諫逐客書》 《與妻書》寫作對象 秦王 妻子寫作目的 勸諫,取消“逐客令” 說明“吾至愛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原因態度 ① 摯愛、悲痛、堅定語氣 ② 急切、自責、直接表達方式 以議論為主 ③語體 ④ 口語語體活動二 把握作者運用長句表達的深刻含義和復雜情感理解必備知識所謂長句,是指結構復雜、用詞較多的句子。長句一般有三個特點:一是修飾語(定語、狀語)較為復雜,二是并列成分較多,三是某一成分結構比較復雜。長句容量大,能使表達嚴密、準確、細致,使條理貫通,但理解難度大。理解長句要注意以下幾點:(1)標清長句內部結構關系。先抽出句子主干,再看修飾成分。有時句子的表意重點是在修飾部分。(2)注意長句內部所用虛詞在層次轉換、表達情感時的作用。(3)結合上下文補全其中的省略成分。(4)結合長句所處的位置,在結構上的作用,以及表達技巧,分析表達效果。2.分析下面的句子,把握作者運用長句表達的深刻含義和復雜情感。(1)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單元任務群(一) 探究使命與時代,分析實用文表達方式和長句任務一 探究個人使命、抱負與時代的關系1.①恩格斯 ②資產階級執掌政權,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勃興③參加馬克思的葬禮并發表演說;對象是參加葬禮的馬克思的親友、同志 ④馬克思去世,需要對其一生“蓋棺定論” ⑤以親密革命戰友的身份,得出馬克思是“最偉大的思想家”和卓越的革命家的結論 ⑥告慰馬克思,代表無產階級對馬克思表達敬意 ⑦李斯 ⑧六國尚有余力,秦國即將統一天下 ⑨因為偶發的客卿關涉間諜案,秦王下令驅逐全部客卿,在被逐之列的李斯上疏秦王勸其收回成命;對象是秦王 ⑩秦國因重用客卿日漸變強,有統一天下之趨勢,然大功未竟,六國猶有實力 站在秦國國君的立場上,認為無差別驅逐客卿是損秦助敵的做法 勸秦王收回成命 林覺民 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國家腐敗,社會黑暗,人民災難深重 決定參加革命武裝的起義行動,認為可能獻出生命,擔心妻子不能完全理解自己,故留下遺書以寬慰妻子;對象是妻子 晚清時期政治腐敗,民不聊生 愿犧牲個人幸福,獻身革命斗爭,換來天下人的幸福 安慰愛妻,望其理解2.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當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要有遠大的抱負和奮勇拼搏的精神,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在國家需要的時候,要敢于擔當,銳意進取,不計名利,把有限的青春投入到祖國未來的建設之中。(言之成理即可)任務二 把握實用文本的表達方式和長句理解方法1.①客觀、平和、謙恭 ②嚴肅、莊重、委婉 ③以抒情為主④書面語體2.(1)該句旨在說明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一般規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此句先以自然領域中達爾文的重大發現作類比,表明馬克思在歷史領域中的發現的重要性。接著進一步解釋這個發現,一方面稱之為“簡單事實”,表明這個規律廣泛存在于各個歷史時期和全人類的生活中,從而顯示出這一規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又用“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修飾“簡單事實”,說明其容易被遮蔽。這樣的句中邏輯顯示出馬克思思想之敏銳、貢獻之偉大。句子的主體部分具體解釋了馬克思發現的“歷史的發展規律”,分為三層意思:①基礎性的生存需求決定復雜的高級精神活動;②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上層建筑的基礎;③必須由經濟基礎來解釋上層建筑,而不是由上層建筑來解釋經濟基礎。這三層之間的關系是:第一層推出第二、三層,第二層由第一層推出,又是第三層的依據。由此可以看出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和句子內部的邏輯思路。該句在敘述和議論之中,抒發了對馬克思尊敬愛戴和沉痛悼念的真摯感情。(2)該句整體來看屬于判斷句,“此”概指前面的內容,但整個句子又不能只當作簡單的判斷句來看。全句在前文多用整句鋪排事實的基礎上,以散句形式分析“逐客令”的悖謬,而散句中又有適當的“整”,最后判斷作結,鮮明地指出“逐客令”的錯誤本質,文氣有收有縱。這個句子是文章實際意義上的結論,與開頭的表態相呼應。后面的“夫物不產于秦”等句子其實是回應全文,以類比的方法進一步強化這個結論。因此,這個句子就必須顯眼、突出表態。全句緊緊圍繞“逐客就是強敵弱己”這層意思,先概述錯誤行為的表象,再推論這些行為可能產生的惡果,最后深入一步歸結到其錯誤實質上,句子看似較長,但態度鮮明,切中要害,十分緊湊,讀來振聾發聵,令人警醒。作者成功地揣摩秦王的心理,站在秦國的角度上,闡述“逐客”的嚴重危害和后果,并將其上升到國家安危的高度。形象貼切的比喻手法的運用,由輕到重,步步推進的說理過程,使秦王從心理上易于接受,而這種設身處地為秦國利益著想,忠懇真切的情感,更增強了與秦王在情感上的共鳴。(3)該句是《與妻書》開頭的句子,表明了作者寫信的緣由、情景和心情。這個長句的主要特點不在于內容之豐富或邏輯之謹嚴,而在于以反復的轉折表達細膩的情思,其中的“而欲”“又恐”“故遂”,多次轉折,最后才說出自己為何要寫這封信。“不能竟書而欲擱筆”與“淚珠”相呼應,表現自己要與愛妻永訣的悲痛;“又”后所“恐”的,實有兩層含意,一層細似一層,一層深似一層,從夫妻間的相互依靠,到彼此的心靈相通,雖是假設之辭,實是否定之意,能見出作者對妻子的情之深、思之切;在反復陳說后以“故遂”作結,“忍悲為汝言之”呼應“筆墨”,開啟下文。整個句子從功能上講主要是交代為何寫這封信,突出了貫串全信的一個“無解”的矛盾——寫,恐妻子為自己的死而悲痛;不寫,又恐妻子因不理解自己而悲痛。這個矛盾本身就是充滿悲情的,所以作者一起筆即滿懷深情,為文章奠定了基調,感人至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