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中國建筑的特征1.作者知識梁思成(1901—1972),廣東新會人,我國著名建筑學家、建筑史學家、建筑教育家,清華大學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學校;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他一生醉心于中國建筑的研究,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建筑系,寫出了中國第一本系統完整的《中國建筑史》。梁思成長期從事建筑教育事業,對建筑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筑的專著和論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梁思成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述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筑界的一份寶貴遺產。梁思成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議,并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筑的設計工作,對建筑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2.背景知識1931年9月,梁思成離開東北大學,回到北平,進入中國營造學社任職,踏上了他研究中國建筑發展史的漫漫長路。為了積累資料和尋求科學依據,梁思成開始了他艱苦的,同時也是頗具獨創性的建筑調查活動。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他跋山涉水,歷盡艱難,陸續實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東、河南、陜西以及西南地區的古建筑遺跡,進行了大量的拍照、測繪、資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寫成《中國建筑史》。這是我國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纂的比較完善、系統的中國建筑史,它的完成也實現了梁思成從20世紀20年代留美學習時就立下的夙愿——《中國建筑史》要由中國人來寫。3.知識鏈接——自然科學小論文自然科學小論文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小”。同正規學術論文相比,科學小論文的選題較小,內容較淺,因而篇幅也不長。二是科學性。科學小論文的材料,應當是真實可靠的,不允許夸大或虛構;觀點應當是在經過細致的思考與研究后實事求是地提出來的,而不是任意猜測或臆斷;語言應當準確、清晰、嚴密、合乎邏輯,不能模棱兩可、含糊費解、粗疏缺漏。三是創造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創造性,是衡量自然科學小論文質量的重要標準。在科學小論文里,要提出自己在觀察、調查或考察中獲得的新發現,在實驗或制作中運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動中得到的新成果,在深入鉆研某種科學知識中積累的新見解,從而給人以一定的啟發。4.字詞積累(1)讀準字音①廂房(xiāng) ②墁地(màn)③屋檁(lǐn) ④接榫(sǔn)⑤額枋(fāng) ⑥水榭(xiè)⑦穹窿(qióng) ⑧琉璃(liú)⑨抱廈(shà) ⑩戧獸(qiànɡ)(2)理解詞義①穹隆:天空中間高四周下垂的樣子,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②接榫:連接榫頭;比喻前后銜接。③琉璃:用某些礦物原料燒成的半透明釉料,常見的有綠色、藍色和金黃色等,多加在黏土的外層,燒制成缸、盆、磚瓦等。④抱廈:房屋前面加出的門廊,也指后面毗連著的小房子。一課時 賞中國建筑之美,感先生拳拳之心學習目標 1.梳理文章的結構層次,理清文章的行文邏輯。2.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深刻含意,分析語言特色。3.激發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筑藝術的熱愛之情,提高對我國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同學們,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用哪些成語來形容看到的傳統建筑物呢?如美輪美奐、金碧輝煌、鱗次櫛比、雕梁畫棟、富麗堂皇、鉤心斗角等等。那么,從這些詞語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中國建筑的哪些特征呢?首先,從顏色來看,我們發現中國建筑以哪些顏色為主色調?(鮮艷的紅、綠、黃)的確如此,大紅、大綠、大黃是我們中國大型建筑的主色調,例如故宮;再者,從裝飾來看,雕刻、繪畫、塑像融合其中。中國的建筑藝術可謂博大精深,剛才我們只是見識了冰山一角,下面讓我們跟著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進中國建筑藝術之中,了解中國建筑的特征。活動一 梳理結構,理清行文邏輯1.通讀全文,劃分層次結構,填寫下面的表格,學習文章闡述事理的簡潔和嚴謹。段落 內容概括第一部分(1~____段) 從①__________和②__________兩大方面說明中國建筑的地位第二部分(____~13段) ③第三部分(14~____段) ④第四部分(____~20段) ⑤2.古人講,作文要有物有序。有序,就是恰當地安排文章的順序。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等。作者概括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順序展開的?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筑九大特征中的哪幾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動二 運文學之思,論建筑之美3.試分析下列語句中的加點詞語體現了文章語言的什么特點。(1)考古學家所發掘的殷代遺址證明,至遲在公元前15世紀,這個獨特的體系已經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磚瓦,盡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裝飾潛力。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詩經》里就有‘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的句子來歌頌像翼舒展的屋頂和出檐。”作者引用《詩經》里的句子,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為了便于讀者理解中國建筑的組織風格,作者是怎樣用“語言和文學”來比喻建筑學的?這樣寫有什么效果?填寫下表。語言和文學 建筑學 效果詞匯 ① ⑤文法 中國建筑的法式和慣例文章 ②大文章 宮殿、廟宇等小品 ③可譯性(可以互相翻譯,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達) ④6.學習本文后,你認為梁思成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的最終目的是什么?請結合課文內容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梁思成在《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中概括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基本特點。貝聿銘也曾說:“建筑是有生命的,它雖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蘊含著人文思想。”學習本文后,請說說你對中國建筑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性有著怎樣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8課 中國建筑的特征一課時 賞中國建筑之美,感先生拳拳之心情境導入1.(1~2段)①分布廣闊 ②歷史悠久 (3~13段)③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 (14~17段)④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慣例(18~20段)⑤提出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問題,呼吁學習者要深諳中國建筑的特征2.(1)作者按照事理順序對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進行了高度概括,邏輯上先總后分,先主后次,從整體特征到結構特征,再到裝飾特征,層次清晰嚴密。(2)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征有:平面布置,表現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結構方法,體現了中國建筑結構體系的特殊性;斗拱,是“中國建筑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筑的典型形象。3.(1)“至遲”強調最晚截止時間,“已經”點明這個體系形成的時間之久,“基本上”是大體上的意思。這幾個詞語準確、嚴密,很有分寸感,符合科學論文的語言特點。(2)“大量”“盡量”分別以其模糊性準確說明了“使用有色琉璃磚瓦”“利用各色油漆的裝飾潛力”的廣泛性,語言準確嚴密。4.作者引用《詩經》里的句子說明,在中國古代,智慧的匠師們很早就發揮了屋頂部分的巨大的裝飾性功用,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同時,引用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趣味以及可讀性。5.①建筑的單個構件和因素 ②建筑或建筑群 ③山亭、水榭等 ④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⑤使說明對象鮮明生動,使所講道理淺顯易懂6.文章介紹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及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并不是僅僅要人們了解其特征風格和手法,而是要告訴人們中國建筑風格獨特,是世界建筑藝術的瑰寶之一;啟迪人們從古為今用的立場出發,提倡熟悉中國建筑的“文法”和“詞匯”,在現代社會把中華民族優良的建筑傳統發揚光大。微任務①中國建筑源遠流長的歷史深深地烙刻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印跡。如:中國建筑的主體部分基本上是坐北朝南,這就與中華文化中的以南面為尊相呼應。又如:中國建筑群落的組成一般左右對稱,這就體現了中華文化中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謂之中”的特點。②中國建筑中體現著“中庸”思想,表現為不求外顯而求內涵的特點。中國建筑往往把精華和高潮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則只是樸質的墻。“庭院深深深幾許”,其精彩之處全在這一層層的內蘊之中。“中庸”思想決定了中國古代建筑必然要選擇這種重感悟、重內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