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任務群(二) 如何清晰地說明事理學習任務 以自然現象或生活常識為對象,寫一篇事理清晰的說明文。文題呈現 從下列寫作任務中任選一項完成:①探索生物世界的奇異現象,追尋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調查民間文化的各種形態,觀察人們不同的勞動方式,凡此種種,都可以讓我們有所發現,增進我們對某些道理、規律的認識。寫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說明你所發現的某一事理。②常識對我們的生活、學習都很重要。它們有些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有些與文化相關,如中國古代宮殿建筑多采用對稱布局;有的則凝結著人生的某些經驗,如“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些常識的背后其實都存在某些事理,試以“常識中的‘理’”為話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說明文,題目自擬。任務一 審好題,立好意寫作任務①審題立意1.任務①的寫作方向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任務①的寫作原則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作任務②審題立意3.任務②話題的關鍵要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任務②寫作時的關鍵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務二 掌握清晰說明事理的要求閱讀課本P68《如何清晰地說明事理》,分條概括要點,并結合本單元的學習,掌握事理說明文的寫作要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務三 佳作欣賞寫作任務①例文談“歸隱”“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山居秋暝》“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相信大家對以上兩句詩都不陌生,王維的這句詩直接流露出隱居山中之意,陶淵明的這句詩則描繪了山中優美的景象以及他悠閑、恬淡的隱居生活。在古代歷史上,有許多類似陶淵明這樣的隱士,在做官一段時間后選擇放棄繼續從政為官,而選擇隱居山中、隱居田園。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呢?在解釋這一現象前,我們首先要理解“隱士”這一概念,什么是“隱士”呢?查看相關文獻之后可知:“隱”,即“隱沒”,藏而不顯;“士”,乃知識人也。“隱士”一詞,指的是一種群體現象。古之隱士分為許多種:有一生不仕,有半隱半仕,有先隱后仕,還有“終南捷徑”似的假歸隱……這些隱士選擇隱居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從客觀原因上來解釋。首先,隱居是由于當時的社會背景所導致的。例如明末清初的張岱,張岱本出身仕宦之家,祖上均為顯官,明朝滅亡后,卻淪為舊朝遺民,遭受國破家亡的痛苦。張岱在明王朝將毀滅之際離開杭州,隱居于剡溪山中,著書多表達對故土的追憶。其次,受到當時社會思想的影響。例如儒家提出過“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使許多文人選擇歸隱;又比如唐朝的王維,唐朝時期,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政治上道教、佛教、儒學三教并行,其中佛教尤盛,掀起士大夫學佛之風的浪潮,再加上政治上的不如意,使得生活舒適的王維向往佛學中的境界,一生幾度隱居,一心向佛。此外,還有可能是因為不受統治者的賞識、重用,有雄心壯志卻無處施展,一生碌碌無為,卻無法真正釋懷,最終只能無奈地選擇隱居山林,暫時逃避現實。除了客觀因素以外,也離不開個人主觀上的因素。首先,詩人本身就追求自由,不想為世俗所束縛,例如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所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對大自然的喜愛,陶淵明本性熱愛田園生活、不追求功名利祿,再加上世俗腐敗的風氣和曲折的仕途,讓他毅然選擇歸隱田園。其次,想效仿那些杰出的“隱者”,將歸隱當作高尚的標榜,想跟隨歸隱的浪潮,用隱居的生活方式來彰顯自己的獨特。最后,還有“假”歸隱,例如經典的“終南捷徑”,簡單來說,就是將“隱居”作為一種為了得到重用而欲擒故縱的手段。《新唐書·盧藏用傳》中記載,盧藏用想入朝做官,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聲,最后引起朝廷的注意,達到了做官的目的。總的來說,造成文人選擇棄官隱居的原因有許多,但不管他們是出于什么目的選擇隱居,不可否認的是,隱居自然的生活方式能凈化心靈,讓自身暫時忘記現實的種種不快,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好之中!點評 文章以“談‘歸隱’”為題,緊緊圍繞“歸隱”二字,首先闡釋了歸隱的含義、歸隱的類型,接著從多個方面分析了歸隱的原因,運用一定的邏輯順序,較清晰地闡述了“歸隱”這一現象,值得肯定。寫作任務②例文冬吃蘿卜夏吃姜“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先生開處方。”這是從很久以前就流傳下來的一句俗語。人們常常把這句話理解為:在冬天吃蘿卜,在夏天吃姜,就可以保持身體的健康,不需要醫生給我們開處方治病。但是其中的道理真是如此嗎?首先,我們先來研究一下句式。雖然這只是一句俗語,按照往常的經驗來說,作為民間流傳下來的句子和一些做法,都有一個統稱,叫作“土方法”。這些“土方法”大多是沒有依據的,更不要說什么句式。但是“冬吃蘿卜夏吃姜”運用了一種叫作互文的古詩文修辭手法,指的是前后看似說的是兩件事情,實際它們互相呼應,前后補充。所以句子中的“冬”和“夏”是互文,代表的是四季。所以,其實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應該在四季常吃蘿卜和姜,不用醫生開藥方。而不僅僅是冬天吃蘿卜夏天吃姜。可既然人們從根本上就理解錯了這句話的意思,那為什么還有“冬天的蘿卜賽人參”這另一句俗語和它互相印證呢?那么又要說到一句俗語了:“凡事必有因。”在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中有這樣的論述:“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意思是以五月為代表的夏季,陽氣蒸蒸,向上向外散發,故天氣表現得十分炎熱。但與此同時,在身體里的陽熱反而虛少,因而容易生冷生寒,所以胃里表現得相當陰冷。相應于人就是“陽氣在表,胃中虛冷”,心煩口渴,卻容易腹瀉。而姜性溫,但去其表皮為性熱,在夏天吃姜,實際上補的是身體內部的寒。而在冬天吃蘿卜亦是如此。蘿卜性寒,而人在冬天外寒內熱,所以冬吃蘿卜實際上是消去內熱。由此看來,這俗語,并不是沒有道理。中醫講究治本,而不僅僅在于表面,我們更是如此,在平常的生活中,應該更加注重內在,而不只是外表的光鮮亮麗。就像“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先生開處方”這句話一樣,如果我們不仔細想想就會犯只在冬天吃蘿卜在夏天吃姜這種根本性的問題。而我們又只是了解了它的句式,那么就只觀察到了它的表面。只有深入調查,注重根本,才能了解它蘊含的真正意味,從而做好一件事。點評 本文以“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先生開處方”這句俗語為說明對象,從人們普遍認為的意義出發,從修辭的角度修正人們對這句話的錯誤認識。又以“冬天的蘿卜賽人參”這句俗語為印證,參考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中的觀點,進一步解釋其中原因。文章最后作者得出做事要深入調查,注重根本的道理。作為一篇事理說明文,本文的思路比較清晰,基本做到了言之有序。作者在確定寫作對象后,又通過自主查閱資料,對所選話題進行了一定的探究,對說明對象有了一定的認識。單元任務群(二) 如何清晰地說明事理任務一 審好題,立好意1.題目提供了“探索生物世界的奇異現象”等四個思考的大方向,可以作為聯想想象、立意構思的基礎。在每一個方向上,均可再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細致思考。比如,“探索生物世界的奇異現象”,既可以從宏觀上寫物種或種群的生活習性、生存規律等,也可以寫某一種生物(包括人類)的某一種具體的生理或生存現象;“觀察人們不同的勞動方式”,既可以寫人們的多種不同勞動方式,也可以寫某一兩種特征顯著的勞動方式。其余兩個方向可以此類推。2.在寫作時,遵循“說得清,道得明”的原則,首先要對寫作對象有一個較為準確、深入的認識,以防“說不清,道不明”;然后確定寫作的主要內容和次要內容,做到詳略得當;繼而確定說明順序,按照人們的認知規律安排材料。3.題目給出的話題,具有兩個要素:一是“常識”,二是“理”。對于這兩個要素,要統籌考慮,不可偏廢。關于“常識”,題目給出了諸如自然現象、人類建筑文化、人生經驗等方面的一些提示。4.要選定能夠揭示事理的對象進行寫作。任務二 掌握清晰說明事理的要求①有準確的認識。②關鍵要素(概念、性質、條件等)及其關系要解說清楚。③按照寫作意圖和認識事物的規律合理安排說明順序。④語言表達準確、清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